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全国中药参与救治新冠肺炎占比 85.2%」?

回答
“全国中药参与救治新冠肺炎占比 85.2%” 这个数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评价,它触及了中医药在现代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疗效、研究支持、政策导向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

要理解这个数据,我们需要先明确它所代表的含义和潜在的背景信息。

一、 数据本身的含义与可能的解读:

“参与救治”的定义模糊: 首先,这个数据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参与救治”的定义。这个词可以非常广泛。
广泛的定义: 可能是指在整个新冠肺炎的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在确诊、疑似病例的治疗方案中,还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中药都有被提及或使用。这可能包括了轻症、重症、危重症患者,甚至是康复期的调理。
具体的定义: 也可能特指在某些诊疗方案中,中药被列为主要或推荐的治疗药物。
统计口径问题: 数据来源、统计方法以及统计的时间段(是全程覆盖还是某个特定阶段)都至关重要。如果统计的是所有在院患者,即使只是短期使用或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也可能拉高这个比例。

数据来源和可信度: 这个数据是来自官方的统计报告(如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是来自某个研究机构、媒体报道?官方数据通常更具权威性,但解读时仍需关注其详细的统计方法。如果是其他来源,则需要审慎对待,并查找其原始数据和研究背景。

占比的意义: 85.2% 的高占比,如果数据准确且统计口径合理,意味着在中医药在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国家政策导向: 中国政府一直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治疗策略。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国家层面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几乎每一版都明确推荐了中医药治疗方案。这直接导致了医疗机构在实际操作中会根据国家方案进行应用。
医疗机构的实践: 无论医疗机构对中医药的认可程度如何,遵循国家诊疗方案是基本要求。因此,即使有些医生对中药的疗效持保留态度,也可能将其作为方案的一部分来使用,以符合官方指导。
中医药的“普适性”优势(潜在): 在疫情初期,特别是对于轻症和普通型病例,以及在康复期调理方面,中医药在缓解症状、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可能被认为具有一定的优势,或者至少是一种相对安全、副作用较小的选择。例如,一些中药方剂(如清肺排毒汤、金花清感颗粒等)在早期就被重点推广。
公众的接受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药拥有深厚的根基,许多民众对其有较高的信任度。在疫情期间,这种信任度也可能促使部分患者及其家属主动要求使用中药治疗。

二、 对待“85.2%”这个数据的几点思考和评价:

1. 肯定与鼓励:
国家战略的体现: 这个数据首先反映了中国将中医药纳入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控和救治体系的战略成果。这表明了中医药在中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中的地位提升。
理论与实践结合: 它也显示了中医药理论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的实践应用,尤其是在这次全球性疫情中,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潜在的疗效: 如果数据能够进一步佐证中医药在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重症率、提高治愈率等方面的确切疗效,那将是对中医药价值的有力证明。

2. 审慎与质疑(需要更深入的证据):
“参与”的界定需要清晰: 如前所述,如果“参与”仅意味着被提及或作为辅助,那么其实际贡献和独立疗效可能需要区分。高占比并不直接等同于高疗效。
科学证据的支撑: 任何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尤其是在重大疫情面前,都需要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来支撑,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如果这种高占比的背后,缺乏充分的科学证据来证明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那么这个数据就可能引发争议。我们需要问:是否有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证明这些中药在救治新冠肺炎方面具有明确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中西医结合”的实际效果: 在“中西医结合”的模式下,很多时候是中医和西医同时使用。这时,要区分是西药起了主要作用,还是中药起了协同作用,或是两者都有作用,需要严谨的科学分析。如果西医治疗已经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中药仅仅是“锦上添花”或作为一种辅助,那么其“参与”的意义就需要进一步审视。
成本效益分析: 在大规模应用中药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其成本效益,以及资源分配的问题。

