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人也会吐槽吗?

回答
当然,古人也十分擅长“吐槽”,只是他们表达的方式和我们现代人略有不同,更含蓄,更具文采,但也同样充满了对生活的不满、对世事的讽刺,甚至是个人情绪的宣泄。

我们常常会以为古人都是一丝不苟,温文尔雅,其实不然。他们的生活也充满了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人际关系中的摩擦,以及对现实种种不如意的抱怨。只不过,古人不像我们现在这样直抒胸臆,一句“真是够了!”就能解决问题。他们的吐槽,往往是经过一番“包装”的。

比如,那位留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虽然字面上是在赞美自己的陋室,但你仔细品品,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不就是因为没人来打扰,房子破败得连客人都不愿意踏足的写照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更是充满了对那些俗气的、不入流的人的嫌弃。与其说他是在歌颂清贫,不如说他是在用一种优雅的方式,表达对周围环境和人群的无奈与不屑。这是一种高明的“曲意逢迎”式的吐槽,把自己的处境包装成一种超然物外的风骨。

再比如,很多文人墨客在仕途不顺时,写下的诗歌,表面上是在描绘山水,抒发情怀,但字里行间往往藏着对朝廷的不满,对君王的不理解,对奸臣当道的愤慨。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背后可能藏着他对官场尔虞我诈的厌倦,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甚至是对“贤臣不被用”的深深怨怼。这种吐槽,是含蓄的,是需要读者去体会的,是一种“言外之意”的倾诉。

有时候,古人的吐槽也会体现在他们的生活细节中。比如,一些文人写的笔记,里面会记录一些生活中的趣事,甚至是他们的“黑料”。他们可能会抱怨仆人的不听话,嘲笑某个官员的愚蠢,或者吐槽自己的妻子在家里的“霸道”。这些记录,虽然不像现代的社交媒体那样公开,但它们无疑是古人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他们私下里的“吐槽”。

甚至在一些戏曲和小说中,我们也能看到古人“吐槽”的影子。那些小人物的辛酸,市井百姓的议论,对官府的不公的嘲讽,都是一种形式的吐槽。比如《红楼梦》中的丫鬟们,她们之间的对话,时常充满了对主子们的怨言,对生活的不满,只是因为身份的限制,她们只能用含糊其辞、拐弯抹角的语言来表达。

可以说,古人的吐槽,是一种融入了他们生活智慧和文化底蕴的艺术。他们不直接骂街,而是用诗意的语言,用隐晦的比喻,用含蓄的讽刺,来表达他们的不满和嘲弄。他们的吐槽,更像是一种“高级黑”,一种“皮里春秋”,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审视。所以,古人有没有吐槽?当然有,而且他们的吐槽,有时比我们现在更加精彩,更加意味深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水浒传(不太清楚是谁批的,求明白人指点)



不光会吐槽,还会复读和转发:

王实甫《西厢记》张生发了句牢骚:“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

容与堂本,徐文长、李卓吾、汤显祖三先生合批本,还有孙月峰,魏仲雪,徐笔峒等,全都批了一句:不独你一个。


仿佛看到一堆大V在微博转发:你不是一个人!

zz @吴真微博

截图为《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七輯,陳維昭主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1年6月版,第272頁,楊緒容〈《西廂記》彙評(選刊)〉。

