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没挂过科、逃过课、谈过恋爱,就不算上过完整的大学」的观点?

回答
这种说法,我得说,挺有意思的,但要说“完整”,我得打个问号。这更像是一种年轻人之间流传的、带着点“江湖气”的总结,一种对大学生活标签化的解读。

先从这几个“标签”说起吧。

“没挂过科”,这代表着一种学业上的“循规蹈矩”。有些人会觉得,大学嘛,就应该好好学习,争取拿到所有学分,这才是对得起父母的投入,对得起自己的青春。他们可能认为,挂科是一种能力的欠缺,是对学业的不负责。但反过来想,大学生活也不仅仅是“考试”这个维度。有时候,为了参加某个活动、社团,或者为了探索某个不那么“应试”的领域,可能会稍微疏忽了某门课程的准备。这并不代表他们不聪明,不努力,只是他们在那个时间点,选择了不同的优先级。而且,谁能保证学习成绩好就一定意味着对大学生活的“全面”体验呢?

“没逃过课”,这又是一个关于“规矩”的讨论。有人觉得逃课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是对课堂的辜负,是对学习机会的浪费。他们觉得课堂上有老师的引导,有同学的讨论,是获取知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也有人觉得,大学课堂的某些内容,自己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学习,比如网络资源、教材、甚至和同学讨论就能消化。更何况,有些课堂的“吸引力”确实不高,老师讲课的方式枯燥乏味,内容也并非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选择去图书馆自习,去参加一个对他更重要的讲座,或者去实践某个项目,你能说他逃课就是“不完整”吗?有时候,这种“逃课”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去追求他认为更有价值的东西。

“没谈过恋爱”,这大概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点了吧。很多人认为,大学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体验时期,是认识自己、认识异性、学习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阶段。错过这段经历,仿佛就失去了人生中很宝贵的一部分。他们会觉得,恋爱能够带来成长,能够教会人付出、包容、理解,甚至经历一些挫折也能让人更成熟。

但是,我们要看到,恋爱的形式和时间点是因人而异的。不是每个人都在大学时期遇到那个对的人,或者有那个心情去谈恋爱。有些人可能更专注于学业,有些人可能因为性格内向,有些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进入一段关系。不能因为某人大学时期没有恋爱经历,就否定了他在这段时间里的其他成长和体验。他可能在友情上投入了更多,在社团活动中锻炼了领导力,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突破,这些难道就不算“完整”吗?

所以,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更像是一种“青春期焦虑”的投射,一种试图用几个简单化的标签来定义和衡量“是否度过了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首先,它过于简化了“完整大学”的定义。大学生活的“完整性”应该体现在多个维度,包括学业、兴趣、社交、情感、个人成长、社会实践等等。将所有人都框定在同样的几个“试错”或“体验”的框架里,本身就是一种不完整的理解。有些人可能在学术上深耕细作,成为了某个领域的佼佼者,这本身就是一种“完整”。有些人可能在学生组织中锻炼了卓越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这也很“完整”。

其次,它忽视了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成长轨迹、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人生规划都不同。用一套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本身就是一种“不完整”的衡量方式。将没有经历这几件事的人视为“不完整”,是一种带有预设判断的说法,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再者,它带有某种怀旧和理想化的滤镜。很多人回顾大学生活时,会不自觉地将那些带有戏剧性、情感色彩的经历放大,比如轰轰烈烈的爱情,比如那些为了赶作业而熬夜的“兄弟情”。但实际上,大学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可能都是平淡的,是在图书馆里的埋头苦读,是在教室里的认真听讲,是在社团活动中为了一件小事而忙碌。这种说法,恰恰抓住了那些最容易被津津乐道,也最能代表“青春标签”的几个点。

我认为,一个人的大学生活是否“完整”,更应该看他在这段时间里有没有:

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是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并为之努力。
学到知识和技能:不仅仅是课本上的,也包括处理问题、与人沟通、独立思考的能力。
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能够从中学到相处之道。
体验和成长:能够接受尝试,也能从错误中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

所以,“大学没挂过科、逃过课、谈过恋爱,就不算上过完整的大学”这句话,听听就好,别太当真。它更多的是一种青春期的戏谑,一种对某种理想化大学生活的想象。 一个人是否活得“完整”,从来都不应该由几个简单的“经历标签”来决定。 你的大学生活,你说了算。你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成长了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以尝试,也可以不尝试,大学给你的是一个选择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必须打卡的任务列表。如果你因为没挂科,而对某个领域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很好;如果你因为没逃课,而学到了老师传递的宝贵经验,那也很好。如果你在其他方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完整”,比如在某个社团里挥洒汗水,在某个项目里挑战自我,或者只是享受了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和思考,那同样也是非常完整的大学。

别让别人定义的“完整”,限制了你对自身大学生活价值的认知。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完整”,那才是最珍贵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大学筛选出来的是什么?