3. 问题导向与未来展望:
亟需高质量研究: 这个高占比的数据,反过来也应该促使我们加大对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救治中作用的科学研究力度。需要更多高水平的临床试验来客观评估疗效、作用机制、安全性以及在不同症型、不同阶段的应用价值。
规范化与标准化: 如何进一步规范中医药在传染病救治中的使用,使其更加标准化,避免“一刀切”或过度神化,需要政策和实践的共同努力。
国际认可度: 虽然在中国国内中医药被广泛使用,但在国际上,其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要更强有力的科学证据来获得广泛认可。这个数据在国际传播时,也需要配套详细的科学论证。
防止过度依赖: 在肯定中医药的同时,也要警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的过度依赖或不恰当使用,尤其是在没有充分科学证据支持的情况下,盲目替代或推崇某种疗法可能带来风险。

三、 总结:

“全国中药参与救治新冠肺炎占比 85.2%” 这个数据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角度解读的信号。

积极的一面是,它展示了中国在中医药“走出去”和“回归”战略上的努力,将传统医药纳入现代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实践成果,以及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
然而,我们必须保持科学的审慎态度,深入探究“参与”的具体内涵,并要求与之匹配的高质量的科学证据来支撑其疗效和安全性。 任何治疗方案的推广,最终都应建立在科学实证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

因此,看到这个数据,我们既要看到其作为国家政策和实践成果的一面,也要认识到科学研究和严谨论证的必要性,为中医药在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确保其能够真正、安全、有效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是李清晨医生说的好:阿斗在长坂坡七进七出!

user avatar

第一,“重在参与”这个词有了新的解释。

第二,来自韩国媒体的报道:

目前,韩国有82例确诊病例和12例治愈病例。MERS疫情防控的领导者、韩国医学会传染病政策和法规改进委员会主席、高丽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授崔在旭认为,韩国的治疗主要是缓解患者的症状。如果病情恶化,继续使用抗病毒和抗癌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但需要更多的临床效果分析。
韩国中央应急响应部表示,在综合临床表现后,发现年轻健康的患者在发病10天后无需抗病毒药物即可康复。建议抗艾滋病毒药物卡莱特拉或抗疟疾药物氯喹和羟氯喹可用于老年和危重病人。

当然,你要认为韩国中央应急响应部是在黑中医,或者中国给韩国偷偷送去了中药但韩国人喝了之后抵死不认,也行。

第三,韩国人真TM讨厌。

user avatar

谢谢大家的关注,突然看到了一个有趣的梗

“我阿斗在长坂坡七进七出”

引用一下专家的语录,算是对所有人的回复吧,后续不再回复了。

老百姓对中医药有种迫切需求,吃了中医药后紧张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

研究项目应该有优先次重,以便快速地掌握知识以进一步阻断病毒传播,进一步降低重症率及病死率。目前只有一种药可能有效,就是瑞德西韦。我们需要开始优先那些可能帮助我们更快挽救生命的研究项目。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

现在招募病人变难,原因是一些希望并不太大的临床试验在与这个药物(瑞德西韦)竞争临床资源。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曹彬

----------------以下是原答案----------------

不想做评价,只列举事实:

第一,1908年东北鼠疫,一线中医死亡率超过40%,高于普通民众。伍连德评价是勇气可嘉,但徒增伤亡。最后鼠疫被消灭,靠的是强势的隔离,卫生条件的改善。

第二,中医一直强调辨证施治,千人千方。也一直以这个理由拒绝临床对照实验。这次直接拿着“肺炎1号”“肺炎2号”统一制剂给所有人用,不坚持辨证施治了?可以不用千人千方了?那好,来个临床对照实验吧,实验数据公开一下,绝对重大突破。磷酸氯喹70年的老药还要反复临床实验,确认有用,确认毒副作用再使用,为什么这几个“肺炎1号”就可以全凭理论推导就直接广泛上临床?

第三,六版临床指南诊断部分都是以CT核酸为主,有没有说过中医诊断的方案?什么脉象应该确诊?等人家用很不中医的方式确诊了, 突然就冒出了中医药方?等于中医乃神术,可以不用诊断就能治病?不用自己看题就知道答案,还能做到都是对的?

