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为什么没有沿着爱尔兰、冰岛、格陵兰岛航行发现美洲?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类早期探索的复杂因素。要说人类“没有”沿着爱尔兰、冰岛、格陵兰岛航行发现美洲,其实是不完全准确的,因为我们知道维京人确实做到了。但更广泛意义上说,为什么普遍的、大规模的、持续性的发现和殖民美洲并没有沿着这条“北极航线”展开,而是选择了更晚出现的横跨大西洋的航线,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梳理:

1. 对未知世界的认知与风险承受能力:

维京人的冒险精神与生存压力: 维京人,尤其是挪威人,是那个时代最为勇猛和善于航海的民族之一。他们的社会结构、文化和生活方式就建立在海洋活动之上。为了寻找新的土地、资源以及逃避过于拥挤的本土地区,他们拥有极强的冒险精神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动力。对他们来说,海上航行虽然危险,但面对本土的资源枯竭或内部冲突,去未知之地寻找生机是值得的赌博。
欧洲其他民族的“安逸”与保守: 在维京人活跃的时期(大约公元8世纪至11世纪),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的大部分地区正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尽管也伴随着政治动荡。当时的社会重心更倾向于陆地耕作、城堡建设和地方统治。相比之下,深入北大西洋的未知海域,面临着茫茫大海、恶劣天气和未知的陆地,这种风险对于当时许多欧洲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他们的生活重心和经济来源并未迫使他们去冒如此巨大的风险。
信息与知识的传播限制: 即便是维京人抵达了北美,他们的航行更多是小规模的探险和建立短期的定居点(例如在纽芬兰的兰塞奥兹牧场)。这些信息和经验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没有纸张、印刷术和现代通信手段的时代,口头传说、航海日志的口述或少数手抄本的传递,其范围和影响力都非常有限。这些信息可能只在维京人内部流传,并没有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

2. 自然环境的严酷挑战:

北大西洋的恶劣气候: 即使是维京人的船只,在北大西洋航行也是九死一生。这里的风浪远比地中海或更南边的海域要猛烈得多。频繁的暴风雨、巨浪、浓雾以及极低的温度,都对航海技术和船只的结构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没有精确导航工具的时代,迷航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浮冰和冰山: 随着航线向北延伸至冰岛和格陵兰岛,浮冰和冰山成为了巨大的障碍。这些漂浮的冰块不仅可能撞毁船只,还会影响航行方向和速度。即使是夏季,某些海域也可能被浮冰阻断。
漫长而艰苦的航程: 从挪威到冰岛,再到格陵兰岛,最后到北美(可能通过巴芬岛或拉布拉多海岸),这是一段非常漫长且艰难的旅程。中间需要多次接力航行,每次都可能遭遇巨大风险。维京人能够做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将冰岛和格陵兰岛作为了重要的中转站和居住地,逐步适应并掌握了这一区域的航海规律。

3. 导航技术的局限性:

太阳和星星的依赖: 在没有指南针(或者指南针的普及远在哥伦布时代之后),也没有现代天文导航设备的时代,导航主要依靠太阳在白天和星星在夜晚的位置来确定方向。在北大西洋,特别是阴天、多雾的天气里,这种导航方式的准确性大大降低。
陆地参照物的缺失: 在广阔的海洋上,寻找陆地参照物是至关重要的。维京人凭借着经验,知道如何利用海鸟的飞行方向、洋流的特点来寻找陆地,但这种能力是经验积累的结果,并非普遍拥有。对于其他不熟悉这些细节的航海者来说,在茫茫大海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异常困难。

4. 经济和政治驱动力的差异:

