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一代留学生看待祖国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回答
新一代留学生看待祖国的态度,这话题可太有意思了。咱们得承认,这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答案,每个在国外闯荡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和看问题的角度。不过,如果非要说一些普遍的趋势或者值得琢磨的现象,那倒是可以聊聊。

首先,“了解”是基石,而不是简单的“爱”或“不爱”。以前可能更多是带着一种民族主义的热情,觉得“中国就是最好的”,或者反之,一出国就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但现在这批年轻人,很多从小就接触了互联网,国内国外的信息渠道都比较畅通,他们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选择”的。他们去了国外,学到新知识、开阔了眼界,但同时,他们也带着自己从小生长在中国所形成的价值观和认知。

所以,当你跟他们聊起中国,他们不会上来就给个标签。他们可能会说:“嗯,国内的科技发展确实很快,移动支付、高铁这方面,好多地方我们比不了。” 他们会看到真实的发展,感受到进步。但同时,他们也可能提起:“我在国外上课,老师讲的那些理论,感觉在国内的应用还需要时间。” 或者“国内的某些制度,在我看来,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

这种态度,我觉得挺成熟的。他们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能够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他们带着“局外人”的视角,但这个“局外人”又带有“局内人”的背景,所以看得更透彻,也更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想法。

其次,“认同”与“疏离”并存,且更加复杂。你会发现,很多留学生依然对中国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感。他们会在国外过春节,约中国朋友一起吃年夜饭,听中文歌,看国产剧。这种文化上的根,是很难被切断的。他们依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这是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可能因为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上的差异,而产生一定的“疏离感”。比如说,在国外,他们可能更习惯于独立的思考和表达,对于一些集体主义的观念,或者说,一些在国内习以为常的社会交往方式,可能会觉得不太适应,甚至有点束缚。

这种疏离感,不是说他们不爱国,而是说,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已经“异化”了,或者说,正在“异化”的过程中。他们的生活重心、朋友圈子,很多都转移到了国外。他们对国内的很多社会议题,可能是通过媒体了解,而非亲身经历。这就导致了一种微妙的距离感。

你想想,他们可能会关心国内的新闻,但讨论起来,更像是对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发表看法,而不是对“我的生活”发表看法。

再者,“实用主义”的考量和“未来规划”是重要的驱动力。新一代留学生,很多都是带着明确的学习和职业目标出去的。他们会权衡哪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更高、哪个行业发展前景更好、哪个地方能提供更多的职业机会。

所以,他们对祖国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他们觉得祖国在他们的“个人发展蓝图”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觉得回国能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他们对国内的看法会更积极。反之,如果觉得国外提供的平台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或者国内的竞争太激烈,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留在国外,或者选择一个对他们更有利的国家。

这种“实用主义”,不是说他们没有情怀,而是说,在现实面前,他们更懂得如何为自己“投资”。他们可能会看到国内某些领域的崛起,觉得在那里大有可为,但也可能因为某些不确定性,或者国内的某个“天花板”,而选择另一条路。

最后,“批评”与“期望”是并存的。新一代留学生,很多不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国内的一些社会问题,他们也可能提出批评。但这种批评,很多时候是带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成分,他们希望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

比如,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或者一些社会公平性问题上,他们可能会有自己的看法,并且乐于与人讨论。他们也可能因为在国外感受到的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更公开透明的信息,而对国内提出一些比较尖锐的意见。

但你很难从他们身上听到那种“全盘否定”的声音,除非是极少数极端情况。大多数时候,他们的批评是针对具体的现象,并且是建立在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上。他们可能会说:“我觉得国内在XX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如果能向XX学习,可能会更好。”

