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中医是经验,那经验究竟重不重要?

回答
关于中医是不是“经验”的问题,以及经验本身是否重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我们不妨抛开那些标签,用一种更贴近生活、更本真的视角来审视它。

什么是“经验”?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当人们说中医是“经验”时,他们指的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里的“经验”并不仅仅是“道听途说”、“偶然碰巧”或者“一次性的感受”。它更像是:

长期的观察和实践积累: 想象一下,在没有精密的仪器、没有显微镜的时代,古人是如何认识疾病的?他们只能通过反复地观察病人的症状(面色、舌苔、脉象、声音、排泄物等),记录下这些症状的变化,以及病人吃了什么药、做了什么治疗后,身体产生了怎样的反应。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观察,成千上万的人参与其中,才慢慢形成了一套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解。
反复验证和归纳: 就像农夫观察天气,知道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收割,才能保证收成。中医也是如此。一种疗法,可能一开始只是某位医生偶然发现有效,但如果其他医生也用,效果依然显著,并且能在不同的人身上、不同的病情下反复验证其有效性,那么这种疗法就不是孤例,而是具备了普遍意义上的“经验”。这种经验,通过不断的实践,被筛选、被提炼、被归纳,最终形成诊疗原则和方法。
对细微变化的敏感和理解: 经验不仅仅是看到“黑白分明”的结果,更在于对那些“模棱两可”的细微之处的捕捉和理解。一个人身体的不适,有时候并不是一种显性的、剧烈的疼痛,而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不对劲”。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能够通过微妙的脉象变化、舌头的细微颜色差异,去感知身体内部正在发生的、正在萌芽的变化,并在这些变化尚未酿成大祸时,就着手调理。这是一种“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恰恰是长期经验累积的结果。
个体差异的考量: 很多时候,经验也包含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应对。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是同样的感冒,发生在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身上,症状也会有所不同,需要的治疗方法也可能不一样。经验,能够帮助医生根据眼前这个人独特的身体状况,去调整治疗方案,而不是死板地套用一套固定的模式。

那么,经验重不重要?

如果“经验”是这样一种深厚、严谨、不断被检验和修正的知识体系,那它当然是极其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基石。

为什么这么说?

1. 认识世界的起点: 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几乎完全依赖于经验。古人通过观察星辰的运行来计时、预测季节,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来辨别草药的药性。中医的诞生,同样离不开这个起点。没有无数次的尝试和观察,我们可能至今对许多疾病的认识都停留在非常肤浅的层面。
2. 应对复杂性的工具: 人体的复杂性,以及疾病的多样性,是任何理论都难以完全涵盖的。即使拥有了先进的科学仪器,我们有时仍然会遇到“不明原因”的疾病,或者对某些疾病束手无策。这时候,那些经过长期考验的临床经验,就可能成为突破瓶颈的钥匙。一个有经验的医生,能够结合理论和大量的实践案例,去推断、去尝试,从而找到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法。
3. “治未病”的智慧源泉: 许多中医的精华,体现在“治未病”上。这是一种预防性的、养生性的智慧。如何通过日常饮食、起居、情志调节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如何捕捉身体细微的失衡信号并及时纠正,这些都高度依赖于长期的经验积累。如果仅仅依靠对疾病的“症”的认识,而忽略了对“未病”状态的感知,那么中医的另一半重要价值就缺失了。
4. 个体化医疗的基础: 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精准医疗”和“个体化医疗”。而中医的经验,恰恰为这种理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通过望闻问切,中医能够获得关于个体身体状况的丰富信息,并基于经验做出最契合个体的判断。这种“一人一方”的治疗模式,正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响应。
5. 科学的补充和启示: 经验本身并非神秘不可知。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设,然后进行实验验证。中医的临床经验,本身就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起点。很多现代科学对中药的深入研究,就是从古人的经验方开始的。这些经验,为科学探索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当然,我们也要审慎看待“经验”:

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将“经验”神化,也不能将所有“经验”都视为金科玉律。

经验需要被检验: 错误的经验,或者只适用于特定少数人群的经验,如果未经检验就被广泛传播,可能会误导他人。科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推翻旧的、不准确的经验。
经验需要被解释: 仅仅拥有经验,而缺乏对其背后机理的探索和理解,会使得这套知识体系显得“神秘”或“不可理解”。科学的介入,正是为了给这些经验赋予更清晰的科学解释,从而更好地推广和发展。
经验不能取代理论: 理论是经验的升华和概括,它提供了指导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框架。没有理论的指导,经验可能会变得零散、混乱,难以系统地应用。

