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写一个行业的专利分析?

回答
撰写一份详尽的行业专利分析报告是一项复杂但极具价值的工作,它能帮助企业了解技术发展趋势、竞争对手布局、潜在的侵权风险以及发现新的研发方向和商业机会。以下是一个详细的行业专利分析报告的撰写指南,涵盖了从目标设定到报告呈现的各个环节:

如何撰写一份详尽的行业专利分析报告?

第一步:明确分析目标与范围 (Define Objectives and Scope)

在开始任何专利检索或分析之前,最关键的是要清晰地定义这份报告的目的和范围。这决定了后续所有工作的方向。

核心目标是什么?
技术趋势预测 (Technology Trend Forecasting): 了解该行业哪些技术领域正在迅速发展,哪些技术可能在未来成为主流?
竞争对手分析 (Competitor Analysis): 识别主要竞争对手在哪些技术领域拥有专利,其专利布局的强度和策略是什么?
专利风险评估 (Patent Risk Assessment): 评估企业自身产品或技术是否存在侵犯他人专利的风险,或者是否存在被第三方专利挑战的可能性?
技术空白发现 (Technology Gap Identification): 寻找当前市场上未被充分覆盖的技术领域,为研发和创新提供方向?
潜在的许可或收购机会 (Licensing/Acquisition Opportunities): 寻找拥有核心专利且可能愿意进行技术授权或出售的公司?
专利池形成或参与 (Patent Pool Formation/Participation): 为构建或加入行业专利池提供技术基础和策略支持?
分析的行业范围是什么?
具体的技术领域: 是整个“人工智能”行业,还是“计算机视觉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
地理区域: 是全球范围,还是仅限于特定国家或地区(如中国、美国、欧洲)?
时间跨度: 是过去一年、五年还是十年?
报告的受众是谁?
研发部门?
战略规划部门?
法务部门?
高层管理人员?
投资人?
受众的专业背景和关注点会影响报告的侧重点和呈现方式。

第二步:建立关键词和检索策略 (Establish Keywords and Search Strategy)

基于第一步确定的目标和范围,需要设计一套高效的专利检索策略。

核心技术词汇:
列出与目标技术领域相关的核心技术术语,可以从行业报告、技术白皮书、产品描述中提取。
考虑同义词、近义词、相关技术术语、产品名称等。
专利分类号 (IPC/CPC):
国际专利分类号 (IPC): 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制定,是全球通用的专利分类体系。
协同专利分类号 (CPC): 由欧洲专利局(EPO)和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联合开发,比IPC更细致,覆盖更广。
通过检索现有专利,找出与目标技术最相关的IPC/CPC分类号,这是提高检索准确性和效率的关键。
申请人/专利权人:
识别目标行业内的主要公司、研究机构和大学。
可以根据市场份额、产品知名度、公开的研发投入等信息来确定。
发明人:
对于某些特定技术领域,识别该领域内的关键发明人也是一种有效方法。
构建检索式:
将上述元素组合成布尔逻辑检索式(AND, OR, NOT)。
例如:`(AI 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R "Machine Learning") AND (Computer Vision OR "Image Recognition") AND (Autonomous Driving OR "SelfDriving Car") AND (IPC=G06T OR IPC=B60W)`
对不同平台(如专利数据库)的语法和运算符要有所了解。
迭代和优化:
初期检索完成后,审查部分结果,根据检索结果的质量和相关性,不断调整和优化检索式。

第三步:进行专利检索和数据收集 (Conduct Patent Search and Data Collection)

