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后期真的很有钱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要回答清朝后期是否“真的很有钱”,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

表面上的“有钱”:国家财政的宏观数字

从宏观的国家财政收入来看,清朝晚期,尤其是庚子赔款之前,国家名义上的岁入数字是相当可观的。根据史料记载,巅峰时期,清政府的岁入可以达到白银八千万两以上,甚至在某些年份接近九千万两。这在中国古代是绝对的巨款,比许多王朝都要来得富裕。

这笔钱的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

田赋: 这是最传统的农业税收,虽然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实际征收效率和比重有所波动,但一直是中国古代王朝财政的基石。
盐课: 盐业是重要的专营行业,利润丰厚,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
关税: 随着开埠通商,海关税收逐渐增加,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贸的深入,虽然有不平等条约的限制,但客观上为清政府带来了一笔可观的外汇收入。
捐纳: 晚清时期,随着战争频仍和财政压力增大,捐纳制度被广泛应用,允许富人通过捐钱来获得官职或各种特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燃眉之急。
其他杂税: 还有一些其他的赋税和收入,比如厘金(一种商业流通税),虽然饱受诟病,但对晚清财政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单从这些数字上看,清朝晚期似乎是一个富得流油的国家。

“钱”去哪儿了?财政的“体面”与“底色”

然而,数字背后的真相却令人唏嘘。所谓的“有钱”,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体面的”富裕,而国家的“底色”却早已被掏空。原因有很多:

1. 巨大的支出:
庞大的官僚体系和皇室开销: 清朝是一个专制王朝,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本身就需要巨额开支。皇室的奢靡生活、园林维护、祭祀活动等,也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镇压内部叛乱: 晚清时期,国内动荡不安,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等此起彼伏,镇压这些叛乱耗费了巨额的军费,这是导致财政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外战争的赔款和军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每一次对外战争,尤其是战败,都意味着巨额的赔款和军费支出。这些赔款很多是以国家财政收入为抵押的,直接掏空了国库。例如,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赔款就高达两亿两白银,八国联军侵华后的《辛丑条约》更是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加上利息,相当于掏空了清政府数十年的岁入。

2. 财政制度的落后和腐败:
征收效率低下: 尽管岁入数字看着不少,但由于征收体系的腐败和低效,很多本应进入国库的钱财被层层截留,最终到达中央政府的可能只是杯水车薪。
税制不公: 许多税赋负担集中在农民和普通民众身上,而官僚和士绅阶层却享有各种免税或减税特权,这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也影响了整体财政收入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缺乏现代金融制度: 没有健全的金融体系,难以有效筹集和管理资金。

3. 地方财政的“独立”与中央的“空虚”:
随着晚清中央权威的衰落,地方督抚的权力日益增大,他们拥有了相对独立的财政收入,比如厘金等。虽然这些钱一部分用于地方的军事和建设,但也导致了中央财政的空虚,无法有效调动全国资源。

4. 经济结构的单一和工业化的滞后:
清朝的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制造业和商业发展相对缓慢,缺乏强大的工业基础来创造新的财富和税源。国家收入高度依赖传统农业和商业税收,一旦遇到天灾、战乱,财政就会立刻陷入困境。

“钱”的分布:有人富裕,有人贫困

“清朝后期真的很有钱”这句话,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社会财富的分配极度不均。

皇室、官僚、地主阶层: 这个群体确实拥有大量财富。皇室的奢华、官员的贪腐、地主的土地兼并,都代表着一部分人掌握着巨额的社会财富。
普通民众: 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城市贫民则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沉重的赋税、苛捐杂税、战乱、饥荒,使得他们的生活朝不保夕。

所以,当谈论“清朝后期有没有钱”时,我们不能只看宏观数字,更要看钱是怎么来的、用到哪去了,以及这些钱是怎么分配的。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名义上的岁入数字,清朝后期不乏可观,甚至在某些时期是相当可观的。 这使得一些人可能认为它“很有钱”。
但如果从国家财政的稳定、可持续性、用于国家建设和民生以及应对危机(如巨额赔款)的能力来看,清朝后期实际上已经处于财政的泥沼之中,可以说是“外强中干”。 所谓的“钱”,很多都是寅吃卯粮,被用于支付战争赔款、镇压内乱,而中央财政的实际运作能力和可支配资源,与表面数字相比,是大打折扣的。

