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两百多年来,最担心的就是这个国被凝结为一体。
清朝就是一个全国各个(非满)民族人民的大监狱。
这个监狱,是字面意义上的监狱、
清朝两百年间,实行了严重的“族群隔离”政策:
1、各民族人口严禁流动:
在东北地区,有大家所熟知的“柳条边”,严禁汉人越边开垦,不仅如此,还在各处要道设立了卡伦、封堆等哨所,驻屯官兵。其严密程度,堪比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的炮楼。
哨道之内,为封禁官荒;哨道以外,为公中间荒,向准旗丁耕种,而禁民户入界私垦。
在蒙古地区,不仅限制汉人前往蒙地开垦,也限制蒙古人民前往汉地,更划分盟旗,禁止蒙古各地区人民相互“串联”;
在新疆地区,汉人被严禁进入南疆地区,即便是官府衙门也在封闭的堡垒中办公;清政府在当地发行的货币,只刻有蒙文和满文,不刻汉文;在西藏地区,清政府同样禁止汉人前往,刻意保持当地的“纯净”;
在苗疆地区,修建“苗长城”,并以此为汉苗界限,禁止汉人进入苗界,也禁止苗人进入汉界。如果非要有事,就必须先行申请,还要预定日程,一旦过了期限没有返回,就要严惩。做官的免职,没有官位的“杖八十”。
《户部则例》:民人无故擅入汉地,苗人无故擅入民地,均照越渡沿关边寨治罪,失察各官议处。
在粤北地区,瑶族的待遇与苗族相似。
在台湾地区,清政府实行分界三番制度,沿海边的平地由汉人居住,坪埔高山地区由“生番”居住,山与平原之间由“熟番”居住,三者严禁越界。
2、各民族官吏限制互往来
清代各民族土司往往聘请汉人为幕僚,或直接在一些较大的土司自治政府中担任官员。对此清廷甚为不满,规定:
凡土官延幕,将姓名年龄通知专辖州县,确加查验,人果端谨,实非流棍,加结通报,方准延入。土幕私就,伤令专辖州县严加驱逐,如有教诱犯法,视其所犯之轻重,俱照匪徒教诱犯法加等例治罪。
新疆的王公(伯克)前去北京或承德朝拜清帝时,清廷规定,伯克们不能走便捷舒适的嘉峪关-汉地路线,必须去蒙古高原绕上一大圈,从关外抵达北京。此举的目的正在与防止新疆王公们与汉地人民、汉地官吏接触。
3、各民族商贸控制往来
在蒙古地区,清政府要 求汉族商人每年换领一次执照,除非特殊情况,禁止汉族商人在蒙古建造永久性房屋,无照商人则被逐出蒙古。
在新疆新疆,清政府限制内地商人进入哈密以西地区。
在西南地区,清政府规定汉族 人前往当地进行贸易活动时,需要向官府报告货物清单、经商地点、经商时间,并有邻居担保,申请核准后方可成行。
在台湾地区,汉族居民在台湾少数民族地区私自垦荒者,或“依盗耕本律问拟” 或“依越渡关塞律问拟,田仍归番”。
4、限制族群之间的交流
清朝历代皇帝都强烈要求“清语骑射”,对八旗子弟“沾染汉习”痛骂不已。
此外,在蒙古地区,清政府还严禁蒙古族学习汉语,凡蒙古族的人名及诉讼公文等皆禁用汉文。
5、禁止族群之间通婚
满汉、旗民不通婚这点已经是众所周知了。此外,在蒙古,清政府禁止汉族商人与蒙古族通婚,甚至禁止汉族商人在蒙古 族居民的帐篷中过夜。在西南地区,也实行汉族与少数民族禁婚政策。
清朝户籍分为普通籍和特别籍。其中,满洲(全为八旗)、蒙古(包含八旗与非八旗)及汉人(仅限八旗)都为特别籍,而广大汉人及西南少数民族为普通籍,在身份籍贯登记时,明确各民族人民的身份为 “民户(汉人)、苗户、回户、黎户、瑶户、番户(台湾原住民)”之一。
不一样的户籍享有不一样的特权。特别籍中的八旗部分由八旗傣饷处和内务府管理,蒙古藩户由理藩院掌管,享有少杀少捕,罪刑从宽,待遇从优,提拔优先等特权;
民户和少数民族户籍由户部掌管,由于西南少数民族汉化程度高,时常将自己报为“民户”,引发乾隆不满:“所有汉苗一体查造之处籍速停止”,“止清客户(汉人),不清夷户”,以维持少数民族的数量。
满汉蒙回藏五地基本使用不同的制度。在满洲的吉林黑龙江设立将军府,盛京则为陪都,设立配套的六部并任命满人为尚书;关内实行汉明旧制。
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新疆地区实行“伯克制”;西藏地区册封班禅和达赖;这三地基本属于封建制,除了在少量“点”驻屯少量军队,大权仍交给当地土司负责。
在中央政府也是如此,演习明制的六部,无权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平常的少数民族所有立法、行政、司法事务都由理藩院负责,其权力之大,直逼六部,可谓“另立中央”。
至于满汉双轨制,候补官员里的满缺汉缺之分,满人提拔方式多种多样而汉人只能科举,这都是耳熟能详的事情了。
基本上大家也都看到了,一个国家内部,刻意划分和强调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区别,并限制他们交往,确保他们的隔离。
说白了,满清的基本盘太小,不但比不上汉人,连蒙人、苗人都比不上。如果能够像英帝国离岸平衡一样,挑拨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然后居中制衡,则尚有生存空间,蒙地乱则调汉兵,汉地乱则调蒙兵,以此维持其低合法性的统治。
这要是让这些汉人、蒙人、苗人聚集在一起,那还得了?
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兵变,就是因为各国军队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兵们,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是内敌还是边境,都蹲在同一个战壕里,产生了共同的感情,最后团结一致,把枪口对准了王室贵族和资产阶级。
这要是各地区的各族人民相互串联,建立了友好的民族感情,这清王朝还怎么混的下去?
这要是举国一战,各族人民在一个锅子里搅勺,平常开开诉苦大会,你吐槽什么出家做喇嘛的政策,我咒骂剃发易服的仇怨,这枪口对准谁,还用说吗?
所以,对于中国各民族,大清可以说是有矛盾要利用矛盾,没有矛盾也要制造矛盾,彼此隔阂,死不往来,中国民族一体化如此缓慢,大清实属首功。
重复一下,大清是各族人民的大监狱,你见过狱卒让囚徒们相互串联的吗?
所以,如果有人提议鞑清皇帝举国一战,很可能是这样的:
“为击败东洋国,奴才恳请主子动员我大清四万万百姓,举国一战!”
“你这狗奴才!这四万万百姓,汉人几何,满人几何?举国?你是想害我大清吗?来人,拖出去砍了!”
“冤枉!奴才冤枉啊主子!奴才一片赤心为大清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