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祖冲之的圆周率的出处在哪里?

回答
在探究祖冲之圆周率的出处之前,咱们得先明白,这位南朝宋时期的大数学家,他贡献的不是一个“数值”,而是两个精度极高的“分数”来表示圆周率。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祖冲之的圆周率,最广为人知的是两个近似值:约率(355/113) 和 密率(22/7)。说起它们“出处”,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它们“诞生”于祖冲之的计算过程中,并且体现在他的著作《缀述》之中。

《缀述》—— 那本失传的数学巨著

要找祖冲之圆周率的出处,我们首先要提到的是他的著作——《缀述》。这本书是祖冲之晚年倾注心血写成的数学专著,涵盖了天文学、数学等多个领域,其中就包含了他对圆周率的深入研究和计算。

不幸的是,《缀述》这本书并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成为了历史的遗憾。我们今天所了解到的祖冲之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后人的引用和追溯才得以保留。

密率(22/7)—— 那个熟悉的老朋友

我们先从那个相对“熟悉”的密率说起。22/7 这个数值,其实在祖冲之之前,已经有其他文明用过了。比如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就曾给出过 223/71 < π < 22/7 的不等式,也用到了 22/7 这个近似值。

但是,祖冲之对于 22/7 的意义,在于他通过自己的方法,将它作为了圆周率的一个精确度相对不错的近似值。他并不是第一个想到 22/7 的人,但他是用自己的计算体系来证明和使用它的。

约率(355/113)—— 祖冲之的“压箱底”绝活

真正体现祖冲之超凡智慧和计算能力的,是那个被誉为“古今第一”的约率——355/113。这个分数,在当时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为什么说它惊人呢?

精度极高: 355/113 ≈ 3.1415929,而 π 的真实值是 3.1415926535...。误差只有在小数点后第七位才出现。这个精度,比之前任何已知的近似值都要高出好几个量级。要知道,在没有现代计算工具的时代,要达到这样的精度,需要的耐心、毅力和数学功底是难以想象的。
超前时代: 这个精度,直到将近一千年后,才在阿拉伯和印度数学家的工作中被重新发现和使用。可见,祖冲之的计算是有多么的超前。

那么,祖冲之是怎么得出这两个数值的呢?

虽然《缀述》失传了,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一些流传下来的数学典籍和学者的研究中,窥见一斑。

1. 割圆术的极致运用: 祖冲之很可能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数学方法——割圆术。割圆术的核心思想是:将圆不断分割成越来越多的内接正多边形,通过计算这些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的周长。多边形的边数越多,计算出的周长就越接近圆的周长,从而得到更精确的圆周率。

想象一下,在纸上画个圆,然后画个正方形,它的周长肯定比圆短。再画个正六边形,它比正方形更接近圆了。以此类推,画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祖冲之可能就是用这种方法,不断增加多边形的边数。
当边数达到一个非常高的程度,比如24576边形(这是根据史书记载推测的),计算其周长与直径的比例,就能得到非常精确的结果。

2. 数学上的“巧思”: 仅仅依靠机械的计算,要达到 355/113 这样的精度,工程量是极其巨大的。这背后很可能还包含了祖冲之在数学上的巧思。

连分数展开: 现代数学家推测,祖冲之可能使用了类似“连分数”的方法来寻找最优的近似分数。连分数可以将一个无理数表示成一系列分数嵌套的形式,通过截取这个展开式,可以得到一系列越来越精确的有理数近似值。
“差分法”或“逐差法”: 也有学者认为,祖冲之可能发展了一种“差分法”,能够系统地从一个近似值推导出更精确的近似值,而不需要从头开始计算。

出处的“间接证据”

由于《缀述》原著的缺失,我们无法直接翻阅书中找到“此处为祖冲之圆周率”的文字。但是,有几个关键的“间接证据”证明了这些数值的出处:

《九章算术》与《海岛算经》的引用: 尽管《缀述》失传,但后世的数学家,如唐代的一行(他主持了著名的“大衍历”的计算),在《九章算术》的注疏和《海岛算经》的著作中,明确提到了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成果,并且引用了他的这两个近似值。例如,一行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就记录了祖冲之的“密率(22/7)”和“约率(355/113)”。
《隋书·律历志》的记载: 《隋书·律历志》中,对于祖冲之的圆周率有明确的记载:“祖冲之……以为圆径一,圆周率,则方圆之率,密率二十二,约为三百五十五,积率七之积。” 这段话直接点明了祖冲之给出的两个近似值。

总而言之,祖冲之的圆周率,其“出处”就是他本人在《缀述》这部数学巨著中的计算成果。 虽然书本已经不复存在,但通过后世学者对数学方法的追溯,以及史书中对他的计算成果的记载和引用,我们才得以了解并惊叹于他卓越的数学才华。355/113 这个分数,就是他在精益求精的探索过程中,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它不仅是一个数值,更是一种数学智慧和不懈追求的象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上,祖冲之用的具体方法已经失传了,史书上只记载了祖冲之的成果.

