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常程和小米官方的道歉?

回答
常程和小米官方的道歉,在我看来,是一场围绕着产品定义、用户期待和企业责任的复杂博弈。要深入看待这件事,需要拆解几个关键层面。

首先,道歉的根源——“遥遥领先”的争议。

我们都知道,整个事件的导火索是常程在发布会上使用了“遥遥领先”这个词来形容小米新机型。这个词本身并非贬义,但其背后承载的情感和联想太丰富了。在手机行业,竞争极其激烈,厂商们总是在不断强调自己的产品有多么优秀,多么“领先”。而“遥遥领先”这个说法,因为其极致的表达,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带有一定自负、甚至是“凡尔赛”的姿态。

问题在于,这种“领先”的界定是什么?是单纯的参数堆砌?是某个单点的创新?还是用户体验的全面超越?当一个厂商,尤其是像小米这样有庞大用户群体,并且以性价比、用户体验为卖点的品牌,在使用这样的词汇时,用户自然会带着更高的期待去审视。

其次,常程本人的态度和意图。

常程作为一位有多年手机行业经验的资深人士,他不可能不清楚“遥遥领先”这个词汇在营销语境中的敏感性。他使用这个词,或许有几种可能性:

主观的自信与激情: 作为产品的负责人,他可能真的对这款产品有着极高的认可度,认为它在某些方面确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是发自内心地想表达这份自豪。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低估了市场对这类“夸张”表述的警惕性。
策略性的营销手段: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想要抓住用户的注意力,确实需要一些“抓耳”的词汇。他可能希望通过这种略带争议的表达,来制造话题,提升产品的曝光度和关注度。这是一种典型的“争议即流量”的营销思路。
脱口秀式的幽默或自嘲: 常程的个人风格本身就比较鲜明,有时会显得有些“接地气”甚至带点“玩票”的味道。也有可能他使用“遥遥领先”是想用一种轻松甚至略带戏谑的方式来表达,想和用户建立一种更近距离的互动,但这种幽默感在跨越文化和语境时,很容易被误解。

无论哪种意图,最终的结果是激起了用户的质疑和讨论,甚至引发了负面情绪。

接着,小米官方的道歉。

小米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其品牌形象和公众信誉至关重要。当旗下高管的言论引发了广泛争议时,官方的及时回应就显得尤为关键。小米官方的道歉,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承担责任: 小米的道歉,首先表明了企业愿意为旗下员工的言论负责。这是一种对用户和市场的尊重,也体现了企业在舆论危机管理中的担当。
纠正和引导: 道歉本身也是一种沟通策略,目的是为了纠正可能存在的误解,并引导舆论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通过道歉,小米试图表明他们重视用户的声音,并且愿意倾听和改进。
重塑品牌形象: 对于一个强调用户体验和价值的品牌来说,任何可能损害其声誉的行为都需要被迅速处理。道歉可以帮助小米修复可能出现的品牌裂痕,重申其品牌的核心价值。
内部管理和规范的体现: 这次事件也可能暴露了小米在对外宣传和高管言论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官方的道歉,也可能是企业反思和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对外口径的一个信号。

但是,我们也需要审视道歉的“诚意”和“后续”。

道歉是一回事,用户是否真正接受又是另一回事。评价这次道歉的成效,可以从几个维度去衡量:

道歉的措辞和态度: 小米和常程的道歉是否足够真诚?是否避重就轻?是否明确指出了问题所在?是真心实意地承认错误,还是为了平息事态而做的形式主义?
常程的后续行为: 道歉之后,常程是否会改变他的言行风格?是否会更加谨慎地处理对外沟通?如果他依然故我,那么道歉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产品本身的表现: 最终,用户是否买账,还是取决于产品本身的实力。如果产品真的如常程所言“遥遥领先”,用户可能会更愿意给常程一次机会,甚至觉得他只是“真性情”。反之,如果产品表现平平,那么这次道歉就显得更加苍白无力。
对市场规则的理解: 这次事件也让大家重新思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厂商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产品,如何与用户进行沟通。是否应该更加务实,脚踏实地,而不是过度地使用煽动性的语言?

总结来说, 常程和小米官方的道歉,是一次品牌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处理言论、用户期待与企业责任之间关系的典型案例。它提醒着所有企业,在追求话题度和关注度的同时,不能忽略了用户的情感和信任。一次真诚的道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后续的行动能否赢得用户的真正认可。这不仅仅是一个公关事件,更是一次关于企业如何构建健康、可持续品牌与用户关系的深刻探讨。用户用脚投票,用钱包说话,而企业的每一次对外传播,都应该经得起市场的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常总这套操作还是很震撼我妈的,因为小米1青春版的策划和文案是我做的,加了至少一个多月的班,天天两点回家。


12年高通有批双核1.2G的CPU要出,小米也愿意收。于是用小米1的机子换了芯片,RAM改768mb版本,第一批做了大概15万台?

