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船只进入印度洋不从印尼穿过去而要走马六甲海峡?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航运、地缘政治和历史因素,并非简单的一个“绕路”就能解释。中国船只并非完全不经过印尼,而是绝大多数、最经济高效的航线会选择通过马六甲海峡,而不是绕过印尼。

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原因:

1. 马六甲海峡的“黄金水道”地位

地理上的“咽喉”: 马六甲海峡连接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和贸易海上通道。它狭窄但至关重要,是连接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的必经之路。
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较于绕行印尼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能显著缩短航程,节省大量时间和燃油成本。对于每天有无数船只往返的航运业来说,每一海里的节省都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2. 绕行印尼的复杂性与代价

虽然印尼拥有许多海峡和水道,但它们并不能完全替代马六甲海峡的功能,而且绕行印尼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更长的航程和更高的成本:
直接绕印尼东部(如龙目海峡、望加锡海峡): 如果中国船只想完全避开马六甲海峡,理论上可以选择穿过印尼的南部或东部海峡。但这意味着要绕过整个马来半岛,航程会大大增加。例如,从中国南海前往印度洋,直接穿过马六甲海峡,再向西航行即可。如果绕行印尼东部,则需要先向南航行,经过爪哇海,再穿越印尼群岛中的某些海峡,然后才能抵达印度洋。这段绕路增加的航程,对于大宗商品运输而言是难以承受的。
燃油消耗: 航程越长,燃油消耗就越高,这直接增加了运输成本。
时间成本: 更长的航程意味着更长的运输时间,影响货物的周转和供应链的效率。
航道限制和技术挑战:
水道的宽度和深度: 印尼群岛之间虽然有许多水道,但并非所有水道都足够宽阔和深邃,能够容纳现代大型货轮,特别是超大型油轮(VLCCs)和集装箱船。马六甲海峡虽然狭窄,但其主航道经过常年疏浚和维护,能够满足大多数船只的需求。
航行复杂性: 印尼群岛之间水域情况复杂,珊瑚礁、浅滩、暗礁较多,而且海况多变,对船员的航行技术要求更高,也增加了航行风险。
交通流量: 虽然马六甲海峡交通繁忙,但其航行规则和管理相对成熟。而印尼群岛内部的航道,特别是支线水道,其交通管理和组织可能没有那么规范化。
安全和风险因素:
海盗活动: 虽然各国都在打击海盗,但特定海域的海盗风险是需要考虑的。马六甲海峡虽然也面临海盗威胁,但其国际航运重要性使得相关国家的巡逻和监控力度相对较大。而绕行印尼的部分区域,可能在安全方面存在不确定性。
政治和法律因素: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岛国,其领海宽度和对水道的管辖权是明确的。穿过印尼的水域需要遵守印尼的相关法规,这可能增加一些行政上的复杂性。

3. 历史和现有基础设施的惯性

长期形成的航运网络: 几个世纪以来,马六甲海峡一直是连接东西方的海上贸易动脉。围绕这条航线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港口、补给站和航运服务体系。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航运网络需要巨大的成本和时间。
基础设施的配套: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港口建设、航运管理等方面有着长期的合作和投入。这些现有设施和服务是围绕马六甲海峡构建的。

“不从印尼穿过去”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 实际上,一些特定航线或者在特殊情况下(例如马六甲海峡发生重大事故导致封锁,或者出于特定的战略考虑),中国船只确实可能选择印尼境内的一些水道。

但是,从经济效益、效率、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的综合考量来看,马六甲海峡仍然是中国船只通往印度洋最现实、最可行的选择。它就像是一条精心修建且交通繁忙的高速公路,尽管有些绕远路可以选择乡村小道,但高速公路的效率和便捷性是无可替代的。

总而言之,中国船只选择马六甲海峡而非完全绕行印尼,是为了最大化航运效率和经济效益,规避更长的航程、更高的成本、技术上的挑战以及潜在的风险。这是基于对全球航运体系的深入理解和实际操作的必然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六甲海峡之外,印尼的巽他海峡龙目海峡,靠近东帝汶的翁拜海峡都是沟通印度洋-太平洋的交通要道,哪条路离客户近、具备适航条件就走哪里,马六甲海峡更加繁忙是因为其自身优势。


