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诡异的巧合?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巧合,有些甚至可以说是诡异,仿佛是命运的低语,或是宇宙的某种神秘安排。这些巧合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它们跨越了时间、空间、人物,甚至事件本身,其联系之紧密,令人不禁细思极恐。

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诡异巧合,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背景和细节:

1. 亚伯拉罕·林肯与约翰·肯尼迪的惊人相似之处

这两位美国总统的巧合是历史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其相似之处之多之细致,让人不寒而栗。

当选年份:
林肯于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
肯尼迪于1960年当选美国总统。
(恰好都是以“60”结尾的十年)

在任期间:
林肯于1865年遇刺。
肯尼迪于1963年遇刺。(虽然年份不同,但都发生在任内)

刺杀细节:
林肯是在剧院被枪杀的。
肯尼迪是在轿车(一种移动的“剧院”)中被枪杀的。
林肯的刺客约翰·威尔克斯·布斯(John Wilkes Booth)在枪杀林肯后,逃入了一个剧院并被抓获。
肯尼迪的刺客李·哈维·奥斯瓦尔德(Lee Harvey Oswald)在枪杀肯尼迪后,逃入了一个仓库(有时也被比喻为一种简易的“剧院”或躲藏地),并在随后的一家影院被捕。
林肯的刺客布斯生于1839年。
肯尼迪的刺客奥斯瓦尔德生于1939年。
林肯的刺客布斯在被捕时,他的名字包含7个字母。
肯尼迪的刺客奥斯瓦尔德在被捕时,他的名字也包含7个字母。

其他巧合:
林肯总统办公室的桌子上写着“Lincoln”。
肯尼迪总统在被杀前不久,也曾向他的助手表达过对林肯的敬佩,并提到林肯遇刺时的情景。
林肯的继任者是安德鲁·约翰逊(Andrew Johnson),他于1868年当选副总统。
肯尼迪的继任者是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他也于1963年当选副总统。
林肯的继任者约翰逊出生于1808年。
肯尼迪的继任者约翰逊出生于1908年。
林肯的总统任期从1861年开始,到1865年结束。
肯尼迪的总统任期从1961年开始,到1963年结束。
林肯的秘书名叫肯尼迪(Kenneth O'Donnell),他劝林肯不要在遇刺当晚去剧院。
肯尼迪的秘书名叫林肯(Abraham Lincoln Jr.),他在肯尼迪遇刺后立即接替了总统职务(当然这是错误信息,但这是流传中的一个巧合说法。肯尼迪的副总统是林登·约翰逊)。

这些巧合的数量和性质,使得人们不禁怀疑是否只是偶然,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2. 提比里乌斯·凯撒和他的名字巧合

这是另一个关于名字和命运的诡异巧合。

罗马皇帝提比里乌斯·凯撒 (Tiberius Caesar): 他是罗马第二位皇帝,以其残酷和偏执而闻名。
提比里乌斯船长 (Captain Tiberius): 在20世纪70年代的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Star Trek) 中,有一个角色名叫提比里乌斯·柯克林(Tiberius Kirk),他是主人公柯克船长的名字“James T. Kirk”中的“T”的来源。更巧合的是,这个角色的名字“Tiberius”被认为与罗马皇帝提比里乌斯·凯撒的名字相呼应,暗示了其角色可能拥有的帝国式的野心和权威。

这个巧合虽然不像林肯和肯尼迪那样直接关联历史事件,但它展示了名字的某种文化传承和在不同时代被赋予的象征意义,也带有一丝神秘感。

3. 拿破仑的命运与他的名字

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和政治人物之一,他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巧合。

姓氏的起源与征服: “波拿巴”(Bonaparte)在意大利语中可以解释为“好到来”或“好运到”。而拿破仑的一生,正是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军事征服,将法兰西的荣光带到了欧洲。
数字“6”的象征: 拿破仑的许多重要事件似乎都与数字“6”有关联。
他于1769年出生(1+7+6+9 = 23,并没有直接关联,但其生辰与后来的许多事件的关联更有意思)。
他于1804年成为法国皇帝。
他在1806年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终结者。
他在1812年发动了对俄国的灾难性战役。
他在1813年惨败于莱比锡战役。
他在1815年兵败滑铁卢。
他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流放到厄尔巴岛(Elba),第二次流放到圣赫勒拿岛(St. Helena)。
滑铁卢战役的巧合: 拿破仑最终的失败地点——滑铁卢(Waterloo),其名称在英文中有“Water”和“Loo”的含义,而“Loo”在俚语中有厕所的意思,这似乎预示着他命运的“终结”或“失落”。

这些巧合,尤其是在他事业的高峰和低谷时期,围绕着数字“6”以及他姓氏的潜在含义,为拿破仑传奇的一生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4. 泰坦尼克号与相似的沉船事件

这是关于不幸预兆和事件重复性的巧合。

摩根·罗伯逊的小说《泰坦尼克号的沉没》: 在1898年,即泰坦尼克号下水前的14年,一位名叫摩根·罗伯逊(Morgan Robertson)的美国作家发表了一部名为《泰坦尼克号的沉没》(Futility, or the Wreck of the Titan) 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一艘名为“泰坦”(Titan) 的巨型豪华客轮,在4月份的一次航行中,因撞上冰山而沉没。
船名: 小说中的船名为“泰坦”(Titan),而真实的船名为“泰坦尼克号”(Titanic)。泰坦巨人(Titans)在希腊神话中比奥林匹斯众神更早出现,而泰坦尼克号的建造者也以其巨大和无敌而自诩。
尺寸: 小说中的“泰坦”号比当时已知的任何船只都大。
速度: 两艘船都在高速航行时撞上了冰山。
时间: 小说中的沉船发生在4月份的夜晚,与泰坦尼克号的真实沉没时间(1912年4月15日)非常接近。
季节: 两艘船都在春季发生事故。
撞击冰山: 两艘船都因高速撞上冰山而沉没。
救生艇: 小说中也提到了救生艇数量不足的问题。
船体损坏: 两艘船的损坏部位都位于船体右侧。

小说出版时间与实际事件的时间间隔: 罗伯逊的预言在14年后成为了残酷的现实,并且如此多的细节惊人地一致,这不能不让人感到诡异。

罗伯逊本人曾否认自己是预言家,并声称他只是根据当时的航海技术和安全意识推断出可能发生的悲剧。然而,这种惊人的吻合,使得《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历史巧合案例。

