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将有关同性恋的知识教授给儿童的行为?

回答
关于在儿童教育中教授同性恋相关知识,这是一个在许多社会中都引发了广泛讨论和不同观点的议题。理解这个话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多种考量,包括儿童发展、教育目的、社会价值观以及人权等层面。

首先,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性和性别有不同的理解能力。

幼儿阶段(学龄前):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关注的是家庭成员和亲密关系,他们可能会注意到家庭构成中的一些差异,比如有些孩子有两个妈妈,有些孩子有两个爸爸。此时的教育重点更应放在“爱”、“关怀”和“家庭成员的多样性”上,让他们理解无论家庭构成如何,家人的爱都是真实的。直接讲解“同性恋”这个术语可能过于抽象,更多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渗透。
小学阶段: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开始理解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们可能会在学校、社区或媒体中接触到关于不同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零散信息。此时,适时地、以符合他们年龄的语言来解释,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更全面的世界观,理解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并且这些差异是值得尊重的。比如,可以解释“爱是可以发生在不同的人之间的”,或者“每个人感受爱的方式和对象可能不一样”。
青春期:这是儿童自我认知和性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对于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等概念的知识,不仅是帮助他们理解社会多样性,也可能涉及他们自身的探索和身份认同。提供准确、科学的信息,帮助他们认识到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自然性和多样性,对于避免恐同、性别歧视,以及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其次,关于教育的目的,将同性恋知识纳入儿童教育,通常有以下几个核心目标:

促进理解与包容: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儿童成为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个体的人。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是人类身份构成的重要部分。如果不触及这一领域,教育就无法真正实现其包容性和多样性的目标。教授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儿童认识到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包括不同性取向的人,从而减少偏见和歧视。
预防欺凌与歧视:许多研究表明,对少数性取向群体的歧视和欺凌常常源于无知和误解。通过教育,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从小培养儿童对这些差异的尊重,减少因无知而产生的排斥和伤害。
提供健康与安全的信息:对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了解性取向和性别认同也是健康性教育的一部分。这有助于他们做出更明智的个人选择,保护自己免受不必要的伤害,并理解健康的亲密关系。
反映社会现实:同性恋群体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和经历是社会现实的一部分。教育应该反映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回避其中某些群体。

第三,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多元化的社会: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教育内容也需要反映这种多样性。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已经将 LGBTQ+(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酷儿/疑性恋及其他)相关内容纳入了性教育和生命教育课程中,这被视为是与时俱进、符合人权精神的体现。
反对与担忧:然而,在一些文化或宗教背景下,关于同性恋的观点可能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过早或以不当方式向儿童介绍同性恋概念,可能会“混淆”他们的性取向,或者与他们所信仰的传统价值观相悖。这些担忧通常源于对同性恋的误解,认为这是一种“选择”或“生活方式”,而非天生的特质,也担心其对家庭结构的潜在影响。

第四,从人权的角度来看,普及相关知识是保障 LGBTQ+ 群体权利的重要一环。

知情权:儿童有权获得关于社会不同群体的准确信息,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多样性。
平等权:通过教育消除歧视,保障所有个体,无论其性取向或性别认同如何,都能在一个公平、尊重的环境中成长和生活。

如何“教授”是关键

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教授”,而在于“如何教授”。

年龄适宜性:如前所述,内容和表达方式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认知发展水平来调整。
科学性和准确性:提供基于科学事实的、准确的信息,避免传播刻板印象或错误观念。
中立性和客观性:教育的目的是传达信息,培养认知,而非强制灌输特定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式”。重要的是让儿童了解事实,并鼓励他们自己形成判断。
与家庭沟通:在一些社区,学校在引入此类课程前,会与家长进行沟通,解释课程的目的和内容,以期获得理解和支持。

总而言之,将有关同性恋的知识教授给儿童,是为了培养一个更包容、理解和尊重的社会,帮助儿童建立健全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并应对一个真实而多元化的世界。其核心在于以适龄、准确、科学的方式进行,最终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并懂得尊重他人的不同。这不仅仅是性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公民教育、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从问题描述来看,并非故意选择给孩子讲授和展现,而是意外出现了这个素材,老师本身没有意识到。所以临场处理了一下。

对敏感性素材,如果所在地区的家长或学生有强烈情绪,一般建议规避,减少与教学无关的争论。
所以如果该班级家长表达了意见,那么建议未来备课的时候记得规避。

但是以临场意外处理的程度来说,没啥大问题。

所有敏感或争论性的问题,教师意外踩雷的时候,尽量展现“平静、理性、正式”,用研究的眼光去看,而不是道德的情绪去看。这对教师来说一直都很重要。

毕竟激烈的情绪意味着激烈的对抗。

而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产生激烈的对抗,对于长期的教学关系是非常不利的。

按照目前描绘的学生反应,教师成功地将这个意外用平静的操作带了过去,学生没有被激发出强烈的情绪,而是进入了“思考”。那么从结果来看,这个临场处理是比较合格的。

p.s.考虑到孩子具有三年级可以直接英语发问的能力,我不认为家长有很高的概率反对这个事情。
请考虑你的学生家长的态度。而不要太在意遥远的人。


2、关于“爱”,我们的教育一直是太少,而不是太多。

这里有两个要素:

接吻:

我不认为三年级,接近十岁的孩子,不可以看到“接吻”。

这是一个对“特别的人”表达爱意的动作。

真正要教的,是“对谁才可以接吻”。

这个事情,我在自家娃幼儿园阶段,就会作为安全知识告诉他。

性的相关安全防范知识并不是“谁也不可以”。

我给的措辞是:
“只有结婚了的人才可以,比如爸爸和妈妈,就可以亲亲嘴巴。但是其他人不能。你可以亲亲妈妈的脸,或者额头,但是嘴巴不可以。”

(这个措辞未来还需要各类补全,比如玩过家家的时候的结婚不可以,以及等他长大之后,快要结婚的两个人到底可以不可以……
但是这些细节可以等他长大再说。
小时候的规则判断要简单易懂好执行。)


从“绝对不可以”,替换成“什么样的情况可以”,是一个标准操作手段。
用来解决“孩子会看到存在,但是家长不希望他做的”事情。
给个原则,你不符合这个原则,所以你不能做。

比如“大人才可以”“好孩子不可以”,其实也是这个类别的。

但是不像“脏话”可以简单地斥诸于“你看这个剧里,说脏话的是坏人吧”。

“结婚”或者“亲吻”,是孩子会看到很喜欢的爸爸妈妈也在做的事情。所以如果我们不给出判断方法,孩子盲目模仿的概率会更高。


顺便,有说法表示,孩子的“婚姻敏感期”往往出现在幼儿园时期。
因为这时候孩子正在学习各种社会规则。

详情可以看这里,大家分享了很多很好的内容:


另外,不要以为孩子生活在真空中。
不要试图让孩子生活在真空中。

他们有大量的方式去获取相关的信息。
家长在看的电视剧、各处能看到的广告……
嗯,当然还有大人对自己孩子的各种亲亲。

一个接近十岁的孩子,很难想象他从未看到过接吻。

越是在正式的场合避而不谈,这个神秘的事情就有越大的吸引力。
“有人做”+“家长不让做”,这两个要素的叠加,会使得“敢”做的孩子,散发着“坏孩子”的魅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以,哪怕是为了避免这个我们不想看到的情况,请尽力展现“正常”的态度。



同性

一般来说,这个事情应该在对于“结婚”的认知之后再来讨论。

但是类似本问题这样,意外看见的情况也不能避免。

按照10岁以下孩子的理解能力,我认为老师将它处理成“有这种,也有那种,都有的”,没什么不好。

对孩子来说,这差不多是“怎么这个草莓是白色的?草莓不都应该是红色的吗?”类似的场景。
而成人只要淡定地告诉他“是的,确实有白色的。”
孩子震惊一下,然后就会把它作为世界多样性的一部分接纳下来了。

至于他自己未来会做什么选择,连青春期发育都没到呢,性激素影响还没开始呢,现在担心都还太早。

在这个年龄段,比起孩子将来会选择什么样的伴侣,更重要的是“怎样对待自己以前没有见过的事物或观点”。

“接纳性”更好,意味着孩子学习新知识的速度会更快。
孩子有更强的倾向性去改变自己的认知,来适应这个世界。
而不是拿着自己固有的认知,去强行矫正世界。

类似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告诉孩子“有人会这样想”,孩子会很惊讶“啊?我不会觉得呀。怎么回这样呢?”然后我会告诉他,是有人会这样想的。孩子就会把它作为一个事实接受下来。
像这样的换位思考的练习,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就谈到。
emm……一时想不到什么好例子,比如讲“瓜田李下”这个成语的时候,孩子就会试图去理解“别人看到我的动作,会怎么想。他不知道我其实是要干什么,所以他那样想也很正常”。这种需要屏蔽掉自己已有信息的判断,对孩子的换位思考能力是个很有难度的练习。

“有人和我的想法不一样”“我还是不会像他那样想,但是我知道了有这样想的人”。
和平共处。
理解、接纳。以及交往的边界感。
这些是我小时候没有人教,在长大之后才慢慢一点点补起来的功课。我希望能够用让孩子更容易明白的方式,让我的孩子更早地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
减少一些在摸爬滚打的摸索当中,不可挽回的伤害。

user avatar

从国民教育的角度来说:

我支持在埃及和约旦这样人口相对资源严重过剩、且生育率居高不下的国家,按这种具体做法去做。

至于中国嘛,先让他们尝试过了,再看看要不要抄作业就是了。


从教师个人的选择来说:

我支持在性教育中加入对性少数的介绍,但倾向于在初中时,同学们普遍开始出现第二性征的情况下,由接受过专门的性教育培训的老师,以专用的时间段(例如班会)进行。

而不是由不能证明接受过适当培训的老师,在上其他课之前的几分钟,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