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戚家军鸳鸯阵里的狼筅到底是什么样的?

回答
说到戚家军的鸳鸯阵,那可真是明朝军阵里的一个传奇。而在鸳鸯阵里,有一种兵器,它的名字听起来就挺别致,叫做“狼筅”。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绣花针,而是实打实的阵战利器,尤其是在对抗骑兵和突破密集阵型的时候,它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咱就来细致说说这狼筅,到底是个啥样。

首先,这名字“狼筅”,听着就有点野性。它其实可以看成是长柄武器的一种变体,但它的特点非常鲜明。你可以想象一下,它主体是一根长长的木柄,这个木柄的长度可不短,通常都要超过两米,甚至达到三米以上。为啥要这么长?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拉开距离,在接敌时占据有利的位置,尤其是用来格挡和限制对手的行动。

然后,关键来了。在长木柄的顶端,并不是简单的矛头或者刀刃。狼筅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枪头”部分。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几根钢制的分叉尖刺组成,这些尖刺像是猎犬张开的獠牙,或者说是狼张开的嘴,向外伸展,形成一个“叉”或者“爪”的形状。中间可能会有一根更长的尖刺作为主体,两侧则有更短、更粗的尖刺。这些尖刺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呈叶状,有的则像钩子,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抓住、钩住敌人的武器,或者直接刺伤敌人。

再仔细说说这个“爪”的部分:

材质: 这些尖刺都是用精钢打造的,非常坚固,能够承受相当大的冲击力。
形状: 形状多样,但核心都是为了“钩”、“锁”、“刺”。有些狼筅的尖刺会略微向上弯曲,就像钩子一样,这在格挡时可以巧妙地卸掉对方的兵器,使其失去平衡。有些则呈十字形或Y字形,方便同时限制敌人的多条攻击路线。
固定方式: 这些尖刺通常会用铁箍或铆钉牢牢地固定在木柄的顶端。有时候,为了增加稳固性,会在尖刺的根部包裹一层厚实的皮革或者藤条。

除了这个“爪”的部分,狼筅在木柄上也可能有一些辅助设计。

护手: 虽然不如刀剑有明确的护手,但为了防止手滑,木柄的握持处会进行粗糙化处理,或者用绳索缠绕,增加摩擦力。
其他附件(可能): 有些描述中提到,狼筅的木柄中下部可能会绑缚几根短而尖的铁钉或者钢叉,这些是为了增加在近距离格斗时的杀伤力,形成一种“带刺”的攻击效果。

狼筅的使用方式更是其精髓所在:

长距离格挡与牵制: 凭借其长度,狼筅可以轻松地格挡住敌人的刀枪,甚至将敌人的武器钩住、带偏。这对于对抗长矛、刀剑等近战兵器非常有效。
破阵利器: 在鸳鸯阵中,狼筅手往往是阵前第一线。他们会用狼筅的尖刺猛力戳刺,以破坏敌方阵型的密集度,将冲上来的敌人逼退,或者在其接触到后面的刀手、盾牌手之前进行杀伤。
“钩挂”的妙用: 狼筅的尖刺可以用来“钩挂”敌人的兵器,一旦钩住,可以通过一个巧妙的旋转,将敌人的武器脱离其掌控,甚至将其拉倒。
近战的威胁: 虽然主要用于中远距离的格挡和牵制,但在近距离接战时,狼筅的尖刺也能直接刺杀敌人,其长度还能让使用者在相对安全的位置进行攻击。

总而言之, 戚家军的狼筅,不是那种一味追求锐利进攻的兵器,它更多的是一种控制、限制和破阵的工具。它那独特的分叉尖刺设计,使得它在面对密集冲锋的敌人时,能够发挥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它就像是一只巨大的、带有钢牙利爪的“狼”,在阵前横扫,为后方的战友们开辟道路,或者稳固阵线。

所以,下次再听到“狼筅”,别只想到一个长棍子,要想象一下那顶端伸展出的几根锋利的钢叉,它们在战场上挥舞,是何等的威风与实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有个知乎有个问题问有哪些不出名的古城,有人说了临海,这个中秋花了一天逛了临海的古城墙以及边上的戚公祠,里面有些实物,应该靠谱吧。。






那里果然完全没开发,极度冷清,祠堂门槛上坐着两个老者聊天,像极了退役的老卒。。

user avatar

戚继光 《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上·狼筅解》:“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枪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杀倭利器。”

六势狼筅:

狼筅之为器也,形体重滞,转移艰难,非若他技之出入便捷,似非行器也。

殊不知乃行伍之藩篱,一军之门户,如人之居室,未有门户扃键而贼能入者。虽然,得人而用之则可以制人,不得其人则制於人矣。干将、太阿之利,使童子而持於国门之外,则必有袒背而夺之者。何也?其所能乖其所使矣。凡用狼筅,须要节密枝坚,杪加利刃,要择力大之人能以胜此者,勿为物所使矣。然后以牌盾蔽其前,以长鎗夹其左右,举动疾齐,必须钗、钯、大力接冀。