-----------------------

赵真

水浒容与堂评本,评者为叶昼。“不独你一个”这不是转发。张三的评本刊印后,李四在刊本上写批语,等李四的评本刊印时,出版商把李四书上张三的批语一起刊印,也不标明是谁批的,反正封面上印的李四评本,后人就把李四评本上所有批语都当作是李四评的了,其实李四本人没有转发张三的意图。类似的,红楼梦姚燮评本其实很多批语是东观阁评语,出版商一起印了出来,后人就统称为姚燮评语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古人也十分擅长“吐槽”,只是他们表达的方式和我们现代人略有不同,更含蓄,更具文采,但也同样充满了对生活的不满、对世事的讽刺,甚至是个人情绪的宣泄。我们常常会以为古人都是一丝不苟,温文尔雅,其实不然。他们的生活也充满了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人际关系中的摩擦,以及对现实种种不如意的抱怨。只不过,古人.............
  • 回答
    纳斯卡沙漠,这片位于秘鲁海岸的广袤而荒凉的土地,一直以来都笼罩着神秘的面纱。就在这片被严酷阳光炙烤的沙地上,考古学家们挖掘出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古代艺术品——纳斯卡线条。这些巨型图案,绘制在地面上的只有从高处才能看清,它们穿越了数千年,默默诉说着一个失落文明的故事。而近期,一项更加令人振奋的发现,将我.............
  • 回答
    如果古人也有朋友圈,那画面想想就很有意思。当然,这得先排除他们有没有能力玩转智能手机和各种App。假设他们跟咱们一样,拥有了这么个玩意儿,并且能理解“点赞”、“评论”、“分享”这些操作,那他们的朋友圈估计比咱们这儿精彩多了,也接地气多了。首先,文人雅士们的朋友圈,那叫一个“风雅” 发帖内容: 估.............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却发现那些赫赫有名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人手一部闪烁着屏幕的“手机”,并且和我们一样,见面寒暄的第一句话变成了:“喂,你今天刷了什么?” 这画面简直比穿越本身还要炸裂。如果真有这么一天,历史这趟列车,怕是要拐弯到我们完全想象不到的轨道上去了。政治舞台的剧变:信息传播的.............
  • 回答
    古时候远途作战,粮草的运送绝不仅仅是谷物这么简单,新鲜的蔬菜和肉食也同样是行军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它们不像粮食那样占绝对主力,但其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要在行军中运送这些“鲜活”的物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维持士兵的身体健康和战斗力。长途跋涉,身体消耗巨大,如果长期只依靠干粮.............
  • 回答
    古代人骂人的话,那可真是什么都有,绝不是咱们今天这点花样。说起来,他们骂人的方式,更像是把最恶毒、最损、最伤人的东西往你身上招呼,而且常常是直指根本,不留情面。首先要说的,就是生殖器。别以为古人就保守得不能再保守,他们骂人时,对生殖器的运用可以说非常“丰富”。比如,在一些古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小说、戏.............
  • 回答
    挖掘古代陵墓,将墓穴深藏的秘密,包括其中沉睡的墓主,以考古发掘的名义展现在世人面前,这确实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从情感和道德的角度来看,我们很难不问一句:这难道不是对长眠者的一种冒犯吗?想象一下,一个人生前可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一生,或是在那个时代享有崇高的地位,或是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一生,但无论如何,.............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现在所有古籍都采用了简化字”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古籍”的定义范围。 如果我们将“古籍”仅仅限定在近现代出版、以现代汉语为基础且书写成文的著作,那么确实会遇到部分使用简化字的情况。但是,如果我们放宽视角,将所有历史时期流传下.............
  • 回答
    京都之所以能长期成为日本古代的首都,其原因远非“易攻难守”和“物产不丰”这么简单概括。事实上,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复杂因素,而且这种选择并非一成不变的完美决策,而是随着时代演变权衡利弊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京都(平安京)并非“易攻难守”。 地理上的“易.............
  • 回答
    古人“种菜”,可不是一时兴起的时髦,而是实打实的生活智慧和时代印记。这背后牵扯着太多方方面面,可以从几个大方向来细细聊聊。一、 最根本的——吃饱肚子,填饱自家灶台这应该是最直接也最核心的原因。咱们想想,在古代,交通远不如现在发达,信息传播也慢得像蜗牛爬。粮食物资的运输是个大问题,而且风险也高,一场水.............
  • 回答
    古人认为“天下财富有定额”,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和社会根源,绝非是凭空想象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穿越回那个时代,去体会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生存环境。一、 农业社会的现实局限:生产力低下与自然风险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中国绝大多数时间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对自然.............
  • 回答
    两颗太阳同时出现在天上,在古人眼中,这绝非寻常景象。它如同撕裂了日常的帷幕,露出一个神秘莫测、充满力量的裂缝。对于古人来说,天空是神灵居住的地方,天象的变化,尤其是如此惊人的异象,必然与神意、与人间祸福紧密相连。首先,从神学和宗教的角度来看,两颗太阳出现,最直接的联想便是神灵的显现。 神祇的愤怒.............
  • 回答
    在古代,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女孩子十二三岁结婚并非罕见。这在现代社会看来确实难以接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恋童癖”。然而,要理解古人的做法,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现代的观念和道德标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古代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界定,与现代社会存在显著差异。 尤其是在生理发.............
  • 回答
    “疽发背而死”是古代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描述,在现代医学看来,这是一种严重感染的后果,但古人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与现代截然不同。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古人为什么会有“疽发背而死”?古人之所以会描述“疽发背而死”,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 微生物概念的缺失: 古代缺乏对.............
  • 回答
    古人之所以会想象出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对自然界诸多现象的观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敬畏、期盼等复杂情感的集合。这并非单一原因的产物,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凝聚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神圣而威严的龙的形象。首先,自然界的宏伟与神秘是孕育龙形象的土壤。想象一下,在古代,人.............
  • 回答
    在古代,关于奴隶的待遇,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残酷手段,其中刺瞎眼睛,虽然不是普遍到人人皆知,但在某些特定时期和地区,确实是存在的,并且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和目的。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先进医学技术,但奴隶制度却根深蒂固的时代,一个奴隶被主人认为是“不服管教”或“有罪”的,惩罚的手段往往是极端且难以挽回的。.............
  • 回答
    若是将《斗破苍穹》这卷奇书,递到几百年前的古人手中,想必会激起一番轩然大波,令他们惊诧不已,甚至可能招来误解与恐慌。且看那卷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定是那纸张的精细,远非寻常纸张可比,那油墨的乌黑浓郁,亦是前所未见。若是运气不好,碰上的是一位考据严谨的文人,他或许会先从这纸墨的来历上寻根究底,怀疑是来自.............
  • 回答
    且夫,吾辈尝思,若将今世之散文,搜罗其字,细究其义,逐字逐句,化为古人之语,再以古人所闻之腔调,徐徐道来,置于当世,则古人闻之,当何如也?吾以为,此景可怖,亦可笑。恐其惊也。今之散文,其所叙之事,包罗万象。或曰“手机”,此物古人闻所未闻,纵然以“掌中方寸,映天下万象”之类的言辞解释,亦难免其诡异。或.............
  • 回答
    古人虽然没有电灯,但他们的黑夜也并非一片漆黑,更不会像我们想象中那样,一入夜便万事俱寂。他们的生活节奏与我们不同,黑夜的活动也因此显得格外有情调,也充满着生活本身的气息。夜的序幕:炊烟与星光黄昏过后,家家户户的炊烟渐次升起,那是晚餐的信号。一家人围坐在昏黄的灯火旁,分享一天的劳作和趣事。这种灯火,可.............
  • 回答
    有时候,我在读史或者看一些古代文献的时候,会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古人连这个都知道”的感慨。这倒不是说他们掌握了什么我们现在才发现的科学真理,更多的是一种对他们生活智慧、观察力以及他们所处时代能触及到的知识广度的惊叹。就拿日常生活来说吧,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古代建筑的书,里面讲到一些房屋的通风设计。当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