5. 伯恩·盖斯特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巧合

这是关于巧合性复仇和名字传承的诡异故事。

伯恩·盖斯特(Burn Gaster)的“献祭”: 在一次关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的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据说名字叫伯恩·盖斯特)提到,弗里德里希大帝在1757年的洛伊滕战役(Battle of Leuthen)中取胜。他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将一个据称是敌方指挥官的尸体进行了“献祭”。
巧合之处: 许多人注意到,主持人的名字“伯恩·盖斯特”与弗里德里希大帝在洛伊滕战役中击败的敌方指挥官(奥地利军队)的名字——卡尔·威廉·奥古斯特·冯·盖斯特(Karl Wilhelm Augustus von Geusau)——存在惊人的相似性。更诡异的是,据说那位奥地利指挥官在战役后被俘虏,并遭受了非人的待遇。
时间的“循环”: 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些说法声称,这位奥地利指挥官(或其亲属)在临死前曾诅咒,要让自己的名字世世代代重复出现,并在未来某个时候找到报复弗里德里希大帝的机会。虽然这听起来像是民间传说,但“伯恩·盖斯特”这个名字的出现,在某些人看来,就像是这种古老诅咒的某种回应。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在历史学界存在争议,但它所传达的关于名字巧合、命运轮回以及历史事件的回响,确实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6. 霍勒斯·伍德沃德与霍勒斯·奥尔德里奇的巧合

这是一个关于相似名字导致身份误认,并最终引发一系列悲剧的巧合。

霍勒斯·伍德沃德(Horace Woodward): 英国商人。
霍勒斯·奥尔德里奇(Horace Aldrich): 另一位英国商人。
巧合的开始: 两人都出生在1869年,住在伦敦,并且从事相似的生意。
命运的交织:
伍德沃特在1907年死于心脏病。
奥尔德里奇也在1907年死于心脏病,并且是同月同日。
更巧合的是,在伍德沃特死后,他的妻子发现了一笔未结的债务。在调查过程中,她得知丈夫曾经将一笔钱存入银行,但由于银行记录错误,将其名字拼写成了奥尔德里奇。
当伍德沃特的遗孀试图取回这笔钱时,她发现这笔钱已经被真正名叫奥尔德里奇的人取走了。更糟糕的是,那个奥尔德里奇后来因为欺诈罪被判刑,而伍德沃特的遗孀因此无法拿到丈夫的遗产,最终贫困潦倒。
命运的延续: 据说,伍德沃特的儿子后来也娶了一位名叫奥尔德里奇的女士,而这位女士正是之前那位欺诈者奥尔德里奇的女儿。

这个故事非常具体地展示了名字的相似性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制造出难以置信的巧合,并导致了令人唏嘘的命运转折。

为什么这些巧合会让人觉得“诡异”?

这些历史巧合之所以被认为是诡异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概率上的低可能性: 要让如此多的细节在两个或多个事件或人物之间精确匹配,其概率理论上是极低的。这让人们怀疑这是否仅仅是纯粹的随机事件。
象征意义的联想: 人们倾向于在巧合中寻找意义和模式。例如,林肯和肯尼迪的相似之处让人们联想到权力、刺杀和美国历史的某些周期性。
心理上的不安感: 这种精确的相似性会打破我们对世界运作方式的预期,让我们感到不确定和一丝恐惧,仿佛存在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规律或力量在操纵着这一切。
叙事的力量: 这些巧合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它们引人入胜,容易在口头传播中被放大和美化,从而增添了它们的神秘色彩。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历史巧合在被传播过程中可能会被夸大或加入一些不准确的信息。然而,即使剥去那些可能的虚构成分,许多基础的巧合本身仍然是令人惊叹的。它们提醒我们,在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存在着许多难以解释的、似乎超越偶然的联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代皇帝

1.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业(建国)

1.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创业(建国)

第二代皇帝

2.辽太宗耶律德光南下灭中原王朝(灭掉后唐后晋)

2.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灭中原王朝(灭北宋)

第三代皇帝

3.辽世宗耶律阮被宗室谋杀(耶律阮被耶律察割暗杀)

3.金熙宗完颜亶被宗室谋杀(完颜亶被完颜亮暗杀)

第四代皇帝

4.辽穆宗耶律璟残暴好杀,并杀害宗室(耶律璟性格残忍,宗室叛乱会被他残忍杀死)

4.金海陵王完颜亮残暴好杀,并杀害宗室(海陵王吸取了耶律璟的教训,提前把宗室杀了个七零八落)

第五代皇帝

5.辽景宗耶律贤励精图治(耶律贤把国家治理的很好)

5.金世宗完颜雍励精图治(完颜雍更是有小尧舜之称)

第六代皇帝

6.辽圣宗耶律隆绪完全仿照先皇国策治国(耶律隆绪不敢违背先皇国策)

6.金章宗完颜璟完全仿照先皇国策治国(完颜璟仍然沿用先皇国策)

第七代皇帝

7.辽兴宗耶律宗真对外战争失败(与西夏打仗,10万辽军遭遇沙尘暴全军覆没,连耶律宗真本人都差点被割了鼻子,因为西夏人抓到战俘是要割鼻子的,大名鼎鼎的西夏皇帝李元昊发明了割鼻子这个传统,结果自己晚年被叛乱的儿子割了鼻子)

7.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对外战争失败(与蒙古打仗,45万金军在野狐岭全军覆没,自此金国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再无力抵挡成吉思汗,蒙古人的快马弯刀入境金国一马平川)

第八代皇帝

8.辽道宗耶律洪基用人失当(信任耶律重元导致皇太叔之乱,重用耶律乙辛,导致大辽国力江河日下)

8.金宣宗完颜珣用人失当(任命抹捻尽忠守中都,抹捻尽忠逃跑,金宣宗竟然不惩罚,宣宗当政时期奸臣当道,胡沙虎、术虎高琪等权臣层出不穷)

第九代皇帝

9.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亡国之君(辽国在此人手里被宋金联军灭掉)

9.金哀宗完颜守绪亡国之君(金国在完颜守绪手中被宋蒙联军灭掉)

user avatar

我在这个问题下唱个反调,说个并非巧合而被强行说成是巧合的“王越试卷”的故事。

网上常见的版本大概是这样:

明朝王越当年参加殿试时,狂风突起,将王越的试卷给吹到天上去了,王越顿时欲哭无泪。还好考官又给了他一张卷子,让他答完交了。
没承想这年秋天,朝鲜国使节来京进贡,竟然带来了王越的那张卷子,说是朝鲜国王一天视朝的时候,一物从天而降,定睛一看,却是天朝学生的试卷,不敢怠慢,便叫使者将之带回北京。

王越后来虽然身为文臣,却南征北战,多次出塞击败蒙古。立下赫赫功勋。后来官至兵部尚书,封威宁伯,是明朝开国以来三位被授予爵位的文臣之一。不过王越因为自视甚高,且与太监颇有交情而被其他文臣所不喜。