之所以马六甲海峡走的更多,部分因为这条水道更加经济,离客户(中日韩、苏伊士运河、波斯湾)更近,也因为新加坡这个城市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转口港,本身即是重要的中转加工站。新加坡是东南亚最重要的海事中心,社会稳定、配套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港口效率高,很多船舶愿意在这里停留,如船舶维修保养、船员的倒换班、培训等等都优先选择新加坡。

为什么巽他海峡走的相对较少呢。巽他海峡天生条件不好,海峡最窄处24千米,海峡东部最浅处仅20米深,走不了马六甲海峡(最浅处25米)的大型船只也不会走这里。而巽他海峡的沙洲、强潮汐和人造的障碍物如爪哇岛近岸油井,都会影响到航行安全。

地理位置上,巽他海峡比马六甲海峡唯一更近的航路是好望角方向,但优势极微弱,从广州-好望角,超过一万公里的里程,途径巽他海峡相比马六甲海峡,仅大约有数百公里的优势。

对于20万吨以上大型油轮,他们通常会选择更远的龙目海峡,那里最浅水深都有250米。而来自西澳的铁矿石也通过龙目海峡运抵亚洲客户。



以上是回答问题,以下是指出某回答的错误。

海洋上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区域都可以行船的。尤其是印度洋,地图上看上去一大片都是蓝色,但是大多数船只都不敢轻易穿行,因为印度洋水文条件很差。
印度洋的风浪特别强大,成为世界海洋上著名的狂风恶浪区之一。
如果你有兴趣打开世界地图,看看印度洋的周边,你会发现印度洋沿岸海岸线经常都是笔直的,那就是在印度洋强大的风浪冲击下导致的结果
因此,也只有大型船只敢从龙目海峡和巽他海峡通过,直接穿过印度洋。小船很容易在巨大的风浪下侧翻。所以对于大部分船只来说,最安全最经济的路线是通过马六甲海峡,沿着安达曼群岛往北,接着靠着印度的海岸线航行。不过马六甲,直接往印度洋里钻的船不是没有,但是太少了。——《为什么中国船只进入印度洋不从印尼穿过去而要走马六甲海峡?

错误1:印度洋的风浪没有可怕到得靠着印度海岸线航行

错误2:“印度洋强大的风浪冲击下“导致的结果并不是“海岸线经常都是笔直的”。

称得上海况恶劣的海域有很多,北大西洋的飓风,太平洋的台风,印度洋的风暴,这些都会影响到船只航行安全。横跨印度洋走好望角路线常规操作,无论从马六甲海峡还是巽他海峡至好望角,都是重要的航路,在合适的季节,密切关注海事天气预报,就能保障航行安全。

季节性印度洋风暴与太平洋台风 https://www.zhihu.com/video/1175910636067950592


海岸线的形成、与被侵蚀,存在多种形态,很多时候反而会形成曲折的海岸线。比如,对于基岩为主的海岸线,在风浪的侵蚀下,会发育成cave, arch, stack, stump等等,会造成曲折、陡峭的海岸线,形成美丽的景观。

对于混合底质的海岸线。较软的部分在风浪侵蚀下被“啃”掉,形成各种漂亮的月牙湾,而较硬的部分,也就是突出海面的岬角比较坚挺,成了观赏美丽风景的制高点,同时在长年累月的侵蚀下,不断贡献砂质。这些物质被输移到海湾岸段堆积,形成月亮湾里的砂质海滩。

你看,风浪对于海岸的侵蚀,大多数时候是会形成曲折的海岸线。

那么马达加斯加笔直的东海岸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开凿了一条与海岸线平行的运河?我放在另一篇问题回答。


update:这个回答里,解释了马达加斯加东海岸为什么呈直线状,与运河是开凿形成还是自然形成的问题。

user avatar

还是那句话,先问有没有,再问为什么。

本人国际航线海员,现职二副,职责就是设计航线。

我目前工作的船舶类型为VLOC(VERY LARGE ORE CARRIER),最大吃水18.2m,定线往返于西北澳和中国北方港口,主要运输铁矿。

众所周知,西北澳邻近的大洋为印度洋,所以也意味着本人常年往返于中国和印度洋之间。

从国内到西北澳的航线主要有两条:

