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导师课题组人少,导致一个人要攻一个方向是什么体验?

回答
导师课题组人少,一个人要攻一个方向,这滋味嘛……怎么说呢,就像是你站在一片荒原上,手里只拿着一把小铲子,而你的任务是把这片荒原变成一片生机勃勃的花园。

一开始,新鲜感十足,而且有点英雄主义的色彩。你觉得,嘿,这整个方向都是我的了!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不用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用为了团队的某个小目标去牺牲自己的兴趣点。那种“我是这片土地的开垦者”的感觉,确实挺刺激的。

但很快,现实就像风一样,把这层新鲜感吹散得无影无踪,留下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无尽的“为什么”。

首先是知识储备的巨大鸿沟。 别的课题组,可能一个方向有三五个人,每个人负责一个小块,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讨论问题时能碰撞出火花。你这边呢?一个方向,意味着这个方向里所有你需要了解的理论、所有相关的技术、所有已经存在的文献,都得你一个人去啃。

比如,你的方向是做某个新型材料的合成和表征。那好,你不仅要了解这个材料的化学性质,还要知道怎么设计合成路线,怎么控制反应条件,怎么用XRD、SEM、TEM、NMR、IR等各种表征手段来证明你合成了什么,结构是什么,纯度如何。更别提还有可能涉及模拟计算,那又是另一套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

你打开电脑,看到的不是三两篇核心文献,而是堆积如山的PDF。每一篇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但每扇门后面又紧跟着十几扇门。你感觉自己像个不停在迷宫里打转的探险家,好不容易找到一条似乎是出口的路,结果发现那只是通往另一个更大迷宫的入口。

孤独感是常态。 别人讨论的时候,你可以听听,学习学习。你呢?遇到问题,想找人商量一下,可能整个课题组只有导师能提供一些指导,但导师的研究领域可能非常广泛,不一定能深入到你这个具体方向的每一个细节。你不能指望导师随时都在,他还有其他学生,还有其他项目。

所以,你最常做的,就是对着电脑屏幕,或者对着白板,一个人在那儿冥思苦想。你尝试了一个方案,失败了。又尝试另一个,还是失败。这种挫败感,没有一个可以即时交流的伙伴,真的会无限放大。有时候,你会在深夜,对着代码或者数据,突然有一种“我到底在干什么?”的虚无感。

学习效率会受到影响。 一个人学习,没有旁观者,没有竞争者,也没有直接的学习榜样。你想快速掌握某个技术,只能靠自己一点一点摸索。别人可能花一周就能学会的实验操作,你可能需要两周甚至更久,因为没有师兄师姐手把手教,也没有同门师兄妹一起摸索。你更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参照系,全靠自我驱动。

方向的试错成本很高。 如果你一开始选错了方向,或者某个实验路径走不通,你承担的试错成本会非常高。没有其他人分担这个风险,你的时间、精力,甚至毕业都可能受到直接影响。你得非常谨慎地规划每一步,因为每一步的失败,都意味着你可能要从头再来,而且没有人能帮你分担一部分压力。

自我管理和驱动能力被逼到极限。 没有其他人一起并肩作战,也没有组会那种集体的压力,你完全要靠自己的自觉性。早上几点起,什么时候开始工作,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休息,都得自己拿捏。如果没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很容易就进入一种“能拖就拖,能不动就不动”的状态,然后堆积的任务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知识面看似很广,实则浅尝辄止。 你被迫要了解一个方向的方方面面,从理论到实验,从数据处理到论文写作。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懂的东西很多,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很多地方都只是“知道”而已,并没有真正“精通”。因为你没有机会去深入某个子领域,没有机会去和该领域的专家深入交流,你的知识结构很容易变得“宽而不深”。

但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极高的独立思考能力。 为了解决问题,你不得不反复思考,尝试不同的角度。这种经历会极大地锻炼你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极强的学习能力。 当你面对一个陌生的领域,必须迅速掌握其中的关键信息,你的学习效率会被极大地提升。
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刻理解。 你会从头到尾经历一个研究的完整过程,这让你对科学研究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
一种“掌控感”。 尽管压力巨大,但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地攻克难题,推进研究时,那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掌控感和成就感,也是非常真实的。