王越试卷被风吹飞一事,发生于景泰二(1451)年辛未科考试中,最早见于王越廷试时的监试官叶盛的《水东日记》。

原文如下:

景泰辛未廷試,盛預彌封,徐侍講珵受卷,陳御史同年叔紹等監試。正午忽大風驟起,黃塵漲天,侍講曰:「今日譬之人家納婦贅婿,而變異若此,進士中他日其有小人僨事者乎?」良久,一貢士紙卷為風所揚半空去,呼之至,乃浚縣王越也。云文已成,尚有藳底在,盛謂叔紹:「當入奏,庶不誤此生三年。」叔紹遂執筆,至奏尾,思而未得。盛曰:「以全盛典。」侍講曰:「當矣。」偕叔紹至兵科,適書奏監生皆已出,不得已,盛為自書之。既而得旨,禮部再給紙卷。是科諸進士紙卷皆盛手封,惟王越卷獨長,成凱卷以病,錄正不完,不得封。二卷人皆能識之。抑庵王先生謂成卷不胡說,王越策能引漢傳「士修於家,而壞於天子之廷」語,眾以其能言,皆傳觀焉。
——《水东日记》卷二十

侍讲徐珵,在给王越等考生监考时,突然狂风大作,便吐槽说:“进士中将会有败事的小人吗?”

结果很具有讽刺性的是,这个败事的小人不是考生,而是监试官本人。因为监考后没多久,徐珵就改名唤作“徐有贞”,后来主持“夺门之变”,拥护明英宗复位,进言害死于谦,一度成为明朝首辅,结果因与同伙石亨、曹吉祥的矛盾而被贬出京,反而成了三人中唯一善终者。

而王越的考卷被风吹走后,徐珵、叶盛、陈叔绍三位监试官把他叫来,王越则表示自己已经写完,还有底稿。最后叶盛为了不耽误王越三年时间,便和陈叔绍一起上奏给明代宗,获得许可后又给了王越卷纸。

结果王越写的特别长,加上其他考生都已经交卷,没有封起来,因此所有考官都能看到考卷。王越引用了西汉贾山的《至言》:“士修之于家,而坏之于天子之廷”等句,被众人认为能言而传阅。

看到网上常引用的论文说叶盛对王越“颇具怨言”,但是个人至少没从《水东日记》中看出什么怨气。

反而在后来,王越于成化六(1470 )年被提升为总督,全面负责河套的军务。第二年,叶盛作为吏部侍郎被派来边关巡视。两人都不主张立即和河套的蒙古人对线,而是选拔名将、积攒实力后再作打算,总体来说两人合作还算比较顺利。

或许,叶盛在《水东日记》专门提及此事可能更主要为了炫耀一下自己的“识人之能”和善心。

不管事实如何,这件事在当时讨论度未必很高,王越的试卷的确渺无踪迹,成了不解之谜。在编年体的《明实录》和《朝鲜王朝实录》中,都没有提到当时在位的朝鲜文宗在景福宫捡到过试卷,并且让使者在秋天将试卷送还之类的内容。

实际上,终王越一生,他只在《朝鲜王朝实录》里登场了一次:

坡對曰:“萬安爲翰林院大學士兼太子太傅,王越爲都御史兼兵部尙書,時方用事。又太監傅恭、劉恒、汪直、金輔、鄭同亦得權幸,而汪直年少聰慧,帝尤眷愛。”上曰:“ 王越之年幾何?”對曰:“年可六十。不厲而威,眞君子人也。”
——《朝鲜成宗实录》卷一百二/成宗十七(1486)年

而那时他已经位列兵部尚书,在朝鲜使者李坡返回汉阳后,朝鲜成宗询问过王越多大岁数,而李坡除了回答大概六十岁外,额外把他赞为真君子。不过此后朝鲜的史料很长一段时间再也没有提及王越。可见当时的朝鲜人既对王越缺乏了解,也缺乏了解的兴趣。

而在明朝方面,则断断续续的对“王越试卷”的故事进行了记述。比如说现已不存的杨循吉《智异》一书中,对此事如此记录:

皇朝文臣得拜极品爵者不數人,威宁伯王公其一也。公当廷試日,稿甫就,忽旋风起腋下,其卷於云霄中。廷臣与同试者咸仰视,弥久弥高,至不见乃已。中官以闻,诏许別楮腾进。後公由中執法大司馬以進於伯爵。

再之后的郑晓,在嘉靖四十五(1566)年出版的《吾学篇》中,关于“王越试卷”的说法尚且正常:

廷試時,風塵蔽天,揚公卷曲。監試陳御史為請,再得給卷。
——《吾学篇》卷四十五/名臣记二十四/王越传

但我觉得,叶盛若是地下有知,看了上述说法肯定会被气活过来。

而说到画风不正常之处,应该是起源自王世贞那里。

王世贞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王越的粉丝,他在位王越作传的时候,试卷飞到朝鲜,再被朝鲜使者送还的故事才第一次出现于史料之中:

二十六,舉進士,方對策大廷,忽有旋風起,攝其策雲表,已而不見,皆怪異之。及秋,而朝鮮貢使附越策來,而曰:“其王方視朝,有旋風捲一物下者,則進士卷也。敢以聞。”景帝閱而得姓名,謂吏部曰:“識之,此當任風憲。”於是繇進士選人,得監察御史。
——《威宁伯王越传》

而由于王世贞是当时著名的才子,在此后的李贽《续藏书》等作品中也几乎原文照抄,描述了王越的“试卷飞到朝鲜”的故事,这个故事顿时便有名了起来。恰逢在万历年间,南直隶出了一个自称“我,威宁伯王越,打钱”的妖人,并且有许多人还真的盲信了。可能在这种背景下,王越的“试卷神话”也在这一带广为流传开来。

受此影响,1590年、1597年、1611年三次出使中国的朝鲜大臣李睟光,便在后来整理的《芝峯类说》中,将当时流传的野史,特别是王世贞所写的传记的内容记录了下来:

稗史言景泰辛未年廷試。擧人王越試卷。颷飛上天。墮於朝鮮。次歲進還。王世貞作王越傳。亦載此事曰。其秋朝鮮貢使賫進云。此甚異事。而我國無傳之者,何也?稗史又言王越以此得上眷。驟至大官云。
——《芝峯类说》卷五

然而,李睟光对于此事的真实性却表示怀疑,他认为这么奇怪的事情,在朝鲜却无人知晓。更何况野史说王越是凭借这个被送还的考卷,而受到明代宗的宠爱而骤然成为大官,这种说法看似有明粉实黑的潜质。