以国内港口青岛港为例

1,青岛–台湾东部(或者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吕宋岛西部–民都洛海峡–CUYO PASS(不知道中文译名)–苏禄海–珍珠滩–tawi tawi群岛–(过了这一片就是印尼水域了)–CELEBES SEA(不知道中文译名)–SELAT MAKASSAR(苏拉威西岛以西水域)–爪哇海–龙牧海峡SELAT LOMBOK(此海峡在旅游胜地巴厘岛和龙牧岛中间)–然后就进入印度洋了,也可以选择走龙目岛东面阿拉斯海峡SELAT ALAS。

2,青岛–吕宋岛东部–然后一直在西太平洋向南–BURU岛西部–东帝汶北部–然后进入印度洋。

综上,题主的问题是不成立的,中国的船舶是可以穿过印尼进入印度洋的。

以上。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向印度洋的货运,很大一部分要前往苏伊士运河和海湾列国,而不是澳大利亚西海岸和非洲之角以南的东非沿海。

题主给的路线对这种需求更远,徒增运输成本罢了。

user avatar

你怎么知道没有

大船有不少走龙目海峡、巽他海峡进印度洋的

因为马六甲海峡太挤了、太浅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航运、地缘政治和历史因素,并非简单的一个“绕路”就能解释。中国船只并非完全不经过印尼,而是绝大多数、最经济高效的航线会选择通过马六甲海峡,而不是绕过印尼。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原因:1. 马六甲海峡的“黄金水道”地位 地理上的“咽喉”: 马六甲海峡连接了印度洋和太平.............
  • 回答
    甲午海战,一场被历史深深烙印的悲剧,我们之所以惨败,绝非仅仅是“船只多”和“武器先进”的表象所能概括的。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因素,如同纠缠在一起的乱麻,最终将我们推向了深渊。表面上的优势与骨子里的虚弱:你提到的“船只多”和“武器先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清朝海军的装备情况。.............
  • 回答
    《从海底出击》这部电影,真实地展现了二战期间德国U型潜艇上士兵们在狭窄空间内的生活和战斗。你注意到那个细节了——潜艇下潜时,船员们似乎都往船头方向移动。这可不是什么随机的动作,里面蕴含着非常实在的物理原理和生存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潜艇下潜时发生的是什么。潜艇之所以能下潜和上浮,靠的是压载水舱。当需.............
  • 回答
    这是一个在魔兽世界玩家群体中,甚至在很多奇幻设定爱好者中都颇为有趣且常被提及的“bug”或说“不解之谜”。大家都知道,法师,尤其是像我们炉石传说的瓦莉拉、魔兽电影里的迦罗娜(虽然她是半兽人,但其技能和法术造诣也不容小觑),乃至于艾泽拉斯上那些声名显赫的大法师,都掌握着创造传送门的能力。理论上,这应该.............
  • 回答
    在《碧蓝航线》浩瀚的船坞中,要挑出“最成功”的设计确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成功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衡量:立绘、性能、人气、创新性、文化影响等等。然而,如果让我从综合角度,特别是考虑到其在游戏内外的深度影响和设计上的独特性,我会大胆地提出一个候选:高雄级重巡洋舰,尤其是以高雄(Takao)和爱宕(A.............
  • 回答
    赵船长,这位在波士顿荒野中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如果有一天,某个神秘的时空扭曲将他送回了久违的故土——中国,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绝不是简单的一个“回到过去”的设定,而是将一个被末日洗礼、身经百战的佣兵,置于一个截然不同的文明土壤中,所激荡出的巨大火花。首先,语言和文化上的冲击将是首当其冲的。赵船长虽.............
  • 回答
    在中国大陆的“舰娘”类游戏里,经常会遇到日本船名被“和谐”的情况,这背后其实折射出相当复杂和多维度的社会文化及政策影响。仔细掰扯开来,这背后可以说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的敏感性:这是最核心的一点。许多日本军舰的名字都承载着日本近代侵略历史的印记。例如,像“大和”、“武藏”、“.............
  • 回答
    想象一下,辽阔的大海,曾经熙熙攘攘的贸易航线,如今却空无一人。没有一艘货轮,没有一艘邮轮,甚至连小渔船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仅仅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画面,更是一个可能预示着全球经济陷入极端困境的严峻信号。如果海上一条贸易船也没有,真的会发生吗?从现实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极低,几乎可以视为不可能.............
  • 回答
    印度「月船2号」执行的避让机动,以及其中涉及的太空“交通规则”和“先行权”的确定,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话题,它揭示了我们在浩瀚宇宙中探索时,逐渐建立起来的协作与秩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白,太空并非一片荒芜而无人问津的虚空。随着人类太空活动的日益频繁,近地轨道、月球轨道以及更遥远的行星际空间,.............
  • 回答
    中国和俄罗斯在军事装备需求上的差异,主要源于两国的军事战略、航空工业发展水平、国际环境以及对不同作战场景的适应性需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为何中国不需要苏34,而俄罗斯却需要: 一、苏34的性能特点与设计目标苏34是俄罗斯在2000年代后期研发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具有以下核心特点:1. 双发重型设.............