一个人能通过高考考上一所好大学,他的阅读能力,他的外语能力,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是合格的。

那一个人能从大学毕业又能证明什么呢?相比于高考,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简单太多了。一般来说,只要正常听课交作业,就能毕业。只要坚持去图书馆,就能比周围人优秀很多。

但是总还是有人,高考一鸣惊人,大学泯然众人,成为了被大学筛出去的人。

因为大学筛选的不是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而是抵御诱惑的能力,是延迟满足的能力。这两项能力,比聪明才智重要的多。

大学和高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再也没人帮你抵御诱惑了。没人告诉你少喝可乐,早点回家了。没有人告诉你不许谈恋爱,周末要看书弹琴之后才可以玩了。所有的诱惑都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想吃可以敞开吃,想玩可以通宵玩。

总会有人告诉你,这辈子不去一次西藏/拉萨/丽江就白活了,这城市不吃一次xx肉夹馍/xx火锅就白住了,这大学不谈次恋爱就白读了。这些听听就好了,没必要为此焦虑,也没必要太当回事。

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user avatar

非常赞同

@王瑞恩

的答案,这里做一点补充:

苦难本身毫无意义,是对于苦难的反思才让苦难有了意义。同样的道理,挂科,逃课,谈恋爱本身也毫无意义,是对于这些事的反思才让它们有了意义。

而很多人只喜欢谈这些事的意义,却绝口不提赋予这些事意义的反思,这才是最大的误导。而想要反思,人就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这才是区分人最核心的素质。于是我们看到一些人挂过科,逃过课,谈过恋爱,却仍然走向成功,但还有更多人,挂过科,逃过课,谈过恋爱,却仍然碌碌无为。

如此,与其大谈挂科逃课谈恋爱的意义,不如直接谈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的意义。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的回答以讽刺的居多,我倒是要说句公道话:挂科,逃课,请客喝酒,谈恋爱等等,确实有可能成为人生中的重要一课,的确可以教给人们一些道理。

逃课中有选择的智慧,挂科能让人明白自己的极限,吃吃喝喝之中有人情世故,谈恋爱的过程能帮助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我们之中,当然有在专业领域登峰造极,不断为人类知识疆界开疆僻壤的学界大牛,但更多的是谋一份生活,终其一生都在打理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普通人。上面所说的这些能力,有时甚至比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但是--这里有两个但是:

1. 其实不必通过这些方式也能学到这些道理,

2. 若是不能做个有心人,就算经历了这些,也未必能学到什么。

--

举个例子:逃课。

人都是要面临权衡取舍的,要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到不同的活动,点上一个技能点意味着放弃掉其他的技能。这种取舍放到微观层面,也许就会涉及逃课 :校招面试,兼职实习机会,社团活动,还有很多看似无用但能产生回报的事情,都以牺牲上课时间为代价 -- 有一次我就感觉必须要给自己放两天假去喂喂鸽子,要不然根本没有状态去学习。极端条件下,休息和放松,把自己调理到最佳状态,有时也可能比硬撑着上一节课能带来更大的回报。

决定是否要逃课,能够锻炼我们权衡取舍时知己知彼,分析利弊的能力。高中的时候,大家习惯了让学校一口口喂饭,而总有一天,你来到了自助餐厅,琳琅满目的东西随便拿,但你只能吃得下其中的几样。这时候,你就该问自己了:我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这份菜的营养价值怎样,热量多少,占多少肚子,耽不耽误我在吃别的,能不能吃回本 -- 这也是一种智慧。

在我大四的时候,周围的同学很多都找到了一周工作三天甚至四天的实习。有一次,老师环顾空空的教室,颇为自嘲地说了一句“看来我的魅力不够啊!”,然后又补了一句“有认识的回去说一声,你们都是成年人了,有更重要的事情,就去吧。” 我至今还记得老师眼神,既无奈,又能感受到一种信任。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也不要辜负别人对这种自主权的信任。

--

再比如,挂科。

人生就是这样,一开始大家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探险,要爬最高的山,看最美的风景。渐渐地,有人跟不上了,这是必然的。中考,高考,考研,一轮轮晒过去,总有一个阶段,你会发现,这就是我应该待着的地方,这就是我能力的极限。

