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要不要进入劳务派遣一行?

回答
要不要进入劳务派遣一行?这问题,说实话,就像站到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旁边立着块牌子,上面写着“机遇”和“挑战”。你问我,我只能跟你掰扯掰扯里面的门道,至于最后怎么选,那得看你自己的性子和追求了。

先说说,这劳务派遣是个啥玩儿?

简单来说,就是一家劳务派遣公司,招募一批人,然后把这些人“借”给别的公司(用人单位)去干活。你签的是劳务派遣公司的合同,拿的是劳务派遣公司的工资,但你每天的工作地点、内容、上级领导,都是那个“借”你的人家公司说了算。就好比你从一个中间商那里租了个工具,你用这个工具干活,但这个工具的所有权是中间商的。

这行里,有哪些“诱惑”?

门槛相对较低: 相比很多专业技术岗,劳务派遣的很多岗位对学历、专业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很多时候是“人好用,能干活”就行。这意味着如果你想尽快找到一份工作,进入职场,这是一个比较容易的入口。
岗位选择面广: 劳务派遣涉及的行业和岗位非常多,从工厂流水线工人到办公室文员,从客服到技术支持,甚至是某些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都有可能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招聘。你能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工作,有机会尝试不同的领域。
跳板作用: 有些人把劳务派遣看作是进入某个大公司或者某个行业的“敲门砖”。通过派遣进入一家知名企业,如果表现出色,有机会被用人单位直接录用,或者在积累了相关经验后,更容易跳槽到其他更好的平台。
灵活性: 对一些求职者来说,劳务派遣可能提供一定的灵活性。比如一些项目制的工作,或者短期合同,可以满足特定时期内的就业需求。

但,这行里也有不少“坑”?

薪资和福利可能不如正式员工: 这是最普遍的顾虑。虽然你的工作内容和正式员工一样,但你的薪资待遇、社保缴纳、年终奖、带薪年假等可能都与用人单位的正式员工存在差距。甚至有些派遣公司为了压缩成本,会在这上面做文章。
职业发展路径不明朗: 在派遣公司那里,你的身份和用人单位的正式员工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你在用人单位那里可能很难获得核心培训、晋升机会,甚至在公司文化和团队建设上,都会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你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用人单位的意愿和你与派遣公司的沟通能力。
稳定性问题: 劳务派遣的合同期限通常比正式员工要短,合同到期后,是否续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派遣公司的“生意”。遇到经济下行或者用人单位调整人力结构时,派遣员工往往是第一个被优化的对象。
“二等公民”的感觉: 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感受,但很多派遣员工都有体会。在用人单位里,你可能感觉自己不像“自己人”,在一些福利活动、团队建设中被排除在外,甚至在一些重要的决策或信息分享上,也无法参与。这种归属感的缺失,可能会影响工作积极性。
派遣公司本身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劳务派遣公司运营规范,对员工负责,但也有不少公司只是把派遣当成一种生意,对员工的权益漠不关心,甚至存在一些不合规的操作。选择一个靠谱的派遣公司非常重要,但这本身就需要你去甄别。
法律风险和维权难度: 虽然国家对劳务派遣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层层转包或者派遣公司的不作为,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有时难以得到保障。一旦发生劳动争议,维权过程可能比正式员工要复杂。

那么,如果你想进入这行,应该怎么做?

明确自己的目标: 你是想短期内找份工作过渡,还是希望在这行业有所发展?你对薪资和福利的要求有多高?你更看重工作的稳定还是接触不同领域的机会?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有助于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仔细甄别派遣公司: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看资质: 确认派遣公司是否持有合法有效的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
看口碑: 网上搜索一下公司的评价,问问在里面工作过的人的意见。
看合同: 仔细阅读劳务派遣合同的每一条,特别是关于工资、社保、福利、合同期限、解约赔偿等方面的内容,确保没有陷阱。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问清楚,不要怕麻烦。
看服务: 好的派遣公司会主动帮助员工解决在用人单位遇到的问题,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
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 你将被派遣到哪家公司?这家公司是什么性质?经营状况如何?行业前景怎么样?这些信息也同样重要。如果可能,尽量了解用人单位的文化和管理风格。
提升自身价值: 无论在哪里工作,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才是硬道理。在派遣岗位上,积极学习,积累经验,努力表现出色,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机会。如果你有机会被用人单位直接录用,或者在跳槽时,你的经验和能力会是你最有力的武器。
保持积极心态: 如果你选择进入劳务派遣行业,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它看作是你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阶段,一个积累经验、拓展视野的平台。不要因为身份的问题而过分消极,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机会。

最后,到底要不要进入劳务派遣一行?

就像很多事情一样,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不适合。

如果你是刚毕业,手里没有太多资源,想先找份工作试试水,了解职场,接触不同的行业,那么劳务派遣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如果你看重稳定性和长远发展,希望在一家公司获得系统的培训和清晰的晋升路径,那么劳务派遣可能不是你的首选,你需要寻找直接录用的岗位。

如果你能找到一家信誉好、管理规范的派遣公司,并且用人单位本身也很有吸引力,那么这个选择也未尝不可。关键在于你对风险的认知和对机会的把握。

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你需要做的,是把这行里的“面子”和“里子”都看清楚,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最明智的决定。别只听别人说什么好,更要问自己,什么对自己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企尤其是央企,到底有多少劳务工?

说出来,估计要吓你一跳。比如,某石油企业,30万加油员中,27万人是劳务派遣制用工,也就是说劳务派遣制员工占到90%。再比如,某国有大银行,30万柜员中,29万是劳务工,也占到90%以上。

可是,不一定有人知道,这些国企都违反了规定。大多数人认为,企业愿意招多少劳务工就招多少劳务工。

大错,特错。

2016年,上级出台一个通知,关于整顿规范劳务派遣用工模式的通知,要求在2017年整改完毕。有两个核心要求:第一,劳务工用工比例不能超过企业人数的10%。第二,劳务工只能用在辅助性、替代性、临时性的岗位,不能用于主体岗位。

怎么整改呢?

要求超编的劳务工要转为正式合同工,要求主体岗位上的劳务工也要转成正式工。

可是,各个国企,整改方式是不同的,很多企业都是歪嘴和尚念歪了经,并没有真正整改,把劳务工转成正式工,都开始玩心眼了。

也就是一些国有银行,比较人性化,把劳务工柜员转为正式合同工。

但是,大多数国企,都走了“变通道路”。

比如,以上的石油企业,27万劳务工应该转为正式工,那么,增加企业多少人工成本?增加多少管理负担?他们没有整改,而是变通处理了。

于是,诞生了一个比劳务派遣还恶劣的词,叫作:业务外包。

什么意思呢?

以前劳务派遣,派遣的是“员工”。业务外包,承包的是“业务”。劳务工转变为外包工后,与国企更是没有人事之间的关系了,从员工变成了一项“业务包”。

举例说明:

某加油站,原来10个加油员,招了10个劳务工。虽然劳务工与劳务公司签了劳动合同,被派到加油站工作。但是,劳务派遣,派遣的毕竟是“人”。

上级要求,把这10个劳务工转成正式合同工。但是,企业不想增加成本。于是,把加油站的整体业务打包,外包给一家业务外包公司。国企与外包公司签订了业务外包协议,就是把加油站的管理费、工资、修理费等费用,打包为400万元,承包给外包公司。

国企与这10个外包工,连“人事”关系都不发生了。这10个人只是一个业务包的一部分,全部包给业务外包公司了,与国企一点关系也没有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