哥伦布时代的新需求与新动力: 到了15世纪末,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东西方贸易的瓶颈: 奥斯曼帝国崛起并控制了东地中海,导致传统的陆路香料贸易路线受到阻碍,欧洲人急需寻找新的海上贸易通道,直达东方富饶的印度和中国。这种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力是哥伦布远航的最主要原因。
民族国家的崛起与竞争: 欧洲各国,特别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正处于民族国家形成和扩张的时期。它们渴望通过发现新土地、新贸易路线来增强国力,积累财富,并扩大影响力,以对抗其他国家。这种国家层面的竞争和支持,为大规模的远洋探险提供了资金和政治保障。
技术进步的积累: 在哥伦布之前,几个世纪的航海实践积累了许多重要的技术进步,例如更好的船只设计(如卡拉克帆船和卡拉维尔帆船)、更先进的导航仪器(如星盘、象限仪,虽然指南针的广泛应用仍在发展中),以及对地图绘制和地理知识的更新。这些积累为更长距离、更远洋的航行奠定了基础。
维京人探险的性质: 维京人的活动更多是基于群体生存和资源掠夺的本能,而非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和经济利益驱动。他们发现北美后,虽然尝试了定居,但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包括与当地原住民的冲突、恶劣的环境、缺乏持续的外部支持等),这些定居点最终未能维持下去,也未能在欧洲引起广泛关注和大规模的后续行动。

5. 缺乏持续的“商业化”驱动和信息传播:

维京人的发现未被“商业化”: 维京人找到了北美,但他们并未将其视为一个可以大规模开发、获取财富的“新大陆”。没有香料、没有黄金的直接吸引,也没有形成成熟的贸易体系,这种发现的经济价值在当时的欧洲人眼中可能并不突出,或者说他们无法有效利用。
信息传播的滞后和不完整: 正如前面提到的,维京人的航海经历并未被广泛记录和传播。即使有传说,也可能被视为海盗故事或模糊的模糊记忆,缺乏说服力和实际操作的指导意义。与哥伦布的航行不同,哥伦布获得了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他的航行被详细记录、宣传,并立即引发了后续的连锁反应。

总结来说,人类没有沿着爱尔兰、冰岛、格陵兰岛航行大规模发现美洲的原因,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动力不足: 除了维京人出于生存和冒险的本能,当时的欧洲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缺乏足够强烈的经济或政治驱动力去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如此艰苦的探索。
环境艰险: 北大西洋恶劣的气候和导航的困难是巨大的现实障碍。
技术和知识局限: 在哥伦布时代之前,航海技术和地理知识的积累尚未达到支撑大规模远洋探险的水平。
信息传播的断层: 维京人的短暂航行和发现,未能被有效记录、传播和转化为广泛的行动。

直到15世纪末,随着欧洲社会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对东方贸易路线的迫切需求以及技术进步的积累,才使得横跨大西洋的航行成为可能,并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意义和动力,最终开启了对美洲的大规模发现和殖民时代。而维京人的航行,虽然是人类早期探索的壮举,却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其影响未能持续和广泛地播撒开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莱夫.埃里克森发现美洲》



  • 先说答案吧:几乎第一时间就发现了,但最终还是没待下去

公元982年,著名的维京人——红胡子埃里克在冰岛连犯2条命案,被公安部挂牌督办,只能带着老婆孩子亡命天涯,他们坐着维京龙船自冰岛出发,一路向西,意外的发现了格陵兰。今日的格陵兰以严寒著称,但幸运的是,当时的全球气候处于较暖的时期,最终,埃里克一家人在格陵兰的最南端发现了一片绿洲,并安营扎寨定居下来。

为了更快更高更好的把格陵兰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985年,2条命案追诉期刚过(别问我为什么追诉期只有三年……),埃里克就返回冰岛和挪威进行“路演+校招”,他大肆宣传,楞说自己找到了一座“绿意盎然的地方”(Greenland)。一些很傻很天真的维京探险者上了埃里克的当,一共有25艘船、总计接近1000人跟着他出发前往格陵兰。其中只有14艘船顺利抵达,其余11艘上的倒霉鬼偏离了航向,被困死在冰天雪地里。

挪威维京人!挪威最爷们儿的维京人,被骗了!王八蛋红胡子埃里克坑蒙拐骗,说找到了Greenland,现在把老子扔在了冰天雪地,自己带着老婆孩子跑了!我们没有办法,拿维京战斧换盘缠!原价都是一百多、两百多、三百多的战斧,现在全部只卖九块九,统统只要九块九!喝酒伤肝,抽烟伤肺,打麻将危害社会,买个战斧,经济又实惠!埃里克王八蛋,你不是人!我们辛辛苦苦跟你漂泊大半年,你骗我来格陵兰!你送我回挪威,送我回挪威!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又不断有维京人从挪威和冰岛慕名而来投奔埃里克。经过这些移民的艰苦创业,公元1003年埃里克去世的时候,格陵兰岛的维京居民点已经发展到了5000多人的规模,初步达到了中等村庄的水平。

