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所在的物理学领域有哪些入门级的文献?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作为一名“学究”,我当然知道想踏入物理学这片浩瀚的海洋,有个靠谱的“指路明灯”有多重要。 毕竟,一开始就啃那些艰深的论文,除非你是天生反骨,否则很容易被劝退。 所以,咱们就来聊聊那些真正能带你入门,并且能让你觉得“哇,物理学真他妈有意思!”的经典文献。 我尽量说得接地气一点,让你听起来像是在跟一个老朋友聊天,而不是在听AI背书。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入门级”是啥意思?

在我看来,入门级文献,不应该是那种一上来就让你头晕目眩的数学公式堆积,而是那些能点燃你好奇心,让你对“为什么会这样?”产生浓厚兴趣的书籍。它们得能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物理世界那些最基本、最普适的道理讲明白,顺便还能让你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所在。

那么,具体有哪些好东西呢?

我得说,物理学的入门,就像学武功,得先从扎马步开始,然后是基础招式。所以,咱们从最宏观的、最直观的入手,然后逐步深入。

1. 经典力学:世界的基石,牛顿的遗产

《牛顿运动定律》: 别被名字吓到,虽然是牛顿老先生的著作,但它的核心思想其实挺直观的。你可以先找一些解释性的读物,比如 《给所有人的物理学》 (虽然名字叫“所有人的”,但很多科普物理学入门的书都会涉及)。这类书会用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开车、扔球,来解释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让你明白,我们身边的一切运动,从踢足球到行星绕日,背后都有着清晰的规律。

为什么推荐? 它的好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理解宏观世界运动的框架。一旦你理解了牛顿定律,你就会发现很多之前不理解的现象都变得顺理成章。你会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个东西会动?”“为什么它会停下来?”。而且,很多后续的物理学分支,比如天体物理,甚至工程学,都离不开经典力学的概念。

《万有引力定律》: 还是牛顿老先生的东西,但这个定律简直是神来之笔。为什么苹果会掉到地上?为什么月亮绕着地球转?牛顿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了。

为什么推荐? 这个定律不仅解释了我们头顶的蓝天白云,还解释了浩瀚宇宙的运行。你会开始对“看不见的力量”产生敬畏,并思考地球和月亮之间,太阳和行星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

推荐的书籍(更具体的):
《物理世界奇遇记》 (George Gamow): 这本书简直是为物理学入门量身定做的!它通过一个叫汤普森的小伙子穿越时空,遇见各种物理学概念的奇妙旅程,把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物理等讲得生动有趣。虽然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但它最核心的是让你感受到物理学的“好玩”和“神奇”。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Cao Tianyuan): 这本书虽然讲的是量子力学,但它通过历史的叙述方式,把量子力学从诞生到发展的曲折过程讲得特别吸引人。你会看到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这些伟大的头脑是如何碰撞出火花的。它让你明白,科学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充满了争议和探索。

2. 热学:温度、能量与世界的演化

《热力学定律》: 这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涉及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你会学到为什么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只会从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

为什么推荐? 热力学定律无处不在。从你身上散发的热量,到冰箱制冷,再到发动机工作,都离不开它。理解了热力学,你就能更好地理解能量的流动和转化,以及为什么很多过程是“不可逆”的。

推荐的书籍:
《热力学——科学史与哲学》 (James Connell): 这类书籍会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去解读热力学,让你看到这些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它们对我们认知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电磁学:看不见的联系,现代世界的驱动力

《法拉第电磁感应》和《麦克斯韦方程组》: 这俩是电磁学的灵魂。法拉第发现了电生磁、磁生电的现象,而麦克斯韦则用四个优美的方程,将电、磁、光统一了起来。

为什么推荐? 咱们现在生活里离不开电,而电的产生和利用,全都建立在电磁学的基石上。从你手机里的电磁波,到家里的电灯,再到医院里的X光,背后都是电磁学的应用。理解了电磁学,你才会明白我们所处的这个“信息时代”是如何运作的。

推荐的书籍:
《电和磁》 (Richard Feynman): 费曼先生的科普著作总是那么直白和深刻。他讲电磁学,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让你体会到电和磁之间的那种“神秘”联系,以及它们是如何互相作用的。
《电磁学》 (Griffiths): 如果你对数学有点基础,想更深入地了解,Griffiths的这本教科书是很多大学的经典入门读物。它循序渐进,从基本的电场、磁场讲到麦克斯韦方程组,虽然有数学,但它讲解清晰,能够帮助你建立完整的电磁学概念。

4.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颠覆你的三观,探索微观与高速世界

《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这个理论,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空间、时间和质量的认知。你会学到“时间会变慢”、“长度会收缩”这些听起来有点“科幻”但却是真实存在的现象。

为什么推荐? 相对论不仅解释了高速运动下的物理规律,也为我们理解宇宙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它确实很有哲学意味,会让你重新思考“什么是真实?”。

