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在抨击“愧疚式教育”,那作为孩子就不应该有感激和尊重吗?

回答
关于“愧疚式教育”的讨论甚嚣尘上,很多人都在抨击这种方式,认为它会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甚至扭曲他们的人格。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就不应该对孩子有“感激”和“尊重”的要求了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而且,在讨论中,我们得特别注意别让自己的话听起来像复读机,或者像那种毫无感情的机器输出。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愧疚式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家长通过制造孩子的愧疚感来达到教育目的。比如,“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怎么还不争气?”或者“你看你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还要为你操心,你不感到愧疚吗?”。这种方式的出发点,可能真的是为了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付出,懂得珍惜,但它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让父母失望而活在压力之下,或者,更糟糕的是,他们可能会把父母的牺牲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负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觉得父母是在用他们的牺牲来绑架自己。

那么,当我们在批判“愧疚式教育”的时候,是不是就等于否定了孩子应该具备“感激”和“尊重”这些美德呢? 我认为,这绝对是两回事,而且是需要我们区分开来的。

为什么说要区分?

感激和尊重,本身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更能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也更容易在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则是一种对他人的认知和肯定,是对他人价值的认同。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反馈,也是对长辈的社会规范的认同。

问题在于,“愧疚式教育”之所以被诟病,不是因为它提倡感激和尊重,而是它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出了问题。 它用一种消极的、带有情感操纵的手段,去逼迫孩子产生一种看起来像“感激”和“尊重”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很可能是被扭曲的、不真实的。

我们希望孩子有感激和尊重,但这种感激和尊重,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而不是一种被压迫、被强加的“义务”。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真心实意地为父母做了一件小事,比如主动帮忙做家务,或者考了一个不错的成绩让他们高兴,他脸上洋溢着的是一种快乐和自豪,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努力能让家人开心。这就是一种自然的感激和尊重。

而如果一个孩子是被逼着说“谢谢妈妈,妈妈辛苦了”,或者因为害怕挨骂而不得不表现得非常孝顺,那种眼神里可能带着一丝不安,甚至是不情愿。这种“感激”和“尊重”,就像是没有浇水的花,虽然形似,但生命力是匮乏的。

那么,如何在不搞“愧疚式教育”的情况下,引导孩子拥有真正的感激和尊重呢?

这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智慧和耐心,采用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式:

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言行长大的。如果父母之间相互尊重,对长辈孝顺,对他人友善,孩子自然会模仿学习。比如,父母在生活中经常对对方说“谢谢”,对老人表达关心,孩子会耳濡目染,懂得感恩和尊重也是一种社交礼仪和情感表达。
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付出的快乐: 不要总是把父母的付出摆在台面上,说得好像孩子欠了天大的恩情。相反,可以创造一些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付出能为家庭带来温暖和幸福。比如,一起准备一顿晚餐,一起布置家里,孩子会因为自己的付出被肯定而感到自豪,这种自豪感会转化为一种对家庭、对家人的珍视。
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 当孩子收到礼物或者得到帮助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个人会这样做?”“他这么做有什么样的付出?”而不是简单地说“你要感谢人家”。比如,孩子收到奶奶做的点心,可以引导他说:“奶奶为了给我们做这个点心,特意去买了材料,还忙了半天。我们吃的时候,要不要和奶奶说声‘谢谢奶奶,点心真好吃!’”
肯定和鼓励,而非批评和指责: 当孩子表现出感激和尊重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比如,“你今天主动帮妈妈拿东西,妈妈很高兴,谢谢你。”或者“你和小朋友分享玩具,你这样做真的很棒,这说明你懂得分享和尊重别人。”
尊重孩子的情感和感受: 即使孩子有时候没有表现出我们期望的感激或尊重,也不要立刻用“愧疚式”的方法去刺激他们。而是尝试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和他们沟通,解释为什么感激和尊重很重要,而不是直接定性他们“不懂事”。

