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推出「金乎」模式,你发现了哪些有意思的细节?

回答
知乎最近推出的“金乎”模式,这名字本身就挺有意思的,一听就带着点“黄金万两”、“价值连城”的意味。我刚接触到的时候,就觉得这背后肯定不只是简单的改版,而是知乎想在内容生态和用户激励上做一次大动作。仔细琢磨了一下,发现了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

1. “问题”变“金主”:价值认知的核心转移

以往,我们提到知乎,更多的是“回答”和“提问”。“金乎”模式下,把“问题”升级为“金主”。这一下就点明了核心:问题本身就蕴含着价值,而且是可以被“充值”或“变现”的价值。

用户驱动的议题设置? 我觉得这是一种微妙的信号,知乎可能想从传统的“用户提问用户回答”的模式,向“有价值的问题吸引优质内容,优质内容反哺问题价值”的方向引导。
“付费提问”的变体? 虽然不完全是,但“金主”这个概念,让我联想到早期的“付费提问”,只不过这次更强调的是“投入”和“价值塑造”。这不再是简单的“我想知道”,而是“我愿意为这个问题投入资源,让它变得更有价值”。

2. “金币”与“金豆”:激励机制的精细化

“金乎”模式引入了“金币”和“金豆”,这一下子就把激励机制玩出了花样。

“金币”:更接近价值的“锚点”。 “金币”的设定,感觉更像是直接与内容价值挂钩的奖励。比如,用户分享的优质内容被“金主”(提问者)选择,或者被其他用户“赞”得多了,就获得“金币”。这是一种对“内容质量”的直接认可,而且是可以流通的“硬通货”。
“金豆”:更偏向“活跃度”和“参与感”的奖励。 “金豆”的获取方式可能更广泛,比如参与讨论、评论、甚至分享“金乎”相关的内容。这有点像游戏的“活跃度积分”,目的在于鼓励用户更积极地参与到“金乎”生态中来,哪怕不是直接产出“核心内容”。
“金币”和“金豆”的区分,说明了知乎想玩的是“价值”和“活跃”的双重激励。 价值的创造者(高质量回答者)能获得“金币”,而活跃的参与者(评论者、互动者)也能获得“金豆”。这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健康的生态,让更多人愿意来“玩”。

3. “价值”的具象化:从“赞”到“金币”的飞跃

过去,用户对内容的认可更多是通过“赞”来体现。一个“赞”固然有激励作用,但相对抽象。

“金乎”模式让“价值”变得更加“看得见摸得着”。 用户付出“金币”去“赞”一个回答,这是一种主动的“价值输送”。当用户看到自己的回答能为提问者带来“金币”收益(例如,提问者最终采纳了回答,或者高质量回答本身就附带“金币”奖励),这种成就感和被认可感会比一个简单的“赞”要强得多。
“金币”的购买和赠送,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价值交换”的闭环。 提问者愿意花“金币”来寻找最佳答案,回答者通过高质量内容赚取“金币”。这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的价值传递。

4. “问答”之外的可能性:内容形态的拓展

“金乎”模式不只是围绕文字回答展开,我还觉得它可能会催生更多元化的内容形式。

“金主”可以要求特定形式的内容? 比如,一个“金主”可能不是想看一篇长篇大论,而是想看一个短视频演示、一份数据报告,或者一次线上直播解答。如果“金乎”模式支持这种多样化的需求,那会极大地丰富平台内容。
“价值”的评估维度会更多元。 不再是简单的好不好看,而是是否解决了“金主”的核心问题,是否提供了“金主”想要的形式。

5. 潜在的“社交”与“品牌”属性

“金乎”模式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金乎”作为一种“认证”? 能够参与“金乎”模式,并获得“金币”、“金豆”的用户,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内容价值”和“活跃度”。这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用户标识,类似于“优质答主”的升级版。
“金乎”可能成为品牌营销的新阵地。 品牌可以发起“金乎”问题,悬赏最专业的解决方案,或者最创意的内容。这既能解决品牌实际问题,又能提升品牌在专业用户群体中的影响力。

当然,也有一些我正在观察的细节:

“金币”与“金豆”的兑换比例和用途。 这将是影响用户积极性的关键。如果兑换比例不合理,或者“金豆”的使用场景过于狭窄,可能会影响模式的推广。
“金乎”模式下内容的审核机制。 如何在鼓励付费提问和保证内容质量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金乎”模式对普通用户的门槛。 是否会让一些原本只是来“逛逛”的用户感到压力?