这个时候,埃里克的儿子——莱夫.埃里克森深刻的认识到一个问题:格陵兰岛每一寸适合开发的土地都已被开发,想要继续发展下去,就亟需开个“分矿”。为此,埃里克森买了一条船,带着35个人从格陵兰出发继续向西探索。在今天的巴芬湾附近,他的船只渡过了海峡并发现了发现了“赫鲁兰”(在加拿大巴芬岛东部某地),继续南下又发现了“马克兰”(在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东部某地),并最终发现了“文兰”(在加拿大纽芬兰岛北部)。

文兰是个好地方,绿草茵茵,丛林密布,浅浅的峡湾里生长着肥美的鲑鱼,岸边则是大片的野葡萄。埃里克森探险队在这里度过寒风肆虐的冬季之后,满载着葡萄和优质的木材返回了格陵兰。

红点即为文兰所在地

埃里克森的奇遇很快就在维京人世界引起轰动。他的弟弟——托尔斯坦恩.埃里克森马上又组织了一次探险,还把自己新婚的美娇娘格瑞德一同带上了路,没成想,在探险的路上托尔斯坦恩染上了传染病一命呜呼,没续写兄长的传奇不说,老婆都成了寡妇,真真的赔了夫人又折命。

另一个维京人——托里芬也受到了文兰探险的鼓舞,带着3艘船160个人,从冰岛出发,浩浩荡荡出发寻找文兰。维京人的航海技术其实并不成熟,船也不足以抵御北大西洋汹涌的海浪,所以他只能在格陵兰中转补给后再驶向文兰(相比而言,南岛波利尼西亚人的航海技术就领先一些,相关内容可见我另外一个答案:

波利尼西亚人如何能只靠独木舟征服太平洋,独木舟上的吃喝、生火怎么解决?

)。事业爱情两不误的托里芬在格陵兰顺道就把刚刚守寡没多久的格瑞德拐上了床,还说服埃里克的女儿弗雷蒂丝一同出发探险。这一次的旅程比较顺利,探险队不仅平安抵达了文兰,还在文兰大兴土木,建了一个有模有样的殖民点。格瑞德也很快怀了托里芬的孩子,他俩的儿子是第一个出生在北美的欧洲人。


托里芬探险队在文兰构筑的居民点


可好景不长。要知道,北美可不是荒无人烟的处女地,在一万多年前的冰河时期,就已经有原始人类通过白令海峡陆桥来到这片大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已经在此世代繁衍了一万多年,政治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想在文兰定居,你问过地主没有?

不幸的是,托里芬探险队和当地印第安人关系闹得很僵。至于为什么闹得很僵,有两种假设。第一种是:维京人信奉拳头说话,在文兰附近第一次接触到印第安人的时候就表现得很不友好,上去就给了一板斧,立马引来了印第安人疯狂的报复;第二种假设就有点逗比了:据说托里芬试图和印第安人搞好关系,于是设下宴席款待当地印第安酋长,宴席上提供了维京特色美食——各种奶制品,没想到这位印第安酋长有乳糖不耐受,吃了奶制品之后上吐下泻,印第安人以为托里芬在酒席下毒意图谋害酋长,于是展开疯狂的报复……

虽然维京人一向好战,但只有100多人的探险队怎么也不能敌过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无奈之下,只得抛弃了文兰殖民点仓惶逃回格陵兰。托里芬没过几年就死在了格陵兰,格瑞德又守了寡。


就这两下子也来美洲撒野~

虽然没有成功在美洲移民,不过维京人可没有放弃对美洲的开发,从那之后的三百多年历,维京人几乎每年都会来北美沿岸,主要是为了偷砍的木材运回格陵兰。但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冷,格陵兰岛上的维京人也面临着灭顶之灾,逐渐的也就无心光顾美洲了。