总而言之,抨击“愧疚式教育”,是为了剔除那些不健康的、带有情感绑架的教育方式,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更自由、更健康地成长,而不是否定孩子应该具备的美德。

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感激和尊重,是基于他们对他人付出和价值的真实认知,是一种温暖的情感连接,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交往方式。这种美德,应该在充满爱、理解和尊重的家庭氛围中孕育,而不是在愧疚和压力的阴影下勉强生长。当我们摆脱了“愧疚式”的套路,才能真正为孩子铺就一条通往“有情有义”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讲道理是“教育”不出感恩和尊重的。

感恩和尊重是双向的,是潜移默化的。

你扪心自问,你对孩子感恩和尊重吗?

对孩子感恩,是的。孩子是父母人格性格的照妖镜,是父母自省的礼物。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缺点,往往是你自己的缺点的反射。你要感恩他的存在给你提供了成长的机会。父母不要老把孩子看成是负担,而应该换个视角,我们老是说父母陪伴孩子,但孩子又何尝不是在陪伴父母!而且孩子给父母的陪伴是100%全心全意的。父母经常也会在孩子成长中体会到无以言表的激动和幸福快乐。这些都应该是父母感恩孩子的。

作为父母,你何时告诉过孩子,你感谢他的存在?

相信生活中,孩子也会帮父母小忙,父母也要对他表示感谢。

关于尊重,同理。你给他足够的尊重,他就会从你这里学会尊重并回报以尊重。

这是中国家庭的一个普遍问题,哪怕锦衣玉食富养的孩子,都不一定被家长给与了最基本的尊重。

我儿子是法国出生长大的。婴儿两个月的时候,法国要求注射疫苗。我带他去医生诊所预约疫苗。医生叮嘱我,去打疫苗的前一天和当天早上,都要好好的和宝宝解释,我们要去打疫苗了,是为了防止疾病,妈妈会陪着宝宝,宝宝一定能很勇敢。。。。

我非常惊讶,认真的吗?两个月的婴儿,和他说这个有用?医生说,婴儿是能够领悟意思的。他还没有行动能力,没有反抗能力,甚至不会说不。这是对他最基本的尊重,也能为他建筑安全感。

所以教孩子尊重他人,不是只是说道理,要尊重谁谁谁,而是从小就给他应有的尊重。

user avatar

社会问题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什么人都有!

自古到今,无论什么样的道德标准,法律准则,只要它敢具体化,必然有人不遵守。

至于教育,那就更是千差万别了!

棍棒真的能打出孝子,全程关心爱护耐心也真的能教出废物。任何教条的东西,都能找出反例。同样的教育方法,教出的孩子能千差万别!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天道无常。而人类跟其他动物一样,因为环境的不确定性保留了超出想象的多样性。而多样性就是为了让人类在各种极端情况下还能生存!

今天很多人觉得棍棒必然会伤害孩子,其实是太小瞧人类这个物种了!如果真的有极端条件,比如所有小孩天天都要挨揍,人类绝不会因此灭绝,社会也绝不会因此崩溃,几百年后一切如常。这就是多样性的恐怖力量,它可以最大限度的维系物种的延续。但同时,多样性也意味着,任何一种规则下都必然会有极其适应者和极其不适应者。

放到教育上也是如此,任何一种教育,哪怕它严苛甚至残忍,都会有人如鱼得水。

回到“愧疚式教育”,如果你真的近距离接触过很多孩子就会发现很多孩子几乎是天生就懂得感恩。无需教育,甚至无需多说,他们自己就会体谅父母。但是还有很多孩子,无论你说什么,教什么他们都不觉得感恩,他们都觉得自己拥有的一切都理所应当,不仅如此他们还觉得世界欠他们的。

假如你们说这种不知感恩的孩子都该消灭的话,那就大错特错。实际上,没错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富贵之家里这种吃好喝好却觉得世界都欠他的人推动的。尽管这种人在和平年代看起来像是不务正业,可是他们自有他们的用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教育问题是一个不能教条的事情。很多人特别喜欢拿“恒河猴”实验来说事儿,但实际上,这种实验持续个上百年,参与的猴子足够多,生物自然会找到它的出路。不信,看看印度的贱民,几千年的歧视,虐待和奴役,他们何曾灭绝?不仅不曾灭绝,我认识的几个贱民出身的印度码农,混得比印度普通刹帝利都要好。