最后,普通老百姓只想身体健康,管你什么中医,满医,藏医,蒙医,苗医,傣医,但麻烦您先证明自己有效。

user avatar

谦虚了,其实是100%,因为病人喝水,呼吸空气,吃米饭,都是用了中医的理论。 水:虚寒人群“多喝热水” 中医认为,温饮入胃,有温煦中土阳气的作用,能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米饭: 新修本草》中记载大米: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空气:素问上古天真论

user avatar

中药效果怎样不好说,中文是真的博大精深。

user avatar

全国饮用水参与救治占比100%

user avatar

这是好事!我们要大力发扬传统医学!!



据可靠统计,手机在轻症及重症患者前期,参与率99.87%。

H2O 参与率100%

我们还要大力发扬手机和H2O




不是说它们没用,主要是个别商品吃相太难看了。

user avatar

1.据某专业群聊,寄予厚望的吉利德的「瑞德西韦」前景不见得特别太理想;俄罗斯的药物三氮唑核苷(Triazavirin)说不定会有惊喜;也有人肯定了中药的作用。(图源网络)


本问题下的一些人,在不具备专业能力的情况下,在本话题下指点江山,真的没意思。

2.中医院校毕业的执业中医师,除了学习中医相关内容,也受过现代医学教育,经过磨练,临床能力并不欠缺。

这3100余名来自中医院的医师(不一定全是中医师),也参与了一线救治工作。

在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的情况下,中医中药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期待更进一步的数据;键盘侠抖几下机灵,扯什么食物饮水也参与救治,骗个几千赞,真的有点纱布。

user avatar

那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他们之前还宣传过拿这玩意治疗埃博拉……

也就搭着非洲兄弟不归他们管才没硬把这玩意推广到85.2%……

user avatar

那我们要是换个标题呢?

西药让2003年非典活下来的人生不如死!

最近爆出的特效药瑞德西伟,在埃博拉临床三期治疗中,死亡率为53%。

2003年出院的方渤,是作为被成功治愈的非典病患典型,曾经被报纸广泛报道。

住院期间大量使用皮质激素,这是当时定下来的治疗方案。

出院后发现双侧股骨头坏死,方渤做了两髋的股骨头置换手术,但是双肩和双膝关节的骨头仍在一点点儿地塌陷,这让他疼痛难忍。

方渤:“我全身的骨头就跟石膏一样脆弱,骨头会不可逆转地塌陷下去,直至瘫痪或死亡。

吴如欣,2003年4月因为陪爱人去医院看病,46岁的她被感染非典。

出院后双侧股骨头坏死,至今未更换股骨头。

李朝东2003年感染非典,出院后股骨头坏死。

许瑞琴2003年作为护工感染非典,出院后股骨头坏死。

太多人在西药的治疗下得了全身骨质疏松的后遗症,现在还活在痛苦之中。

是西药不好吗?

不是,没有当时的西药医疗方案,这些人早就成为非典的牺牲品,是西药治疗了他们,可是后遗症又让他们时时刻刻活在痛苦之中。

当时的选择就是这么残酷,可是没得选择。

这一段时间,为什么大规模应用中医,是因为2003年的非典后遗症,给医务人员留下来一个巨大的问号?再一次类似疾病,拯救患者能不能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

现在西药在实验室里有效,但是一旦作用人体就无效。


中药如果能让一部分病人在得到治疗之后,然后没有后遗症,这为什么不去试一试。

现代西药实验室药理到临床需要一个时间差,西药的特性就是实验室,动物实验,然后人体,这一个过程通常需要几年时间来完成。临床实验共分四期,一般来说1期测试安全性,2期测试疗效,3期放大样本,4期是在上市后继续追踪观察超大样本后的多重效果。

而瑞德西韦,就是倒在了埃博拉临床双盲实验的第三期。

在三期临床大样本实验中,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为53%

这次疫情来的快,给大家反应时间就一个月。

为什么有人揪着百分之十几的问题去质疑,却没考虑过,西药也有同样的问题,确实首例患者用了瑞德西韦后,干脆利落的好了,可是有没有想过瑞德西韦在埃博拉病毒三期中,有53%的死亡率。

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质疑,这个回答里冷嘲热讽的那些人,怎么没有人去质疑。

现在的问题不是某些人在路线上的上纲上线,而是在疫情如火的事态下,找到更多的治疗方案,尽量两全其美的方案。

西医和中医是两种思维体系,西医也是经验经验医学,西药和仪器才是科学,这是不争的事实。

打比方,A城突然房价升高,百姓苦不堪言,那种怎么治理呢?