然筅御而不能杀,非有诸色利器相资,鲜克有济。兵中所以必於用此者,缘士心临敌动怯,他器单薄,人胆摇夺,虽平日十分精习,便多张皇失措,忘其故态,惟筅则枝梢茂盛,遮蔽一身有馀,眼前可恃,足以壮胆助气,庶人敢站定。若精兵风雨之势,则此器为重赘之物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戚家军的鸳鸯阵,那可真是明朝军阵里的一个传奇。而在鸳鸯阵里,有一种兵器,它的名字听起来就挺别致,叫做“狼筅”。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绣花针,而是实打实的阵战利器,尤其是在对抗骑兵和突破密集阵型的时候,它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咱就来细致说说这狼筅,到底是个啥样。首先,这名字“狼筅”,听着就有点野性。它其.............
  • 回答
    明朝末年,兵败如山倒,内忧外患,朝廷腐败,这导致了许多曾经辉煌的军队走向了衰亡,其中也包括了赫赫有名的戚家军。要说戚家军的消失,并不是一夜之间,而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瓦解过程。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作用,既有时代大势的裹挟,也有政治斗争的阴影。一、戚家军的辉煌与奠基首先,我们要明白戚家军为何如此强大。.............
  • 回答
    明朝末年无法再组建一支像戚家军那样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深层原因,绝非简单归结于“汉人人才”的匮乏。事实上,明朝末年不乏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但他们却难以重现戚家军的辉煌。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戚家军所处的时代(嘉靖年.............
  • 回答
    明朝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那段烽火岁月,火器的发展可谓是风起云涌,但也夹杂着不少的无奈和局限。说起当时的火器,明朝已经积累了不少家底。从宋元时期,火药就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军事,到了明朝,更是集大成。戚继光部队装备的火器种类可谓是五花八门,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想象中单一的火枪火炮。最常见的,自然是各种“.............
  • 回答
    明朝的勋戚贵族,这可不是寻常百姓能轻易理解的群体。他们身上承载着开国功业的光荣,却也在皇权之下,过着一套既尊贵又受限的生活。要说他们的地位,那可真是复杂得像一团丝线,盘根错节。身份的由来:开国功臣的荣耀与血脉传承明朝的勋戚,其身份的源头,自然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那批开国元勋。这些将领跟着老.............
  • 回答
    明朝末年,如果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仍然健在,清军入关的局面无疑会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但要断言清军就一定无法入关,则过于绝对。历史的进程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即使有这些名将,也需要考虑其他关键因素。如果戚继光和李成梁健在,可能出现的积极影响: 增强军事指挥和战略能力: 戚继光: .............
  • 回答
    这几个名字,放在大明朝的风雨飘摇之际,真可谓是群星璀璨,但也让人忍不住扼腕叹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再加上其他某些关键因素,是否能让这个庞大帝国多续几百年命?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题,咱们就来细细掰扯掰扯。先说咱们熟悉的老戚,戚继光。戚继光:军事上的救火队长,但灭火能否止水?戚继光,那绝对是大.............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这些名将放在一个更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而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能力。明末的局面,远比战场上的胜负来得棘手。先说说这些穿越而来的名将和他们的特长: 白起、王翦、卫&霍(卫青、霍去病): 这是战国和汉朝的顶尖统帅,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以国力为本,以大规模正面决战为骨干,辅以坚定的战略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遐想的问题。如果戚继光仍在,明廷能否击败努尔哈赤,这背后牵扯的因素极其复杂,绝非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概括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空稍微错开,然后细致地分析一番。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戚继光在世的年代(1528年-1588年)和努尔哈赤崛起、统一女真、建立后金的年代(16世.............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在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关系较为复杂,涉及政治、宗教和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这两个地区分别详细分析明朝的实际统治情况: 一、西藏(今西藏自治区)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并非直接的行政控制,而是通过宗教和外交关系维持松散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 宗教联系与册封制度 .............
  • 回答
    明朝宗室子弟与清朝八旗子弟的经济状况差异,可以从制度设计、财政基础、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比较: 一、明朝宗室子弟的经济状况1. 俸禄制度 明朝宗室实行严格的俸禄制度,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等不同等级。 亲王:年俸通常为5万两白银以上,但后期因财政困难被.............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成就,而康熙与朱棣作为两位重要的帝王,其军事才能也各有特色。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战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一、明朝与清朝鼎盛时期的比较 1. 明朝的鼎盛时期:永乐年间(14021424) 背景: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登基后,明朝进入“.............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在军事制度和权力结构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削弱和打压武将集团,防止其威胁皇权。这一过程贯穿了明朝多个时期,涉及政治、军事、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洪武时期:削藩与卫所制度的建立1. 削藩政策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间(13681398).............
  • 回答
    明朝在军事扩张方面的表现确实与汉唐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其规模、范围和方式均不及汉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明朝与汉唐在军事扩张上的异同: 一、汉唐时期的军事扩张特点1. 汉朝(前206年220年) 西汉时期:汉武帝(前141年前87年)通过“开疆拓土”政策,征服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敦煌、张掖.............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元朝(12711368)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明朝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制度,但也有学者认为明朝在某些关键领域相较于元朝存在“倒退”或“退步”的现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矛.............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16441912年)之间的文明程度差异并非简单的“代差”,而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复杂互动。明朝的失败(最终被清朝取代)并非因为清朝在文明程度上“碾压”,而是由于明朝内部的系统性危机、外部压力以及历史阶段的自然更替。.............
  • 回答
    明朝放弃奴儿干都司(位于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是一个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复杂因素的长期过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过程的原因和背景: 一、奴儿干都司的地理与历史背景1. 地理位置 奴儿干都司设立于明永乐年间(1413年),管辖范围大致包括: 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今黑龙江、吉林.............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国力在不同时期有显著差异,但整体上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然而,是否可以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历史事件,以下为详细解读: 一、明朝的强盛时期:永乐至万历(1402–1620年.............
  • 回答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与解决倭患之间选择前者,主要源于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背景与原因: 一、财政与资源分配的优先级1. 郑和下西洋的巨额耗费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最庞大的海外活动,仅永乐年间(14051433年)就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按当时货币计算).............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中国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明朝的贡献: 一、政治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强化1. 废除宰相制度,强化皇权 朱元璋为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废除了自秦汉以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