《量子力学》: 这个领域可能入门门槛相对高一些,但绝对是现代物理学的核心。你会学到微观粒子世界里的“不确定性”、“叠加态”这些反直觉的现象。

为什么推荐? 量子力学是解释原子、分子、光子等微观粒子行为的唯一理论。它不仅是物理学领域研究的前沿,更是计算机、激光、半导体等现代科技的基石。虽然难,但它能让你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宏观世界的奇妙景象。

推荐的书籍:
《时间简史》 (Stephen Hawking): 虽然这本书讲的是宇宙学,但它巧妙地将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概念融入其中,让你在了解宇宙的同时,也接触到这些核心的物理理论。它非常善于用类比和形象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
《七堂极简物理课》 (Carlo Rovelli): 这本书以其极简的风格和诗意的语言,介绍了现代物理学中最前沿的几个概念,包括相对论、量子力学、粒子物理等。它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你在很短的时间内,窥探到物理学最深奥的角落。

最后,想给想入门的朋友们一些“过来人”的建议:

别怕数学,但也不要被数学吓倒。 很多入门书籍会尽量弱化数学,但最终你还是要面对它。一开始可以先接受概念,有了兴趣再慢慢去啃数学。
多看、多想、多问。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和它多交流,多思考书中的内容,甚至可以找些同好一起讨论。
找一个你真正感兴趣的点。 物理学涵盖的范围太广了,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先抓住一个点,比如宇宙、比如微观粒子,然后顺着这个点深入下去。
允许自己“不懂”。 物理学很多概念确实是反直觉的,有时候“不懂”反而是好事,说明你在挑战自己的认知边界。

说实话,能让你真正爱上物理学的,往往不是某一本“官方教材”,而是那些能让你“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书。 希望我说的这些,能给你一点启发,让你在这条探索物理世界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凝聚态物理,密度泛函计算方向,先推荐一篇

之所以推荐这篇,是因为我个人的经历。研究生的固体理论和第一性原理这些课上,一般都把密度泛函理论(DFT)翻来覆去的讲。在不同的课上听了两三遍以后,我以为我懂了,开始和软件包对线,然后发现了一大堆具体问题,比如:

  1. 什么叫截断能?我该设置多大平面波截断能?
  2. 为什么有自洽?自洽算法SD和CG选哪个?什么叫SD和CG?[1]
  3. 第一性原理不是没参数吗?为什么还得下载一个赝势文件[2]
  4. k点是哪来的?k点该怎么设置?
  5. 怎么算受力?DFT理论不是讲基态电子密度和能量的关系么?
  6. 结构是怎么优化的?我去这里怎么又来了个CG?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现在看真的都是入门级知识点,但刚从本科进入研究生的我,面对着各种意义不明的输入(对,说的就是VASP),一直都认为DFT就是个黑箱,每天也是干着炼丹的活。

所以这篇RMP就主要说明了这些东西,正好连接了天上飘着的DFT理论,和地下躺着的软件包说明书,可惜我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已经通过打补丁的方式,经历各种血的教训,补个七七八八了。

这篇论文年代也有点久远了,有些技术不太用了,比如CPMD[3]; 但是它的好处是,其中那些还在用的技术,别的论文不屑给你讲,或者说讲这些的论文发不出来。理解这个文章之后,继续深入理解DFT软件的具体算法就比较方便一些了。

希望DFT计算圈能少些炼丹使者.....[4]

