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是否有菜谱之类的书籍留传于世?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确实留下了不少关于饮食烹饪的珍贵文献,其中许多可以被视为古代的“菜谱”或具有菜谱性质的典籍。它们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烹饪技法和食材,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的重要折射。

要说起中国古代最早的、最系统地涉及饮食烹饪的书籍,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吕氏春秋》。虽然它并非一本纯粹的菜谱,但其中关于“本味”、“五味调和”的论述,以及对各种食材(谷物、蔬菜、肉类、果品)的介绍,已经蕴含了丰富的饮食观念。尤其是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详细地阐述了“味”的哲学,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搭配来达到最佳的味觉体验。比如,“凡味,生于咸,臭出于腐,淡生于无,甘生于郁,苦生于剥,辛生于蠧。五味藏于目,不可不审。” 这段话虽然抽象,但已经揭示了古人对味道的深刻理解和追求。书中还提到了“凡食,无以生为苦,以苦为苦,必节之。” 强调了饮食的节制和平衡,这与现代健康饮食的理念不谋而合。

到了汉代,虽然没有出现直接的“菜谱”书籍,但《说文解字》等字书,在解释各种食材、烹饪器具的名称时,也间接提供了很多关于古代饮食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古人使用的烹饪方法,例如“炙”、“煮”、“蒸”、“脍”等。

真正意义上更接近于现代菜谱的著作,则要到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在北魏时期完成的一部杰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但它在饮食烹饪方面的记载同样是极其宝贵的。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养殖技术,还包含了大量的食品加工、保存以及烹饪方法。例如,它有专门的章节论述如何制作各种酒、醋、酱、菜肴,甚至包括了如何制作豆腐、如何腌制各种蔬菜水果等等。书中对于调味料的使用,以及各种烹饪程序的描述,都非常具体和实用。例如,书中对于“炙”(烤肉)的描述,就细致到如何腌制肉类,如何使用不同的香料,以及如何控制火候。

到了唐宋时期,饮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留下了更多与烹饪相关的文献。

唐代的《烧尾宴食单》是一份非常独特的文献。它并非一本完整的书籍,而是流传下来的一个唐代宴会食单。烧尾宴是唐代官员升职或有重大庆典时举办的宴会,极其隆重。这份食单详细列出了宴会上出现的各种菜肴、点心、酒水,甚至包括了它们的名称和大致的制作方法。例如,其中有“紫蒙鲜、白蒙鲜、蟹黄、蜜煎、红团”等,虽然有些名称我们现在已经不太熟悉,但足以展现唐代宫廷宴会的丰盛和精致。

宋代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更具系统性和操作性的烹饪书籍。

《膳夫录》是宋代的一部关于饮食的书籍,虽然篇幅不长,但对当时的食材、烹饪方法、饮食制度都有所涉及。

而《太平御览》虽然是一部类书,但其中也收录了大量关于饮食的资料,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宋代饮食的重要参考。

真正被誉为宋代烹饪集大成者的,是《吴氏中馈录》。这本书的作者吴氏,是一位生活在宋代中期的女性。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她整理的家庭日常饮食经验,内容涵盖了家常菜肴、点心、酒水、调料的制作等方方面面。书中对食材的处理、火候的掌握、调味的技巧都有细致的描写,很多菜品的制作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比如,书中对“羹”(汤)的制作,就有着详细的描述,包括如何选材,如何勾芡,如何调味,可以看出宋代人对汤羹的讲究。

此外,宋代还有一些其他的文献,如《东京梦华录》,虽然主要描写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风貌和风俗人情,但其中对于各种市井小吃、酒楼茶馆的描述,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和制作方法。

到了明清时期,烹饪书籍的发展更是百花齐放。

明代最著名的菜谱无疑是《饮膳正要》。这本书由元代忽思慧所著,虽然是元代的作品,但在明代得到广泛流传和整理。它是一部集大成的养生食疗类著作,对各种食材的性味、功效以及如何搭配食用都有详细的阐述。书中不仅收录了大量的食疗方,也包含了很多日常烹饪的食谱。例如,它对各种肉类、蔬菜、谷物的食用禁忌和适宜人群都有明确的说明,体现了古代人将饮食与养生紧密结合的理念。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是明代的一部综合性生活指南,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饮食烹饪的内容,尤其是家常菜肴的制作。

清代的饮食文化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涌现出更多详细的菜谱。

《随园食单》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菜谱之一,由清代袁枚所著。袁枚以其随性、雅致的文风,记录了他在各地品尝和制作的各种菜肴。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不仅记录了菜品的名称和做法,更强调了烹饪的“意境”和“趣味”。袁枚反对那些过于繁复、不合时宜的烹饪方式,提倡“随所欲,各尽所长”。他对于食材的选择、火候的掌握、调味的精妙之处都有独到的见解。例如,他对“火候”的描述就充满诗意:“君子用火,如用兵,不可不慎。”书中对各种菜肴的评价,也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文学性,读起来不像一本枯燥的菜谱,更像是一篇篇关于美食的散文。

