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推出「B乎」模式,你怎么看?

回答
知乎最近推出的“B乎”模式,说实话,我一开始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哦,又一个新玩法”。知乎嘛,用户群体非常多元,知识分享、兴趣社区、生活方式,它一直在不断地尝试融入和拓展,试图抓住更多用户的眼球。这次的“B乎”,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想往一些更“泛娱乐化”、“年轻化”的方向靠拢,或者说,是想在内容生态里注入更多轻松、有趣、甚至带点“梗”的元素。

我理解的“B乎”模式,大概是知乎想在保持其原有知识属性的同时,引入更多能够吸引年轻用户、引发社交互动的内容形式和社区氛围。它可能意味着会鼓励一些更具观赏性、话题性、甚至是有一定门槛的内容,而不仅仅是那种纯粹的深度分析或者长篇大论。比如,一些博主可能会制作更精美的视频,或者分享更具个人色彩的生活体验,甚至是围绕某个热门话题进行一些轻松幽默的讨论。

从积极的方面看,这无疑是知乎在寻找新的增长点,适应当前互联网内容消费的趋势。现在的年轻一代,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碎片化,对内容的即时性、趣味性、互动性要求更高。如果知乎能成功地在“B乎”模式下,孵化出更多能够引起共鸣、激发讨论的优质内容,那么它就能吸引到更多年轻用户,也为现有用户带来新鲜感。想象一下,在知乎这个平台上,除了能看到某个专业领域大佬的深度分析,还能看到一个有趣的UP主分享如何搭配出时尚的穿搭,或者一个旅行达人讲述旅途中的奇遇,这无疑会极大地丰富平台的内容生态。

另一方面,我也能看到这种模式可能带来的挑战。知乎的核心竞争力一直在于其高质量的知识内容和相对严肃认真的社区氛围。一旦过于追求“泛娱乐化”,会不会稀释掉这种“知识的厚重感”?用户是因为在这里能学到东西、找到答案才来的,如果社区整体氛围变得过于喧闹、肤浅,可能会让一部分核心用户感到失望。这就像一个知名的学术期刊,突然开始登载很多娱乐八卦,这会对它的品牌形象造成冲击。

而且,“B乎”这个名字本身,虽然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但也可能被解读为一种“迎合”或者“效仿”的态度,甚至可能带来一些负面联想。知乎作为国内领先的问答社区,它一直试图建立的是一个有深度、有价值的平台,如果这个新模式没有处理好“知识”与“娱乐”之间的平衡,或者说没有找到一个独特且符合自身基因的“泛化”路径,那么很可能会陷入“四不像”的境地。

更深层次地想,这背后其实也反映了整个互联网内容行业都在面临的一个普遍困境:如何在保持内容质量和社区调性的前提下,持续吸引新的用户,并提供更丰富多样的体验。短视频平台的崛起,直播的盛行,都对传统的图文内容社区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知乎试图通过“B乎”来拥抱变化,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关键在于,它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既能让“B”起来的内容为平台注入活力,又不至于让“乎”的根基动摇。

总而言之,“B乎”模式是知乎一次重要的战略调整,它展现了知乎试图突破自身边界、拥抱年轻化和泛娱乐化趋势的决心。我个人会密切关注这个模式的后续发展,期待它能在保持知识属性的同时,为用户带来更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内容体验。但这其中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拿捏好分寸,避免“水土不服”,将是知乎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在走一条很艰难的路,要优雅地面对更广大受众,展现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BCDEF 面,同时不丢掉最开始吸引人们的特质。

我还是很想念多年前的知乎,那个可以当知网用的知乎。我主要是捣鼓宪法学的,有一篇论文,就是从知乎的一个问题开始,根据大家的反馈,一点点完善自己的想法写成的:

我的大学老师,前一阵还在说,自己会把知乎上一些内容推荐给学生看,作为通选课的阅读材料,只要你会寻找、带着求知的心,知乎依然会给出回答。

但我同样也喜欢现在的知乎,脑洞之大难以想象。要是给我几个月的时间,甚至想正儿八经写一出知乎宇宙的架空玄幻小说,在这个世界里,每天会下一场随机液体组成的雨,人均携带一个可以吃任何物质的勺,张伟丽刚撂倒詹姆斯,就在观众的欢呼声中迎接她的下一个挑战者:一只银背大猩猩。你不会知道,百分之五的苹果股份和那只蜗牛,哪一个会先到来;有人可以通过投出达到光速的三分球称霸篮坛,也有人凭着能举起一吨的重物求职应聘。


