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时代再去看建筑大师的平面会不会过时?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说实话,如果硬要说“过时”,那肯定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解读。但我要说,建筑大师的平面,就像是经典的音乐乐谱,或者精妙的数学公式,它们从不会真正“过时”,顶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它们的解读方式和应用价值会发生变化。

你想想,我们现在能理解古希腊的神庙,能欣赏埃及的金字塔,那都是几千年前的建筑了。它们的平面图虽然简单,但背后蕴含的比例、对称、空间组织逻辑,至今仍然能让我们惊叹。如果连这些都算“过时”,那我们学的很多东西就都没意义了。

为什么建筑大师的平面不会真正过时?

首先,我们要明白,建筑大师的平面图,它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什么?

空间关系和组织逻辑: 什么是房间?它们如何连接?交通流线在哪里?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如何划分?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和逻辑,是任何建筑都绕不开的。即使是最前卫的当代建筑,它的空间组织也无非是在大师们奠定的基础上进行变形、重组、甚至颠覆,但这种“颠覆”本身就是基于对原有逻辑的深刻理解。
尺度和比例: 大师的平面图里藏着对人体尺度、家具摆放、活动尺度的考量。一个餐厅的餐桌间距,一个客厅的沙发摆放区域,一个卧室的衣柜尺寸,这些都在平面里有所体现。这些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的尺度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剧烈变化。你总不能把床塞进1米宽的卧室吧?
功能和流线: 即使功能需求会演变,比如从依赖书房到依赖工作区,但“工作区”和“休息区”的独立性,“动线”和“静线”的划分,这些基本的设计原则依然存在。大师们对不同功能区域的布局,以及如何让人们在建筑中顺畅地移动,他们的思考方式是永恒的。
形式与表达: 有时候,大师的平面不仅仅是功能和空间的堆砌,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表达。例如,柯布西耶的“自由平面”概念,虽然是他那个时代提出的,但他对空间自由组合的探索,对光影变化的思考,至今仍然是很多建筑师汲取灵感的源泉。他的平面图可能在视觉上和当下的极简风有所不同,但其中蕴含的对建筑整体性的追求,对空间对话的思考,却是跨越时代的。
场所精神和文化烙印: 很多大师的作品,其平面设计都深深地根植于当地的文化和语境。比如日本传统住宅的庭院布局,伊斯兰建筑的中心对称和庭院设计,这些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信息。理解这些,你才能理解为什么某个建筑会是那个样子,才能在当下的设计中找到与文化的连接点。

但是,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些“不过时”的平面呢?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现代的视角和批判性思维。

1. 解码背后的“为什么”: 不要只看图上的线条和方块,而是去思考,大师为什么这样布局?是为了最大化采光?是为了创造视觉焦点?是为了强调某种礼仪性?是为了区分不同性质的空间?是去挖掘这些布局背后的设计动机和哲学思考。
2. 抽离出普适性原则: 大师的平面可能带有时代的印记,比如某个特定时期的家具尺寸,或者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做的,是从中抽离出那些具有普适性的设计原则,比如动静分离,比如动线优化,比如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过渡处理等等。
3. 与当代需求进行对照和融合: 今天的技术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偏好,都与大师们生活的时代有所不同。我们要做的不是照搬,而是带着大师的智慧,去思考如何满足当代的挑战。比如,当今社会更强调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那么我们就可以学习大师如何巧妙地划分空间,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索更灵活的隔断方式,或者将书房与影音室结合等等。
4. 认识到局限性,保持开放性: 时代在进步,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生活需求,都在不断涌现。大师的平面固然经典,但它们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的局限性。比如在节能环保方面,很多老建筑的平面设计可能不如当代有那么直接的考量。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当代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
5. 学习他们的“思考过程”,而非仅仅“结果”: 建筑大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他们的平面图是他们思考过程的载体。我们通过研究他们的平面,学习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解决设计难题的,是如何权衡各种矛盾的,是如何在功能、美学、技术、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的。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现在的时代再去看建筑大师的平面会不会过时?

我的答案是:它们的核心价值不会过时,但我们解读和应用它们的方式需要与时俱进。

就像我们学习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依然是重要的基础,但我们还需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需要量子力学来解释更复杂的现象。建筑也是如此。大师的平面是我们宝贵的“经典力学”,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深刻的启示,帮助我们理解建筑的本质。而我们当代的建筑师,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吸收新的思想,运用新的技术,去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可能。

如果你只是机械地模仿大师平面的“形式”,那确实容易显得“过时”。但如果你能深入理解其“精神”和“逻辑”,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当代的语境中,那么大师的平面,将永远是我们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源泉。它们教会我们的,是“如何思考建筑”,而这,才是真正不会过时的东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一个人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

他才是真的过时了。

《飞驰人生》

建筑师的职业特点不是穷,

而是老。


你觉得还挺先锋的建筑大师们其实都已经到了可以跳广场舞的年龄。

库哈斯75,妹岛阿姨63;

还是个孩子的大B哥芳龄45了,

而最新一代的藤本壮介已经48了。

出名要趁早。

但对建筑师来讲,年龄不是问题,年薪才是距离。反正30岁和70岁长得也没啥区别。

老年C位走花路更精神,

大不了就咖啡杯里再多放几颗枸杞。

所以,年龄危机不可怕,

可怕的是年龄大了而被时代抛弃了。

俗称:

过!时!

