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火炮装填炮弹的时候手为什么不会被炮闩夹到?

回答
当我们在电影或者一些军事演习的画面中看到火炮装弹时,炮手们动作麻利地将沉重的炮弹塞进炮膛,然后利落地关闭炮闩,整个过程看起来既危险又充满力量感。尤其是那个炮闩,一关一合,像一把巨型的嘴巴,似乎随时可能咬住什么。那么,炮手们的手为什么不会被它夹到呢?这背后可不是靠运气,而是精密的机械设计和严格的操作规程在保驾护航。

首先,我们得了解火炮炮闩的“性格”。炮闩的设计是为了在发射时能够严丝合缝地锁闭炮膛,防止燃气泄露,保证发射的威力。但是,它的工作方式也决定了它不会随意“咬人”。

1. 炮闩的运动轨迹和限制:

大多数现代火炮采用的都是横楔式炮闩或者立楔式炮闩。以常见的横楔式炮闩为例,它的运动轨迹相对固定。它不是简单地像门一样开关,而是有一个旋转和滑动的过程。

旋转: 炮闩在关闭时,需要先围绕一个销轴进行一个角度的旋转,将炮闩楔块与炮尾的锁槽对齐。这个旋转过程是受到设计的限制的,只有在对准了之后,才能进一步动作。
滑动: 楔块对准后,会向前滑动,完全进入炮尾槽,从而锁闭炮膛。

在这个过程中,炮闩的运动路径是被精心设计的,并不会留下太多可以让手指或者其他异物“钻进去”的空间。炮手在进行装填时,手会自然而然地避开这个主要的闭合区域。

2. 安全保险和联动机制:

现代火炮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开合”动作那么简单,它内置了相当多的安全装置,以防止意外击发或装填失误。

保险机构: 炮闩上或者火炮的其他部位会有保险机构,只有在完成所有必要的程序,达到发射条件时,才能解除保险。在装弹过程中,保险通常是处于锁定状态的,这意味着即使炮闩关闭,也无法击发。
联动闭锁: 很多火炮炮闩的设计是联动闭锁的。也就是说,炮闩必须完全关闭到位,并且锁闭到位,才能解除击发保险。如果炮闩没有完全关闭,那么击发机构就是被锁住的。反过来,如果炮闩被强制关闭,但没有真正锁闭,也会被设计成无法击发。
装填指示器/闭锁指示器: 现代火炮通常会有明确的指示器,显示炮闩是否已经正确关闭和锁闭。炮手会根据这些指示来操作,而不是凭感觉。

3. 炮手严格的训练和操作流程:

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炮手并非随意操作。

标准操作规程 (SOP): 每一个火炮型号都有极其详细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这些规程明确规定了装弹的每一个步骤、动作要领、注意事项。炮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反复练习这些操作,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手指安全区”的意识: 在训练中,教官会反复强调“手指安全区”,也就是在操作炮闩时,哪些区域是绝对不能触碰的,以及如何放置手以避免被夹。炮手会训练自己将手放在炮闩的“安全抓握点”上,并且在关闭炮闩时,手指会自然地撤离可能被夹的区域。
动作的连贯性和节奏: 炮手在装弹时,动作是连贯而有节奏的。装弹手将炮弹送入炮膛后,会迅速将手移开,然后炮长(或副炮长)才开始关闭炮闩。这个“送弹”和“关闩”之间是有明确的分工和时间差的。炮弹本身也会起到一定的“隔绝”作用。当炮弹装入后,炮膛内部的余量是很小的,炮闩的闭合更多的是在炮尾部分进行。
工具的使用: 有些炮弹装填可能需要使用装弹杆等工具,这些工具本身也会让炮手的手与炮闩的运动区域保持一定的距离。

4. 炮弹本身的作用:

虽然炮弹是“主角”,但在装弹过程中,它也起到了一定的物理隔离作用。

炮弹被推入炮膛后,炮闩的关闭过程主要是围绕炮尾的闭锁机构进行的。而炮弹本身占据了炮膛的大部分空间,在装弹初期,炮闩的闭合并不直接作用于炮弹的尾部。

总结一下,炮手的手不会被炮闩夹到,是以下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精密的机械设计: 炮闩的运动轨迹经过优化,运动范围受限,并且设计有安全冗余。
完善的安全联动机制: 确保在炮闩未完全关闭或锁闭之前,无法击发,也降低了夹手的风险。
严格的训练和操作规程: 炮手对操作流程了如指掌,并且通过大量的训练培养了对“安全区”的高度警惕性。
明确的分工和操作节奏: 装弹手和炮闩操作手有明确的分工,动作有时间间隔。