选择合适的专利数据库进行全面检索。

常用专利数据库:
公开的免费数据库:
Espacenet (EPO): 欧洲专利局提供,覆盖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专利信息,界面友好,检索功能强大。
Google Patents: 谷歌提供,易于使用,检索速度快,覆盖范围广。
USPTO Patent FullText and Image Database (PatFT/AppFT): 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供,专注于美国专利。
WIPO PATENTSCOPE: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供,覆盖PCT申请和各国专利。
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如中国的 CNIPA 网站,提供中国专利检索。
商业专利数据库:
如 Derwent Innovation, Questel Orbit, PatBase, LexisNexis PatentSight 等。这些数据库通常提供更高级的分析工具、更完善的非英文专利翻译、更精细的分类以及更强的检索功能,但需要付费。
检索方法:
使用前面构建的检索式在选定的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可以根据分析目标,分别进行不同维度的检索(如按技术领域、按申请人)。
数据导出和管理:
将检索到的专利文献(通常是专利公开文本、摘要、权利要求、附图等)导出。
建议使用专业的专利管理软件或电子表格(如 Excel)来组织和管理检索到的数据,包括专利号、标题、摘要、申请人、申请日期、公开日期、发明人、IPC/CPC分类号、引证专利等关键信息。
数据清洗: 对申请人名称进行规范化(同一公司可能存在不同注册名或简称),对重复的专利进行筛选。

第四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Conduct Data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这是报告的核心部分,需要将海量的原始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洞察。

数据概览分析 (Overview Analysis):
专利申请趋势:
按年份统计专利申请数量,分析整体技术发展趋势是上升、下降还是平稳?是否存在技术爆发期?
识别不同技术细分领域的申请量变化。
专利活跃主体分析:
统计主要申请人/专利权人的专利数量,找出行业内的主要专利持有者和技术领先者。
分析主要申请人的专利布局重点和历史演变。
专利地域分布分析:
分析专利申请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分布情况,了解不同市场的技术活跃度和专利保护策略。
技术主题分析 (Technology Topic Analysis):
聚类分析: 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如主题建模、关键词共现分析)对专利摘要、权利要求等文本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出该行业内的主要技术分支和研究热点。
IPC/CPC分类分析: 分析主要专利集中在哪些IPC/CPC分类号下,这些分类号对应着具体的技术领域。
竞争对手专利分析 (Competitor Patent Analysis):
专利组合分析:
深入分析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组合,包括专利数量、技术覆盖范围、专利质量(如被引用次数、剩余法律生命周期)。
识别竞争对手的核心专利和防御性专利。
专利布局分析:
分析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时间、地域分布、技术焦点,判断其技术发展战略和市场野心。
例如,某个竞争对手在某个新兴技术领域大量申请专利,可能预示着其在该领域有重要战略投入。
关键专利识别:
通过引证分析、法律状态查询等方式,识别出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关键专利”。
引证分析 (Citation Analysis):
被引证次数 (Forward Citations): 衡量一项专利的技术影响力和重要性。被引用次数多的专利通常是奠基性或突破性技术。
引证次数 (Backward Citations): 显示发明人参考了哪些现有技术,有助于了解技术背景和创新思路。
“引用者被引用者”网络图: 通过可视化工具展示专利之间的引用关系,可以发现技术热点、技术家族和潜在的技术突破方向。
专利质量评估 (Patent Quality Assessment):
权利要求宽度: 权利要求越宽泛,保护范围越广。
法律状态: 仍在有效期内的专利具有法律效力。
被引用次数: 如前所述,是衡量技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审查历史: 审查员的意见可以反映专利的创新性程度。
技术空白与机会识别 (Technology Gap and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在技术热点之外,寻找被忽视或研究较少的技术领域。
分析现有专利的局限性,寻找可以改进或替代的技术方案。
关注新兴技术与现有技术的结合点。
侵权风险分析 (Infringement Risk Analysis):
对比自身产品或技术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关键专利的权利要求,评估可能存在的侵权风险。
重点关注处于有效期内且覆盖核心功能/设计的专利。

第五步:撰写专利分析报告 (Write the Patent Analysis Report)