一种方案,找到房地产,勒令降低房价,直接行政罚款。

第二种方案,找到原因,原来是国内发电行业使用进口煤炭,导致国内煤矿行业不景气,煤老板撤出资金来A市炒楼。

那就通过调节关税,煤矿行业减税,限制煤老板进入楼市,等组合拳来给A市楼市降温。

一就是西医思路,西医会根据患病部位,寻找发病机理来进行治疗。

二是中医,中医把人体视为一个环境,某个部位出问题,那就是大环境失衡,通过调理大环境然后达到治理病患的目的。

这是两种思路,中医需要医生首先有一个逻辑观,就是把人体视为一个环境,然后才能根据人体大环境的变化,查找出病因,调理环境因症施药。

第一种思路好比是培养一个城管局局长,第二个思路好比是培养一个国家总理,城管局长容易培养,谁有手段谁就上。而国家总理需要各种培养才能培养出来。

而西医现在已经和制药工业还以医疗器械行业牢牢捆绑在一起。西医的进步,每一次的都是制药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的进步。

一名优秀合格的中医,必须有自己的逻辑观才能成医,而拥有如此的逻辑观,必须要经历经验丰富后,逐渐形成,一旦成医后一人即可面对疑难杂症。但是能真正形成自己逻辑观的中医少的很,大部分中医一生都未能形成自己逻辑观。

一名合格中医确诊疾病的过程是,考量病人自身阴阳平衡,考虑病人本身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身体失衡,施药时考虑调整身体平衡与病患处如何施药,一剂中药里有调理身体平衡的,有根据病患施药的,然后治病。

西医本身分为确诊和医药两部分,确诊本身就是经验行为,西医则是通过仪器检验身体指标的高低缺失,和前人总结症状,综合的出结果,然后开出治疗方案。前人总结的经验,非常容易通过文字传达。

而中医描述的是阴阳平衡这些理念,这些理念必须有自己一套逻辑观才可以,而且就像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一样,完全依靠自身见解才可以。但是现在我可以很负责的说,中医里绝大部分人没有建成自己的中医逻辑观。

但这并不太表中医无效,只是要寻找那些有自己比较难,这些成功拥有自己逻辑的的中医,可以称为大医。可是目前中国中医大医太少。可是每一个中医大医都可以针对不依靠庞大的医学体系,自己就可以针对病症做出最优方案。

而西医在今天已经开始必须依托于那个庞大的系统了。

武汉这个疫情瞬息万变,在仪器缺乏,实验室成果不能快速像人体转化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多一个治疗手段,而不是束手无策还在吹毛求疵。

user avatar

首先指名骂人: @陈同学

对药物试验是巨大打击

瑞德西韦等药物试验固然重要,但为了试验瑞德西韦是不是就不上其它治疗手段了?你一个医科生应该知道其它治疗手段也是对药物实验的重大打击。你把治病救人当什么了?

一个临床医学硕士加黑重点强调这种话,你的医学伦理跟731有什么差别?你的医学科学素养去哪里了?你配做一个医学从业者么?