不过,由于李睟光的介绍,这个故事陆陆续续被朝鲜人所知晓。可能很多朝鲜人只是去关注考卷被吹飞,而不是吹到朝鲜的事情。比如在《承政院日记》中便记载,在朝鲜英祖三(1727)年五月,英祖在听侍读官赵明泽等讲《皇明通记》故事时,提问王越试卷飞走是何时发生的事情。

明澤曰, 向日進講時, 以王越試券飛去之事, 有年代考見之命矣。臣等, 退而考出, 則乃景泰二年,文宗大王元年也。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朝鲜人以为这个故事真的发生过,比如说在1780年出使清朝的使者、实学派作家朴趾源,便自作聪明的在《热河日记》中,除了之前引用的杨循吉的《智异》的内容外,还如此写道:

成宗朝,景福宮簡儀臺邊,落一紙中朝試卷,其封彌乃王越名。附貢使奏其卷,天子嘉越有風力,乃拜執憲之職。循吉所言,只言其旋風飛卷,而不詳其下落;泛言其有執憲以進,而未諳其實由我國奏聞天子也。
——《热河日记·铜兰涉笔》

然而,这个说法却暴露了朴趾源对于王越所生活的时代的不了解:

因为王越是在1451年考中进士,当时在位的是朝鲜文宗。而 @首阳大君 的孙子、成宗则要在8年后的天顺二(1458)年出生,即位更是要到成化五(1469)年。可见,在朴趾源的笔下,王越这张试卷足足花了十八年才飞到朝鲜,十八年后的王越,果然成了一条好汉……

而且,说实话,朴趾源还是抱着猎奇的态度而不是两国友好的态度写的这段描述,实际上他非常讨厌王越和太监们关系良好这一事实。因为他在《热河日记》又写道:

虽然这个故事明明是中国传到朝鲜去的,而且我也没有见过中国有王越试吹到琉球的版本,但朴趾源作为实学家非常讨厌迷信,对于王越是因为“万里风”而得侯的故事异常厌恶,于是他指出文林的《琅瑘漫抄》中有含沙射影王越跪舔司礼太监王高,称其为圣人的“记载”(实际上可能只是与王越不合的文官们造谣)。

虽然这种说法在当时的朝鲜流行一时,但是19世纪初的学者李圭景,则在《五洲衍文长箋散稿》中,收录了一篇名为《书画化龙书画飞去辩证说》的文章,对于这类故事专门加以痛批。

其中李圭景特别提到了《丹青记》中王维的故事,这个故事或许就是“王越试卷飞朝鲜”的原型:

王維爲岐王畫一大石,一旦風雨雷電俱作,忽拔石去,後見空 ,乃知畫石飛去。憲宗朝,高麗遣使,言神嵩山上飛一奇石,下有王維字印。王不敢留,奉獻云。

在这个故事里居然唐宪宗时期(820年去世)就有高丽(918年建立)了……更加离谱。

当时朝鲜半岛的新罗表示有句mmp不知当讲不当讲……

况且,石头飞到朝鲜半岛离谱没人信,难道试卷飞到朝鲜就靠谱了吗?

对于这种编造的“巧合”,我将李圭景的话贴在这里,作为总结吧:

如此虛無說,誰敢下孟浪之筆,記而流傳耶?何必多辨。

user avatar

1634年,大明崇祯皇帝任命洪承畴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当时他的对手有李自成、张献忠、袁宗第、刘体纯、马进忠等人。

1654年,大清顺治皇帝任命洪承畴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军务。当时他的对手有李自成的侄孙、张献忠的儿子、袁宗第、刘体纯、马进忠等人,再加上大明皇帝。

————————————————————

提到年号就又想起一个来,崇祯末年修筑的宛平城的城门,东门叫顺治门,西门叫永昌门。也不知道是哪个乌鸦嘴起的名字,果然最后打东边来了个顺治皇帝,打西边来个了永昌皇帝。

user avatar

2019年11月,特朗普总统签署行政命令,要求医药价格透明化。

2020年11月,辉瑞制药公司于大选后一周,宣布疫苗新冠问世。

user avatar

公元前4年(后来西方普遍说法是东罗马学者狄奥尼修斯算错了,稣哥那一年应该是公元前4年而非公元1年)-公元30年的世界,球哥很有可能的确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气候异动。。。

如果按竺可桢的说法,相比汉末、宋末和明末的气温骤降,当时发生的情况可能更接近气温骤升(因为太阳黑子活动?),但这也导致极端灾难频发,最终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亚于1600年后的那场浩劫。


有些说王莽“穿越”的人,我估计都没怎么关注过那段时间的气候记载,要是王莽知道那几十年老天好像一门心思要搞死他的话,我看绝对不可能会愿意穿越到这种时代来实现他的宏图大志。当然,当公元前2年-公元2年连续四年日食被载入史书时,王莽的确曾以为这是天助我也,将其视作汉室即将衰微的标志,没想到的是,这仅仅是异动的开始而已,似乎更接近异常气候启动的一种信号。

以公元11年的黄河决口改道为标志,王莽的新朝开始了不是一年两年的歉收,是年年有大灾,一连串大水灾、大旱灾之后是铺天盖地的大雪,最严重的时候春夏雪深一丈,然后又是蝗虫自东而来,遮天蔽日,这十年间,中原可以说是几近颗粒无收,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纷纷起事,天下支离破碎。以至于公元23年王莽在行将覆灭之际,还在长安郊外率群臣举行了一次“哭天大典”。

10年,王莽30万大军伐匈奴。
11年,继续北伐匈奴,青州并州盗贼多。黄河改道,蝗虫四起。
12年,西南夷,高句丽反叛。
13年,西域都护被杀,失去西域控制。
14年,四月降重霜,草木死,沿海灾重,六月黄雾弥漫。
16年,地震,大雪,雪深一丈。关东重灾,王莽继续屯边准备击匈奴。
17年,荆州大灾,绿林军诞生。
18年,赤眉军诞生。
19年,又击匈奴。
21年,关东大霜,王莽调谷、帛物资到边郡,备击匈奴。
22年,关东大饥,人相食,蝗虫自东而来,遮天蔽日。

到公元30年左右,随着王莽、刘玄、王匡、樊崇等人相继被杀,各种灾害才逐渐减缓,这一年刘秀消灭了除了隗嚣、公孙述之外大部分的割据军阀。到36年,刘秀统一全国,气候似乎也终于逐渐恢复正常了,光武帝在一片废墟中(官方口数5900万降至2100万,当然,王朝初年口数一般存在低估)开始重建汉王朝。


