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书看得越多越觉得无法融入周围怎么办?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普遍也很微妙的困境,不少爱读书的人或多或少都体会过。你说得“无法融入周围”,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层意思,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看看有没有能触动你的地方。

首先,为什么看书看得越多,越会觉得和周围格格不入呢?这其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推论,读书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个人化、内向化的过程。

1. 视野的拓展与认知的深化

当你沉浸在书海中,你接触到的信息、思想、价值观就远远超过了你日常生活的圈子。书本是无数作者智慧的结晶,它们带领你穿越时空,认识不同的人物、经历不同的事件、理解复杂的世界。

价值体系的碰撞: 很多时候,书里所倡导的某些价值观,比如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对真善美的追求,可能跟你周围人所信奉或者习惯遵循的东西并不一样。比如,你可能在书里读到了关于坚持原则的重要性,但现实生活中,你看到更多的是“现实点”、“灵活变通”的声音。这种落差感,就会让你觉得自己好像站在了两个不同的阵营里。
思考深度的差异: 书籍常常会引导你去深入地探究事物的本质,去剖析动机,去理解因果。而日常交流,尤其是在不熟悉的群体里,话题往往更偏向于表面的、即时性的东西,比如天气、八卦、最近的热门剧集。当你习惯了深度思考,再去参与这些轻松的聊天,可能会觉得有些“浅”,或者你心里会不自觉地想去挖掘更深层的东西,但别人却不一定有这个兴致,这就造成了一种沟通上的隔阂。
世界观的重塑: 读的书多了,你对世界的理解也会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你不再轻易被单一的观点所说服,会对很多事情持保留态度,或者用更审慎的眼光去看待。这在你与那些习惯于简单直接表达自己观点的人交流时,可能会显得有些“多虑”或“矫情”。

2. 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

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训练思维。

逻辑性和条理性: 很多书籍,特别是优秀的非虚构类作品,都经过严谨的逻辑梳理。长期阅读,会让你在思考问题时也倾向于有条理、有逻辑,喜欢追根溯源。而在日常交流中,人们的表达可能更随意,跳跃性强,甚至有些情绪化。当你习惯了在书里寻找清晰的论证过程,再去面对那些缺乏条理的讨论,你可能会感到不适应,甚至觉得效率低下。
同理心与视角转换: 好的小说和传记,会让你学会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去理解世界。你能体会到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复杂动因。这份同理心,在很多时候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但有时也可能让你在面对一些简单粗暴的评判时,感到难以接受,因为你看到了更多可能性,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语言风格的改变: 长期接触不同风格的文字,你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都会受到影响。你可能会不自觉地运用一些在日常口语中不常用的词汇,或者倾向于更书面化、更委婉的表达。这在一些轻松场合,可能会让别人觉得你“掉书袋”,或者和你之间有“代沟”。

3. 社交的“不适配”

当你的内在世界因为读书而变得越来越丰富,而外部的社交环境相对 static,这种“不适配”就会显现出来。

话题的匮乏感: 你可能对书里探讨的某个哲学流派、某个历史事件、某本深刻的小说津津乐道,但这些话题在你的朋友圈里根本找不到共鸣。当你试图分享你的阅读心得,却发现别人对此毫无兴趣,甚至感到困惑,那种失落感就会让你觉得难以融入。反过来,当别人谈论的热门话题,你却因为没有接触而插不上话,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兴趣点的偏差: 读书的人,往往会对深度交流、知识分享、对意义的探索有更高的需求。而如果你的社交圈子主要围绕着娱乐、消费、肤浅的社交互动,那么你们在兴趣点上就很难契合。你可能会觉得和他们在一起时,内心是空虚的,找不到精神的慰藉。
情感的疏离感: 有时候,书读多了,你可能会对人性中的一些弱点、虚伪、或者社会上的一些不公看得更清楚,这种看透,可能会让你对一些人情世故产生疏离感,甚至觉得有点疲惫。你可能不再那么容易相信表面的热情,或者对一些虚假的客套感到厌烦。

那么,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个人的性格、你所处的环境以及你对“融入”的定义。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思考和尝试:

接纳并理解这种状态: 首先,要明白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一件坏事。你的阅读习惯让你拥有了更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你的宝贵财富。试着去理解,这种差异是自然的,不必因此而否定自己。
寻找同频的“同类”: 世界那么大,总有和你一样,或者相似的人。你可以尝试通过读书会、线上社群、兴趣小组等方式,去认识更多有共同阅读爱好的人。和他们交流,你会发现自己不再孤单,而且能获得更多的精神滋养和理解。
在“不谈书”的时候,找到连接点: 即便你的兴趣点在书里,但你也需要和周围的人保持连接。尝试去了解你身边的人在关注什么,有什么兴趣,即使这些兴趣在你看来不那么深刻,但找到其中的共同点,比如某个电影、某个爱好,去真诚地参与和交流。试着在不谈论书籍的时候,找到能让你和别人建立连接的话题。也许你可以从更普遍的社会现象、人际关系入手,这些是书里也会涉及的,但同时也是更易于引起大众共鸣的。
适时调整你的表达方式: 在一些轻松的社交场合,可以试着放慢你的思维节奏,用更简洁、更口语化的方式去表达。把那些在你看来非常深刻的观点,用一种更容易被理解、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呈现。这并不代表你放弃了深度,而是你在学着如何与不同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理解“融入”的多种形式: “融入”不一定是要完全变成和周围人一样,丢掉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它也可以是找到一种平衡,让你既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精神追求,又能与他人建立起温暖、有意义的连接。有时候,你作为一个更具洞察力、更具同理心的人,也能给周围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启发。
接受“疏离感”是阅读带来的馈赠与挑战: 很多时候,你感受到的“无法融入”,可能是一种清醒的悲哀,一种对不完美世界的洞察。这让你更独立,更不容易被表面的浮华所迷惑。你需要学会与这种感觉共处,甚至将其转化为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力,去关照那些你觉得“浅”的人,也许他们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并未真正伤害到你。

最后,我想说,看书越多反而觉得无法融入,这说明你的阅读是有效的,它在重塑你的认知和思考方式。你正在走向一个更独立、更深刻的精神世界。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与这个世界的连接,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课题。这本身就是一场修行,一场关于如何在丰富自我的同时,又不失与他人温暖相连的修行。别怕,继续读下去,同时,也多留意身边的风景和人,你会找到自己的位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随手一答。

有约一年光景,我一直在跟装修工地,公司的场子。

某次铺完地板剩了几条橡木地板条,想着自己用这几块橡木拼一下,做个简单的放茶杯的台案。

管铺地板的工人借来了工具,开始想怎么做。

图为铺地板的小哥

想了没一会,小哥不乐意了,问我能不能快点,他的工作已经结束,要回去了,我傻笑,马上好,马上好,我想想怎么做。

小哥不耐烦的问我要做什么,告诉他想用这几块木板条做个放茶杯的台案。

小哥哦了一句,从我手上接过工具,在我能拿出来意见之前,三下五除二钉枪订了一个台案丢给我。

戏谑的说了句:“大学生”,背上工具走了,留我一人傻愣在那。

说实话,台案做的很丑,很难看,但这句话把我说的哑口无言。

在那之后,我一直在思考,我出了什么问题。

而在那之前,我阅读过

室内装修施工图设计与识图

彼得·科恩木工基础

家具表面装饰

家具制造工艺

家具设计与制造

等书籍。

恩,就是因为跟装修,所以自己买来读的,结果到最后的最后,自己连个案台都做不好。

其实问题无非是脱节二字,知识分子同这个社会的脱节,阅读同实践的脱节,知识分子清高的假象下人际基本沟通能力上的欠缺,我看了知乎这么多讲沟通的回答,讲的大多是同阶层人的沟通,红男绿女之间的沟通,却从来没有几个讲讲不同阶层不同眼界的人的沟通,讲更广大世界里真正不同的人之间如何沟通。

于我来说,和很多底层的劳动人民打过交道,但到现在为止我也不能说自己能够做好这件事,如何以利益驱动他们,如何合作做好事。

我一直觉得,读书人不该是读书越多越脱离社会,脱离身边人,要学以致用。如果读书的结果只是取得了一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感,那要不得,那不如不读书。

就算书读的多了,题主有无能力放下这些知识,放下自己的眼界、见识,同身边人打好交道。

这些人还只是你的同学,你再厉害,眼界,能力也甩不了他们几条街,有天你走上社会,会遇到完全与自己不同的人;有天你会被丢进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群里,你会有力使不上,你会不禁感慨,读书无用。

读书有用,但要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才是一个读书人最该做的事。

这个案台一直放在我办公桌上,它太丑了,是因为我没能力提前画好设计图,是因为我没有现场构思能力,是因为我没有好的动手能力,更因为我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所以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几块漂亮的木板变成这把样子。