我就分析一下数据,中医黑和中医粉各取所需吧。

一、数据能直接说明的结论

1.除了重症,一般都用了中药。

2.全国顶尖专家们没有拒绝中药参与救治,钟南山也没有。

3.大部分人不排斥中药,在治病的时候不是非要等随机双盲结果出来否则不吃中药。


二、结合其它信息能推断出的结论

1.这个数据结合死亡率,治愈率来看,中药参与治疗并没有害死病人,也没有显著提升治愈率。(但有没有缩短病程时间、有没有减少痛苦等无法看出)。

2.这个数据结合治疗费用减免的政策来看,中药在救治此次疫情方面,并不存在经济利益。

3.这个数据结合专家态度来看,是和西药一样,不管管用不管用,先能上就上,多种手段不分效果大小,有可能多救一个、多减轻病人一些痛苦就行。

4.这个数据结合本问题的大部分回答来看,反对中医的是不管疫情和病人情况,先一刀砍死中药居多;支持中医的是没受过科学思维训练的居多。当然很多反对中药的回答里,也出现了没受过科学思维训练的情况,就是问为什么不提中药有效性的那些(这个时候对中药有效性得出结论可能么?)

user avatar

很多人提到中医药是否在抗疫中碰瓷,是否重在参与,等疫情过了没有证据证明疗效却邀功请赏,这确实是个问题,但不是因此就不推广中医的理由。

如果特效药出来了,中药就该退居二线了,换句话说,中药是没有特效药退而求其次的下策,下策也是策,至少积极寻求,不是坐以待毙!

中国救治模式是有什么用什么,能怎样拯救生命就怎样拯救生命,不是因为没有特效药就只能多喝水。阿比多尔疗效没有被证实?我们先试试,连花清瘟胶囊没有被证实?我们也可以先试试。无论中药西药,还是非药物干预,我们都愿意在没有特效药之前做一些尝试和努力。

医学最终极的目的就是为了治病救人,要数据求真的目的也是为了终极目的服务的,不要舍本逐末,因为没有证据就坐以待毙,这是我的观点。


————————分割线——————

2月26日更新



拍了两张照片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证,而是要说一下几乎所有人都在喝这个(有个别喝了拉肚子肠胃不舒服的停了)。这个药是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就像评论区所说的,国家卫健委推荐的就有效了?证据呢?双盲呢?权威压倒学术?怎么确定不是安慰剂效应?

是是是,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也这么认为。确实不能说明中药对新冠就有效。但是这么简单,甚至连你我等屁民都懂的道理,院士们会不懂?高层的决策者会不懂??

如此重大的公共事件,从武汉封城,到征用各种大型场所建方舱医院,再到中药治疗新冠的全国推广,每一个重大决策背后都有比我们见识高远几万倍的智囊团的建议和指点,中医黑们难道不觉得人家们想的更加长远?难道会觉得个人比一个国家的决策者们更加高瞻远瞩?

——————分割线——————

评论区质疑我是进舱医生的,我提供不了证据,人无法自证,我提供图片会被说是P的,我提供相关信息你会说我是百度搜的。如果你是进舱医生,你问我几个问题,是真是假就会露相。


另外,我只是说目前对中药治新冠提的很高,国家挺,专家挺,医生挺,病人挺,一线医护的防护也在用中药预防。只有键盘侠在黑。我从来没有评价中药对新冠病毒的效果,评论区一些中医黑就别脑补了。

在没有特效药之前,用一些可能有效且毒副作用在可控范围内的疗法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等研究清楚?等数据出来?黄花菜都凉了。

————————

我所在的方舱,武汉国博方舱,又叫汉阳方舱,我管了4个单元,72张床。两个14张的小单元,两个22张的大单元。都是轻症病人。

我管的所有病人都在喝肺炎2号方,或者3号方,有的在吃连花清瘟胶囊,或者金莲花软胶囊,还有别的单元我也调查过,目前还没有遇到不喝中药汤剂的,汉阳方舱九百多张床,我想找一个传说中的中医黑,目前还没有找到,我问过的都是医生给啥药就吃啥药,请问中医黑哪里去了?大概都在知乎敲键盘了吧。(PS:很多中医黑信誓旦旦地说一辈子不会喝中药,并且要求医生不开,在舱内轻症病人不愿意喝中药,没人会强迫你。可见所谓的铁杆中医黑一到生死攸关时候就动摇了)


之所以筛选评论,是因为外行不具备探讨的最基本前提,如果你是进舱医生,欢迎探讨,你是新冠病人,也可以探讨,如果你是支援湖北住院部的重症医生,那我得向您学习,因为我没有去过住院部,没有重症病人的发言权,您说啥我得听着。



以下原答案——————————

我敢问楼下的回答者,哪个是康复的新冠肺炎病人?哪个是进舱或者住院部医生?