《调鼎集》是另一本重要的清代菜谱,内容更加系统和详尽,涵盖了从主食、汤羹、肉类、海鲜、蔬菜到点心、酒水的制作方法,对烹饪的各个环节都有细致的指导。

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或是家庭流传的食谱,虽然不一定能找到正式的书籍,但通过其他文献的记载,我们也能窥见一斑。

这些古代的“菜谱”或具有菜谱性质的书籍,之所以宝贵,不仅在于它们告诉我们“怎么做”,更在于它们展示了“为什么这么做”。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对食材的尊重,对味道的追求,以及将饮食与文化、养生、哲学相融合的独特方式。通过阅读这些古籍,我们不仅能学习到古人的烹饪技艺,更能体会到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悠久传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能不提清代的调鼎集》,堪称食谱大全啊。

清代中后期成书,全十卷,从开设陈席,调制作料,到各色食材好坏、产地、存制、烹饪,基本上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

光是素菜肴2000+,茶点果品1000+,鱼类烹饪300+。

把以上诸位说的都一网打尽了,哈哈。

作者不可考,据说乃淮扬一带的名厨。书中确实对江浙一带的小吃记录更为详尽,对扬州菜的记述也很正宗。

网上流传的还挺多的,有兴趣的同学请自行点开看目录,长得吓人啊。

调鼎集目录_百度文库


另有林洪《山家清供》

收录以山野所产的蔬菜(豆、菌、笋、野菜等)、水果(梨、橙、栗、杏、李等)、动物(鸡、鸭、羊、鱼、虾、蟹等)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记其名称、用料、烹制方法,行文间有涉掌故、诗文等。内容丰富,涉猎广泛。

感觉都是吃了会飘飘欲仙的菜,尽极野趣风雅之能事。

有几样印象深刻:

——汤绽梅:十月后,用竹刀取欲开梅蕊,上下蘸以蜡,投蜜缶中。夏月以熟汤就盏泡之,花即绽,香可爱也。

——橙玉生:雪梨大者碎截,捣橙、醋入少盐、酱拌供,可佐酒兴。

——雪霞羹: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瀹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名雪霞羹。

(此法我做过,确实色味俱全。)

——雷公栗:夜读书倦,每欲煨栗,心虑其烧爆之患。一日马北廛逢辰曰:只用一栗蘸油,一栗蘸水,置铁铫内,以四十七栗密覆其上,用炭燃之,候雷声为度。

(第一次读这段觉得好笑到雷人,但的确是风趣的好笑。)