过时面前,人人平等。

再神的大师也无法裹挟潮流,

逃过时代的洪水。

比如,

马里奥·博塔。

这位真的是教科书里的经典必考大师了。

我们熟悉的博塔是这样的——

红砖,红砖,还是红砖,全是红砖。

以及各种对称。

港真,这些房子搁在当代别说是马里奥·博塔设计的,就是超级马里奥设计的也是妥妥的out啦。

所以,摆在博塔先生面前的有两条路:

A、做个安静的美大师,教教书讲讲课享受人生。

B、赌上半辈子的名声继续做设计。

其实博塔先生并没有纠结多久,

因为甲方又双叒叕来了。

瑞士一个相当高档的酒店Tschuggen想盖一个健康中心,流行的说法叫spa:

以水疗为主打项目,还包括有室外桑拿、日光浴室、泳池以及所有五星级的健身设施和护理美容室。

基地位于森林环绕的自然山地之中,附近一圈都是相当高档的酒店。

高档甲方:

俺们这一圈酒店,为啥这么贵?

卖的就是周围这一片带树的奢侈山景房,

夏天是快乐氧吧,冬天能快乐滑雪,

所以咱们这个斯帕儿得低调,不能挡住我的酒店和后面的那片山,

你说是吧?

但话又说回来,俺们花了钱总得听个响儿,

也得让客人来了一眼就看到俺们酒店和旁边的都不一样,

能把人都吸引来着钱才花的值啊。

总结:

我要一个又低调又高调的五星级斯帕儿。

第一步:强行低调

为了不挡住珍贵的山体,把大部分房间隐藏在地下。要灰常真诚的把自己伪装成山体的一部分。

把功能顺着坡地排布进去。

加上建筑内部的交通。

新建筑可以通过玻璃走廊与现有酒店联系。

最后把退台式屋顶稍作调整,保持从上到下贯穿的视线。

再加上覆土层,种上花花草草。

够低调了吧?

真正做到了的山长啥样我啥样,

坚决不能挡着甲方爸爸赚钱。

第二步:开始高调

任何建筑实体的出现都会阻挡酒店建筑和环境的交流,不挡是不可能的;

但要高调,也不可能不让人看见。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既让人看见,又不让人反感最好还觉得树林更美了才好。


策略1:

根据视觉心理学的说法,形状和方向会产生视错觉。

同样在面前挡个东西,三角形的膨胀感最小,让人觉得对视线的遮挡最小。

所以,在坡地切面处画三角形作为采光天窗,获得最大进光量。

策略2:

怎么才能让人不反感还觉得树林更美了呢?

答案就是把自己变成一棵森林里最靓的树。

第三步:解决设计产生的问题

等等,

提个策略就甩手走了还算什么大师?

不会填坑的建筑师不是好厨子。

为了支撑起巨大的三角形天窗结构把内部的柱网也调节成三角形。

但把柱网搞成三角形的,你房间咋用?


PLAN A:

直接一个大空间,大家随便用别客气。

清醒一点,这是五星级斯帕儿,不是你家门口大澡堂子。要的都是vip中p的单独服务,ok?

PLAN B:

顺着柱网排房间,和上面天窗的结构逻辑一致。

但全是各种锐角啊!锐角!

空间真的很难用啊,朋友!

PLAN C:

三角形柱网和长方形房间真的不兼容吗?

是时候让你们见识一下现代主义大师真正的技术了。

其实想咋连就咋连,这就叫自由平面,懂?

忘了的同学请自行抄写“新建筑五点“100遍。

小房间可以连成规整的方形,大空间保持开放,结合上部的三角形状的采光天窗,围合成采光。

灵活搭配干活不累。

这就是

MARIO BOTTA ARCHITETTI

设计的瑞士Arosa健康中心


有点儿让人不敢置信,这么网红脸的建筑,竟然是马里奥.博塔老爷爷设计的。

再看一遍完整过程:

由此看来,

博塔先生还是选择了B继续做设计,并且成功转型。

一个建筑师“转型”的前提是要“有型”。

博塔先生之所以能成为大师,是因为他有一套很强烈个人建筑语言:

对称的平面布局,简洁的几何形体,封闭而厚实的墙,用于采光和选景的狭缝,置于中轴上的垂直交通,顶部的天窗等。

这次的网红建筑看似转型了三百六十度,其实处处都是过去的影子。

好的空间永远不会过时。

内部退台加连续变化的天窗,在哈廷办公大楼等建筑内都不知道用过多少次了,现在可以拿来继续用。

顶层的窄缝结合采光天窗,和下面砖砌的弧墙横向线条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

但也有与时俱进的改变。

比如依然保留了几何中心对称的建筑美学观点,只不过把他用在了更小的尺度上。

也就是把原来形态布局上的大对称,变成了细节局部的小对称。

大对称是理念,小对称是趣味。

建筑材料上减少了已经没有时代性的单一红砖使用,而是以当代建筑中常见的流线型钢筋和玻璃结构代替。

做建筑,人可以老,心不能老。

美是不会过时的,转型也不是要完全抛弃过去的自己,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尝试更多可能性。

博塔先生在保持自己原有水平创作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新的尝试。

今天早上最新的段子是,

还有194天2020后就要出生了,他们看90后就会像现在的90后看60后。

在一个激荡的时代,有时候不是你做错了什么会被淘汰,而是你不去做什么,转眼就被淘汰了。

但时间不会为谁放慢节奏,

我们只能提起精神,抹着泪,

踉跄着追上时代的步伐。


以上内容节选于我们工作室的文章:《建筑大师也躲不过的职业危机!》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在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中了解更多内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