如此看来,这一时期的气候异常似乎没有悬念。唯一有点悬念的未解之谜是,为啥汉朝和新朝出了这么大的事,同一时期罗马帝国却没受什么影响。。。

我认为答案有可能是,除了天灾之外,王莽还同时强行执行复古改制和北击匈奴,所以也人为的大大加重了灾难的危害性,而此时的罗马皇帝提比略(公元14年-37年在位)可能却”感觉“到了天候的异常和帝国统治的危机四伏(奥古斯都后期,伊利里亚人、日耳曼人连续发动大起义,提比略自己四处救火,才将动乱逐渐平息),采取了极为保守的施政策略。除了即位初期打了打日耳曼人阿米纽斯(以报条顿堡一箭之仇)之外,提比略开始全盘执行守势和收缩战略,此外他也不像奥古斯都那样大兴土木,对于修筑公共建筑极其吝啬,可以说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除了攒钱,几乎什么都不干,死时给卡利古拉留下了27亿塞斯退斯(存疑)的国库巨款。

后来大概他自己也觉得这样太无聊了,干脆将大权交给禁卫军长官,自己退隐卡普里岛,过起了”荒淫无道“的生活(罗马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的传统说法,当然也有人认为是在抹黑他,所以也存疑)。

如果要说这段时期真的对罗马统治一点影响都没有,可能也不对,不然也就无法解释基督教为何偏偏这么几十年间就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了。真相有可能正是提比略极度谨慎、一反常态的作风,才使得罗马较为平稳的度过了一次危机。要知道,提比略还是名将出身的,靠着在军队中的赫赫战功才被屋大维立为继承人,传统说法是他以前以大胆勇为出名,后来目睹条顿堡的惨败之后,开始变得作风唯谨慎。

其实,这种情况也并非没有发生过,汉朝前期曾经没有军功就不能封侯拜相,于是一时间当上丞相的人几乎全是昔日名将,如曹参、樊哙、周勃、灌婴、张苍、申屠嘉、周亚夫等人,咋一看去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武夫集团,然而也就是在这些人手里,却反而执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汉朝疆域原封未动几乎半个世纪,成就”文景之治“。也许,正因为是名将,所以比起好大喜功的王莽等人,反而能从士兵的辛劳当中懂得一些民生疾苦。

user avatar

鸡鸣驿(或曰鸡鸣山下之驿站),见证了元朝皇帝北巡的煊赫、明朝皇帝被俘的悲剧、清朝太皇太后及皇帝仓皇西狩的悲凉。

它位于元代大都、中都、上都驿站的必经之路,元帝夏日从辇路巡幸上都之时,无缘扈从的文人墨客们,多从此驿路前往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上都,既能饱览塞外风光,又能见识上都繁华;

它是明代宣府十七驿站之一,隶属于万全都指挥使司,位于北京西出三百一十里,当初仅仅是一个驿站,后由于“土木堡之变”,距离土木堡不远的它渐渐修筑了围墙与城堡,成为了我国现在最大的一处古代驿站;

它是清代八国联军攻占京城后,慈禧太后挟光绪西逃所经之地,并且,正是在这个已经变成了城市的驿站,慈禧下诏罪己,并兼诫中外群臣。

它就是鸡鸣山下的鸡鸣驿,鸡鸣不已,七百年。

一、巡幸

巡幸制度是作为异族大一统政权,元朝与清朝,政治体制中独特的一环,虽然汉族文人会以大禹巡行天下作为比附,但是两者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

特别的,元朝的两都巡幸制,不仅是皇室于四月与八月时,在大都与上都之间大雁一般的寒来暑往,还对帝国内的经济、军事、文化等有着极大影响。

大都,外国人叫“汗八里”,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

上都,位于如今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内。

上都与大都之间一共有四条道路,东西两条辇路,只有皇帝北巡大都之时,才能由皇室及文物扈从使用,上面设有“捺钵”(可以看做行宫)。平常人无缘使用,更无缘一睹辇路上的风景。

幸好,还有东西两条驿路,每次皇帝北巡时,无缘扈从的文人墨客常常沿着这两条驿路向大都汇集。毕竟,皇权所在的位置,才是天下的中心。

按照罗新在《从大都到上都》中根据《元代大都上都研究》一书所绘制的地图,我们能够很清晰的看到四条大都到上都之间的道路,也能看到元朝皇帝北巡的路线。

在最左边的驿路上,有一座山被作为地标标注了出来,那就是鸡鸣山。

鸡鸣山,也叫磨笄山,“磨笄”与“鸡鸣”来源于春秋战国与唐朝的两段“历史”,或者说传说。按照《大明一统志》“卷之五·保安州”中的记载:

磨笄山,在州城西北二十里……又唐太宗北伐至此,闻鸡鸣,故又名鸡鸣山。……金赵秉文诗:烟蒸山腹晴犹湿,河带冰澌暖渐流。独上鸡鸣看日出,五云多处是皇州。

无论是赵襄子姊磨笄自杀的典故,还是唐太宗北伐的典故,都暗示着此地蕴藏的征伐、杀戮之气。

鸡鸣山,成为了盛行游览上都之风的文人墨客心目中,回乡的独特的标。看到仿佛平地耸立的鸡鸣山,仿佛就能想象将要回到美酒、美人齐聚的世界中央“大都”。

元末文臣周伯琦在他南回大都的途中,写了一系列诗,其序言《右扈从诗并前后序》详细表述了他一路所经过的标志性地点,毫无意外,鸡鸣山占据了一席之地,:

南过坳儿岭,下临深涧,其流为浑河。 岭头参亘四十里,至鸡鸣山,叠嶂排空,绵亘二十馀里。又南二十里乃平地,曰雷家驿。

“叠嶂排空,绵亘二十馀里”的鸡鸣山,是一路上无法忽略的存在。

有趣的是,他接着说“又南二十里乃平地,曰雷家驿”,是名不见经传的“雷家驿”,而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鸡鸣驿”。

是的,在元朝,鸡鸣山下只有“雷家驿”,而无“鸡鸣驿”。

所谓元朝的“鸡鸣驿”,一方面是景区为了增加附加值往自己脸上贴金,一方面也是学者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导致。

实际上,在元朝的文集以及政书中,有鸡鸣山,有雷家驿,无准确的鸡鸣驿之说法。至于百度百科所谓的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更是无稽之谈。

这一点,周伯琦《近光集》中的“纪行诗十首其五”的自注,其实说得也很清楚:

自顺宁府历坳儿领,临浑河上源,过鸡鸣山雷家驿。

可见,鸡鸣山下的驿站为雷家驿。所谓鸡鸣驿起源于元朝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二、堡垒