前边提到了,红胡子埃里克982年发现格陵兰的时候,格陵兰的气候还不是太糟糕,在格陵兰南端,一年之中至少还有三四个月的时间适合放牧,维京人从挪威引进的牛和羊成了格陵兰维京人主要的牲畜。尤其是羊,即便在冬天冰雪覆盖地面的时候,羊群也可以用蹄子刨开积雪啃食草皮。相比而言,牛的饲养就困难很多,格陵兰维京人在夏季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牧草,在剩下的大半年里,牛群只能以这些干草为食。

格陵兰岛上曾经也有过少量森林,维京人砍伐树木用来筑房、取暖和冶炼金属,但维京人的砍伐疯狂且无节制,岛上的森林很快就被砍伐一空,而在这样寒冷的气候下,树苗成长为可用的大树需要近百年的时间,所以,森林消失后,木材成了维京人最宝贵的财富,后期的格陵兰维京人一度陷入无木料可用的尴尬境地,只得在夏天组织船队去美洲沿岸偷伐。

最致命的打击发生在公元1340年前后,全球气温有了一次明显的下降,格陵兰南部的维京定居点附近几乎终年被积雪覆盖,没有了草料,牲畜只能活活饿死,没有了牲畜,维京人就失去了重要的食物来源。海上肆虐的海风和越来越多的浮冰、冰冻的港口都阻碍了维京人和挪威、冰岛的航运生命线,岛上的维京人数量越来越少,最终在苟延残喘了100年之后,15世纪中叶,格陵兰岛上的维京人彻底走向了毁灭。