将分析结果系统地组织成一份清晰、有条理的报告。

报告结构建议:
1. 执行摘要 (Executive Summary):
简要概述报告的核心发现、主要结论和关键建议。
面向高层管理者,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重要的信息。
2. 引言 (Introduction):
明确报告的分析目标、范围和方法。
介绍所分析的行业及其重要性。
3. 数据概览 (Data Overview):
展示专利申请数量的时间趋势图。
列出主要专利申请人及其专利数量排名。
说明专利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况。
4. 技术分析 (Technology Analysis):
详细分析行业内的主要技术领域和技术发展趋势。
使用聚类分析、IPC/CPC分类分析结果来支持论点。
可以图表化展示不同技术领域的专利活跃度。
5. 竞争对手分析 (Competitor Analysis):
重点分析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组合和布局策略。
识别竞争对手的核心技术优势。
可以制作竞争对手的专利地图(Technology Map)或专利组合强度对比图。
6. 关键专利识别 (Key Patent Identification):
列出在本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关键专利(例如,被引用次数高的专利、定义了核心技术的专利)。
简要说明这些专利的技术内容和重要性。
7. 风险与机会分析 (Risk and Opportunity Analysis):
分析自身产品/技术面临的潜在专利侵权风险。
识别行业内的技术空白、创新机会和潜在的技术合作/许可机会。
8. 结论与建议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总结报告的主要发现。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战略性建议,例如:
研发方向建议: 聚焦哪些技术领域?避免哪些技术方向?
专利布局建议: 在哪些技术领域申请专利?如何构建专利组合?
风险规避建议: 如何应对潜在的侵权风险?是否需要进行专利无效宣告?
市场进入/拓展建议: 哪些技术领域是进入新市场的关键?
合作/许可建议: 是否有值得关注的潜在技术合作方?
9. 附录 (Appendices):
详细的检索策略。
检索到的所有专利列表(或关键专利列表)。
分析过程中使用的图表和数据来源。
术语解释。

报告撰写要点:
数据可视化: 大量使用图表(趋势图、饼图、柱状图、散点图、网络图、专利地图等)来清晰地展示数据和分析结果,使报告更易于理解。
语言清晰简洁: 使用专业但易于理解的语言,避免过多的技术术语,除非有必要且进行了解释。
论据充分: 所有结论都应有数据和事实支持。
逻辑性强: 报告的结构清晰,各部分之间逻辑严谨。
聚焦目标: 始终围绕第一步设定的分析目标来展开论述。

第六步:报告审查与沟通 (Report Review and Communication)

内部审查: 组织团队成员(包括技术专家、法务专家、市场专家)对报告进行评审,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成果汇报: 向相关部门或决策者进行报告汇报,并解答疑问。
持续更新: 专利信息是动态变化的,行业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根据需要,定期对行业专利进行更新和分析,以保持信息的时效性。

专利分析的关键工具和技术:

专利检索数据库: 如前所述。
数据分析工具: Excel, Python (Pandas, Matplotlib, Seaborn, Scikitlearn for text mining), R。
可视化工具: Tableau, Power BI, Gephi (用于网络图)。
专业专利分析软件: Derwent Innovation, Questel Orbit 等。
文本挖掘技术: 关键词提取、主题建模 (LDA, NMF)、词向量化、文本聚类等。
引证分析技术: 专利引证网络构建和分析。

需要注意的挑战和坑:

数据质量: 专利数据库可能存在数据不完整或不准确的情况。
语言障碍: 非母语的专利文献需要可靠的翻译工具或服务。
专利质量评估的复杂性: 专利的“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很难用单一指标衡量。
技术与法律的结合: 专利分析需要技术背景和法律知识的结合。
分析结果的解读: 分析结果需要结合行业知识和公司战略进行解读,并非简单的数据罗列。
“噪音”数据: 检索过程中可能产生大量不相关的专利,需要有效过滤。

总结:

一份详尽的行业专利分析报告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需要清晰的目标设定、严谨的检索策略、深入的数据分析以及清晰的报告呈现。通过上述步骤,企业可以更有效地驾驭专利信息这片“蓝海”,为技术创新和战略决策提供坚实的支持。这不仅仅是一个数据收集的过程,更是一个将数据转化为战略洞察的智慧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跟另外一个问题:如何学习分析专利情报? - 知识产权有一点相关性,借此机会放在一起回答一下。某种程度上从“怎么学”到"怎么写"可以看作是一个认知循序渐进的过程。