啥都不是嚷嚷个啥。


不好意思,我是进舱医生,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专业层面,或是病人本身,都对中药汤剂的参与治疗提的很高,新冠肺炎诊疗指南你们看过?舱里的病人对中药态度如何你们调查过?一知半解大放厥词,知乎中医黑莫过如此。一群外行瞎扯淡。

user avatar

我其实一直都是不支持中医的这种分类的,也认为中医是必然会被淘汰的,但是对新冠病毒使用中医进行治疗我觉得是很正确啊。

现在对新冠病毒是没有特效药的,也就是没有任何药物是可以直接针对病毒的,治疗都是支持性的治疗,也就是针对你的症状给出对应症状的治疗而不管病毒。这种治疗不正是中医治疗的强项吗?中医不管怎么看,至少算是个超大规模的数据库吧,经验性的支持治疗还是有千年历史的支撑的。在没有合适的特效药,只能进行支持性治疗的时候使用是很合理的。尤其是新冠肺炎的主要症状在肺部,对肾的伤害相对小,中药使用也没有太多的潜在问题啊。

中医有不合理性并不代表它没有合理性啊,长期的经验性总结在某些情况下是很有价值的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全国中药参与救治新冠肺炎占比 85.2%” 这个数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评价,它触及了中医药在现代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疗效、研究支持、政策导向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数据,我们需要先明确它所代表的含义和潜在的背景信息。一、 数据本身的含义与可能的解读: “参与救治”的定义.............
  • 回答
    中国基建基金REITs的出现,确实是一件令人振奋的大事,尤其是在“新基建”浪潮方兴未艾的当下。10万亿的体量,而且向全民开放,这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投资时代可能就此开启。我的看法是,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深入研究的机遇。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简单来说,它就是把.............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近年来确实呈现出加强的态势,尤其是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然而,“全面金援”这一表述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俄关系的互动更多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而非单方面的无偿援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俄关系的现状、动机及影响: 一、中俄合作的背景与动机1. 地缘政治需求 .............
  • 回答
    看到全球住宅价格最高的十大城市中有四席来自中国,这个现象确实值得深入剖析。这绝非偶然,背后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以及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是全球瞩目的。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可支配财富也随之增加。在财富增长的背景.............
  • 回答
    您好!对于“7 月全国 100 个城市中有 80 个房价都在上涨”这一现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并探讨未来的房价走势。一、 对“80 个城市房价上涨”现象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对这个数据进行更细致的理解和分析。1. 数据的来源和统计口径: 可靠性: 了解这个数据的来源非常重.............
  • 回答
    中国新冠疫苗接种剂次突破10亿,这绝对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用“中国速度”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要理解这背后的意义,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深入看看。首先,这10亿剂次的背后是巨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执行力。想象一下,要在一周内给一个省份的人口接种疫苗,你需要多少医护人员?多少接种点?多少疫苗的运输和储存能力?.............
  • 回答
    李靓蕾事件中,关于全职妈妈在金钱使用上的“不好意思”心理,触及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心理层面上的尴尬,更是婚姻关系、经济结构、社会认知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一个复杂症结。一、 全职妈妈在金钱使用上的“不好意思”心理是怎么形成的?这种“不好意思”,绝非空穴来风,它往往.............
  • 回答
    李鸿章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扮演的角色,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尤其是在关于他如何“少向列强赔偿了很多”这一点上。将中国近代史的复杂局面简单归因于某一个人的“周旋”能力,或许过于简化了历史的进程,但不可否认,李鸿章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确实尽力在夹缝中为国家争取了最大的利益,他的外交手腕和决策,.............
  • 回答