永乐十八年,始建鸡鸣驿。作为北平进入宣府的第一站,鸡鸣驿位置险要。但是由于永乐朝国力强盛,鸡鸣驿还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内地,而非边关军事要地。

因此,鸡鸣驿一开始的性质很单纯,如其名,仅仅是驿站。

根据宁南左侯所做的“明朝都司驿站图-13.北平(节选)”

可以看到:

1、鸡鸣驿位于出北平府至宣府的第一站,下一站就是宣府马驿,上一站即位后世非常有名的土木驿(雷家驿当时是否存在,有论文持否定态度,待考);

2、明代的北平府到开平卫(即元代上都)的道路,有两路还保持着元代的格局,而从鸡鸣山至中都,再至大都的道路,则由于政治中心的南移,驿站已经废弃。

到了明代,鸡鸣山,这个元朝文人心目中的“近乡情更怯”之地,对于江南人来说,成了名副其实的塞外之地。

元末明初人江南瞿佑,于永乐年间被贬至鸡鸣山下的保安卫。瞿佑还有一个身份:明代第一部被禁小说《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于洪武年间所做的《剪灯新话》,正统年间被李时勉认为有伤风化,“正人君子”李时勉提出的建议是:

乞敕礼部行文内外衙门及提调学校佥事御史并按察司官巡历去处,凡遇此等书籍即令禁毁,有印卖及藏习者问罪如律,庶俾人知正道,不为邪妄所惑

基本上等同于现在学生家长要求禁网游。对了,这位李时勉先生就是当初嘴炮过于恶毒(可能嘲讽了仁宗的难言之隐)、使得好脾气的仁宗至死都不忘念叨“李时勉辱我”的人物。

但是,历史就是这么神奇。大明境内被禁的《剪灯新话》,反而在朝鲜、日本产生了极大影响,更由于其生动的故事性及高超的写作技巧,成为了朝鲜李朝的汉语教材,朝鲜第一部小说《金鳌新话》,正是受《剪灯新话》的影响而写出。

但,身处鸡鸣山下的瞿佑,这一切都与他无关,此时的他,心情十分苦闷。与此地所做的诗词,仿佛边塞之诗,《唐多令—九日登保安城楼》首云:

千里塞垣秋,风沙满戍楼。 望天涯、何处是吾州?

此时的他,定有“此生谁料,心在苏州府,身老宣镇府”之叹。

苦闷的瞿佑,在此地作了大量的诗词。有的诗虽然格调不高,但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例如他的《木兰花慢—郑钦长司诞日适逢任满之期奉贺》一词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鸡鸣山下,为关市设立之所商旅颇为热闹。

望鸡鸣山色,和气势、与秋髙。正清景将中,金茎露润,丹桂香飘。 遥瞻瑞云开处,见寿星一点在青霄。四境歌传善政,群仙来献蟠桃。 三年抚字寸心劳,赞政试牛刀。 喜关市开张,田庐展布,民业丰饶。马前彩旗摇动,又着鞭去赴紫宸。朝愿祝功名遂意,持杯满劝香醪。

但,很快,“喜关市开张,田庐展布,民业丰饶”的鸡鸣山下,将会被尸山血海所填满。

土木驿,离鸡鸣驿不远。土木堡之变,大明二十万精锐损失殆尽,大明与蒙古的攻守态势,瞬间转换。

宣镇所属的包括鸡鸣驿在内的十七座驿站,随时有暴露在蒙古骑兵马蹄下的风险。孤零零的驿站,面对骑兵只能等待屠杀。作为宣镇进入北平的最后一战,这种情况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成化十八年,鸡鸣驿开始修建堡垒,完成了从驿站到堡垒的转变。嘉靖《宣府镇志》记载:

鸡鸣驿:镇城东南六十里,鸡鸣山下,永乐十八年建,成化十七年都御史秦纮会同镇守官筑堡卫之。

随着边关局势的日益紧张,鸡鸣驿的城墙逐渐加固。最后,它成为了当时城墙高度等同宣镇、如今规模最大的一处古代驿城。

但,这不是屈辱的结尾。

三、罪己诏

世界的二十世纪,是从中国的屈辱开始的。

当历史从十九世纪迈入二十世纪的第一年,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一路狂奔,来到了位于北京西出三百一十里的鸡鸣驿。

不知道是不是终于离开北平给了她慰藉。慈禧太后在鸡鸣驿中,似乎终于从天朝上国的幻灭中醒来,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了《罪己诏》,在诏书中先是自责知人不明,嘴炮一下光绪帝作为天下之主,理当舍生取义:

朕为天下之主,不能为民捍患,即身殉社稷,亦复何所顾惜!

但是一想到太后她老人家还活蹦乱跳的,我这一死,不就是不孝了吗?这不行,还是娘俩一起麻溜跑路吧。

后来可能越想越气,慈禧想着,骂不了洋人还骂不了你们?于是对大清国的大臣们开启了群嘲,认为他们身受国恩,却不思报国:

果使大小臣工有公忠体国之忱、无泄沓相安之习,何至一旦败坏若此!

领导永远不会错的,错的只是错信了下属。

与崇祯帝的“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何其相似,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却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

user avatar

根据河南漯河繁城镇保存至今的《受禅表碑》碑文:“黄初元年冬十月辛未,皇帝受禅于汉氏。”

可知曹丕代汉那天是公元220年12月11日。

而又据《晋书•帝纪四》:“(建兴四年)十一月乙未,使侍中宋敞送笺于曜,帝乘羊车,肉袒衔壁,舆榇出降。”

可知西晋愍帝投降交出长安城的那天是公元316年12月11日。

被曹魏灭的和灭曹魏的,大家伙在公历纪年里殊途同归了呢。

今天也是12月11日呢,大汉正好1800周年祭了。

user avatar

先说个你大概知道的吧,《辛普森一家》在2000年制作了Donald Trump当上美国总统的一集动画。当时纯粹是为了开玩笑,结果今天完全变成了现实,美国网友万脸懵逼。

但这张疯传的动画场景和Trump竞选时一模一样(其实是后来制作的,没有神到这种程度)



然而,除了川普被动画预言总统外

历史上类似巧合的事还真不少:

1、转世



法拉利公司的创始人Enzo Ferrari在1988年去世。就在他去世的一个月以后,球星Mesut Özil出生。看俩人的照片,TM长得跟双胞胎似的,有人都要开始相信轮回转世了。

2、泰坦尼克号的预言



1898年,也就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14年前,小说家Morgan Robertson创作了中篇小说《Futility(徒劳无功)》。小说描述的是一艘船发生船难的故事,巧合的是这艘船的名字就叫Titan(泰坦)。撞名不可怕,更可怕还有更多的巧合。这两艘船都号称“永远都不会沉”,而且采用的是相同的建造技术,最后都撞击了冰山然后消失在北大西洋里。