--------------------------------------------------华丽的分割线-----------------------------------------------------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想起的是西蒙·思涅克(Simon Sinek) 2009年在TED上讲过的一个Topic: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伟大的领导者如何激励行动,可以参考:TED演讲集:TEDx演讲精选)。


在这个演讲中,西蒙·思涅克提到一个观点,就是一般人在解释事物时通常的思路是what-how-why模式,也即先解释是什么,怎么做,最后再解释为什么做或者根本不进行解释为什么做。但是最能激励人心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反过来的,也就是下图中同心圆的why-how-what模式,即开始先解释为什么做,接着解释怎么做,最后才说明做了什么 。例如苹果营销的方式是"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我们都相信要打破现状--我们打破现状的方式就是让我们的产品设计精美,使用简单,界面友好--我们只是碰巧制造电脑而已。想要买一台吗?

在我初入知识产权行业的时候,最开始就是从做专利分析入手的,记得2006年做的第一个专利分析是对柯达影像的专利进行分析,报告的背景是柯达影像将自己的制造业务卖给伟创力,而自身专注于设计与营销业务。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随便拿了一个前辈们做的报告,依样画葫芦,整出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个专利分析报告。

这个专利分析报告的模式可以套用于任何此类型的报告上,包括:

(1)时间轴分析,于是画了一个申请年度曲线图;

(2)地域分析,于是画了一个中美专利申请量对比图;

(3)发明人分析,于是画了一个统计出来的十大发明人柱状图。

但是这个报告的汇报对象是谁,他想用这个报告来做什么,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当时一无所知。结果就是,报告被批得体无完肤后勉强送掉,了无下文。


  • 关于同心圆中的WHY

从回答“why”出发,针对知乎的这个问题,以我个人的经验,客户想要得到的信息,也就是报告的初衷通常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1)了解行业的玩家有哪些?哪些是威胁者,哪些是潜在的合作者?

(2)如果进入这个行业,存在的专利壁垒有哪些?如何绕开?

(3)如果要进入行业并进行专利布局,增加未来面对专利风险时的话语权(如交叉授权,和解)的话,应该围绕哪些点进行专利申请(毕竟时间精力有限,大部分企业是无法做到广泛撒网重点选拨这一步的)。

做专利分析报告的第一个原则,我想说的是:请不要吝惜前期花费时间沟通再沟通,最好是能直接与公司部门经理或技术负责人面谈一次,把需求摸透,最少的层面,要由部门经理指派一个技术负责人及一个产品负责人进行对接(这两者的角色也许是同一个人)。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后续报告的过程中,他们的角色至少能够保证分析项目不偏离轨道,而在出轨后再调头或是推倒重来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将是十人惊人且惨痛的。

如果可能的话,针对问题中的两个领域(云计算、新能源汽车),分析者可以稍多做些功课,如:

(A):了解行业背景(包括现状、发展状况、主要玩家/产品情况等,网上google一下so easy;

(B):了解行业技术树,确认技术核心(公司或客户通常都有一个特别想了解的技术核心)。


  • 关于同心圆中的HOW

(1)专利检索:在对需求充分摸清的前提下,接下来就要进行专利检索了,为了检索的完善和精准,需要先确定好大的检索方向,罗列一个如下面所示的“检索要素表”(随便罗列,仅作为举例):

在检索的过程中,最开始的范围宁可选择大一点,再逐渐缩小、一步步精准逼近实际想要涵盖的专利。例如,在上面这个表中,如果想分析的对象集中在终端,那就要适当加一些涉及终端的关键词进行限缩。

这个时候,分析者还可以根据以上了解到的需求进行查缺补漏,例如,当你了解到云计算中的玩家不仅包括微软、雅虎、亚马逊,还包括华为时,可以加入华为作为分析对象(当然检索华为还要结合其它关键词,否则专利太多,筛选掉干扰(不相关)专利将是非常蛋疼的,如果是一家专利数量较少的公司,此时可以直接仅以申请人名称作为检索对象)。