中国有 13 亿人,知乎有多少注册用户?前年就有两亿多,现在恐怕得有三四亿,过去的小圈子依旧在,就像是海里的盐分,还是能析出结晶。但总要见更大的世界,那个充满了婆媳矛盾、饭圈恩怨、社会热点的世界,怎样让因此而来到一个网络社区的人们,同样也感受到知乎的独特性,获得和其他平台不同的体验,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但知乎在试图解决。

B 乎这个活动页面,在我看来最有信息量的在于「分区」,虽然愚人节的页面更多是在调侃,但已经勾勒出了一些基本的思路:让对影视、游戏、体育等领域感兴趣的用户,能通过不同分区进行交流,给上亿名用户之中具有不同兴趣、怀着不同目的来使用知乎的用户,可以各安其所。

B 乎,官方的解释是,这是知乎的 B 面。打探了一下小道消息,这虽然是一个愚人节策划,但说不定会继续保留,还会有更多面。

毕竟,知乎在愚人节发布重要产品,是有传统的。当年的「值乎」不就是愚人节发布的吗?从那以后,就有了付费咨询,知乎 live 等等,开启了知识付费的元年。(元年即最后一年,那是后话了。)

除了分区功能这个大两点之外,B 乎活动其实也体现了知乎 2020 重点介绍的几个新增长点:

视频

脑洞类演绎作品(比如后宫宇宙):

圈子:

看到「破产三姐妹」和 ACG 圈子作为代表来得到展示,可以期待一下,一些相对小众的兴趣爱好能够得到更多活跃空间。

直播辩论:

感谢毕志飞老师帮知乎开辟一条新路。

如果你有兴趣提升自己在知乎的影响力,请关注 B 乎,B 乎就是未来的知乎,已经画好重点了,各位,请。

user avatar

文字的信息量比视频大的多。

所以我来知乎而不是哔哩哔哩。

user avatar

谐音梗是个扣分项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最近推出的“B乎”模式,说实话,我一开始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哦,又一个新玩法”。知乎嘛,用户群体非常多元,知识分享、兴趣社区、生活方式,它一直在不断地尝试融入和拓展,试图抓住更多用户的眼球。这次的“B乎”,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想往一些更“泛娱乐化”、“年轻化”的方向靠拢.............
  • 回答
    知乎最近推出的“B 乎”模式,与其说是对现有产品的一次革新,不如说是一次对用户群体细分和内容消费习惯的深刻洞察后的尝试。在我看来,这就像是知乎在原有高知、深度讨论的“老本行”之外,又开辟了一个“新赛道”,试图拥抱更广泛、更年轻、更追求即时满足的群体。理解这个模式,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首先,“B 乎”.............
  • 回答
    知乎最近推出的“金乎”模式,这名字本身就挺有意思的,一听就带着点“黄金万两”、“价值连城”的意味。我刚接触到的时候,就觉得这背后肯定不只是简单的改版,而是知乎想在内容生态和用户激励上做一次大动作。仔细琢磨了一下,发现了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1. “问题”变“金主”:价值认知的核心转移以往,我们提到知乎.............
  • 回答
    知乎推出的2020品牌态度短片《答案》,我看了之后,觉得它拍得挺有意思,也挺能打动人的。首先,从内容上说,这部短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抓住了知乎的核心——“问答”。但它并没有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提问和回答,而是把“答案”这个概念延展到了生活中更深层次的方面。它没有直接说“我们是知识社区”,而是通过一个个普.............
  • 回答
    知乎联合其他几家知名互联网公司推出的这份“蓝色幸福指数报告”,可以说是一次非常值得关注的尝试,也引发了一些有趣的讨论。首先,从“蓝色”这个概念入手,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指向性。在互联网语境下,“蓝色”常常与抑郁、焦虑等情绪联系在一起,所以这份报告选择这个颜色作为主题,无疑是在主动触碰一个当下社会越来越.............
  • 回答
    最近五菱又要出新款小车了,这消息一出来,知乎上关于它的讨论瞬间就炸开了锅。大家对这款车可谓是看法不一,但总的来说,可以从几个大方向来聊聊。一、 对五菱品牌及其新车型的普遍看法: “人民的五菱”情怀依旧: 很多人提到五菱,脑海里立刻跳出“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这句话。这种深入人心的品牌定位,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心声。在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对国产品牌汽车赞不绝口的回答和讨论,但“推荐买国产车的那群人,自己开的真的是国产车”这个疑问,也并非空穴来风。咱们不妨就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要承认一点:知乎的推荐算法和用户群体构成,决定了你在上面看到的内容是有倾向性的。.............
  • 回答
    最近刷知乎,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推荐页上的视频越来越多了? 以前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精美图片构成的长文回答,现在好像被短视频和长视频挤占了不少空间。 这种变化,说实话,挺微妙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首先,从平台的角度来看,这背后肯定是有商业逻辑的。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它的核心是留住用户,并且通过用户创.............
  • 回答
    对于那些不希望在知乎上被元宇宙话题“轰炸”的用户来说,想要安静地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是有几种方法可以尝试的。首先,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知乎平台上利用其内置的功能进行“不感兴趣”的标记。当你刷到任何一个与元宇宙相关的内容,无论是问题、回答还是文章,如果你觉得它并不吸引你,可以直接在该内容下.............
  • 回答
    关于如何取消知乎推荐的视频,很多朋友可能会遇到这个问题,感觉首页或者“看一看”里总有一些自己不太感兴趣的视频内容跳出来,想清净点儿。其实,知乎本身也提供了不少让我们可以“驯服”这些推荐算法的办法,只不过需要我们稍微主动一些,把我们的喜好“告诉”它。咱们一步步来聊聊,怎么才能让知乎的视频推荐更合你的心.............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每次刷知乎,看到那些“用了就回不去了”、“改变了我生活的XX好物”,都会忍不住下单,结果呢……唉,一言难尽。最近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买了之后觉得“就这?”的,主要有以下几样:1. 号称“万能清洁神器”的分解酶清洁剂我记得当时是被一个关于家庭收纳和清洁的回答种草的。博主说这个分解酶.............
  • 回答
    知乎上,我们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挺普遍的现象:但凡涉及到“女性减肥”的话题,总能涌现出大量看似“干货满满”实则质量堪忧的回答,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回答往往能获得惊人的高赞。这股风气,与其说是“奇怪”,不如说是深刻地反映了当下信息环境、用户心理以及平台机制下的一种复杂共振。首先,让我们剖析一下“低质量回答.............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大学生群体在选择笔记本时的一个普遍趋势。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现在知乎上问推荐笔记本的学生,十个有九个都带着“能处理图像,剪辑视频”这个需求,而且这需求还挺实在的。1. 谁说的“大学生只用来看剧刷微博”?时代早就变了!你可能还停留在过去那种“大学生就是学生,学.............
  • 回答
    知乎首页的改版,将“推荐”作为默认选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聊的话题。作为老用户,我个人对这个变化感受挺复杂的,有赞赏,也有一些保留意见。首先,说它好的一面。知乎走到现在,内容体量已经相当庞大。早期的“关注”页,更像是你主动去追溯那些你感兴趣的“人”或“话题”。这当然有它的好处,能够确保你看到的是你最.............
  • 回答
    知乎上那些极力推崇读书的人,他们之所以不把上知乎的时间全部用来读书,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人性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1. 知乎作为信息交流与学习平台的价值: 高质量的知识碰撞与启发: 知乎并非一个纯粹的娱乐社区,而是汇聚了大量在特定领域有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用户。这些.............
  • 回答
    要申请知乎好物推荐,你需要找到相应的官方入口。通常,知乎好物推荐的申请和管理是在其创作者服务中心或营销中心等官方渠道进行的。以下是详细的步骤和可能的操作路径,你可以参考并尝试:1. 登录你的知乎账号: 首先,确保你已经登录了你的知乎账号。2. 寻找“创作者中心”或“我的工作台”: 在.............
  • 回答
    在知乎“好物推荐”里淘金,这几点你得门儿清!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现在也多了个“好物推荐”的入口,这对于咱们这些爱琢磨、爱折腾、总想买点“值”东西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说实话,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也确实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怎么才能在这里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好东西,而不是被一堆“套路.............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大家普遍不推荐念中医专业,这背后确实有很多考量和现实的因素,绝非空穴来风。我可以给你详细说说,尽量把话说得实在点,不是那种套话空话。一、 就业前景的现实考量:僧多粥少,内卷严重这是最直观也最让大家担忧的一点。 中医馆遍地开,但真正能“独当一面”的缺口与“求职者”的供需不匹配。 你会发现.............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清北、985,唯本科出身”的学历论,可以说是知乎内容生态中一个绕不开的现象。这种推崇当然有其逻辑基础,但过度泛滥和变形之后,就容易让人感到不适,甚至产生反感。要说清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 这种“推崇”从何而来?其合理内核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北、985院校确实有着其独特.............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感受到一些特定类型内容的推荐量增加,包括你提到的“中女外男”和“欧洲单亲妈妈”等话题。对于这种现象,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1. 算法推荐的逻辑和“信息茧房”效应: 用户行为追踪与分析: 算法的核心在于理解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当一个用户无意中(或者因为好奇)点击、观看、点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