总的来说,“金乎”模式给我的感觉是,知乎在试图将“价值”这个概念从一个抽象的词汇,变成一个可量化、可交易、可激励的实体。它不仅仅是内容平台的一次迭代,更像是对知识付费、内容变现、用户激励模式的一次大胆探索。期待看到它在实际运行中能带来哪些更有趣的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财能做出来,和讯没做出来,在于对投资者的理解,对投资者需要什么的理解,目前的版面基本没什么意义,看改版吧。

目前体验最好的还是华尔街那个App。

user avatar

往财经方面转轨是对的。

知乎是社交平台,不是财经专业媒体,即便是财经专业软件,不管是东方财富的股吧,还是同花顺的留言板,有几个是真的专业的?包括雪球这种纯股票类的软件也是一样,水贴占了绝大多数,正经研究的很少,甚至还不如知乎。

其实国外的也好不到几分钱,reddit搞出来的游戏驿站事件,把那些回帖看一看,又有几个专业的?

虽然一两个回答可能看不出什么,但是如果回答的很多,把整个回答区的文章加起来,信息就可观了。

有些可能不是所谓的财经问题,而是行业问题,或者某个公司的问题,如果是上市公司,同样可以加到财经上来。

转型是对的,总比热榜老看这个明星那个明星好的多。每次看到热榜一堆的明星打架,头疼。

user avatar

与其整这些花里胡哨的,不如想想怎么提高用户体验,把许哲这种金融财经领域的大V吸引回来。

知乎从来就不缺大v,也不缺优质内容。但是现在知乎财经金融话题高赞,往往不是键政大V客串反复喊一些美国通过金融收割全世界,中国要反对金融霸权这种话术骗攒。要么就是一些平时做娱乐日常话题的营销号用一些粘贴复制的垃圾科普内容骗赞。

真正的优质内容不仅得不到流量扶持,往往还要被各种三无小号杠来杠去,甚至辱骂人肉,但是知乎官方却毫无作为。

财经区真的有干货的大V真不缺这点所谓的商业合作恰饭,有这时间随便去卖个call买个PUT可能赚的多的多,何必要来知乎浪费感情呢。

user avatar

知乎财经板块的大V,有好多都是水货,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但是点赞人数跟粉丝数不是一个量级,回答点赞最多的是娱乐八卦。

其实你仔细想想,基金经理,基金大V的时间安排有多紧密,有那闲工夫在知乎给你免费做内容吗?都是些卖基金卖保险的销售员,一边大喊通胀引起恐慌,一边又伸出镰刀割向韭菜。