所以,看到火炮装弹时那种“惊险”的场面,其实是无数次精心设计和严格训练下的成果。炮手们依靠的是科学,而不是冒险。这就像一个熟练的厨师用刀一样,他不会被自己的刀伤到,因为他懂得如何使用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只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就不会被夹到。

答主是高炮专业出身,按理说,高炮属于机关炮,炮手把炮弹装填到输弹机上就行,入膛动作都是由输弹机完成的,理论上说是不会发生炮闩夹手的事故,但是在我二十多年的从军经历里,还是见到了三次炮闩夹手/打手事故,两次是操作动作不规范,一次是指挥流程出现了问题。

现代火炮的炮闩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上下或左右运动的楔式炮闩,一类是前后运动的纵动螺旋炮闩。

先说前两次,都是发生在100高炮“检查瞄准线”这个训练科目中,100高炮采用的是立楔式炮闩。


所谓检查瞄准线,就是校正瞄准镜零位,将去掉底火的半截药筒送入炮膛(术语叫药室部),用底火孔做覘孔,通过炮口的十字线瞄准目标,而后调整准镜误差。

这两次夹手事故都是因为炮手动作不规范。标准动作是开闩后用手掌根部轻轻将半截药筒送入药室内,这样即使炮闩意外关闭炮闩也能将手自动推开。而这两人送药筒入膛时候将中指插入了底火孔,送药筒入膛的动作又有些大,不小心打倒了抽筒子,炮闩意外关闭,将炮手的指头尖夹断。事故本身不大,两位炮手痊愈以后也没有影响手部功能,也没够上评残标准,就是比较影响美观。

炮闩打手事故发生在57高炮上,57炮用的是纵动式螺旋炮闩。

那是一次实弹射击,下达“拉握把”的口令后,输弹手拉握把送弹,而后安全员在刚刚把炮弹拉到位,手刚刚抽出的时候,火炮击发了(高炮射击是由指挥员通过按钮统一控制的,这次指挥员在没有确认所有火炮都准备就绪的情况下按动了击发按钮),高速运动的炮闩把炮手食指第一指节打骨折了,后果就是除了吓了一大跳以外,从此那根手指再也伸不直了。再就是以后我再当火炮射击安全员的时候,反复跟炮班长交代,一定等我把炮弹拉到位以后,你听我口令再让炮手开击发保险