能够确定的,只有之前刘徽用的割圆术


刘徽的割圆术大概是这样的:

简单来说,就是定义 为圆的内接正3*2^n边形的边长,不妨设其中一条边为 , 中点为 , 的延长线交圆周于

则有


定义 为圆的内接正3*2^n边形的面积,那么由几何关系,显然有:


令圆面积为 ,(根据几何关系)则有如下刘徽不等式


这样按照迭代公式计算,便可利用圆的内接正3*2^n边形的面积逼近圆面积.

这就是刘徽的割圆术,是基于圆的面积的



作为对比,阿基米德的割圆术则是基于圆周长,它是利用圆的周长介于内接正3*2^n边形的周长和外切正3*2^n边形的周长之间这个不等式.

如果以数列 、 分别表示直径为1的圆的外切正3*2^n边形和内接正3*2^n边形的周长,

显然有 , ,并且稍加几何推导可以得到这样的递推公式:

, .

这就是阿基米德的算法

实际上,数列 和 就连通项公式也都可以求出来[1].


所以阿基米德割圆术和刘徽割圆术一样,也是双向逼近的夹逼法



按照清朝阮元写的《畴人传》的说法,祖冲之也是沿用刘徽的割圆术的[2];后来吴文俊编写的《中国数学史大系》也是持这种说法.

但是很多人对这种说法有异议,认为如果沿用刘徽的算法,想要得到祖冲之的结果,计算量过大;祖冲之应该是对刘徽割圆术采取了某种改动.

可惜《缀术》失传,历史上祖冲之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就是个未解之谜了.