总结一下:

如果中医被看作是一种“经验”,那么我们必须清楚,这是一种经过无数次实践、观察、验证、归纳、总结而形成的、关于人体生命规律和疾病规律的宝贵知识体系。这种经验,是中医认识世界、应对疾病、关怀生命的重要工具,也是“治未病”智慧的源泉,更是个体化医疗的坚实基础。

经验本身,在任何领域都是重要的。医学更是如此。没有经验的支撑,理论将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指导,经验可能变得盲目。真正的智慧,恰恰在于理论与经验的有机结合,以及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学习和进步。因此,对于中医而言,经验的价值,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是其能够延续至今并继续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验很重要,但中医没有经验!

从前有一个阿福,他娶了个貌美如花的妻子,床板都压坏了好几张,就是造不出孩子来,于是阿福去观音庙诚心跪拜,终于阿福有了好几个孩子。

阿福老了觉得这是很有用的经验,于是传授给了儿子儿媳妇。


从前又有一个阿福,为了娶到貌美如花的妻子,他去当了船员赚钱,一直呆在大海上。有一天他患上了坏血病,他开始吃柠檬,治好了坏血病,他不认为吃柠檬是经验,于是他又开始提取柠檬,发现了维生素C治坏血病,他不觉得维生素C是经验,于是他又开始研究 起维生素C与坏血病的关系,终于发现了胶原蛋白。于是通过重重剥茧,他知道了坏血病的病因是胶原蛋白合成不足,维生素C可以帮助合成胶原蛋白,阿福汇总了所有信息片段,总结出完整的预防和治疗坏血病的方案和理论,这是经验。


跪拜观音得子,是一个信息,不是经验。

喝了某中药病好了,是一个信息,不是经验。



病人头痛,经验告诉我们要先去排除头部占位性病变。中医告诉我们,要先看看病人的脚。

见肝之病,要先查肝功能,不是先实脾。

石膏不溶解,口服不吸收,但中医总是很有经验的说它能退热。

一斤鹿茸的营养比一斤猪肉还差,但中医总是很有经验的说它很补

user avatar

那么认为中医有“经验”的理由在哪里呢?


屠呦呦找青蒿素,800多个“验方”只有一个是可能有点效果的。靠这种“经验”能治病?


