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从微观角度解释铁丝一折会弯,而有些塑料一折会断的现象?

回答
咱们从一个更贴近生活、更细致的角度来聊聊,为啥铁丝一拗就弯,有些塑料捏起来嘎嘣脆就断了。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材料内部“骨架”的组织方式不一样,导致它们受力时的“脾气”也不同。

铁丝:金属晶格的“柔韧”之道

你看到的铁丝,其实是铁原子堆叠起来的。别以为原子都是紧密挨着的,它们是按照一种叫做“晶格”的规整方式排列的,就像乐高积木一样,有固定的形状和方向。对于铁这样的金属来说,它的原子排列方式比较“滑溜”。

想象一下,铁丝就像一根由无数小磁铁柱排成的长棍。当你在铁丝上施加一个弯曲的力时,这股力会作用在铁丝内部的晶格上。关键来了,铁的晶格结构允许一种叫做“位错”的现象发生。

你可以把位错想象成一个“小瑕疵”或者说“小小的滑动面”在晶格中移动。就像你在搬动一堆积木时,偶尔会有一个积木稍微错开一点,然后你只需要很小的力气就能把这个错开的积木推过去,旁边的积木也跟着它挪动。

在铁丝里,当你施力时,这些位错就会在原子层之间“滑移”。这个滑移过程需要的能量并不高。就好像你推一个层叠的盘子,让它整体向一边倾斜,最上面一层可能稍微错开一点,然后整个盘子就会跟着弯曲。而且,这个滑移是可以持续的,只要你继续施力,位错就会不断产生和移动,让铁丝“顺滑”地弯过去,而不是一下子崩断。

更厉害的是,铁的晶格结构允许这些“滑动面”有很多个方向。所以,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拗铁丝,总会有一些原子层之间的连接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生位错滑移,让铁丝乖乖地弯曲。

而且,即便是铁丝弯曲了很多次,只要不是极端到原子键断裂的程度,那些位错的“滑动”并不会彻底破坏铁的整体结构。所以,铁丝的弯曲是一种相对“温和”的形变。

某些塑料:高分子链的“硬朗”与“脆弱”

再来看看那些一折就断的塑料。塑料跟铁完全不一样,它不是由原子组成的,而是由长长的、像面条一样的“高分子链”构成的。这些高分子链就像是无数根长长的链条,它们交织在一起,但又不完全是紧密排列的。

在某些塑料里,这些高分子链可能排列得比较无序,就像一堆乱糟糟的毛线球。但也有些塑料,比如一些工程塑料,它的高分子链会排列得相对规整一些,甚至形成叫做“结晶区”的区域,这就像是把一些毛线稍微梳理了一下,让它们有了一定的方向性。

不管怎样,这些高分子链之间是靠一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的力量连接起来的。你可以想象成是每根毛线之间有很多细小的橡皮筋拉着它们。

当我们去弯折这样的塑料时,会发生什么呢?

“无序”的塑料(比如一些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 如果高分子链排列非常混乱,就像一堆缠绕在一起的绳子。当你试图弯曲它时,这些绳子会互相牵拉,但它们之间的连接并不像金属晶格那样有“滑溜”的位错可以轻松移动。相反,更多的力需要用来克服这些链条之间的摩擦和缠绕,以及它们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当这个力超过了某些关键连接点的承受能力时,高分子链就会“嘎嘣”一下断裂。这就好比你扯一堆缠死在一起的线,用力一拉,某些部分的线就会直接崩断。

“有序”但“脆性”的塑料(比如某些玻璃化转变温度(Tg)较高的聚合物): 即使某些塑料的高分子链有一定程度的有序排列,形成结晶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一定会很柔韧。如果这些结晶区域中的分子链连接非常紧密,并且整体结构比较“刚性”——也就是说,很难让这些长链在不完全断裂的情况下发生大范围的“滑移”——那么它就会表现出脆性。

这有点像你把一堆整理好的积木堆在一起,当你试图把它弯曲时,如果积木之间的连接太牢固,或者积木本身很难变形,那么当你施加的力超过了某个临界点,整个积木堆就会“啪”地散架。

在塑料中,这种断裂通常发生在高分子链的断裂,或者是分子链之间的连接被强行拉断。不像金属的位错滑移那样,它是一种更“彻底”的破坏。

总结一下:

铁丝弯曲:得益于金属晶格中位错的滑移。这种滑移允许原子层之间以相对较低的能量发生局部重排,从而实现宏观上的弯曲,而且不容易一次性断裂。
某些塑料断裂:是因为其高分子链的排列方式和链间作用力,使得在受力时,无法像金属那样通过位错滑移来“顺滑”地形变。一旦外力超过了高分子链之间的连接强度或链本身的强度,就会发生高分子链的断裂,导致材料整体破碎。

所以,下次你看到铁丝一拗就弯,而塑料一折就断,就知道这不仅仅是软硬的问题,更是材料内部微观结构和力学行为的根本区别。一个是在原子层面上的“流动”和重排,一个是在分子链层面的“扯断”或“崩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主的问题本身。

问题分析

这个问题在解答之前必须要先进行剥析,这是因为塑料作为一种聚合物,其与金属的材料学微观本质不同,发生拉伸断裂(为什么这个问题被归于拉伸断裂,在下面会进行详细分析)的机理亦不相同。

因此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分解为两部分:

  1. 为什么以铁丝为代表的一些金属在弯曲载荷下会发生弯曲?