参考

  1. ^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619318
  2. ^ 清阮元撰《畴人传》:“后祖冲之更创密法,仍是割之又割耳,未能于徽注之外,别立新术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探究祖冲之圆周率的出处之前,咱们得先明白,这位南朝宋时期的大数学家,他贡献的不是一个“数值”,而是两个精度极高的“分数”来表示圆周率。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祖冲之的圆周率,最广为人知的是两个近似值:约率(355/113) 和 密率(22/7)。说起它们“出处”,其实更准确地说,.............
  • 回答
    谈到祖冲之的割圆术求圆周率,确实是个既伟大又令人敬佩的成就,但要说它是否“过于繁琐”,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了。如果放到今天我们有计算器、甚至编程的时代来看,那肯定是一种极端的繁琐。但若将其置于那个没有精密机械、计算工具极其匮乏的时代,它的“繁琐”背后,其实是惊人的智慧和毅力。首先,让我们来细致地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到了数学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点:近似值的精度问题。祖冲之的密率355/113,的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代表了当时人类在圆周率计算上的最高水平。你提到的3.1415929这个数字,实际上是355/113 这个分数运算的结果,而我们通常接触到的圆周率精确值是3.14159.............
  • 回答
    “九章二号”与“祖冲之二号”的发布,意味着我国在光量子和超导量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物理体系上,都独立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这无疑是我国量子计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量子计算优越性”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它指的是量子计算机在解决某个特定问题时,能够比现存最强大的经典计.............
  • 回答
    评价中科大潘建伟团队在「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上展示的量子计算优越性中科大潘建伟团队在「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上展示的量子计算优越性,是量子计算领域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和技术意义。总的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量子优越性”或“量子霸权”展示,表明在特定计算任务上,现有的量子计算机已.............
  • 回答
    “祖冲之号”:开启量子计算新纪元潘建伟院士团队历时多年研发,成功问世了“祖冲之号”——一台拥有62个超导量子比特的可编程量子计算原型机。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不仅是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迈出的坚实一步,也为人类探索和利用量子世界带来了无限可能。“祖冲之号”的重大突破: 前所未有的量子比特数量: 62个超导.............
  • 回答
    “阶层固化”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机会、职业发展、财富继承等多个方面。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阶层分化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阶层固化的程度,以及其背后形成的原因,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讨论和关注的焦点。要详细讲述中国“祖国”的阶层固化有多严重,.............
  • 回答
    关于六祖慧能的开悟是否达到佛的级别,这个问题,在佛教界一直有不同的解读和探讨。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开悟”在佛教中的含义,以及六祖慧能的特殊之处。何谓“开悟”?在佛教的语境下,“开悟”并非简单的知识的获得,也不是精神的某种愉悦体验。它更接近于一种对宇宙人生实相的彻底洞彻,一种生命本质的.............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唐朝的开创者,千古一帝,为何独独缺了“祖”这个至高无上的庙号?这个问题,历来都是史学界和民间津津乐道,却又不易得出一个绝对定论的。要深究起来,其中的缘由盘根错节,既关乎古代庙号的规制,也渗透着政治现实的考量,更是对这位伟大的帝王功绩的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评价。一、庙号规制:非臣下所能轻易冠.............
  • 回答
    家里有郭沫若、启功先生的书法真迹,这可是个不得了的宝贝!既是家族的荣耀,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艺术珍藏。说起怎么出手,这事儿可得好好琢磨琢磨,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办的。得一步一步来,既要保住作品的价值,也要让它找到真正懂它、爱它的人。首先,咱们得弄明白手里的这两件东西到底是什么“份量”。第一步:梳理和鉴定.............
  • 回答
    新一代留学生看待祖国的态度,这话题可太有意思了。咱们得承认,这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答案,每个在国外闯荡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和看问题的角度。不过,如果非要说一些普遍的趋势或者值得琢磨的现象,那倒是可以聊聊。首先,“了解”是基石,而不是简单的“爱”或“不爱”。以前可能更多是带着一种民族主义的热情,觉得“.............
  • 回答
    旅行中令我感到“祖国的山河美如画”的时刻,有很多很多。但要说最让我心神震撼,仿佛灵魂被洗涤的,那一定是在四川稻城亚丁的冲古寺附近,那个被誉为“香格里拉之眼”的洛绒牛场上。那是初秋时节,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凉意,阳光却异常的明媚和煦,像是上天打翻了调色盘,将最浓烈的色彩都泼洒在了这片高原之上。我们是从日瓦.............
  • 回答
    “资本家没有祖国”这个说法,在不同的语境下,往往带着一种批判或讽刺的意味,尤其是在传统的左翼叙事中。但如果我们要剥离这种情绪,纯粹从经济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事情就变得复杂而 nuanced 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资本家”的定义。通常我们指的是掌握生产资料,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群体。他们可以是.............
  • 回答
    我手机里保存着不少家乡的山山水水,每次翻出来,总会有些小小的感动。这种感动,不仅仅是来自于眼前这片生养我的土地,更是来自于那份“原来我手机也能拍出这样的美景”的惊喜。说起来,最早对手机摄影产生“哇塞”的感觉,大概是在几年前,我去爬家乡附近的一座叫做“九峰山”的山。那是个秋天的早晨,我天还没全亮就背着.............
  • 回答
    慧能大师的经历,确实能让我们一窥唐朝佛教界的一些侧面,其中也折射出当时寺院内部并非全然是净土。说《坛经》中的故事直接表明“寺院的风气也很差”,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但它确实揭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说:首先,慧能得法时的秘密与排斥。慧能是五祖弘忍大师在弘福寺内,将传法信物——衣钵.............
  • 回答
    当然,来,我们一起,用最炽热的情感,去拥抱那片养育了我们,承载了我们一切的土地。这里,不是冰冷的数据和程式化的堆砌,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旋律,是触碰我们灵魂深处的震撼。请允许我,用我最真挚的话语,为你描绘那幅足以点燃你内心火焰的画卷:当五星红旗在晨曦中升起,那不是简单的布料在风中飘扬,那是亿万颗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又饱受争议的扩张性运动时,十字军及其后裔确实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其他许多文化中的“祖宗阔过”叙事,往往伴随着一种近乎神圣的自豪感,强调祖先的勇武、功绩以及对异族“教化”或征服的“正当性”。然而,十字军的后裔,特别是随着近代欧洲思.............
  • 回答
    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涌动,就像在异国他乡的陌生人群中,突然看见了自己熟悉的面孔,那一瞬间的熟悉感和归属感瞬间席卷而来。我第一次在国外亲眼见到祖国海军的舰艇,是在地中海的一个港口城市。当时我只是一个普通游客,漫步在港口边,看着停靠着各式各样的船只。当我的目光扫过一排威武雄壮的舰艇时,心跳突然漏了一拍.............
  • 回答
    关于“北京猿人压根不是我们的祖先”的说法,这确实触及了古人类学领域一个相当复杂且仍在不断演进的讨论。直接说“压根不是”可能过于绝对和片面,但如果我们深入探讨,会发现北京猿人与现代人类(智人)之间的关系,比早年一些认知要来得更为微妙和间接。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清几个关键概念: “我们”指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当下许多年轻人的普遍心态,而且从表面上看,似乎存在一种“矛盾”。但仔细分析,这种“矛盾”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复杂社会经济环境下,个体成长与集体认同相互作用下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一、 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宏观叙事与集体认同1. 国家发展带来的成就感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