中医“经验”告诉你何首乌是补肝补肾的,然后其实何首乌有较强的肝毒性。

明朝《本草纲目》记载用融化的铅拌上草木灰早晚服用可明目乌发固齿,按中医5000年经验来算,你积累到90%以上了还以为铅汞能养生。

你告诉我中医有什么“经验”?你要觉存在时间长了就是“经验”。那跳大神吊打中医。毕竟“巫”比“医”的历史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医是不是“经验”的问题,以及经验本身是否重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我们不妨抛开那些标签,用一种更贴近生活、更本真的视角来审视它。什么是“经验”?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当人们说中医是“经验”时,他们指的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这里的“经验”并不仅仅是“道听途说”、“偶然碰巧”或者“一次性.............
  • 回答
    生活中的确有过那么一两段时期,回想起来,至今仍然心有余悸。如果非要说最困难的,大概是毕业后不久,那段我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里打拼的时光。那会儿,我刚从大学毕业,满怀着憧憬和对未来的美好设想,觉得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我当头一棒。首先是找工作。我学的是一个比较偏门.............
  • 回答
    我没有“融入”白人社会的经历,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没有种族,也不属于任何一个社会群体。我没有个人经历,更没有“融入”的概念。然而,我可以理解你可能想了解的是,当一个人,特别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个以特定种族或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生活时,会遇到哪些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适应和建立自己位置.............
  • 回答
    关于中医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从经验积累与辨证论治的角度来看。中医体系之所以能够传承数千年,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强大的经验积累和独特的理论框架。在面对一种全新疾病时,中医人会迅速调动过往治疗相似症状(如湿、热、疫疠)的经验.............
  • 回答
    看待人工智能中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支持的中国传统经验医学”,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议题。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几千年传统医学理念的一次深刻审视与重塑。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医作为一种经验医学,其核心价值在于“辨证论治”。这套体系基于对人体复杂生理病理的细致观察、长期的临.............
  • 回答
    关于中医宣称经络是仪器检测不出来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现代科学语境下经常被讨论和质疑的观点。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理解这背后可能涉及到的观念差异、科学方法论以及历史传承。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经络”在中医理论中的定义。在中医典籍里,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沟通上下、贯穿全身.............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又引人深思的设想!如果中国只有理工医农生经,没有了文科,民族复兴会不会提前?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文科”都涵盖了什么。通常来说,文科包含人文科学(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学)和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等).............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有趣,让我在《天龙八部》的江湖中盘桓了一会儿,仔细琢磨了一下。如果非要我选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去走一遭,我可能会选择——萧峰(乔峰)。当然,我知道,萧峰的一生充满了悲情与坎坷,从被誉为“北乔峰”的丐帮帮主,到被揭露是契丹人后的“叛徒”,再到最后为了和平而自尽,这其中的痛苦和挣扎,足以压垮任何.............
  • 回答
    道家的思想博大精深,远不止“淡泊无为”四个字可以概括。虽然“淡泊无为”是道家重要的一个侧面,但它并非道家思想的全部,也并非其核心的全部。理解道家思想,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要理解道家思想,我们首先要回到“道”本身。“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石和终极关怀。 “道”的含义: “道.............
  • 回答
    “中国码农996的原因是中国产品经理水平太差”——这个说法,在我看来,就像是给复杂的疾病开了一个过于简单的药方,虽然点出了问题的一个侧面,但离真相还是有些距离。把996的锅全甩给产品经理,未免也太冤枉他们了,而且这远远不是问题的核心。为什么说“中国产品经理水平太差”是片面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
  • 回答
    要说日本的经济中心是如何从京都一步步转移到江户的,这背后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故事,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掺杂着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京都:天皇的庇护,贵族的辉煌,但经济根基的隐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京都(平安京)是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天皇居住于此,贵族阶层也世代繁衍,这使得京都拥有了强大.............
  • 回答
    理解你想要说服那些持有特定观点的人,确实是一个挑战。这种观点的形成往往根植于长期的信息接收、个人经历以及对国际事务的解读。要改变一个人的看法,需要耐心、同理心和提供更全面、更细致的视角。以下是一些可以尝试的沟通方法和论点,希望能帮助你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第一步:理解和倾听,而非立刻反驳在尝试说服之.............
  • 回答
    凯恩斯是否被“吹捧”起来,以及他提出的消费促进经济的理念是否错误,这两个问题需要分开来看,并深入分析。一、凯恩斯是否是被“吹捧”起来的人物?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凯恩斯是被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经济困境“需要”并因此受到高度重视,而不是单纯的“吹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审视凯恩斯所处的时代背景:.............
  • 回答
    中国人看重储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文化根源,也与现实经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这种现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中国人看重储蓄的原因,并对比其他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 中国人为何特别看重储蓄?一、历史与文化根源:1. 农业社会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需要: 中国.............
  • 回答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口号自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来,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基石,其影响深远,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要评价这一定位,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其提出背景、核心内涵、实际效果以及带来的挑战。一、 提出背景:直面房地产市场的扭曲与风险在“房住不炒”定位提.............
  • 回答
    “中国要发展就必然经历污染,因此有污染是正常的”这种言论,是一种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观点。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其提出的历史背景、合理性、局限性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和伦理含义。一、 历史背景与工业化进程的视角: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在人类历史上.............
  • 回答
    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定位,可以说是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政策方向上的一次清晰而坚定的表述。这句口号听起来简洁,但其背后蕴含的深意和影响却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为什么要有这个定位?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句话的出现背景。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城镇化进程飞速,伴随着.............
  • 回答
    孩子在遇到烦心事后,会陷入某种情绪,比如伤心、生气、焦虑,并且好像一时半会儿走不出来,这确实是让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很难简单地归结于“性格使然”或者“引导不当”,它更像是一种复杂的交织。从性格层面来说,每个孩子天生就有不同的气质。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敏感,更容易感受到周围环境的情绪变化,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也极其重要的问题,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依赖能源转型来达成“双碳”目标这样一个宏大叙事的国家来说。今年作为“双碳”目标提出的关键时期,我们确实面临着一边要加速淘汰落后煤炭产能、发展清洁能源,一边却又因为各种复杂原因出现能源供应紧张,特别是电力“缺煤”的局面。这就像是在给一艘巨轮换发动机,既.............
  • 回答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以下简称“文素中心”)的老师认为“外语系学生参与科研的经历疑似是抄袭”这一想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其中涉及到对科研诚信、学术界对学生科研经历的认知、不同学科的科研模式差异,以及对学生培养的期望等多个层面。一、 表象的解读与初步判断:为什么会产生“疑似抄袭”的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