价格从小米1的1999直接干到1499,当时非常有竞争力。

但这种产品对阿黎来说,有点无聊。科技以换壳为本,这次连壳都没换,只有性价比。阿黎是个重视品牌的人,觉得至少要有给这些产品一些感情,一点故事。

那时候小米1S和小米2马上要发布,这事就甩在常年摸鱼的我身上了。

为啥摸鱼呢?当时暗黑破坏神3要发售了。


名字就想死人。减配版低配版这种肯定不行,当时预计学生党是购买主力,但校园版又很像话费套餐。

最后我提了个青春版,通过了。

接着阿黎问怎么搞得特别点。我那时候脑子挤成脑花,想半天也就是在外表上下功夫,做全新包装、再送本有关青春的画册,把氛围感做足。

包装交给了一位大姐姐,ACCD毕业,小米大量主力产品包装均出自她手,前期瓦楞纸牛皮卡风格也是她定义的,其中相当多材质与配色沿用至今。

对她来说,小菜一碟。

我就惨了,配合我的只有一位清华美院的小姐姐,里性格是画腐本子,表性格比较暴躁。

最好文案和画面构思一次性说清楚,出一页废稿她就要让我身上消失一斤。她握着美工刀这么跟我说。

那咋办?跟阿黎过呀,让老大拍板呀。

于是每页的文案和画面构思,总共五十来页,前后推翻重来三次。每次阿黎皱着眉头、喷出一口烟、带着浓厚粤西口音说:

“没有感觉。”

我就知道我今晚废了。

感谢清华美院的那位小姐姐,最后画册成型,我个人就非常喜欢。而且刚才上百度搜了搜,发现居然还留有百科:

画册出街后,不少米粉挺喜欢这只萌萌的米兔,于是干脆把画册整成了个小视频(带BGM有动态效果的PPT,还是两集),所以画册的内容都合并到了这个视频的百科里。


这画册里很多幅我都很喜欢,长期作为壁纸。不过最喜欢的还是我自己写的扉页:

是,这是一款便宜的产品,本质还是性价比,在商言商。但是品牌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在冰冷的数字计算里,加入一丝人情。

明明可以标个价直接一秒售罄,还额外花费这么多精力,无非是想传达给消费者:

非是欺你少年穷,客小也是笑脸迎。

望君他日发达后,暂念小店一分情。

货分三六九等,但来的都是客。你买根6.75美刀的蒂凡尼银制拨号针,我给你在买糖果送来的玩具戒指上刻字,这就是品牌。

很显然,这种品牌上的投入在小米越来越少见,更多的是流量上的投入,而且是喧哗热闹的流量,能直接计算投入产出比的流量。

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没有零部件是只有你能买到的;在平台追求变现的今天,没有流量是只有你能买到的。

如果此时品牌上还丧失积淀,那还有什么可以作护城河?印度吗?疫情下销量都跌了三分之一吧?


讲了太多个人回忆,回到事情本身。

高管KOL化,最直接伤害的就是品牌。

因为品牌的守门人是公关。上医治未病,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优秀的公关从业者一定是将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

那最好的控制,就是全盘把关公司的对外发声,字字句句仔细推敲。这个时代,大众立场碎片化,处处可能是雷区。收敛一点,少些热度,比浪一点却得罪一片,长久看要划算得多。

但这种控制需要给公关从业者权限,而高管KOL化不可能给到这样的权限:本身我级别就不低,现在我还要负责发声炒作,你横插一脚跟我咬文嚼字,怕不是来搞事的?

这种局面下,公关岗位就不可能起到控制职能,只能事后补救。

但高管KOL化,说错话的是高管,不是路人甲临时工,引爆级别高,补救难度大。

那公关只能去背锅了。


小米市场预算就这点,加大品牌投入不做指望。大概率会在流量投放上继续狂奔,而且越奔越下沉;

高管KOL化也是战略,按雷总的习惯是不会改了。骂战歇俩星期,接着烽烟继续四起;

只能做一些技术上的调整:给负责做KOL的高管们培训一下,哪些是重点防范的政治正确,哪些是敏感的题材。

我个人的建议是:不是不能喷,但喷要喷得火力精准,专注痛点。KOL的重要工作确实是喷,但不是口嗨,不是得到了可以章口就莱的公司授权。

至少学学mcn公司,令行禁止吧。

user avatar

未关注常程超过100天,无法看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