然后呢?也许你终其一生,心中都有一座从来没有到过的山,你是余生都在自怨自艾,妒忌到达山顶的人,还是随波逐流,一步没赶上就赖在原地不起来?人生的前二十年,有很多人给我们画大饼,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但很少有人会告诉我们,最初的目标没有达到以后,如何去找到人生的第二落点继续生活。

我大学时没有挂过科,但的确经历过因为学不懂,不得不中期退课给自己挽回一丝尊严的时刻。也就是那样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其实不足以从事经济学研究,也赶不上金融工程的浪潮,于是及时调整了方向,去抢第二落点,往法律方向转型。

--

类似的例子可以有很多,但道理还是一开始那两点:

首先,这些不是大学的必修课,还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得同样的收获。

你不一定需要逃课才能做认为更有价值的事情,早早制定了计划,更加妥善地管理自己的时间,也许能避免鱼和熊掌的两难;

不一定非要等到挂科了才能知道自己最擅长什么,一开始尽力去学,不需要等到期末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力有不逮;

不一定需要吃喝玩乐才能结交朋友,有很多有趣的,风雅的事情,本来就是不花钱的。

其次,如果只是浑浑噩噩不知所以而做了这些事情,那大学生活才叫不完整。

如果逃课只是为了展现叛逆,挂科只是因为不努力,吃喝玩乐只是因为有钱,谈恋爱只是因为别人都在谈,

算了,还是每天老老实实背上小书包吧。

user avatar

在我还读高中的时候,就听过这句话。当时叛逆的我决定上了大学不挂科、不逃课、不谈恋爱。

可惜,我只完成了不挂科。


逃课:高中时听学长说,大学里不逃课的学生比耶稣还神圣。我觉得这是一个让自己离神近一步的好机会。上了大学,再无聊的课我都咬紧牙冠不逃课。直到,一次毛概课和我参加社团的研讨会时间冲突了。那次研讨会讨论的主题是我真心感兴趣的,我便逃课了。跌落神坛以后,我也不再苛求自己,于是,乏味的课程让位于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事隔经年,逃课我不后悔,现在的我更能体会“真心喜欢”有多难得,那些研讨会上的妙语至今在耳,影响着我的思维。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时间冲突,我不会逃课,也许认真参与,我也能跟老师之间擦出思想火花。


恋爱:决心不恋爱,这样的念头似乎比“好想谈恋爱”的力量大得多。有时候,你极力抗拒的东西比你极力想要的东西更容易来到你的身边。我不仅谈恋爱了,还逃课谈恋爱。

大学生活离我越来越遥远,远得像是埋在地下几年的一具尸体,课堂学习、学生活动等等像是尸体上的肉早被腐蚀尽了,只剩下空荡荡的骨架,我只粗略地记得我读了四年大学,上过课,考过试,认识了一帮同学。但我依旧无比清晰地记得,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在学校的花圃边,认真地编织一个花环,几朵非洲菊,几朵三色堇,几朵勿忘我,他在对面认真地看着我。那时心里的甜蜜特别真挚,现在敲着字,脸上也带着笑。这样的快乐特别细小、特别具体,但是特别深刻,我是我会一辈子记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搜集这样的瞬间吧。

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觉,我不会为了恋爱去恋爱。


挂科:我没有挂科,成绩还比较靠前。我一室友挂科了,于是,在找工作的时候,她总是很担心,担心别人问及成绩。我不担心,我倒是希望面试的时候,对方能问问我在校成绩,可是几乎没人问及,我一度认为高分数没啥用处。尽管高分没能给我加持光环,但几次面试的结果都是好的,通过率超过了一半。室友就没这么好运气,战战兢兢地面试完,连着几家都没通过面试。问其原因,她说可能是因为挂过科吧。我很惊讶,很少有单位问及成绩呀。后来我想通了,她面试时,心心念念都是挂的那几门课,哪里还能有自信的表现。有时候你认定某个因素势必导致你的失败,它确实会。


这句话能够流行,不是因为它正确,而是它俗,它还易于操作,无需用力。就像街头巷尾流传的都是口水歌,不是交响乐。

人们有时候喜欢模仿成功者,但只模仿最无需用力的部分。辍学、早恋、玩世不恭,而不是写代码、读书、构建思维体系。殊不知偶像们最后悔的就是年轻时做过的那些傻事。他们不是因为做了傻事而成功,只是成功的光芒太耀眼,掩盖了那点瑕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