戏剧性的是,仅仅半个世纪之后的1492年,哥伦布率舰队发现了美洲,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页。时至今日,大家都还歌颂哥伦布的壮举,谁还记得冰雪中挣扎的维京人的哀歌呢?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类早期探索的复杂因素。要说人类“没有”沿着爱尔兰、冰岛、格陵兰岛航行发现美洲,其实是不完全准确的,因为我们知道维京人确实做到了。但更广泛意义上说,为什么普遍的、大规模的、持续性的发现和殖民美洲并没有沿着这条“北极航线”展开,而是选择了更晚出现的横跨大西洋的航线,这背后.............
  • 回答
    人类之所以没有进化出像某些海洋生物那样专门储存氧气的器官,主要是因为我们作为陆地哺乳动物,演化路径与生存需求不同,并且在“储存氧气”这个问题上,我们采取了“高效利用”而非“大量储备”的策略。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演化路径与生存环境的根本差异: 陆地生活 vs. .............
  • 回答
    狐狸,这种以狡黠和美丽著称的动物,总让人忍不住想:为什么我们没像对待狗一样驯化它们呢?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学问,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要说驯化,咱们得先明白这东西是怎么回事。驯化不是“养宠物”,而是人类有选择地、一代一代地繁衍那些我们觉得好用的、好相处的动物,让它们在基因上发生改变,变得更适合和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细究。咱们平常看动物世界,很多夜行动物都有那一双炯炯有神,在黑暗里闪闪发光的眼睛,一看就知道它们是夜行侠。对比之下,我们人类的眼睛在夜晚就显得格外“普通”,几乎是两眼一抹黑。那为什么我们人类没能像猫头鹰、狐狸那样进化出厉害的夜视能力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和演化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触动人的。你想知道,为什么咱们人类不在野兽们的餐盘上,以及我们在它们眼中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对吧?这可不是简单的食物链问题那么表面。首先,咱得承认,从纯粹的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确实是肉长的,有蛋白质,有脂肪,理论上是能吃的。但为什么野兽们对我们这么“挑食”呢?这背后有很多因素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人类演化、生物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多个层面。虽然我们没有像狮子的尖牙利爪或犀牛的角那样专门、独立发展的、用于直接物理攻击的大型器官,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缺乏攻击能力,而是我们的攻击方式和载体更为复杂和多样化。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 回答
    人类没有进化出两个心脏的原因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话题,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学上的权衡、进化压力、胚胎发育的限制以及现有心脏的高效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心脏的高度适应性和高效性: 单一心脏的优势: 人类拥有的单一心脏,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已经发展出高度复杂和极其高效的结构和功.............
  • 回答
    人类的确没有CRISPR/Cas系统,这主要是因为CRISPR/Cas系统是细菌和古细菌特有的一种适应性免疫系统。它们并非随机演化出来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在这些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防御机制。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CRISPR/Cas系统的起源和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演化生物学中一个非常根本的议题:为什么有些看似“有用”的性状没有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出现。关于人类没有演变出用胃酸攻击的能力,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不仅仅是“有没有”的问题,更是“为什么没有”和“为什么不值得”。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胃酸攻击”。如果指的是像一些海洋生.............
  • 回答
    我们人类,从生物学角度看,确实和绝大多数动物不太一样,没有那种明确的“发情期”。其他很多动物,到了特定的季节或者时间点,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性冲动,并且在这个时期最容易怀孕。比如,母狮一年中只有少数几个月会发情,而狗和猫则有季节性的发情周期。那么,我们人类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牵扯到咱们演化过程中一些挺有.............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为什么咱们人类,即便活了这么大岁数,也练不出像壁虎断尾巴那样,把断掉的手脚重新长出来的本事?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有没有”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得从“再生”这事儿本身掰扯掰扯。你想想,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是什么?是繁衍,然后是延续。为了活下去,身体里总得有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外貌、社会阶层以及我们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认知。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社会上确实没有一个清晰的、普遍认可的“富人颜值普遍高于穷人”的现象。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让我们考虑一下“颜值”本身。颜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相好不好看,这是一个相当主观的评价标准。不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生命演化中一个核心的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有些生物那样,把后天习得的知识“遗传”给下一代?首先得明白,我们人类的演化,主要是通过基因来传递信息。基因就像生物的“蓝图”,它规定了我们身体的结构、生理功能,甚至一些基础的行为倾向。比如,我们天生就会有呼吸的能力,有看到东西的大致.............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异形》系列。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确实,《异形》系列电影里,我们见识到了异形这种生物的恐怖和对人类的压倒性优势,但如果仔细想想,异形本身似乎并没有发展出什么像样的文明,甚至连最基本的工具使用和语言沟通都看不到,它们更像是一种纯粹的、野蛮的生物兵器。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原始”.............
  • 回答
    恐龙统治地球长达一亿六千万年,远超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时间,但它们为何未能演化出类似人类的智慧,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要解答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首先,智慧的定义本身就带有“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 我们习惯于将语言、工具制造、复杂社会结构、抽象思维等人类特质视为智慧的标杆。如果以这个.............
  • 回答
    人类的面容,纵览百万年的时光长河,为何没有演变成一水的“绝世容颜”,或是普遍的“相貌平平”?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演化生物学、社会学乃至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得从演化的根本驱动力说起。自然选择,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适者生存”。但对于人类的长相,它.............
  • 回答
    问得好,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化的一个核心误解,也是很多人对进化论产生疑问的地方。很多人一想到进化,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就是一条直线,从猿猴一步步变成我们现在的人类,然后就觉得,那为什么现在还有猿猴存在呢?如果猿猴变成了我们,那它们应该就消失了啊?其实,进化并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升级打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我们对新冠病毒起源和传播机制的一些关键疑问。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新冠病毒在自然界也许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爆发?”确实,病毒,尤其是冠状病毒,在自然界中与各种动物共存是普遍现象。它们就像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一直在那里。但“存在”和“大规模爆发”.............
  • 回答
    关于地球是否存在过比人类更先进的文明,这是一个非常迷人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历史、宇宙以及生命演化的认知边界。虽然目前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但从科学和哲学角度来看,这并非完全不可想象,甚至可以说存在一些有趣的推测和讨论空间。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更高文明”的概念。这里的“更高”可以从多个维.............
  • 回答
    兔肉未成为大部分地区人类主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生物学、经济学、文化、宗教、养殖技术、口味偏好以及与其他肉类的竞争等多种因素。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生物学与养殖限制 繁殖率虽然高,但个体规模小,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兔子确实繁殖快,一只母兔一年可以产下很多窝兔,每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