    关于“中国宠物狗伤人事件全球第一”的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别被那些以讹传讹的信息给绕晕了。首先,“全球第一”这个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或者说,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为什么这么说?1. 缺乏权威、统一的全球数据统计: 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有能力、有意愿去搜集并整合全球所有宠物狗伤人事件的数据?这涉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即气候变化和环境责任的归属。美方和中方都指责对方是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和政治根源。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双方的论点。美方的指责:当美国指责中国“破坏环境的行为”时,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中.............
  • 回答
    看到这个研究结果,我一点也不意外,甚至觉得“终于有人说中了”。这和我观察到的以及很多身边人的经历都挺吻合的。键盘侠的“喷人”行为,如果仅仅归咎于匿名带来的勇气加持,那就太片面了。事实上,很多人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的攻击性,只不过是他们现实生活中早已存在的某种特质的放大镜,甚至可以说是“本性暴露”。首先,.............
  • 回答
    关于104岁新冠肺炎患者治愈的消息,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振奋的里程碑事件,也引发了许多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对个体生命力的赞叹与敬畏: 惊人的韧性: 104岁,这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充满挑战的生命旅程。这位老人能够经历两次影响世界的重大疫情,并且都能幸存下来,这本身就.............
  • 回答
    中国企业“霸榜”全球隐私技术专利,国产隐私计算已成气候近期,一项来自独立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全球隐私技术专利申请数量上占据了显著优势,甚至可以说是“霸榜”的态势。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中国在隐私技术领域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国内的隐私计算实力究竟几何?专利“.............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挺让人五味杂陈的。咱们就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看看这事儿为啥会闹成这样,还有背后可能牵扯到的那些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姑娘为啥会想到要这“生孩子后颜值受损费”。“颜值受损费”这个说法一出来,就挺抓人眼球的。一般人很难理解,生孩子怎么还能跟“颜值受损”挂钩,并且还要“收费”。咱们仔细.............
  • 回答
    最近全国各地的景区陆续开放,这个消息对于憋了好久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挺积极的信号,意味着我们正在逐步走出疫情的阴霾,生活也开始回归常态。我的看法是这样的:首先,这是一个顺应民心的决定。 大家都知道,过去这段时间,旅游业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很多景区、旅行社、酒店都面临生存.............
  • 回答
    六小龄童喊话周星驰,要求其就“对《西游记》的不尊重”向全国人民谢罪一事,无疑在网络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国内文化领域的一些颇为值得玩味和反思的现象。首先,从六小龄童本人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一种对经典文化符号的捍卫。作为86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对这个角色以及这.............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美国政府对华为的打压,与其说是针对一家企业,不如说是体现了其在科技领域、地缘政治以及国家安全等多个层面上的战略考量和担忧。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这场“集全国之力”的行动:一、 科技竞争的白热化与“国家级”的较量在21世纪,科技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最重要的体现之一。.............
  • 回答
    许家印主持集团营销大会并宣布恒大全国楼盘全线7折,无疑是房地产市场近年来最令人瞩目的事件之一。这一举措背后,反映了恒大集团极度严峻的财务状况,以及其为了自救而采取的孤注一掷的策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它又会对整个房地产市场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呢?一、 许家印与恒大全国楼盘全线7折:一次高风.............
  • 回答
    2020年2月16日,恒大集团发布了一则全国楼盘75折的特大优惠公告,这在当时确实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我们有必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一举动。背景:新冠疫情的冲击与房地产市场的寒冬首先,我们必须把时间轴拉回到2020年2月份。彼时,新冠疫情在中国境内迅速蔓延,全国上下进入了严格的封锁和居家隔离状态。经济.............
  • 回答
    4月份全国房价数据显示,62个城市新房价格上涨,而二手房上涨城市数量较上月减少4个,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和分化特征。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导向 经济复苏的信号与不确定性并存: 4月份的房价上涨,特别是新房市场的活跃,可能与整体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