问题

某历史答主的双重标准如何看待?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在面对历史人物或事件时容易陷入的思维误区。所谓“历史答主”的双重标准,其实就是一种带着个人情感、预设立场,甚至是为了迎合特定受众而对历史进行选择性解读、评价甚至歪曲的行为。这种双重标准,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拆解,看看它是如何运作,以及为什么会显得如此“不公”。

1. “站队”倾向的根深蒂固:

历史本就是一个复杂纠缠的网,任何一个重要人物或事件,几乎都无法被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但很多时候,一些历史答主会不自觉地或者有目的地“站队”。他们可能因为自己认同某种意识形态,或者因为某个历史人物的某些特质与自己有共鸣,就倾向于放大这个人的优点,掩饰其缺点,甚至将其神化。反之,对于他们不认同的阵营或人物,则会放大其过失,忽视其贡献,甚至将其妖魔化。

举个例子,在评价一位革命家时,如果答主非常推崇其“为人民而奋斗”的精神,就可能会忽略他手段的激进,甚至将其造成的牺牲美化为“必要的代价”。而如果答主对这种革命本身持怀疑态度,就可能会无限放大其个人野心、权力斗争,而对那些“人民”的疾苦熟视无睹。

2. 选择性叙事与“剪辑”历史:

双重标准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对史料的选择性使用。一个真正客观的历史研究者,会尽量呈现全貌,即使在分析时有所侧重,也会承认其他方面的存在。而双重标准的答主,则会像一个技术高超的“剪辑师”,只截取那些有利于自己观点的片段,将不利于自己观点的部分巧妙地回避或淡化。

比如,在评价一位皇帝的功过时,如果答主想把他塑造成一位“明君”,就会着重讲述他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方面的成就,引用那些歌颂他的文献。但如果这位皇帝也曾发动残酷的战争,导致民不聊生,那这些内容可能会被一笔带过,甚至被解释为“当时形势所迫”或“个别官员的罪过”。反之,如果想把他描绘成“昏君”,那么那些负面事件就会被无限放大,而积极的方面则会被视为“偶然”或“他人的功劳”。

3. “今人”“古人”评价标准的错位:

另一个常见的双重标准,是把现代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强行套用在古代人身上。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在政治制度、社会伦理、科技水平等方面都有天壤之别。用今天的眼光去审视古代人的某些行为,很容易显得不公平。

但是,一些答主会将这种“不公平”进一步放大,他们可能对现代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持宽容态度,但对古代人物做出类似的“不完美”行为却严厉批判。比如,在评价古代政治家的小妾问题时,可能会一口咬定其“荒淫无度”,但对于现代某些公众人物的感情纠葛,却可能用“个人隐私”、“时代变了”等理由来开脱。这种前后不一的评价,本身就暴露了双重标准。

4. 迎合特定群体,制造“回声室效应”:

很多时候,历史答主这样做并非完全出于恶意,而是为了满足特定受众的需求,从而获得关注、点赞甚至经济回报。如果一个答主长期关注某个特定的话题,或者吸引了一批拥有相似观点的粉丝,他就会倾向于说那些能引起粉丝共鸣的话,即使这些话在历史严谨性上有瑕疵。

这种行为会进一步加剧“回声室效应”。答主和粉丝都在彼此的观点中得到印证,而那些持不同意见的声音则被过滤掉。久而久之,这种双重标准就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而那些敢于挑战这种双重标准的人,反而会被视为“异类”。

5. 模糊“历史评价”与“政治宣传”的界限:

最令人担忧的双重标准,是当历史评价被滥用为政治宣传的工具时。在这种情况下,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完全服务于当下的政治目标。为了达到某个政治目的,可以随意地扭曲历史,褒贬颠倒,制造对立。

例如,在一些国际关系紧张的时期,我们可能会看到某些历史答主,将某个国家过去的领导人描绘成“独裁者”,而将另一个国家过去的领导人描绘成“民主斗士”,但实际上,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在历史的真实语境下,是相似的。这种双重标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评价差异,而是带有强烈的政治动机。

如何识别和应对这种双重标准?