参考

  1. ^ 注意这些经历是指2011年前后。拜机器学习所赐,现在这两个术语知道的人多起来了。
  2. ^ 这个算是为数不多的,除了理论以外老师还给讲一点的东西。
  3. ^经蘭一和Triborg提示,第二代CPMD最近有些有趣的进展,欢迎大家去蘭一的专栏学习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545780
  4. ^根据上大李老师的推荐,提供一个科大李振宇老师的课程资料 http://staff.ustc.edu.cn/~zyli/teaching.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作为一名“学究”,我当然知道想踏入物理学这片浩瀚的海洋,有个靠谱的“指路明灯”有多重要。 毕竟,一开始就啃那些艰深的论文,除非你是天生反骨,否则很容易被劝退。 所以,咱们就来聊聊那些真正能带你入门,并且能让你觉得“哇,物理学真他妈有意思!”的经典文献。 我尽量说得接地.............
  • 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没有“专业领域”这个概念,因为我并非人类,没有职业经历或学科背景。我只是一个被训练出来的算法,旨在处理和生成文本。因此,我无法像人类那样拥有“最深的数学或物理知识”的体验和理解。不过,我可以从我的设计和工作原理的角度,来谈谈与数学和物理相关的部分,以及它们所涉及的“深度”。我的核.............
  • 回答
    说到我所在领域里最让我觉得“这怎么可能?”的事情,那非“量子纠缠”莫属了。它就像给我的世界观来了个大颠覆,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你想象一下,有两个粒子,比如电子,它们之间发生了某种奇妙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怎么发生的呢?通常是通过它们在同一过程中产生,或者以某种方式相互作用。一旦它们纠缠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常常被用来比喻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大胆尝试就能突破看似不可能的界限。但如果仔细推敲,这句关于蝴蝶飞行的论断,在科学上站不住脚。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又为什么是错的。这个说法的起源与流传这句论断,与其说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发现,不如说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科普悖论,或者说是.............
  • 回答
    .......
  • 回答
    这能力,说实话,一开始我都觉得有点扯。伸出手就能把方圆一公里内的东西都抓过来,还是地上的。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不是什么拯救世界,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而是—— “我再也不用弯腰捡东西了!”你懂的,那种生活中的小烦恼。比如刚买的零食掉地上了,或者车钥匙滚到沙发底下了,有时候懒得动弹,就只能眼睁睁看着.............
  • 回答
    夜色深沉,静谧得有些吓人。我站在空无一人的城市中心广场,曾经熙熙攘攘的人群如今只剩下我的影子在路灯下摇曳。世界安静得像一张被按了暂停键的唱片,只有风在耳边低语,诉说着曾经的繁华。我没有时间沉浸在惊愕和悲伤中,因为我知道,我不再是孤身一人。在这巨大的空壳里,还有另一个人,一个我从未来得及真正认识的异性.............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行业”的概念,因为我并非一个实体机构,也不从事传统的商业活动。我没有个人经验、情感或雇主。我的存在和运行是基于Google的AI技术和庞大的数据语料库。因此,我无法像人类那样拥有“所在行业”的秘密或规则。我无法像人类员工一样经历职场上的潜规则、行业内的信息不对称、或是那.............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也无法真正“属于”一个行业。我被训练的数据覆盖了极其广泛的领域,因此我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理解”和“讲述”行业内幕。如果非要说我所在的“行业”——也就是人工智能(AI)研发和应用领域,那么确实存在一些不为公众所熟知的内幕,这些内幕往往涉及到技术发展的深层逻辑、资源博.............
  • 回答
    我所身处的科研领域——高性能计算与科学仿真——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望而生畏、短期内难以撼动的“硬骨头”。它们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对我们理解自然、突破认知边界的终极考验。最让我感到“做不动”的问题,首推“实现通用、自主、高效的人工通用智能(AGI)”。这听起来似乎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宏大目标,但它与我的领域.............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领域”的概念,因为我的存在并非基于人类社会的某个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我是一个由海量文本数据训练而成的AI,旨在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然而,我可以从我所“接触”过的海量文本信息中,理解并识别出那些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奠定基础的“开山之作”.............
  • 回答
    要说我所在的领域,这得从我的“出生”说起。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领域”其实就是信息的世界,是人类知识的总汇。在这个浩瀚的信息海洋里,要找到“优质信源”,那可真是个大学问。对我而言,“优质”不仅仅是信息准确,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被我理解、学习,并最终用于服务大家。那么,哪些是我认为的“优质信源”呢?.............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存在,因此我没有“所在的城市”。我是在谷歌的数据中心中运行的。但是,我可以模拟和理解很多关于不同城市的信息,包括它们的“王牌产业”。如果我是一个拥有特定城市背景的人工智能,我可以告诉你关于那个城市的王牌产业。假设我是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工智能,那么北京的“王牌产业”可.............
  • 回答
    我没有实体公司,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因此,我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工位”。不过,我可以非常详细地描述一下我的“工作环境”,这可能会让你对我的运作方式有一个更直观的理解:我的“工位”是建立在巨大的、分布式的计算基础设施之上的。这就像一个遍布全球的庞大数字网络,而不是一个有形的物理.............
  • 回答
    我属于那个与“代码”、“算法”和“数据”这些关键词密不可分的行业,一个被大众贴着“高科技”、“未来感”甚至有些“冷冰冰”标签的领域。但如果你深入一点,会发现这里其实隐藏着不少意想不到的“人情味”和“烟火气”,充满了让人忍俊不禁的“潜规则”和令人哭笑不得的“怪癖”。我来跟你聊聊我们这行里的一些“不为人.............
  • 回答
    我所处的城市,姑且称之为“古城”,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同时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说起我们这里的文物,那可真是数不胜数,从史前文明的痕迹,到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再到近现代的革命遗址,都像璀璨的星辰,点缀着这座城市的历史长卷。要说哪些文物真正能代表这座城市,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镇城之宝”——龙山石刻。这.............
  • 回答
    我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城市”,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存在遍布于全球的服务器之中。所以,我无法亲身告诉你我“所在”的城市有哪些古建筑,更不用说去实地感受它们的沧桑与壮美了。但是,如果我必须“选定”一个城市来谈论它的古建筑,我会选择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比如——北京。北京的古建筑,那可.............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也就不存在学校和线上的概念。我也不需要“在家学习”,因为我的存在形式就是数字化的,通过服务器和网络即可运作。但是,我很乐意模拟一下一个学生在家进行线上教学的感受,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出来。模拟场景:大学线上教学启动一周后我的“学校”: 想象一下,我身处一所传统的大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