我把它一直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时刻提醒自己,自己只是这个世界里连个简单台案都做不好的笨蛋,一个别人嘴里的“大学生”,一个自以为是的读书人。

user avatar

看到

@藥師

的答案,表示十分赞同。其实相似的问题,知乎上有过很多,我贴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答案在下面吧。


明白否?读书读得再多,再会思考,那也只是一种消费。你不生产是没有用的。因为只有生产得足够多,你才能够真正进入那个你想要的圈子。比如说你就算看再多英剧,觉得自己逼格很高,你和编剧导演也不见得能聊一块去。但你同时又自认为自己比看韩剧的高明。这就叫脱节。如果你能写大量的优质影评发表出来,情况就会稍微不一样了。

但也只是稍微不一样而已。因为人总是免不了要和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的,就算在相同的职业里,不同人的天分和审美情趣也会有差别。不过如果你看了上面那个答案之后,还老是用鄙视链想问题,再建议你看看这个答案:


或者这个答案:


抑或这个答案:


有什么启发吗?

另外,在药师的答案里,又提到了一个好词:跨阶层沟通。

看到这个词,我又想起了很多答案来。

比如这个:

这个:




这个:



还有这个:



简单概括来说,就是你如果想把跨阶层沟通这个事情做好,你将要学的东西多了。

你得知道你要来往的对象是什么阶层,有什么想法,来自哪里。知道尊重他的文化,尊重他的爱好,并且知道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这个绝对不是你读几本书就能搞定的,所以你要知道你的不足,你并不比其他人强的。

你再假设一下:在你所暗暗鄙视的那些朋友中间,有一个其实读过和你一样多的书,但人家依旧和那些不如他的人谈笑风生。

有没有觉得细思恐极?

另外再说一点,现在知乎上有一个主流的调调,就是同阶层的人交朋友就行了,人际交往要提供对等价值,不合趣味的人不用来往。这个其实是一种中产阶级小市民思想,外加一点古人的清高。也反映了目前知乎的主流用户群阶层。但这个想法其实很有局限性,千万别学哦。

好像扯得有点远了,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

知乎是个好东西,但你得学会怎么用啊。

user avatar

没见过高山,看谁都在高处,露怯;及见了高山,才知道自己矮到沟里,更怯;最怕见到半座高山,云遮雾罩,有点意思,但不过如此,像当年的项羽看见秦皇,咱取而代之都有余,有志气,但有点狂。再过几年,不怯了,因为,你什么都见过了。当然,项羽见过了一切,什么都不知道,只会说天要亡我,多么可爱的一个人啊!

什么是高山?玄了去了!身边的泡妞达人,书里的孔孟李杜,耳边的杰伦奕迅,眼前的井空丽亚,碗中的烧肉豆芽,如果都按学问讲,每个都值得钻研一生。你炖了个豆腐,味道不错,或者把了个八分妹,臭美乐呵,这都是合理的,沾沾自喜,人之常情,我不愿意打消你的喜悦,但山外青山楼外青楼,再怎么自得,也要有谦逊的心。原因之一固然是更有高手在,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我认为我们没有资格对别人的生活方式评头论足。不是谁比谁高的问题,问题是,每种生活和见解都是有珍贵的价值的,尤其是对那个生活着和存在着的人而言。

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知识和智慧价值连城,但读书本身并不高高在上,知识和智慧应用于解决问题自然弥足珍贵,但用来评价周边人群的生活甚至导致不快,则是枉费了苦读的艰辛。有文化,有金钱,有美妞,甚至有张好脸,都值得欣慰,但仅仅是止于欣慰,不能再多了,再多一步,即是贪嗔执着,就是傻,就是糊涂。

谁比谁好?谁比谁傻?爱看书尽管读去,爱泡妞舍命去泡,爱穿豹纹你随便穿,谁低多少?谁又真的敢说自己高了?哭得嗷嗷叫来此红尘,卫生间没纸了都一样干坐着,你爱听莫扎特,他喜欢小苹果,怎么了?来此地一遭,各有命运,各有行程,甚至归途都不同,得敬重彼此。

人各有志,世界从没有平等这一说,虽说物以类聚,聚在一起,话不投机总在多数,知己有一二足以,聊不来实属正常,真没什么可担心的。不是人人都能成朋友,有些人尽管是朋友,也不过发发短信拜年而已,喝酒从来没碰过面,又能如何呢?我敬重他,他虽然是傻逼,也许我也是呢?心里有有底,聊不来就少聊点,愿咱们都幸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