要识别这种双重标准,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

审视其证据链: 答主提供的证据是否全面?是否只是片面选取?
考察其立场: 答主是否存在明显的“站队”倾向?对不同对象是否使用不同的评价尺度?
警惕情绪化表达: 过于激昂、煽动性的语言,往往是掩盖逻辑漏洞的工具。
多方求证: 不要只依赖单一来源,尝试阅读不同观点、不同史料的分析。

当我们看到这种双重标准时,可以尝试提出质疑,引导其进行更全面、更客观的分析。但也要明白,很多时候,这种双重标准是根深蒂固的,改变起来并不容易。

总而言之,历史答主的双重标准,是一种将个人情感、立场、甚至功利目的凌驾于历史真实之上的行为。它不仅会误导受众,也损害了历史研究的严肃性和公信力。识别和警惕这种双重标准,是我们作为信息接受者必备的素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题目本身并没有界定“训练”的概念和欧洲军事训练中断的时间。所以我就去翻了一下原书,一开始我还以为他是特指从哥特人毁灭西罗马,到法兰克帝国建立那段时间之类的,毕竟“蛮族”的文字记载比较少,那样多多少少还说得过去(帕克那时候说只有欧洲和中国有操典传统,很大程度上就是其它的文明记载少,或者他没有看过)。

然后我翻了翻原文,作者好像是真的很认真的认为从西罗马帝国毁灭到16世纪为止欧洲都荒废了训练,首先肯定已经把拜占庭开除了欧籍,因为他把欧洲的练兵传统界定为希腊罗马,而认为训练荒废是因为蛮族入侵造成的。然后则论断说“(中世纪时)世界上大部分文明地区都会让部队进行演练,只有欧洲不是如此”。

这句话摆在这里,可能第一时间就会有人反驳,骑士可是职业军人,怎么可能会没演练,如果一定要资料的话,可以搜索一下“夹枪冲锋”,等百度恢复了之后也可以看看中世纪吧的“王八”(CaesarOctavius)网友以前发的资料,精品区里应该还有的。

所以我想了一下,以作者的水平大概不至于这种常识都不知道,是不是他专指的步兵密集阵或者弓弩阵(因为他说过中国古代有弩阵,是操典的重要标志)的操练,然而从战史来看,估计也不对,狮心王理查就用过空心弩阵,苏格兰人和佛兰德人都组建过长枪阵以对抗英法骑士(被称为步兵复兴标志),还有亨利五世军事上有一条的总结是“他仿造了奥斯曼军队的拒马木桩,然后用1000下马骑士+3000长弓手横扫法兰西“,别告诉我百年战争期间那些步弓配合作战的战法是不要练,随便拉上去打就行的。

欧阳泰似乎认为密集阵是有系统训练的标志
阿尔苏夫之战理查摆出空心方阵,长矛兵将弩手和骑士保护在内协同作战,步、弩甚至是骑士都体现出了一定的纪律性

所以我想最接近欧阳泰想法的概念可能是”中世纪欧洲军队都是封建采邑部队,缺乏常备军,所以也不存在大规模常规化的国家军队训练“,这点倒是不能说十分错,但是中世纪时,重骑兵主宰战场的时代,以重骑兵为中心的封建采邑制在欧洲(也包括中东的各埃米尔的部队)取代国家军制本身就有一定历史的必然性(甚至一度被认为是历史的大趋势),所以不能简单归结为先进落后。

(长弓的训练,随便找一段,拉开威尔士长弓射一箭本身就需要360-600N的拉力,更别说反复快速射击了,长弓手显然都是非常健壮而且训练有素的,只是这种训练和练习跟骑士一样,比较偏向于(在政府鼓励下的)私人化进行。)

其实你别说,很多西方人(尤其美国人)对中世纪战争是真有偏见的,经常脑补为两伙骑士+农民打群架,直到光辉的文艺复兴带来火枪大炮,欧洲才脱离了希腊罗马之后的野蛮倒退,从胜利走向胜利,所以不免会在(不是专门研究中世纪的)非专业领域形成一些刻板印象。

所以,有个朋友提供的历史学家定律这里依然适用,看历史著作最好还是只认真看作者进行历史事实考证的方面,这是他的专业,靠谱,至于其专业之外的各种比较、评论还是看看就好,否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