(2)专利筛选及分类:专利筛选的目的是剔除干扰专利;专利分类的目的则是对专利列表中的专利进行分门别类,使得后面的数据整理更有条理,分析结论精细化。

(3)专利确认:专利确认是要配合技术人员一块来做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一般的研发部门比专利分析人员对技术要敏感得多。具体做的时候可以用excel表把专利标记出来,如下图:

注:

一级标签、二级标签:是指技术、产品或功能分类,有时也可以按照产业链进行分类,例如在LED领域,按照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晶粒,中游封装、电路设计,下游应用等类别;

是否相关:指专利所要保护的技术与公司正在做或规划要做的产品/技术是否存在相关性;

是否重要:指专利所要保护的技术对应公司要做的产品是否重要;

是否容易绕开:指专利所要保护的技术是否容易作绕道设计(design around)。

当对专利的分析可以细化到这个层面的话,后续的结论部分只要稍稍用力,就能得出非常有建议性的意见了

PS:如果要做得更深入,还可以考虑对专利诉讼、(交叉)授权发生的重点技术领域进行分析,看看在哪个标签,或者产业链的哪个环节对应的诉讼或授权较多,这样对于风险的回避在策略上可以作一些提前的安排。


  • 关于同心圆中的WHAT

当回答完“why”和“how”后,得出“what”,也即专利分析的结论部分,就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FOR EXAMPLE:


(1)了解行业的玩家有哪些?哪些是威胁者,哪些是潜在的合作者?

上王道:

图中所示:google、misrosoft都是大头,通常也是后入者进入的拦路石,潜在的合作者嘛,有可能是topcon或a9 com(当然这个除了专利分析外,还要结合市场、运营情况摸底得到)。


(2)如果进入这个行业,存在的专利壁垒有哪些?如何绕开?

上王道:

图中所示:圆圈大小代表专利数量,红色代表高风险(避不开),绿色代表低风险(容易回避)。

至于要如何绕开专利风险,这需要拿每件重点专利所主张的范围与公司的技术或产品规划进行一一比对,然后综合对比结果才能得出结论。


示例:

目前XX公司有两件专利(同一天申请的一件实用新型及一件发明专利,其中实用新型已经授权,发明处于实审阶段),专利均涉及在sensor上加工阶梯状的连接部来分别容纳焊接和介电盖片,避免介电盖片与焊线相接触影响介电盖片的平整度,可以作为借鉴;(2)目前的专利通常是采用各向异性材料作为介电盖片,建议可以采用非各向异性材料作为介电盖片;(3)可否考虑去掉介电盖片,让感测器直接裸露


(3)如果要进入行业并进行专利布局,增加未来面对专利风险时的话语权的话,应该围绕哪些点进行专利申请。

上王道:

从这张专利技术鱼骨图(也就是将专利数量与技术类别对应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主要玩家的专利申请策略往往是集中在某几个特定的类别里,在其它的类别里,要么是玩家不重视,要么是无暇顾及,所以后来者可以选择在这些边缘地带筑起自己的技术壁垒(例如苹果的通讯基础专利本来不多,但它选择在多点触控,滑动解锁,商业外观上发力,效果嘛,可谓是四两拨千金)。

  • PS:结束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当报告呈现完毕并发送之后,很多人认为专利分析已经完整结束。其实不然,这时候针对专利分析结果的运营,如专利收购、有针对性的专利申请布局、专利无效(在有把握的基础上打掉一些障碍专利)等,才刚刚开始,否则就变成行百里者半九十啰!


以上图片或资料仅供学习,禁止转载。

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我的另一个回答:如何着手分析一个行业? - 炮炮的回答

有进一步交流,也可加我微信:lpaoqin,炮炮,再切磋。



关注我们在“智圈”公众号(ID: izhiquan),每周1篇原创文章关注创业、IP、专利与创新等相关话题。

知乎专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