3、生活在不同世纪的邻居



著名作曲家George Handel是著名吉他手Jimi Hendrix的邻居——虽然他们之间隔了两个世纪。Handel住在伦敦布鲁克街25号,而Hendrix则住在23号。他们两个都是伟大的音乐家,为当时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胡佛水坝的悲剧



在建造胡佛水坝的时候,第一个因公去世的工人叫做George Tierney。他在1922年12月20日去世,当时这个水坝的工程才刚刚开始。水坝竣工前最后一个因公殉职的员工叫做Patrick Tierney——是George的儿子。更加巧合的是,他也是在12月20日去世的。

5、冥冥之中相撞的汽车



1895年在俄亥俄州有两辆汽车相撞了。这个故事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当时的汽车行业才刚刚起步,所以在俄亥俄州就这么两辆小车。不幸的是,当时还没有交警,所以也就没有此次交通事故的案底。

6、林肯和肯尼迪传记中的巧合



在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和 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这两任美国总统的传记中存在很多有趣的巧合,下面只是其中几个:

  • 他们都是在周五的节庆活动中被枪击中脑部(林肯是在复活节前夕遇害,而肯尼迪是在感恩节前夕)。案发当时他们的老婆都在身边,旁边还有另外一对夫妇。
  • 都有四个孩子。
  • 都有一个朋友叫Billy Graham
  • 肯尼迪的秘书叫做林肯夫人(Mrs. Lincoln),而林肯总统的秘书叫约翰(John)。
  • 他们的副总统都叫做Johnson,而且都是南方的民主党成员。

7、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士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殉职的第一位英国士兵和最后一位士兵的墓碑仅仅相隔了6米,而且还彼此对望。这不是人为的结果,完全纯属巧合。

8、Edgar Allan Poe的时光机谣言



Edgar Allan Poe在他的小说《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of Nantucket(阿瑟∙戈登∙皮姆的故事)》中描述了四个水手遭遇沉船,靠吃一个名叫Richard Parker的同伴才得以生还的故事。Edgar Allan Poe表示自己描述的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所写的,但当时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此类事件。

然而就在小说出版的46年之后,的确有一艘船沉没了,幸存的船员向人们讲述了他们是怎么靠吃同伴才得以幸存的,而这个同伴就叫做……Richard Parker。然后,Edgar Allan Poe有个时光机的谣言就这么传出来了。

9、不幸的兄弟俩


1975年7月,住在百慕大群岛的17岁的Erskine Lawrence Ebbin在骑机车时被出租车撞击身亡。就在一年之前,也是在7月,Erskine的哥哥——同样也是17岁——在骑机车时被出租车撞死了。更加巧合的是,撞他们的是同一辆出租车,而且车上的乘客都没有换。

10、Anthony Hopkins和一本书


有一次,好莱坞演员Anthony Hopkins急需一本小说来研究他同名电影中的角色。这本书叫做《The Girl from Petrovka(铁幕晴天恨)》,是George Feifer的作品。他跑遍了所有商店都找不到这本书,后来却在地铁里捡到了一本。

之后Hopkins和该书作者见面,这位作者表示自己手里也没有了书的副本,因为他把最后一本借给了朋友,但他的朋友却把书落在了地铁上——也就是说Hopkins捡到的很有可能是作者朋友弄丢的那本书。

11、罗马帝国:成也萧何败萧何



罗马城是罗马帝国的诞生之地,它是根据罗慕路斯与雷穆斯(Romulus and Remus)的传说建立的。所以罗马的第一任国王就叫做Romulus。而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叫做Romulus Augustulus(尽管他出生时的名字叫做Flavius Romulus Augustus)。可以这么说,古代最强大的罗马帝国的成立和灭亡都是被“Romulus”冠名的。

user avatar

这个历史事实在第一层,是一种可能性:

1944年11月21日,美军潜艇“海狮”号(USS Sealion)发现了包括数艘战舰在内准备跑回本土的日军舰队,这一天凌晨,USS Sealion发射9枚鱼雷,其中3发命中“金刚”号战列舰,1发命中“浦风”号驱逐舰,将2船击沉。“金刚”号阵亡1300人,“浦风”号阵亡228人(全员一个没活)。这也是美军潜艇太平洋战场上最高的功勋,唯一一次“一炮双响”
美军潜艇有在鱼雷上写各类词语祈求好运的风俗,一般来说这些词是“好词儿”(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应该写干死小日本这种骂人话),比如买债券捐款的富豪的名字或者自己亲朋好友的名字。这次一炮双响的鱼雷中,有4枚鱼雷上的名字分别是Foster, O'Connell, Paul和Ogilvie,这是USS Sealion艇长Eli•T•Reich少校在指挥上一艘同名潜艇(也叫Sealion)时候4个手下的名字,这4个手下在41年刚开战时日军击沉前一艘潜艇的空袭中阵亡
那也许世界上就是有这么诡异的巧合。

这个历史事实在第二层,也是一种可能性:

上述故事是二战时确实恨敌人恨得心理扭曲,刻骨仇恨日军的潜艇部队司令卢克伍德将军在回忆录里叙述的,也许是他自己编的呢?战时文宣确实不能全信。

这个历史事实加上猜测在第五层,还是一种可能性:

如果鱼雷上的名字是真的,但这个并说不上什么巧合,那也是有可能的——如果这些所有鱼雷上都写了字,而且都是这几个死者的名字,那发生这件事的可能性即使不是百分之百(可能一次发射出去的都是AB,BCD的名字,一共ABCD四人)也足够高了,不会巧合得很假。

另一些事实:
在前几个月的1944年9月12日,此潜艇击沉了日军运输船“乐洋丸”,船上运载的是盟军俘虏。最终,有1159名俘虏阵亡。此潜艇继续执行任务。
在一炮双响的前几天,此潜艇经历了几次机械故障,继续执行任务。

相信哪个是看到的人的自由。当然,无论哪一个其实都够黑暗的,不过我还是觉得可能性说不定最大的第五层是最黑暗的:

“我就是一个为了报仇不顾一切的人(所以当然所有鱼雷写的都是战友的名字),友军俘虏又怎么样,自己船巡航得伤痕累累又怎么样,只要不是自己人就是目标,只要是目标我不要命了也要打沉。我都这样了,老天爷啊,求求你了,让我报仇吧!