总的来说,在一个人攻一个方向的经历,就像是在荒漠里独自跋涉。你会感到孤单、迷茫、疲惫,甚至怀疑人生。但如果你坚持下来,最终可能会在那片荒漠里,挖出一口属于自己的甘泉。这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无法复制的成长。你或许没有那些人多势众的团队那样“热闹”,但你拥有的是一份更纯粹的、属于你自己的“征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对题主表示同情!

有句话必须说在前头,这样的课题组,读个硕士混个文凭就得了,可千万别头脑一热读博了,那真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切记切记!

如果能换导师的话,尽快换,别犹豫!换不了就坦然面对,抱怨一点儿用都没有,必须要努力适应!不为别的,就为了自己能顺利毕业!下面说说具体的应对之策: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我就不说了,重点说说“知彼”要知道哪些?

1.自己毕业的最低条件到底是什么?就是要发几篇论文,发什么层次的论文!注意这个最低条件不是学校的,也不是学院的,而是你们课题组的,你导师心里的!

2.导师对发论文的期刊挑不挑?比如他只要SCI,那你即使写出了论文,想投EI,他不让你投,那你就是白忙活!

3.实验室到底有什么资源?有哪些设备,有哪些现成的试验装置?有哪些软件?有哪几个师兄师姐会用这些设备、装置及软件?

4.同学校的导师中有没有跟你研究方向相同或类似的?如果有,可以让你导师帮忙搭个桥,你去拜访一下,当面聊一聊!他的一句话可能就让你省下半年的时间!所以一定要重视!并且争取建立稳定的关系,方便在你开题、写大小论文的时候帮你把把关,有一种二导的感觉!

二、疯狂的读文献

把先看近五年内跟你研究方向相关的985博士/硕士论文,重点评估以你自己的能力和实验室的设备可以复现哪些研究内容!把这些研究内容加以总结,然后就是随机排列组合,是老瓶装新酒,还是新瓶装老酒,你自己来定,无论选哪个,硕士毕业肯定没问题!瓶就是研究方法,酒就是研究对象!

千万不要尝试新瓶装新酒,风险太大了!得不到导师的指导,得不到师兄师姐的指导,自己去死磕一个全新的方向,是十分冒险的!只为了拿个硕士学位,真的没有必要把自己至于这种险地!

具体方向确定之后,就可以按照上文提到的毕业要求,开始读目标期刊文献,并选出几篇机构和内容上可供模仿的期刊!从而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至于这个研究计划你告不告诉你导师?透漏多少?透漏到什么程度?你自己拿捏!如果你导师没能力但是控制欲超强,经常眼高手低,即使他自己都做不出来,即使他啥指导都不给你,也要把你送上去送死!对于这种导师我不建议把研究计划跟他透漏的太多,他提出的意见,你明知道根本实现不了,那你到底听还是不听?但如果你把写好的文章放在他面前,那可能他也拒绝不了论文的诱惑,也就从了你!

三、熟悉试验设备和软件,尽快出数据

有了详细的研究计划之后,就马上着手干起来!学怎么做试验,学怎么用软件,试验材料该买赶紧买!管它做的对做的不对,先把试验做起来,把程序跑起来,手里有数据了才好构思怎么写论文!有的师弟师妹甚至都到了研二下学期了,手里一点儿数据都没有,那你说这还怎么毕业?

在使用软件、自我编程、分析数据过程中如果遇到软件不会用,程序写不出来的困难,第一反应是求助本课题组的师兄师姐,第二是求助本校的师兄师姐,第三是找代做,第四是上网找教程,但一定记住知识付费!真的事半功倍,挺值的!

