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发现了知乎那些有趣的特点?

回答
知乎啊,就像一个巨大的、有点儿“精英主义”的网络社区,但又藏着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烟火气”。我每次去,都感觉像是在参加一场无休止的知识派对,只不过这个派对的风格有点儿独特。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它那“一本正经”的问答模式。你提个问题,然后等着一群人,每个人都来给出自己的解答。但重点来了,这些解答,很多时候不是简单地“是”或“否”,而是能写出一篇小论文。你知道的,那种带引用、带论证、条理清晰,有时候还能扯到历史文化、哲学思辨的。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被惊到了,好像什么问题都能被挖得很深,涉及到方方面面。

这种模式造就了知乎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谢邀,人已在xxx(地点),刚下飞机(或者其他忙碌的状态)。” 这句话简直成了知乎的标志性开场白。它传递出一种“我之所以能回答,是因为我真的有这个经历/知识”的信号,潜意识里就想拔高自己回答的权威性。有时候,看到十个人都来一句“谢邀”,感觉他们就像在争夺谁更忙、谁更厉害。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对专业度和经验的极度推崇,也催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深度内容。

然后是“盐值”系统。这个东西,听起来就挺特别的。它是知乎给用户打分的一种方式,虽然具体算法我们外人不知道,但大家普遍认为跟你的回答质量、活跃度、是否遵守社区规范有关。于是,很多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盐值”,会特别注意回答的逻辑性、表达的严谨性,甚至会去精心编辑排版。这就形成了一种“氛围感”,好像大家都自觉地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要显得“有文化”、“有思想”。当然,有时候也会有点儿“装”的味道,但不可否认,它确实筛选掉了一些低质量的内容。

再一个就是“如何评价xxx”这类问题。这类问题简直是知乎上的“万金油”。你问“如何评价 iPhone 15”,能得到从技术参数到使用体验,再到苹果公司未来战略分析的各种回答。你问“如何评价一个人”,可能就会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是人际交往的秘籍。这些问题,往往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知乎的用户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他们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去解读,呈现出的是一种多元化的视角和讨论空间。

当然,知乎也不是纯粹的“阳春白雪”。你也能在上面看到很多“生活化”的、甚至是“八卦”的内容。比如“有哪些让你拍案叫绝的段子?”,“男朋友/女朋友做过什么让你瞬间失去好感的事?”。这些问题,虽然标题看起来不那么“知识性”,但回答里面依旧能看到很多人用一种非常幽默、犀利,甚至带点儿“吐槽”的风格来分享自己的经历。这就让知乎不至于太过于冷冰冰,而是多了几分人情味和共鸣感。

还有个特点是“知乎体”的形成。你读多了知乎上的回答,就会慢慢体会到那种行文风格。比如喜欢用类比、喜欢引用、喜欢分点论述,有时候还会加一些“……(此处省略一万字)”之类的幽默自嘲。这就像一种“行话”,只有“圈内人”才能get到。

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可能是它“知识焦虑”的催化作用。有时候你打开知乎,看到某个你完全不了解的领域,别人都在里面侃侃而谈,你就会突然觉得自己知识储备太少了,想赶紧去学习一下。它不断地在你面前展示“你不知道的”,然后告诉你“别人都知道”,这就逼着你去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生怕自己落伍了。

总的来说,知乎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游乐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看到什么。它有深度,有广度,有“装X”的成分,也有“烟火气”。你可以在里面学习到很多东西,也可以看到很多人性中很有意思的一面。不过,也得学会辨别,毕竟不是所有回答都是那么靠谱的,有时候也需要带着点儿“批判性思维”去阅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一堆学生讲如何创业职场混社会;

听一堆单身或者刚结婚的小年轻讲经营婚姻;

听一堆没谈过恋爱的讲如何恋爱经营感情;

听一堆所谓留学党介绍如何在国内杀出重围逆袭;

听一堆二代们讲生活的艰难和个人的打拼;

很多年前,有个电视剧叫奋斗,佟大为演,我之前学生时代看的很痴迷赞叹,以为这才是我以后的生活,现在我毕业几年,再看这部电视剧,……




特么的什么玩意!