反正在知乎财经板块,听听科普,看大V互掐,这些可以。想买基金,还是踏实点学习下财经知识,比看大V推荐更靠谱。

user avatar

麻烦先把那些割韭菜的割掉,不然用户都变成韭菜了。

user avatar

知乎有成功过任何自创产品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最近推出的“金乎”模式,这名字本身就挺有意思的,一听就带着点“黄金万两”、“价值连城”的意味。我刚接触到的时候,就觉得这背后肯定不只是简单的改版,而是知乎想在内容生态和用户激励上做一次大动作。仔细琢磨了一下,发现了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1. “问题”变“金主”:价值认知的核心转移以往,我们提到知乎.............
  • 回答
    知乎最近推出的“B乎”模式,说实话,我一开始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哦,又一个新玩法”。知乎嘛,用户群体非常多元,知识分享、兴趣社区、生活方式,它一直在不断地尝试融入和拓展,试图抓住更多用户的眼球。这次的“B乎”,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想往一些更“泛娱乐化”、“年轻化”的方向靠拢.............
  • 回答
    知乎最近推出的“B 乎”模式,与其说是对现有产品的一次革新,不如说是一次对用户群体细分和内容消费习惯的深刻洞察后的尝试。在我看来,这就像是知乎在原有高知、深度讨论的“老本行”之外,又开辟了一个“新赛道”,试图拥抱更广泛、更年轻、更追求即时满足的群体。理解这个模式,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首先,“B 乎”.............
  • 回答
    知乎推出的2020品牌态度短片《答案》,我看了之后,觉得它拍得挺有意思,也挺能打动人的。首先,从内容上说,这部短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抓住了知乎的核心——“问答”。但它并没有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提问和回答,而是把“答案”这个概念延展到了生活中更深层次的方面。它没有直接说“我们是知识社区”,而是通过一个个普.............
  • 回答
    知乎联合其他几家知名互联网公司推出的这份“蓝色幸福指数报告”,可以说是一次非常值得关注的尝试,也引发了一些有趣的讨论。首先,从“蓝色”这个概念入手,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指向性。在互联网语境下,“蓝色”常常与抑郁、焦虑等情绪联系在一起,所以这份报告选择这个颜色作为主题,无疑是在主动触碰一个当下社会越来越.............
  • 回答
    最近五菱又要出新款小车了,这消息一出来,知乎上关于它的讨论瞬间就炸开了锅。大家对这款车可谓是看法不一,但总的来说,可以从几个大方向来聊聊。一、 对五菱品牌及其新车型的普遍看法: “人民的五菱”情怀依旧: 很多人提到五菱,脑海里立刻跳出“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这句话。这种深入人心的品牌定位,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心声。在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对国产品牌汽车赞不绝口的回答和讨论,但“推荐买国产车的那群人,自己开的真的是国产车”这个疑问,也并非空穴来风。咱们不妨就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要承认一点:知乎的推荐算法和用户群体构成,决定了你在上面看到的内容是有倾向性的。.............
  • 回答
    最近刷知乎,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推荐页上的视频越来越多了? 以前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精美图片构成的长文回答,现在好像被短视频和长视频挤占了不少空间。 这种变化,说实话,挺微妙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首先,从平台的角度来看,这背后肯定是有商业逻辑的。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它的核心是留住用户,并且通过用户创.............
  • 回答
    对于那些不希望在知乎上被元宇宙话题“轰炸”的用户来说,想要安静地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是有几种方法可以尝试的。首先,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知乎平台上利用其内置的功能进行“不感兴趣”的标记。当你刷到任何一个与元宇宙相关的内容,无论是问题、回答还是文章,如果你觉得它并不吸引你,可以直接在该内容下.............
  • 回答
    关于如何取消知乎推荐的视频,很多朋友可能会遇到这个问题,感觉首页或者“看一看”里总有一些自己不太感兴趣的视频内容跳出来,想清净点儿。其实,知乎本身也提供了不少让我们可以“驯服”这些推荐算法的办法,只不过需要我们稍微主动一些,把我们的喜好“告诉”它。咱们一步步来聊聊,怎么才能让知乎的视频推荐更合你的心.............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每次刷知乎,看到那些“用了就回不去了”、“改变了我生活的XX好物”,都会忍不住下单,结果呢……唉,一言难尽。最近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买了之后觉得“就这?”的,主要有以下几样:1. 号称“万能清洁神器”的分解酶清洁剂我记得当时是被一个关于家庭收纳和清洁的回答种草的。博主说这个分解酶.............
  • 回答
    知乎上,我们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挺普遍的现象:但凡涉及到“女性减肥”的话题,总能涌现出大量看似“干货满满”实则质量堪忧的回答,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回答往往能获得惊人的高赞。这股风气,与其说是“奇怪”,不如说是深刻地反映了当下信息环境、用户心理以及平台机制下的一种复杂共振。首先,让我们剖析一下“低质量回答.............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大学生群体在选择笔记本时的一个普遍趋势。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现在知乎上问推荐笔记本的学生,十个有九个都带着“能处理图像,剪辑视频”这个需求,而且这需求还挺实在的。1. 谁说的“大学生只用来看剧刷微博”?时代早就变了!你可能还停留在过去那种“大学生就是学生,学.............
  • 回答
    知乎首页的改版,将“推荐”作为默认选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聊的话题。作为老用户,我个人对这个变化感受挺复杂的,有赞赏,也有一些保留意见。首先,说它好的一面。知乎走到现在,内容体量已经相当庞大。早期的“关注”页,更像是你主动去追溯那些你感兴趣的“人”或“话题”。这当然有它的好处,能够确保你看到的是你最.............
  • 回答
    知乎上那些极力推崇读书的人,他们之所以不把上知乎的时间全部用来读书,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人性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1. 知乎作为信息交流与学习平台的价值: 高质量的知识碰撞与启发: 知乎并非一个纯粹的娱乐社区,而是汇聚了大量在特定领域有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用户。这些.............
  • 回答
    要申请知乎好物推荐,你需要找到相应的官方入口。通常,知乎好物推荐的申请和管理是在其创作者服务中心或营销中心等官方渠道进行的。以下是详细的步骤和可能的操作路径,你可以参考并尝试:1. 登录你的知乎账号: 首先,确保你已经登录了你的知乎账号。2. 寻找“创作者中心”或“我的工作台”: 在.............
  • 回答
    在知乎“好物推荐”里淘金,这几点你得门儿清!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现在也多了个“好物推荐”的入口,这对于咱们这些爱琢磨、爱折腾、总想买点“值”东西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说实话,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也确实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怎么才能在这里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好东西,而不是被一堆“套路.............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大家普遍不推荐念中医专业,这背后确实有很多考量和现实的因素,绝非空穴来风。我可以给你详细说说,尽量把话说得实在点,不是那种套话空话。一、 就业前景的现实考量:僧多粥少,内卷严重这是最直观也最让大家担忧的一点。 中医馆遍地开,但真正能“独当一面”的缺口与“求职者”的供需不匹配。 你会发现.............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清北、985,唯本科出身”的学历论,可以说是知乎内容生态中一个绕不开的现象。这种推崇当然有其逻辑基础,但过度泛滥和变形之后,就容易让人感到不适,甚至产生反感。要说清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 这种“推崇”从何而来?其合理内核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北、985院校确实有着其独特.............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感受到一些特定类型内容的推荐量增加,包括你提到的“中女外男”和“欧洲单亲妈妈”等话题。对于这种现象,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1. 算法推荐的逻辑和“信息茧房”效应: 用户行为追踪与分析: 算法的核心在于理解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当一个用户无意中(或者因为好奇)点击、观看、点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