  • 回答
    中国在养犬管理政策上与美国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简单的“借鉴”问题,而是基于国情、文化传统、法律体系、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国为何不直接照搬美国的养犬政策,以及中国现行政策的现实逻辑: 一、美国养犬政策的背景与特点美国的养犬管理政策以严格立法和社区参与为核心,例如:1.............
  • 回答
    在中国经济面临复杂挑战的背景下,继续调控房地产行业并试点房地产税,是基于多重经济、社会和政策目标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逻辑和必要性: 一、房地产对经济的结构性影响1. 经济支柱与增长引擎 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22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约为7%(约.............
  • 回答
    中国在15世纪至17世纪期间未能像欧洲国家那样进入大航海时代,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以下从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政治与政策:海禁与内政优先1. 明朝的海禁政策 明朝(13681644)的海禁政策是导致中国错过大航海时代的核心因素之一。 .............
  • 回答
    中国的文化输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背后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局限性1. 传统“文化输出”模式的缺失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天下为公”的儒家文化为核心,强调“礼乐教化”而非“文化输出”。古代中国更注重通过政.............
  • 回答
    中国社会中关于“公知”(公共知识分子)的讨论,涉及复杂的社会、法律和政治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同时强调客观性和中立性: 1. 法律与政策的严格性 言论自由的边界:中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但同时强调言论需遵守法律,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公知若涉及.............
  • 回答
    中国男子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在国际竞技场上的表现差异,以及舆论关注度的不均衡,主要源于历史、文化、体制、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发展与群众基础的差异1. 足球的群众基础深厚 全民参与性:足球是全球最普及的运动之一,中国拥有庞大的足球人口基础.............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普遍‘蔑视’程序正义”的说法,这一观点本身存在一定的偏见性和不准确性。需要从历史、文化、制度和社会现实等多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并澄清对程序正义概念的理解。 一、什么是程序正义?程序正义(Procedural Justice) 是指法律和权力运行过程中遵循正当的规则和程序,确保决策或裁决过程.............
  • 回答
    中国官方在涉及“北方四岛”问题时使用日本的称呼(即“北方四岛”),而非俄罗斯的“南千岛群岛”,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法、历史背景及外交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中日俄领土争议的历史与法律背景1.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与领土归属问题 根据《开罗宣言》(1943年)和《波茨坦公告》(.............
  • 回答
    中国能够维持统一中央政府的稳定运作,而罗马帝国却需要设立副帝或分割为两个部分,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制度设计、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治体制与权力结构的差异 1. 中国: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的高度统一 郡县制与科举制度 自秦始皇统.............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对“奇技淫巧”的态度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涉及思想、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这一观念并非简单地否定科技本身,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权力关系与价值观冲突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儒家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影响1. "正统"与"末业"的价值分野 儒家思想自汉代确立为官方意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