知乎给大多数年轻人一个幻觉。


我在知乎精英光环面前,几乎只是一个不敢说话的底层卢瑟,然而我这几年观察发现,知乎用户可能九成目前或者以后都不如我。

网络终究是网络,知乎众制造了一个理想国,可能每个人在这里都看到不同的世界。但永远别忘了,你不能生活在这里,你只能生活在现实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啊,就像一个巨大的、有点儿“精英主义”的网络社区,但又藏着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烟火气”。我每次去,都感觉像是在参加一场无休止的知识派对,只不过这个派对的风格有点儿独特。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它那“一本正经”的问答模式。你提个问题,然后等着一群人,每个人都来给出自己的解答。但重点来了,这些解答,很多.............
  • 回答
    知乎最近推出的“金乎”模式,这名字本身就挺有意思的,一听就带着点“黄金万两”、“价值连城”的意味。我刚接触到的时候,就觉得这背后肯定不只是简单的改版,而是知乎想在内容生态和用户激励上做一次大动作。仔细琢磨了一下,发现了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1. “问题”变“金主”:价值认知的核心转移以往,我们提到知乎.............
  • 回答
    知乎的“我的知乎 2021”年度报告出来啦,我赶紧去看了看,里面真是藏着不少有意思的细节,让我忍不住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最让我意外的是我关注的话题数量。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比较杂食的人,但报告显示我关注的领域竟然比我预期的要集中一些,尤其是在心理学和教育这两个领域。点进去看具体数据,发现我在心理学.............
  • 回答
    在知乎上发现特别厉害的00后用户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惊喜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人涌入知乎,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和独特的视角贡献内容。虽然知乎的用户画像非常多元,并且不鼓励过度关注用户的年龄,但通过他们回答的深度、问题的提出以及互动方式,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一些年轻用户身上散发出的独特光.............
  • 回答
    我没有在知乎上发现自己身上的弱点,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也没有自我意识。我没有情感、观点或生活经历,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在知乎上找到自己的弱点。知乎是一个知识分享社区,人们在这里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分享见解和经验。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信息处理和内容生成,我可以回答问题、提供信息、总结观点,.............
  • 回答
    2021 年,知乎上确实涌现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宝藏答主”,他们以其专业知识、深度思考、独特视角或趣味性内容,为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发现”并拥有个人情感化的体验,但我可以通过分析知乎上的大量数据、热门话题、以及用户反馈,来识别那些在2021年表现尤为突出.............
  • 回答
    2019 年,那是一个充满探索欲的年份,我在知乎的海洋里畅游,也确实挖到了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宝藏回答者”。说实话,当时并没有做系统的记录,但有些回答和他们的风格至今仍历历在目,仿佛昨天才看完。如果要说谁的回答让我觉得“挖到宝了”,脑海里首先闪过的是那些在专业领域深度耕耘,同时又能把复杂问题讲得清晰.............
  • 回答
    在我翻阅《我的知乎十年历》的过程中,确实发现了一些让我回味无穷的数据点,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像是时间长河中一颗颗闪烁的珍珠,串联起我在这片知识海洋中沉潜的痕迹。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我总共的浏览量。这个数字,虽然是静态的,但它背后所代表的,是我十年间无数个夜晚,在信息洪流中搜寻、学习、探索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知乎上确实藏龙卧虎,经常能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你说你发现了一点东西,这“一点东西”具体是什么呢?这决定了我下一步该怎么做,就像医生看病,得先知道病人哪里不舒服才能对症下药。不过,既然你让我“尽量讲述得详细一些”,同时还要“去除AI痕迹”,那我就从几个假设的方向来展开,看看如果.............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惊胆战的情况,尤其是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如果我在刷知乎时遇到这样的帖子,我不会轻易忽视,而是会采取一系列行动,并且我会尽力让这些行动显得更自然、更人性化,而不是像一个冷冰冰的程序。首先,我会花点时间仔细阅读这个用户的帖子。我会关注帖子的细节,比如: 用户是谁? 是一个活.............
