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发现这个问题非常有趣,由于我正处于学生到老师身份转换的这个特殊时期,所以很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些好玩的状况:不同身份的情况下,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学生时代的时候,如果没有进展,组会前我会有点慌,而接下来我所做的各种努力的最大目的是让老师看到我的工作量,表示没有进展并不是我偷懒了,而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当然了,也不排除有时候确实是因为自己懒了)。因此我在准备周报的时候,会倾向于贴各种过程图,或者能够迅速补充展示的仿真图、模拟图等等,并且事无巨细地描述每一步的工作,滔滔不绝的讲讲讲,让老师和同学们看到虽然课题没进展,但其实我是做了很多事的!……
但是在向老师的身份转换的过程中,我也开始带师弟师妹们开组会,也会自己组织特定方向的同学们开会,这时我发现自己对组会的期待变化很多。我并不想听事无巨细的那些细节,因为大部分都是常规操作,重复一遍毫无意义,反而会很浪费时间。只有当遇到了问题,我们在讨论问题可能的原因或是可能的解决方案时,我才会去有针对性的询问具体操作的细节。
反过来,如果课题没有进展,我更想听到大家的思考,到底是理论的问题,还是模型设计的问题,还是实验细节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讨论,而不是只把“没进展”这个问题抛出来就算了。
组会是干嘛的?
如果组会就是让你来介绍重大进展的话,那请你还是去学术会议上讲吧。
组会就是让你来讲讲自己是怎么失败的,以及未来如何改进的!
没有进展很正常,失败了也很正常,毕竟失败是成功之母,对吧?但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并不是说失败多了就一定能成功。失败后,最重要的是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这样下一次就能完美避开这些坑,从而成功。
这段时间就算科研没有进展,总做了很多实验吧?虽然它们都失败了,但是它们分别是什么条件下的?有什么共性?这个失败是人为操作错误还是条件不对?如果你要制定下一步实验计划的话,准备用什么样的条件?如果失败是因为人为操作错误的话,可以再进行一次实验,这一次尽量避开这些操作错误;如果失败是因为条件不对的话,那么下次实验就一定要更换实验条件了。
你不知道到底是人为操作错误还是条件不对?你不知道如何改变实验条件?这就是为何我们要进行组会讨论嘛!正是在组会讨论中,导师和实验室成员们向你提供他们的相关经验,并给你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这才是组会的意义所在。
什么?课题没有进展是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在划水没有做任何实验?好自为之吧……
最后推荐一本学术论文写作书,认真学习对于论文写作能力必有大幅提升。
以前也每次组会在导师的yw之下瑟瑟发抖,现在也自己带学生,比较有发言权。
一般的课题组都是一周开一次组会,顶多两周,开国际玩笑,尤其是对于周期比较长的课题,哪儿那么多positive的data,对于比较勤奋的导师肯定清楚你每天的进展,而行政为主不太关注科研的导师也不太会具体记得你上次到底进展到哪儿了,所以,组会一方面是汇报进展,另一方面是总结讨论和展示,总有让导师龙颜大悦的方法不是
组会也是一个学习如何展示自己的机会,该能力在以后做presentation的时候也不可或缺,那就是可以没有进展,但是一定不能让人觉得你没有干活,要全面,细致而又有重点的讲你所做的工作,还得突出亮点,毕竟勤奋而又善于展示自己的学生无可指摘。
做科研是一个思考、执行、再思考、再执行的过程,理论联系实践,再获得创新和成果的过程,所以除了执行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思考,而思考的源头就是读paper,然后,然后更关键的是读完之后自己的思考,从别人的paper中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思考,对自己的课题有什么样的启发和帮助,这样主观能动性强的学生,把导师要干的活都干了,哪个导师不喜欢?这样的学生也是最有科研潜力的。
对于创新性比较强的课题,negative的结果才是正常的,positive的结果才是意外,所以,基本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分析negative的结果,每天复盘,并有所收获,并从众而获得进步和成长,并不是原地踏步,爱思考的学生我们喜欢用一个词来形容,“很灵”。
基于以上分析,调整自己的策略,提出下一步的计划,需要有条理可执行性强,然后不断完善和自我完善,有总结,有思考,有计划的学生导师很认可。
就问你这样的流程是不是个闭环?不怕没进展,就怕没进步。
Try it!
科研是在已知和未知边缘的工作,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它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没人可以保证每周一个进展,每月完成一个课题,每季度一篇文章,那样就成了paper machine,理想的科研状态是创意型的工作,不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创意型工作的特点就是产出不稳定,不要过分要求自己每周都必须有实质性进展。保持良好心态是科研效率的重要保障
在一个问题上纠结很久,看了哪些文献,尝试了哪些方法,有什么失败的结果,发现了哪些问题,都可以在组会上讲。理性的导师不会责怪失败,只会责怪懒惰。
在没有开始科研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组会的意义就是包工头检查工地搬砖量。然而,开始科研之后,逐渐体会到组会的最重要的部分是讨论。可以用P:D比衡量一下自己的组会成分,P代表presentation,D代表discussion。讨论成分越高,对科研工作的指导意义越大,组会越有意义。
总结:稳住心态,展现工作量,多讨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