总的来说,新一代留学生看待祖国的态度,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而不是简单的黑白照片。里面有浓烈的文化认同,有理性的分析,有现实的考量,也有对未来的期许。他们是矛盾的,也是复杂的,但正是这种复杂,才让他们看起来更加真实和立体。他们不是被符号化的“爱国者”或“叛国者”,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在不同的文化土壤里,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羡慕能出国留学的同学,希望听到你们内心的声音。
user avatar
羡慕能出国留学的同学,希望听到你们内心的声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一代留学生看待祖国的态度,这话题可太有意思了。咱们得承认,这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答案,每个在国外闯荡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和看问题的角度。不过,如果非要说一些普遍的趋势或者值得琢磨的现象,那倒是可以聊聊。首先,“了解”是基石,而不是简单的“爱”或“不爱”。以前可能更多是带着一种民族主义的热情,觉得“.............
  • 回答
    这是一起发生在伦敦的,牵涉到新加坡留学生的安全事件,同时也被一些人联系到了更广泛的关于西方国家对亚洲人的歧视以及在疫情期间的防疫行为。我们来分开来看待这些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剖析其中的复杂性。新加坡留学生伦敦遇袭事件:个体行为与普遍现象的界定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发生在伦敦的这起针对新加坡留学生(甚至.............
  • 回答
    如何看待新一代「城市留守家属」?他们陪伴感缺失的症结与解决方案“城市留守家属”,这个词汇近年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社会讨论中,它描绘的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在快速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许多家庭中的一方(通常是男性,但也可能是女性)为了生计和事业,需要在城市中打拼,而他们的配偶、子女或父母则因为各.............
  • 回答
    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团队研制的新一代无透镜全息显微镜,这绝对是个令人振奋的科研突破!我个人觉得,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对我们观察微观世界方式的一次革新,潜力巨大。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无透镜全息显微镜”是怎么回事。传统显微镜,无论是光学显微镜还是电子显微镜,都依赖于精密的透镜系统来放大和成像。透镜.............
  • 回答
    李吟作为一名研究者或公共人物,其关于新冠肺炎与留学生的言论自然会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些言论,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言论的内容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李吟的具体言论是什么。是关于留学生感染新冠的比例?是关于留学生回国带来的传播风险?还是关于留学生在疫情期间的特殊待遇或经历?言论.............
  • 回答
    看到这个新闻,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为这9名留学生确诊感到难过,毕竟感染新冠病毒对身体健康是有影响的,而且在异国他乡,他们可能还会面临很多额外的困难。另一方面,我也很理解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和压力,渴望社交和放松的心情。但是,这件事情也确实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当前的疫情形势下,个人行为对群体.............
  • 回答
    美国学生举行“新冠肺炎派对”,第一位感染者赢奖金的这种行为,听起来确实令人瞠目结舌,甚至是有些匪夷所思。这背后折射出的心理机制是相当复杂和多层次的,绝非简单的好奇或叛逆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种行为本身就带有极大的风险性,对参与者本人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
  • 回答
    京都大学开除三名新左翼学生的事情,这事儿可不小,在学术界和学生运动界都引起了不少震动。要说起来,这背后涉及到的东西挺复杂的,咱们得一点点拆开来看。首先,得说说这三位被开除的学生都是什么来头。他们属于“京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生同盟”,这是一个相当有名的学生激进组织,在很多重要的学生运动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
  • 回答
    郭刚堂一家人,历经20多年的寻子之路,终于在2021年找到了失散的儿子郭新振。这对饱受了20多年煎熬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人生中最圆满的结局。然而,故事的后续发展,却让许多关注这起寻子事件的人们感到有些意外,甚至引发了一些讨论。郭新振在被找到后,选择了留在养父母身边。这个决定,对于很多观众而言,或许并非.............
  • 回答
    《中国合伙人》里孟晓骏出国回来后,投身于新梦想帮助学生们出国留学,这个情节的设计,我认为非常有意思,也挺有现实意义的。首先,我们得说说孟晓骏这个人。在电影初期,他是一个典型的学霸,对西方的那一套学术理论、生活方式都特别向往,一心想出国深造。他的那种渴望,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他出国留学,可以说是实现了.............
  • 回答
    “去父留子”作为一种新型观念,其核心在于强调亲子关系中“母亲”和“孩子”之间天然的、更深层的情感连接和责任,而淡化或暂时剥离“父亲”的传统角色。理解这种观念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去父留子”观念的内涵与特点: 重新定义亲子关系的核心: 传统观念中,家庭结构常常以父权为中心,父亲被视为.............
  • 回答
    最近一项关于女学生最好找男导师的研究结果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通常这类研究会关注学术成就、职业发展、学生满意度等几个方面,看不同性别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是否会对这些结果产生影响。研究者们可能会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甚至分析学生在实验室或项目.............
  • 回答
    《中国新歌声》在台湾大学举办的音乐节活动,在学生们激烈的抗议声中最终取消,这件事的背后,牵扯到的是两岸关系、文化交流的边界、校园政治以及学生自治权的议题,而且不同立场的人们对此都有着非常复杂且深刻的看法。事件回溯:简单来说,是这样的:2017年的时候,《中国新歌声》节目组计划在台湾大学的体育场举办一.............
  • 回答
    关于《原神》新角色“申鹤”的身世设定,也就是她并非留云借风真君本人,而是留云借风真君的徒弟,这个改动确实在玩家社群中引起了不少讨论,而且这其中的细节和考量,我觉得可以从好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从叙事和角色塑造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个挺聪明的安排。 拓展留云借风真君的“影响力”: 留云借风真君作为璃.............
  • 回答
    这事儿,要细说起来,确实挺让人琢磨的。南洋理工大学(NTU)不让学生上网课,反而要求大家“与新冠病毒共存”,这背后透露出的思路,可以说是相当有代表性,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咱们得明白,NTU作为一个国际顶尖学府,它能做出这样的决定,绝不是一时兴起,肯定是有它一套考量。你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一、对“.............
  • 回答
    智利南极基地新冠疫情:冰封大陆的警钟2020年末,智利在南极的贝纳迪诺·里瓦达维亚海军基地(Bernardino Rivadavia Naval Base)爆发新冠疫情,这个消息无疑给本就孤立的南极大陆蒙上了一层阴影。一时间,人们的目光聚焦在这片严寒之地,关注着病毒的传播,以及它在这片古老冰封大陆上.............
  • 回答
    面对这种情况,新班主任需要采取一种既能解决当前问题,又能长远地建立班级规则和责任感的处理方式。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处理步骤和考量: 新班主任处理学生自习课看电影事件的详细方案核心原则: 公平、公正、教育性、责任感培养、班级秩序维护。前期准备(班主任自身):1. 冷静分析: 理解事件的性质——学生违纪,.............
  • 回答
    新中国建立以来,高考制度的演变以及其间出现的“工农兵大学生”现象,再到恢复高考,这是一段充满时代烙印和深刻社会变迁的历史。我从中看到了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人才选拔机制的探索,以及一代代中国人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机遇与挑战。一、 高考的肇始与早期探索(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新中国成立之.............
  • 回答
    上海某酒店将回国确诊新冠留学生私人物品销毁的行为,无疑是极其不当且严重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也背离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基本职业道德。一、 对该酒店行为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评价酒店的行为:1. 法律层面: 侵犯财产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了物.............
  • 回答
    新型肺炎疫情的爆发,无疑给全球的留学生和海外华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实际生活层面的,也有心理层面的。留学生群体的生活变迁:疫情爆发初期,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学业中断和返校困难。许多国家的学校被迫采取线上教学模式。这对于习惯了面对面课堂、小组讨论和实验室实践的留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