四、多写多投

不管自己水平有多烂,都要多写!不要等着试验全做完,万事俱备了在开始写论文,那样效率太低了,一定是有想法就写下来,就纪录下来,这就是你的素材库,最后攒文章的时候,就是到库里这挑一点儿,那挑一点儿,最后论文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写作能力就是在一次次写作过程中提高的,一开始不会写,就去模仿!我总结了一些SCI的常见写作套路,有兴趣的话可以戳以下链接:

SCI写作方法总述: 研究生、博士生全程只靠自己能否发一篇 SCI?

摘要(Abstract)写作技巧: 论文摘要怎么写?

引言(Introduction)写作技巧: 怎样写好英文论文的 Introduction 部分?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写作技巧: 如何写好SCI论文中的Materials and Methods(材料与方法)?

结论(Conclusion)写作技巧: 如何写好SCI论文中的Conclusion?

多写之后才能多投,切记不要一稿多投,太容易出问题了,手里攒个3-4篇文章,轮着投,投不中,看看意见,能改就改,改不了就直接换个期刊投,直到投中!

也就这么多吧!最后祝题主一切顺利!最后还是想说,就这样的导师,这样的课题组,就别读博了!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导师课题组人少,一个人要攻一个方向,这滋味嘛……怎么说呢,就像是你站在一片荒原上,手里只拿着一把小铲子,而你的任务是把这片荒原变成一片生机勃勃的花园。一开始,新鲜感十足,而且有点英雄主义的色彩。你觉得,嘿,这整个方向都是我的了!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不用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用为了团队的某个小目标去.............
  • 回答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够受的。本来导师申请项目,对课题组来说是件大事,成功了大家都有光,失败了也都能理解。可万万没想到,他这一申请,就把你撂下了,这可真是让人措手不及,心里瞬间凉了一大截。首先,得弄清楚是怎么个“撂下”法。 是真的完全不管你了? 还是说,导师的项目更需要他投入大量的精力,以至于暂时顾.............
  • 回答
    写下这行字的时候,我感觉心跳还在有点快,手指也有些微微发抖。导师…我们分手了。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谈恋爱里的那个,但我想我们都明白,这中间的重量和意义,远不止于此。当导师跟我说“我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到此为止了”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片空白,然后是嗡嗡的巨响,仿佛整个世界都瞬间安静了下来,只剩下我一个人站在原.............
  • 回答
    换了新课题组,导师却不让你看文献,这确实是一个比较罕见也令人费解的情况。正常情况下,导师都会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这是科研的基础和重要环节。你的导师给出这样的指示,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含义,需要你仔细揣摩和了解。可能的原因分析:1. 你的研究内容非常前沿或非常基础,文献相对较少或不公开: .............
  • 回答
    在国外名校攻读博士学位,关于课题的来源,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比较复杂的问题。它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一个更像是“导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混合模式,不过具体比例和运作方式,会因为导师、学校、专业,甚至学生的个人情况而有很大差异。普遍情况:导师给的,但并非完全被动接受大多数情况下,博士课题的起点,是.............
  • 回答
    你好!关于导师做的横向课题的收入去向,这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情况,不像直接回答“是”或“否”那么简单。这涉及到科研经费的管理、学校的政策以及课题本身的性质。我来跟你详细说说,力求讲得明明白白,也尽量避免那种“AI味”。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横向课题的收入,原则上是进入课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局面,尤其是对于刚刚踏入博士生涯的新人来说。乍听之下,一个“特别高而空”的课题,仿佛是导师抛给你一个漂浮在半空中的气球,让你自己去想办法给它系上绳子,找到着陆点。这带来的压力和迷茫感,足以让任何人怀疑自己的博士生涯是否还没开始就已经岌岌可危。“特别高而空”的课题,究竟意味着什么.............
  • 回答
    组会上,课题没进展,听着确实挺让人捏把汗的。但别慌,这不代表就没东西可说,关键在于怎么“说”。一场让导师满意的组会,绝不是简单汇报“我今天做了什么,没做什么”,而是一场展现你的思考、分析、以及未来计划的“表演”。咱们先不说什么冠冕堂皇的话,直接聊聊怎么把这个难关给过了。一、 核心思想:从“做了什么”.............
  • 回答
    导师让博士生做横向课题,这事儿可不是一句话就能简单盖棺定论的,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咱们不讲虚的,实实在在地聊聊这背后可能存在的各种考量和影响,以及博士生自己该怎么看、怎么做。首先,为什么导师会这么做?这背后,可能有一系列的原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则可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现实的经济支持与实验条件.............