用一个不太恰当但能说明问题的比喻:就像一个公司,账面上有很高的流水,但如果支出远超收入,还背负着巨额债务,那就不能说它真的“很有钱”,只能说它“流水大”。清朝后期,在历史的车轮下,正是这样的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清早就没钱了,1852年的时候,国库里就剩下300万两了,作为对比,同一时期1859年征湖北的太平天国军花费3600万两,1853年到1861年,包围太平天国的江南江北大营,每年花1000万两以上,左宗棠平定回乱花了3820万两等等。他清主要靠两招:一个是不要脸,另外一个:抱紧洋人爸爸的大腿。

1,不要脸

他清税收不够用了,所以选择在这一时期加税,增加新的税源。(PS,我很好奇,清粉悲愤于明朝辽饷不给百姓活路,一边夸他大清税收能力强,这不是精分吗?)

(1)田赋

他清虽然说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负”,然而他清不要脸啊,缺钱了就又收起来了。各地有不同的收法。比如在四川,叫“随粮津贴”(每一亩田赋银加征“津贴”一两);在福建叫“捐输”;广东叫“新加三成粮捐”;山西有“赔偿加捐”;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叫“丁漕加捐”;新疆叫“加收耗羡”。而且由于他清把田赋的管理权下放到地方,所以下面人的实际征收额比规定通常高1-5倍。

(2)盐课

他清在这方面主要有3种手段:

i、实行盐票法

盐票法规定任何人只要投局纳税,就能领盐票运盐,所以引得各路商人纷纷购买。然后他清把盐票从咸丰时期的一张500两抬高到后来10000两,这盐票的售价就是清朝收的盐税。(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房地产)

ii盐税抽厘

这个是在盐课的基础上额外加的,具体征收次数,价格由各省决定,最后再合计到盐课里。

iii加价出售

这个政策在清朝早期就有,当时主要是为了平衡银子和铜钱的兑换比率带来的影响。但后期,就成了明着收税了,比如1894年甲午战争的时候,清廷让各省对每斤盐加价2文钱。

就这样,盐税从清初的每年700万两涨到清朝快蹬腿的时候的4500万两。

(3)厘金

这个很好理解,一文钱收1%的税,就是一厘金。厘金是几乎所有的商品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销售,走一路交一路税。这么好的捞钱机会,只要给清政府上缴一点,其他的不是都落到自己腰包里了么?因此,全国各省各县各村的官员乡绅积极响应,“凡水陆通衢以及乡村小径皆设立奉宪抽厘旗号,所有行商坐贾于发货地抽之,卖货地又抽之,以货易钱之时、以钱换粮之时又抽之。资本微末之店铺,肩挑步担之生涯,或行人之携带盘川,女眷之随身包裹,无不留难搜括,其弊不可胜言”。

厘金一项,在1891年有1631万,到清朝马上蹬腿的1910年,暴增到4318万!!


清朝这么搞,虽然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还没完蛋。因为他清有洋爹!