所以其实少年漫画很多时候那个“怎么你一咬牙切齿发誓放弃一切就能报仇”的套路并不假,或者说假的原因不是不合理,是不够残忍………事实很可能是,如果你真的能放弃一切(和平中的人往往不明白放弃一切意味着什么),那可能确实就有更大的机会报仇了。但你要问我我觉得活成这样真没什么意思。

user avatar

公元前627年,崤之战,晋克秦。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晋克秦。

整整相差近一千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巧合,有些甚至可以说是诡异,仿佛是命运的低语,或是宇宙的某种神秘安排。这些巧合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它们跨越了时间、空间、人物,甚至事件本身,其联系之紧密,令人不禁细思极恐。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诡异巧合,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背景和细节:1. 亚伯拉罕·林肯与约翰·肯.............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满门忠烈”通常指整个家族因忠于国家、忠于信仰或忠于某人而集体殉难或英勇牺牲。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满门忠烈”人物及其故事,尽管部分案例可能因历史记载的模糊性而存在争议,但其精神和事迹仍被后人铭记: 1. 岳飞家族(南宋) 背景: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以“精忠报国”闻名,其家族成.............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因误会、误判或技术失误导致的“乌龙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因意外的错误或误解而引发连锁反应,甚至改变历史进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乌龙事件及其详细分析: 1. 1942年:菲律宾误击事件(“菲律宾误击事件”) 背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面临严峻形势。1942年,美军在菲律宾的巴布.............
  • 回答
    历史上“点错技能树”的现象往往指因决策失误、战略误判或技术路线错误导致的发展受阻甚至灾难性后果。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的详细分析: 1. 苏联农业集体化:暴力强制下的粮食危机 背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为加速工业化,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试图将小农经济转变为大规模国有农场。 错误路径: .............
  • 回答
    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因时代局限、意识形态偏见或宣传策略而被低估或高估。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涵盖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领域,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其被误解的原因: 一、被低估的人物 1. 玛丽·居里(Marie Curie) 背景: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物理学和化学),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 回答
    历史上装逼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些因为过于夸张,有些因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下面我就来详细讲述几个著名的装逼失败案例:1.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诅咒:被媒体和考古学家共同“装逼”的闹剧 背景: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一位年轻法老,他在位时间很短,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显赫的功绩。然而,在他.............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乏光芒万丈的英雄,但也有许多默默奉献、同样伟大却鲜为人知的个体。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勇气、智慧、牺牲或坚韧,却在细微之处改变了历史的轨迹,或者点亮了黑暗中的希望。以下是一些不是很著名的历史英雄,我将尽力详细讲述他们的故事:1. 索菲·肖尔(Sophie Scholl,1.............
  • 回答
    “大力出悲剧”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描述,它指的是那些因为追求极致、过度强调某种功能或理念,但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产品失败、甚至带来负面影响的案例。历史上有不少产品都符合这个特征,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且可以详细讲述的例子: 1. 索尼Betamax录像机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录像.............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事物,它们在当时可能被视为“厉害”、“强大”或“有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其真正的价值却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虚幻的“厉害”。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 1. 建造巨型金字塔却未能带来长久繁荣的国家例子:古埃及的巨型金字塔 (如吉萨金字塔群) 当时看起来的.............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令人捧腹的笑话,它们或源于对现实的辛辣讽刺,或来自对人性的幽默洞察,或仅仅是巧妙的语言游戏。这些笑话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共鸣和笑声。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笑话,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背景和内容: 1. 柏拉图与傻瓜的对话(古希腊)这个笑话虽然没有确切的记录说明是柏.............
  • 回答
    历史上涌现出无数意志力强大到远远异于常人的人物,他们凭借着超凡的毅力和决心,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改变了历史的进程,留下了不朽的传奇。以下是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故事足以证明意志力的力量: 1. 斯巴达克斯 (Spartacus, 公元前 111/109 – 前 71年)背景与困境: 斯巴达克.............
  • 回答
    历史的进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无常,其中不乏令人啼笑皆非的讽刺之处。这些讽刺,往往源于人们的认知局限、预设的偏见、或是善意的初衷所导向的意想不到的恶果。以下我将详细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讽刺事件:1. 西方文明的“救世主”竟是“传播者”: 背景: 14世纪,欧洲爆发了席卷整个大陆的黑死病,又称鼠疫。.............
  • 回答
    历史上存在一些引发“疑似穿越者”讨论的人物和事件,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都属于民间推测、阴谋论或历史巧合的解读,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不能视为历史事实。科学严谨的历史研究并不承认穿越者的存在。尽管如此,这些讨论本身也很有趣,它们往往来源于人们对历史现象的困惑、对超自然力量的想象,以及对现有历史叙事的补充.............
  • 回答
    历史上,被宣扬成正面人物,但实际上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险恶一面的例子并不罕见。这些人物往往在历史的叙事中被简化、美化,或者其负面行为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圣女贞德(Joan of Arc) 正面宣扬: 贞德被广泛誉为法国民族英雄,一位神圣的女性,带领法国人.............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他们留下的言论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有些言论因其深刻的洞察力、前瞻性,或是其背后蕴含的巨大争议和影响力而令人惊叹。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人物发表过的惊人言论,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内容和影响: 1. 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是.............
  • 回答
    历史上,狠话并非都是粗俗谩骂,很多时候它们是智慧、决心、甚至绝望的浓缩,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军事或个人意义。这些“狠话”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性的深处,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并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狠话,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含义和影响: 1. “我就是罗马!”.............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璀璨的星辰,其中一些人物因其卓越的智慧、非凡的成就、深刻的影响力以及超越时代的思想,在后人心中被赋予了“神一般”的地位。这里的“神”并非指超自然的神灵,而是指他们在各自领域内达到了极致,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颠覆性的推动作用,其思想和影响至今仍在回响。以下是一些在不同领域堪称“神一般.............
  • 回答
    “国士无双”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极高的赞誉,意指一个人在国家层面的才能、功勋、影响力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能够被如此评价的人物并不少,但要说“够资格”并被广泛认同的,则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杰出的才能与智慧: 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某个或多个领域拥.............
  • 回答
    历史上涌现过许多令人惊叹的本科和硕士毕业设计/论文,它们不仅是学生学术生涯的巅峰之作,更可能在学术界甚至社会上产生深远影响。要挑选“牛逼”的案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衡量:开创性、影响力、实用性、解决的复杂性以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以下是一些我认为符合“牛逼”标准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内.............
  • 回答
    历史上有无数的“糖衣炮弹”例子,这种手段通过看似美好、诱人的事物来掩盖其背后隐藏的真实目的或危险性,常常用于政治、外交、商业甚至个人交往中。以下我将列举一些著名的历史案例,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著名的历史“糖衣炮弹”手段:1. 借给你的不是糖,是枷锁:贷款与援助的陷阱 (新殖民主义的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