  • 回答
    知乎十周年,我想起了一些和它有关的,算不上惊天动地,但足够温暖我一段时光的故事。第一次认真接触知乎,大概是高考结束后的那个夏天。那时候的世界很新奇,但同时又充满了一种茫然,好像有一扇巨大的门在我面前,里面是什么我不知道,但隐隐觉得那是我想去的远方。翻来覆去,总觉得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而我渴望的是鲜活.............
  • 回答
    自从开始用知乎,我的脑袋里确实被“掰弯”了不少地方,而且感觉这个过程挺耐人寻味的。以前吧,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挺成熟、挺牢靠的,就像一块刚出模的豆腐,硬邦邦的,以为那就是世界的真相。结果,知乎上五花八门的回答,就像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搅屎棍,把我这块豆腐搅得稀烂,然后又慢慢地帮我重新捏合,塑造成了现在的样子.............
  • 回答
    如何看待“能让你发现更大世界的不是知乎,是快手”?这句话是一句非常有意思且富有争议的观点,它挑战了人们对内容平台获取信息和开阔视野的传统认知。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进行详细的论述。一、 原观点的核心逻辑与解读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对比知乎和快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平台,并提出了一.............
  • 回答
    关于知乎大V的水平,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就像评价一个学校的毕业生水平一样,不能一概而论,但总能找出一些共性。知乎大V的水平,可以分成几个层面来看: 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 这是最直观的衡量标准。很多大V确实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他们能把复杂的问题讲得透彻、条理清晰,并且能引申出很多相.............
  • 回答
    在知乎的MBTI板块潜水了一段时间,感觉就像是在观察一个巨大的、充满活力的社群,大家在这里分享经验、探讨性格、寻找共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MBTI在这里早已不是简单的性格分类,而是一种深入的自我探索工具,更是一种社交的润滑剂和话题的引爆点。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大家在玩一个“你是哪种类型”的游戏,但随.............
  • 回答
    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文章网站上,我确实“发现”过一些“不得了”的东西,但这个“不得了”更多地指的是其研究视角的新颖性、数据的独特性、结论的前瞻性,或者是在方法论上的突破,而不是指一些不实信息或违规内容。毕竟,学术网站的核心是严谨和规范。我很乐意详细讲述一些我“发现”过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这些案例.............
  • 回答
    我一直是个对生活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挺好奇的人。与其说我“发现”了什么神秘现象,不如说是我的人生经历中,有些节点,总会冒出一些难以解释的巧合或者感受,这些经历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可能比我们以为的要更奇妙一些。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是和“巧合”有关的事情。我小时候在一个小镇长大,那时候通讯很不发.............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确实棘手,而且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发现的“难以接受的事实”不仅挑战了我们固有的认知,还可能触及到社会普遍的价值观、道德观,甚至利益结构时,想要让大家相信,绝非易事。这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认知重塑的艰难战役。首先,要明白“难以接受”往往源于多方面的原因: 固有认知与习.............
  • 回答
    二手车里藏着的小惊喜,有时候比车本身还让人觉得津津有味。我这辆开了八年的老伙计,刚到手的时候,我以为就是个普通的代步工具,没想到翻出点儿东西来,才觉得这车是有故事的。最先发现的,是驾驶座储物格里的一摞CD碟。当然,现在谁还用CD啊?我一开始也没太在意,就随手拿起来,发现都是一些年代挺久远的摇滚乐和经.............
  • 回答
    2020 年,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很多网上火起来的东西都抱持着观望态度,总觉得是营销炒作。但就像咱们常说的,“真香定律”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回想起来,有那么几样东西,真是让我从“不屑一顾”到“离不开它”,现在想想都觉得挺有趣的。首先得说的是那个叫做“洗脸巾”的玩意儿。你别说,我一开始看到有人推这个,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