这一部分之后更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要回答清朝后期是否“真的很有钱”,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表面上的“有钱”:国家财政的宏观数字从宏观的国家财政收入来看,清朝晚期,尤其是庚子赔款之前,国家名义上的岁入数字是相当可观的。根据史料记载,巅峰时期,清政府的岁入可以达到白银八千万两以上,甚至在某些年份接近.............
  • 回答
    关于“生物除锈酶(小龙虾专用)”是否真的有用,以及清洗后食用小龙虾是否存在健康风险,这是一个值得详细探讨的问题。关于“生物除锈酶(小龙虾专用)”的有效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除锈酶”这个概念。在生物学和化学领域,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它们能够加速特定的化学反应。然而,将“除锈”与“生物酶”直接联.............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岳飞后人是否在清朝时期全部入八旗、变成满族这个问题,情况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并没有确凿的史料能够证明岳飞的后人“全部”入了八旗,变成满族。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和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入八旗”和“变成满族”并非完全等同.............
  • 回答
    清朝灭郑氏,这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牵涉到海峡两岸的复杂较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就病逝,这无疑为他一手建立的郑氏政权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说郑氏“连赢的机会都没有”,未免过于绝对。事实上,在郑成功死后,郑氏政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实力,并且给清朝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郑成功离世后的郑氏政权.............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两个诗句都是极具画面感和意境的佳作,它们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巧妙的意象运用以及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捕捉。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来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句诗描绘了一个非常普遍但又充满温情的画面:在风雪交加的夜晚,远方传来几声犬吠,这预示着.............
  • 回答
    清朝后期对外战争能否避免失败,转为持久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但又充满诱惑性的设想,背后牵扯到的是那个时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深层困境。单凭“不承认失败”和“打持久战”这两个简单的短语,要扭转乾坤,恐怕是缘木求鱼。但如果我们将这个设想放在历史的脉络中,尝试去分析其可能性和阻碍,或许能看.............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详细聊聊清朝后期和民国初期的东北官话与现在普通话的区别,以及当时东北地区的语言状况。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里面学问可大了。一、 清朝后期与民国初期东北官话的面貌要谈区别,我们得先勾勒出那个时代的东北官话是个什么样子。 “官话”的含义与基础: 那个时候,“官话”更多指的是统治.............
  • 回答
    清朝后期,虽然西藏在很多方面都显得贫困且环境艰苦,但这恰恰是英国侵略行为背后的复杂动因之一,而非阻止其行动的原因。更准确地说,西藏的“贫寒”和“环境恶劣”并非英国入侵的根本逻辑,而是被英国视为一种可以被操纵、被利用的“机会”。要理解英国为何要在那个时候入侵西藏,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国际政治背.............
  • 回答
    中国在1979年之后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工业化,而清朝后期未能成功,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的交织。简单来说,1979年之后的中国拥有了正确的方向、强大的国家能力、全球化的机遇和人民的积极性,而清朝后期则缺乏这些关键要素,反而受到一系列阻碍。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 政.............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它涉及到明清两朝在国家治理、军事能力、边疆策略以及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而科技进步固然是其中一个因素,但绝非唯一或决定性因素。简单地说,明朝后期“领土大缩水”和“边疆无法控制”,与清朝“守住了不少边疆”和“丢地更少”,其背后是更为复杂的历史脉络。明朝后期领土缩水与边疆失.............
  • 回答
    在讨论明朝后期东北是否属于中国领土以及清朝是否增加了中国领土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梳理。这个话题之所以会产生争议,是因为“领土”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并且与国家主权、实际控制和民族认同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一、 明朝后期东北的归属:一个复杂的历史图景首先,明朝后期东北.............
  • 回答
    清朝(后金)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议题,涉及到政治、文化、民族认同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简单来说,清朝这样做是为了在更广泛的汉族天下中获得合法性,并最大程度地融入中原文明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从而稳固其统治。 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政治合法性的考量:1. 继承汉族.............
  • 回答
    提起清朝后宫的日常生活,大家脑海里免不了浮现出电视剧里的种种场景:皇后威严端坐,妃子们或谄媚,或争宠,或暗中较劲。那么,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电视里那些在皇后面前跋扈的妃子,以及那些即便得宠也对皇后毕恭毕敬的,究竟哪一种更接近史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目光从戏剧化的冲突移开,走进那座深宅大院,细细.............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虱子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更不是什么“歪果仁”扔下的高科技武器(虽然听起来有点像谍战片情节)。咱们得从头捋一捋。虱子,是从什么时候就有了?简单来说,虱子是一种非常古老、非常顽固的寄生虫。它们的存在,比人类历史都要悠久得多。考古学家在一些非常古老的遗址中,比如埃.............
  • 回答
    清朝退位,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旧的王朝轰然倒塌,新的共和国冉冉升起。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无疑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那么,为什么一个曾经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在王朝覆灭后,竟然没有人对他下杀手呢?这其中既有复杂的政治考量,也有人性的考量,更有时代的局限性。首先.............
  • 回答
    清朝覆灭,紫禁城变故,满清皇室为何还能暂居其中,这背后藏着一段颇耐人寻味的过渡时期。要理解这一点,得先扒一扒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辛亥革命之后那段政局动荡的微妙态势。首先,别把“覆灭”想得太决绝。辛亥革命推翻的是清朝的统治,而不是一夜之间就把紫禁城里的所有东西都连根拔起。革命的重点在于政治权力,在于皇.............
  • 回答
    清朝覆灭,改朝换代,这在中国历史上并非新鲜事。每一次王朝更迭,往往伴随着旧秩序的崩塌和新力量的崛起。在辛亥革命,也就是推翻清朝统治的这场大变革中,许多被压迫多年的群体,特别是革命党人,确实存在着对满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旗人”)进行报复的冲动和行为。但要说“大规模”的、系统性的、有组织的大屠杀,这更.............
  • 回答
    清朝灭亡,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此落下帷幕。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真空,以及无数残留的、曾经是“大清”一部分的武装力量。这些军人,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为何在后来抗击外侮的烽火岁月中,我们很难看到他们成建制的“清军”身影?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的社会转型和军事重塑的历程。清军的“解体”与分流:辛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