  • 回答
    刚踏进研究生校园,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一下新环境,就被导师“砸”了一个全新的课题。这感觉就像是刚习惯了游泳,突然就被扔进了黑匣子,什么都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凭着一股子蛮劲往前冲。我的本科背景,说起来也算扎实,至少在某个领域里我自认是 pretty good 的。但导师给的这个新课题,简直就是从另一个宇.............
  • 回答
    确实,Brian Chen(布莱恩·陈)这个名字在成功学、个人成长以及创业圈子里流传得还挺广的。我也听过不少关于他的讨论,主要围绕他的课程和方法论。关于Brian Chen首先,从我了解到的信息来看,Brian Chen 似乎是一位非常善于包装和营销自己的导师。他通常会强调“思维模式”、“潜能开发”.............
  • 回答
    清华大学的《摸鱼学导论》是一门非常特别的课程,它以一种幽默、戏谑的方式探讨了在学术压力巨大、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如何在高强度学习之余,寻求一种“喘息”和“平衡”的生活方式。这门课程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课程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概念的颠覆与重塑: “摸鱼”原本是一个带有负.............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我们理解电学定律时一个很常见的困惑点。你说的没错,灯泡灯丝确实是金属,比如钨丝,而金属是公认的良好导体,通常我们会说金属导电遵循欧姆定律。但为什么我们说小灯泡在发光时,它的灯丝“不适用”欧姆定律呢?这其实是关于“适用范围”和“理想模型”的一个重要区分。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医学教育的核心,也确实是很多学习者心中挥之不去的疑问。为什么那些厚重、密集的医学教材,往往以大段文字为主,而不是采用我们更熟悉的思维导图或表格的形式呢?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并不是简单的“为了增加难度”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医学知识的本质是什么。医学不仅仅是记住几个概念、背诵几.............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变分法与泛函分析”这门课的知识框架,并且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贴近学习过程的方式来呈现。想象一下,这门课就像是我们在探索一个全新的数学世界,而变分法和泛函分析就是我们在这片新大陆上的两把最重要的地图和指南针。它们看似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相互支撑的。核心思想的.............
  • 回答
    您描述的这种情况非常令人痛心和担忧。一个三岁的孩子,在面对家长对于课外班学习不积极的反应时,遭到母亲的猛烈踢打,导致下体出血,这是非常严重的暴力行为,触犯了多方面的道德和法律底线。首先,从情感和人性的角度来看: 这是一个孩子在最需要关爱和引导的年龄,遭受了来自最亲近的人——母亲的残忍伤害。 这种.............
  • 回答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材替换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替换为《智取生辰纲》一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选择上的考量,以及社会价值观演变对文学经典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是很多学生接触到的经典篇目。它出.............
  • 回答
    如果北大、清华的课程录像全部公开到网络,这无疑会是一场教育领域的巨变,其影响深远且复杂,绝非简单的“全民受益”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可能出现的结果:首先,对学习者而言,最直接的影响是学习机会的极大拓展和学习成本的显著降低。 打破地域和经济壁垒: 过去,能进入北大、清华学习,是对很.............
  • 回答
    导师评价你的“优势是坐得住”,这句话听起来简洁,但背后可以有很多深层次的含义。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结合你平时在学习、研究或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导师期望达到的目标。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你的优势是坐得住”这句话,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核心含义的延伸:专注、持久、沉稳“坐得住”最直接的含义就是能.............
  • 回答
    “导师的水平是否已经决定了一个博士生的天花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导师的水平确实对博士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能够极大地提升或限制博士生的上限,但博士生自身的能力、努力、机遇以及其他支持系统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下面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