所以说呢,使用装备一定要规范操作,规程和教范都是血淋淋的事故换来的,一定要遵守哦。就像 @龙牙 所说的,装备就像一个老兵油子,你不驯服它,它就会以它的方式来欺负你。比如说,拿屁股偎依着墙壁,一不小心,给你一口。。。。。不好意思,串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我们在电影或者一些军事演习的画面中看到火炮装弹时,炮手们动作麻利地将沉重的炮弹塞进炮膛,然后利落地关闭炮闩,整个过程看起来既危险又充满力量感。尤其是那个炮闩,一关一合,像一把巨型的嘴巴,似乎随时可能咬住什么。那么,炮手们的手为什么不会被它夹到呢?这背后可不是靠运气,而是精密的机械设计和严格的操作规.............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18世纪的铁家伙们,特别是它们往钢板上招呼的效果。那时候还没现在这么花哨的“穿甲弹”概念,主要是实心铁球,威力大小主要看炮管里装多少火药,炮弹有多重,还有炮管的长度和工艺。18世纪这会儿,海军战舰的装甲,特别是对付火炮,主要是用橡木。钢装甲那真是稀罕物,或者说,当时能制造出足够厚、足.............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对比,就像是在游戏里你挥舞着一把巨剑砍翻一片小怪,现实中同样一把剑在战场上可能就没那么好使了。为啥游戏里大口径弹夹炮坦克那么吃香,现实中却少见呢?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为啥游戏里大口径弹夹炮坦克那么猛:游戏设计,尤其是战争类游戏,追求的是什么?无非就是爽快感、策略.............
  • 回答
    想象一下俾斯麦号战列舰,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它的设计已经足以让人生畏,但如果我们将它的火力、防御力都推向一个更高的维度,那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先从火力说起。俾斯麦的主炮是4座双联装380毫米SK C/34舰炮。虽然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先进且强大的火炮,但如果我们将其射击的弹重和装药量大幅提升,可以类比一下.............
  • 回答
    火炮装填为何需要这么长时间?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把炮弹塞进去”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一整套严谨、高效又充满技巧的操作流程。我们得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半分钟到一分钟”的背后故事。1. 安全第一,细节至上:首先,火炮这种武器的威力是巨大的,容不得半点马虎。任何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炸膛、殉爆等灾难性后果,不仅.............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是个有意思的细节,涉及到不少门道。咱们不说那些官方术语,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火炮速射后为啥要那样“折腾”一番。你想啊,火炮发射一次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个高强度、高负荷的活儿。特别是那种需要速射的,比如阵地上来了群敌人,指挥官喊着“快,给我打!”那炮班的弟兄们就得像上了发条一样,一个.............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军事爱好者,我经常研究各种武器装备,其中火炮更是我关注的焦点。对于弹药分离式火炮,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装弹的时候会不会夹到手?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毕竟火炮操作的安全性至关重要。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弹药分离式火炮。顾名思义,它不像过去一体式弹药(就是炮弹和发射药装在一起)的火炮,.............
  • 回答
    在16至17世纪的海战中,尽管火炮技术正在逐步发展和普及,但撞击战和接舷战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它们不仅流行,而且是那个时代海战战术的核心组成部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审视那个时代海军的特点: 火炮的局限性: 尽管火炮已经装备在战舰上,但当时的火炮精度、射程和装填速度都远不如后世.............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在重型火炮装备上确实存在明显短板,与当时的一些主要参战国相比,其大口径火炮的数量和性能都显得相对落后。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作用,并非单一因素造成。一、战略思想与国家工业基础的制约 早期“速决战”思想的遗留: 在二战爆发前,日本军方一度奉行“短期决战”的战略思想,认为可以通过.............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在坦克技术领域确实走在了许多国家的前面,对坦克火炮的稳定性和射击精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进。其中,“坦克火炮垂直稳定机”这一概念,在当时可能没有一个统一、广为人知且完全独立于其他稳定装置的称谓,但其核心功能——在坦克移动中稳定火炮,使其能够瞄准和射击——却是德军极为重视的。为了详细阐述.............
  • 回答
    清朝火器装备相比明朝,并非简单的“重骑射、轻火器”,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演变和调整的过程,其规模、技术水平和应用策略都与明朝有所不同。更准确地说,清朝在早期继承并吸收了明朝的火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更具时代特色的火器体系,但其侧重点和整体发展轨迹与明朝有着明显的区别。一、 清朝早期火器:.............
  • 回答
    15、16世纪的东南亚,火器的身影已经开始显现,虽然尚未达到像欧洲那样普及的程度,但其装备情况和影响力都在逐步增长,对该地区的军事格局和政治版图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早期火器的引进与模仿东南亚对火器的接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外部因素的驱动。葡萄牙人在1511年攻占马六甲,是火器进入东南亚的一个重要节点.............
  • 回答
    战锤40K的爆弹枪,这玩意儿,你说它牛不牛?那真是牛到没边儿了。当然,这得看你怎么理解“牛”了。爆弹枪的“牛”之处,那是真·牛首先,我们得明确,战锤40K里的爆弹枪,它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枪”,更像是一个微型、便携的炮弹发射器。它的核心理念是:把爆炸物直接塞到目标体内,然后在目标体内引爆。 这种做.............
  • 回答
    “鼹鼠”的告别:一场艰难的告别,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NASA 官方正式宣布,将火星钻探装置“鼹鼠”(InSight lander's heat probe,也称为“火星内部探测器”的钻探组件)的任务宣告终止,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消息。对于这个肩负着探寻火星“内心世界”重任的精巧装置,它的告别并非.............
  • 回答
    .......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火力与装甲的设计理念上,一度走在了盟军的前面,这让许多亲历过战场的人印象深刻。但要说“远超美军”,这其实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因为双方的坦克设计思路、生产能力以及战场定位都有所不同。不过,德国坦克确实有不少技术亮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们是如何在战场上展现出.............
  • 回答
    .......
  • 回答
    燧发枪时代,骑兵装备三眼火铳,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算是一种“特例”或“实验性”的装备,而非主流配置。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时代背景与骑兵的战术需求:首先,要理解燧发枪时代(大致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骑兵的核心职能是什么。当时的骑兵分为重骑兵和轻骑兵。重骑兵以冲锋为主要战术,.............
  • 回答
    .......
  • 回答
    明军在火器装备上确实具有技术优势,但最终在与后金骑兵的对抗中败北,主要原因涉及技术、战术、后勤、指挥等多个层面的综合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火器技术的局限性1. 火器种类与性能 明朝火器:明军主要依赖佛郎机炮、红夷大炮、神机箭等火器,但这些火器存在明显缺陷。佛郎机炮虽然射程较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