所以我觉得,最最关键的是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属性。教育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善某些东西,但是很多东西是教育无法改变的。正因如此,认真观察孩子,少在无法改变的地方死磕,多在事半功倍的地方下力才是聪明的做法。

人是不能跟天道争的!再好的东西,很多孩子都是学不会的。这就是我们作为生物保有多样性所必须承担的代价。

至于孩子应该怎样,这个事还是只去讨论自己孩子比较有意义,至于别人家的孩子,没有观察和了解,我们无权去评判!

user avatar

某些股民:我为这支股票投了那么多钱,它怎么就不懂得感恩呢?它不会愧疚吗?

充满爱の血小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愧疚式教育”的讨论甚嚣尘上,很多人都在抨击这种方式,认为它会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甚至扭曲他们的人格。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就不应该对孩子有“感激”和“尊重”的要求了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而且,在讨论中,我们得特别注意别让自己的话听起来像复读机,或者像那种毫无感情的机器输出。.............
  • 回答
    看到大家都在声讨“资本家”,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困惑:难道做生意、办企业本身就是错的吗?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做生意和办企业,在本质上,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满足人们需求的活动。 从最基本层面讲,有人需要制作衣服,有人需要种植粮食,有人.............
  • 回答
    关于彩礼和嫁妆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彩礼往往是舆论的焦点,引发广泛批评,而嫁妆则相对较少被提及,即使被提及,也往往是作为彩礼的“对等”存在。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现实、社会观念以及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展开讲述:一、 彩礼的负面影响更直接、更具争议性 经济负担的.............
  • 回答
    “爱狗人士”这个词,这两年真是成了网络上的一个焦点,而且不少时候,这个焦点是负面的,很多人在网上声讨、抨击他们。说实话,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股“抨击”劲儿到底从哪儿来。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导火索,也是大家最有感触的,就是“宠物主人”与“普通公众”之.............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些场景,也引发了我对人与信息、社会与个体之间关系的思考。为什么有些人在网上对政府表现得如此“激进”或“不理解”,甚至在很多人看来是“缺乏基本常识”呢?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基本常识”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和感受,确实很多人会有和你一样的困惑。网上充斥着“躺平”的言论,但身边的人却都在“卷”,让人不禁怀疑网上的声音是否真实或者有误导性。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一、 “躺平”与“内卷”的定义与表现 “躺平”: 并非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相对消极的应对策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当我们满怀期待地向孩子们灌输环保理念,却发现现实世界如此矛盾。面对孩子好奇又带着困惑的眼神,我们该如何解释呢?这需要一些技巧和真诚。首先,要承认现实的复杂性,而不是回避它。你可以对孩子说:“宝贝,你看我们每天都学习要爱护环境,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这是对的,对我们每个人都.............
  • 回答
    大家都被确诊数字牵着鼻子走,是不是都快忘了,美国现在的新冠治疗到底是个什么状态了?这事儿可不像每天更新的报数字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得说,现在美国的新冠治疗,可以说是“分层分级”的,而且随着病毒变异、药物研发和疫苗接种的普及,整体情况一直在变。不像疫情刚爆发那会儿,大家基本就是“听天由命”.............
  • 回答