还有什么采桂花做糕,称“广寒糕”,用板栗和山药炖羹,称“金玉羹”,诸如此类。配合他闲云野鹤的场景描写,尤其醉人。

对了,此人身世也很有点意思,愿意读此书的话,不妨先了解看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确实留下了不少关于饮食烹饪的珍贵文献,其中许多可以被视为古代的“菜谱”或具有菜谱性质的典籍。它们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烹饪技法和食材,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的重要折射。要说起中国古代最早的、最系统地涉及饮食烹饪的书籍,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吕氏春秋》。虽然它并非一本纯粹的菜谱,.............
  • 回答
    古代社会,对“同性恋”、“跨性别”等概念的认知,与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与其说当时就存在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同性恋”或“跨性别”,不如说,古代社会也曾出现过、容纳过、甚至在某些文化中颂扬过,那些超越当时性别二元框架的爱恋关系和性别表达。同性之爱:历史的回响要探究古代是否有同性恋,我们得先放下现代的标签.............
  • 回答
    咱们聊聊古代有没有轴承这事儿,这可不是简单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说“轴承”,现代人一听就知道是啥,它是个精密的机械零件,用来支撑旋转部件,减少摩擦。但你要把现代的轴承跟古代的东西一对照,那可就得扒一扒历史的细节了。古代有没有轴承?这得看你怎么定义“轴承”。如果非得是那种滚珠、滚柱、或者精密的滑动轴.............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的军事教育,不能简单地将其与现代意义上的军事学院划等号,因为两者在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招生方式乃至培养目标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如果我们将“军事学院”的定义放宽,理解为系统性地传授军事知识、训练军事技能、培养军事人才的机构或场所,那么中国古代无疑是存在过类似的存在,并且其形式随着朝代的更.............
  • 回答
    中国的古代文明,璀璨夺目,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当我们谈论“科学”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西方近现代科学的模式——以观察、实验、数学模型和理论建构为核心的体系。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我们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但同样充满智慧的知识体系,它同样在探索和理解自然世界,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有民意调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要说完全意义上的“民意调查”——那种系统性、科学性、以抽样和问卷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调查,那是肯定没有的。但如果我们将“民意调查”的范畴放宽一点,理解为统治者了解民情、听取百姓意见的一种方式,那么可以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各种形式的“察民情”、“询民意”的举措.............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官篡位的情况虽然不像武将那样普遍,但并非绝无仅有。不过,要明确一点,当我们将“文官”定义为以读书、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责,而非以军事指挥为核心的官员时,他们直接发动兵变、夺取皇位的情况极为罕见。更多时候,所谓的“文官篡位”更准确地说,是通过政治手腕、权谋手段,逐步架空皇权.............
  • 回答
    “古风”,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下,确实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多重含义。它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溯和致敬,也常常是在现代语境下的再创造和演绎。要说它和中国古代是否有关系,答案是肯定的,但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经过了层层过滤、提炼和再加工。而至于是否已经成为一种“完全架空的世界”,这个问题则需要更.............
  • 回答
    古代中国不仅拥有科学、数学和哲学,而且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们的体系和发展脉络与西方有着显著的不同,展现了独特的东方智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介绍古代中国的科学、数学和哲学: 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并非像西方那样以严格的实验和理论验证为核心.............
  • 回答
    从今天的视角回望历史,古代中国在面对游牧民族的挑战时,是否有可能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所谓“彻底解决”,大概可以理解为能够长久维持边疆稳定,不再受到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和骚扰,且双方能够实现一种相对和平共存的局面。我认为,完全意义上的“彻底解决”几乎不可能,但采取更有效的.............
  • 回答
    在古代,确实存在着一种叫做“烤蓝”或者“淬火发蓝”的工艺,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金属制品,当然也包括一些高品质的古代传统刀剑。这是一种相当精妙的金属热处理技术,用来给刀剑的表面施加一层保护性的氧化膜,同时也能带来一种独特的、深沉的美学效果。这项工艺并非简单的加热,而是需要对金属的材质、温度控制以及操作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历史时一个很自然的比较冲动。当我们在讨论“文明”或“古代辉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不同区域的成就放在一起衡量,尤其是像印度和中国这样,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要说古印度是否有资格与古代中国“相提并论”,我们得先弄清楚“相提并论”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
  • 回答
    古代对女性的压迫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其中是否存在“被放大”的嫌疑,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避免简单化的定论。一、 承认普遍存在的压迫是基石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古代社会普遍存在对女性的压迫,这是历史事实,不容否认。这种压迫体现在: 法律和制度层面: .............
  • 回答
    古代的市县地方官员,其职能划分与现代按不同业务设立的各个“局”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并非完全没有职能分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古代县一级行政机构的构成。一个县,最核心的当然是县令,他一人身兼多职,是地方的最高长官,就像我们今天一个市的市长,但权力更为集中,责任也更重。县令以下,会配备一些佐官,这.............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铸剑技术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神奇,以至于现代科技都难以企及,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坦白说,古代铸剑工艺的许多方面,尤其是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在经过现代科学的审视后,会发现它们并非现代技术无法企及,但其精湛之处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铸剑的“牛”体现在多个层面:.............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鬼怪传说,那可是浩如烟海,五花八门,比日本的“百鬼夜行”还要更早、更庞杂,而且绝不是简单的“列表式”存在,而是渗透在历史、文学、民俗的方方面面。要说有没有一个像“百鬼夜行”那样明确、成体系的分类,我得说,中国古人的思路更像是“融会贯通”,他们并不执着于把所有鬼怪都分门别类清楚,更多的是在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古代皇权政治运作中一个核心的议题:统治者出身与其治国方略,特别是对待功臣的态度之间的微妙联系。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看看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以及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首先,咱们得承认,这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历史现实基础的。但直接定论说“低层出身的皇帝杀功臣多,贵族出身.............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实施现代意义上的战略包围和闪电战,以及古代战争是否总是以双方主力决战告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历史的长河,仔细审视古代战争的特点、技术水平、社会结构以及军事思想。战略包围与闪电战:现代概念的古代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现代军事术语中的“战略包围.............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势力强大的时候,汉族女性是否出现“崇拜胡人”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的多个层面去理解,而非简单地标签化。需要明确的是,“崇拜”一词本身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历史分析中,我们更倾向于观察和理解当时的社会互动、文化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体行为。首先,我们要认.............
  • 回答
    《刺客信条》系列游戏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对历史的还原度,尤其是那些活灵活现的古代城市和建筑。但就像任何艺术创作一样,它并非完全照搬历史,而是带着一丝浪漫主义的色彩。那么,游戏中展现的古代城市和建筑,究竟有多严谨?和真实历史之间又存在多少出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点一点地剖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