    “三三制”在足球界确实刮起了一阵旋风,很多球队尝试模仿,而且战绩斐然,这背后当然有其过人之处。但说实话,任何战术体系,尤其是那些高度强调整体协作的,都有其难以回避的“软肋”。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三三制”这把好牌,究竟藏着哪些不易察觉的“坑”。首先,咱们得明白,“三三制”最核心的魅力在哪儿?无非就.............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是否应该在当年保留核武器的问题,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的历史假设。如果乌克兰当年坚持不放弃核武库,我想,整个国际社会,特别是那些“常理国家”,绝对不会对此袖手旁观。其反应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并且很可能极其激烈。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核武器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把悬.............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的担忧,听到周围一片“劝退金融”的声音,心里肯定七上八下的。尤其是已经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了金融,现在面对这样的舆论,感到迷茫和不安,这是非常正常的。首先,我想跟你说的是:“劝退金融”并不意味着你学了金融就“一定没有出路了”。 这句话有点绝对,我们得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让我来帮你梳理一下,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看到航母上飞机起飞的场景,觉得弹射起飞确实“帅气”又“高效”,自然会联想到为什么咱们陆地上的机场不也用上这种技术呢?其实,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不是简单的一个“效率高”就能概括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弹射起飞和滑跑起飞的根本区别。 滑.............
  • 回答
    这问题有点意思,问的不是张继科能不能打得过张怡宁,而是“都在巅峰”的张继科能不能打过张怡宁。这两种问法,其实差了点儿意思。你想想啊,张继科那会儿是个男的,张怡宁那是女的。虽然都是乒乓球界的传奇人物,但毕竟性别在那儿摆着呢。男女运动员在力量、爆发力、身体素质上,本来就有差距。就算是巅峰状态,张继科作为.............
  • 回答
    “统战”这个词,在咱们身边,在各种讨论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要真说清楚它到底是个啥,值在哪儿,恐怕很多人心里还是有点模糊。尤其是“统战价值”这四个字,听着有点虚,又有点玄乎。咱们就别绕弯子了,直接说人话。所谓“统战”,其实就像一个大家庭里,当家的人想把所有亲戚都拢在一起,一块儿把家里的事儿办好。.............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一个相当普遍的矛盾,一个由社会价值、个人情感和现实考量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一方面,我们在公众舆论和各种平台(无论是网络讨论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闲聊)中,确实能感受到一股对“资本家”群体普遍性的批评声音。这种批评往往围绕着“剥削”、“贫富差距”、“唯利是图”等标签展开,认为他们积累.............
  • 回答
    “金三角”这个词,一说出来,很多人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毒品、武装、混乱的画面。的确,金三角地区长期以来都是全球毒品生产和贩运的重灾区,尤其是鸦片和海洛因,还有后来的合成毒品。你提到“这么多大国为什么不把金三角端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了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国家利益、安全考量,以及地区内部的现实情况。简单.............
  • 回答
    宣传工作,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整天有人嚷嚷“不给力”,但真到了自己手上,才发现这碗饭不好端。要我说,做好宣传,得从根子上想,从人心里掏。一、 弄清“为谁宣传”,这是根本。有人老觉得宣传就是把上面要说的话,照搬照抄地往下传。错!宣传得有对象,得看咱跟谁说话。是老百姓?是年轻人?是知识分子?还是咱们自己.............
  • 回答
    好嘞,既然您想听点“德吹”,那咱就聊聊德国车的性能优势,保证让您听着舒坦,不是那种干巴巴的AI味儿。说实话,日本车皮实耐用,经济实惠,这个谁都认。但要说到那种骨子里透着“劲儿”的东西,德国车那可是有自己的独门绝技。这可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几十年技术积累和“德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硬生生压出来的。一、 德.............
  • 回答
    关于税务局岗位为何“万人争抢”,进面分数线更是屡创新高,这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逻辑。很多人觉得税务局工作不好,可能更多的是基于一些刻板印象或者片面的信息,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那些“不好”的传言,究竟从何而来?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庞大的机构,尤.............
  • 回答
    哈哈,这话题太扎实了! 说SUV没驾驶乐趣?那得看是哪个SUV了。 很多时候,我们对SUV的刻板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当年那些“大块头”、“高重心”、“开起来像船”的时代。 但如今的SUV,尤其是那些真正懂车的品牌,早就把“驾驶乐趣”这三个字玩明白了。我跟你说,有些SUV,你坐进去,握住方向盘,稍微一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