1-plus. 在什么情况下,金属在弯曲载荷下不弯曲,而是直接断裂?

2. 为什么以某些塑料为代表的聚合物在弯曲载荷下会直接断裂?

然后我们再来分析题主提供的这个现象。

现象分析

题主提及的“折弯”,指的是对材料施加弯曲负荷;受到弯曲作用的材料其细节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图我们意识到,对材料施加弯曲负荷之后,材料向外凸出的一面(即上图中的上表面)将受到一个朝向两侧(即弯曲方向)的拉伸作用;而向内凹入的一面(即上图中的下表面)则会受到挤压作用。而这个拉伸作用和挤压作用在材料体内部则是连续变化的。于是乎,必然在材料中存在某一面,位于该面的材料既不受到拉伸作用、也不受到压缩作用,该面称为该材料在受到该给定弯曲载荷情况下的中性面,在上图中用细虚线表示。

一般来说,材料的压缩强度要(远)大于拉伸强度,所以断裂往往发生在受到拉伸作用的一面上;而根据材料体内部的应力分布,可以认为发生断裂的点是在其应力最集中的点,亦即折弯点。

因此,弯曲断裂的这个情况便可以被约减为一种材料的拉伸断裂

而断裂是材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不同的材料因其微观本质不同(比如以离子键结合的陶瓷,以金属键结合的金属 ,和以物理缠结结合的聚合物),其发生断裂的机理也截然不同 。所以我们接下来也会按照刚才我将问题分解的结果进行顺序作答。

金属的弯曲~延性断裂

金属是由金属晶体组成的,晶体里的原子都按照特定方式堆积。

晶体内则是驳杂的线条,称为“位错”。位错是晶体内部的瑕疵,表示原子偏离了原本完美的构造。虽然位错听起来很糟糕,但其实大有用处,这是因为完美的晶体自身是不可能拥有延展性的,而正是位错让金属能够改变形状 。

当我们在折弯金属丝时,就是把金属晶体弄弯。要是晶体不弯,金属丝就会像木棍一样碎裂折断。金属的可塑性来自位错在晶体内的移动。位错移动会带着微量的这种物质以超音速从晶体的一侧移向另一侧。而事实上当我们在折弯金属的时候,里面有将近100,000,000,000,000个位错以每秒数千米的速度移动。虽然每个位错只移动一小块晶体(相当于一个原子面),但已经足以让晶体成为超级可塑性的物质,而非易碎的岩石了 。

金属的熔点代表晶体内金属键的强度,也代表位错容不容易移动。铅的熔点不高,因此位错容易移动,这使得铅非常柔软。铜的熔点较高,因此也比较坚硬。加热会让位错移动,重新排列组合,结果之一就是让金属变得柔软 。

但是,当然,再软的金属你拉得太过分还是会断裂的。这种在断裂前先发生塑性形变的断裂被称为延性断裂,通常会留下粗糙不规则的断口 。

其塑性形变在直观上体现为被拉长并且截面变细,称为颈缩。常温下的金、铅,及高温的其他金属、部分聚合物,延性高,受拉伸时颈缩成一点才断裂,面积收缩百分比近乎100% 。

合金~脆性断裂

若是一种金属中存在其他种金属原子,这便构成了合金,而合金往往比纯金属坚硬。

原因很简单,外来原子的大小和化学性质,都跟原本的金属原子不同,因此嵌入后会扰动原本金属晶体的物理和电子结构,产生一个关键后果——位错更难移动。位错更难移动,晶体形状就更难改变,金属也就更坚硬。因此制造合金就成为防止位错移动的一门技艺 。

坚硬的金属不倾向于发生弯曲,而是直接断裂,这种与延性断裂相对应的断裂方式就是脆性断裂,简称脆断,是指材料未有明显的塑性形变而断裂的现象。除了合金之外,玻璃、陶瓷的断裂也属于典型的脆性断裂。

脆性断裂发生前无宏观塑性变形,几乎没有预兆,并且发展很迅速,一旦开裂,裂纹会迅速扩展,通常还会产生很多碎片,因而脆性断裂很容易造成突发严重事故 。

脆性断裂与延性断裂的另一个显著区别在于端口往往十分整齐。

通过活塞杆的宏观形貌可以发现,该断裂发生在螺纹根部,断面与活塞杆轴向垂直,断口平整光滑,未见疲劳痕迹,也无明显的放射线及宏观塑性变形,但可见到剪切唇,因此该断裂属于脆性断裂。

聚合物~脆韧转变温度

区别于以金属晶体为基本结构的金属,聚合物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分子呈长链状,驱于熵倾向,其微观模型为无规线团模型。而区别于金属的能弹性基础,聚合物的弹性来自于熵弹性

所谓金属的能弹性,指的是在对金属(比如金属弹簧)进行压缩时,压力做功在金属的弹性下储存在弹性势能之中,而在解除压力后,弹性势能转变为动能,将能量重新释放出来;这整个过程遵从Hooke弹性定律。

而对于以无规线团为基础模型的聚合物,其在受到外应力后,分子链会被拉伸、变直。随着分子链变直,分子链作为一个系综的微状态数变小,导致熵降低,在解除外力后,驱于熵增的自发性,分子链自发蜷缩会原始状态,驱动材料体发生形变回复。

因此直接的结果是,对于聚合物,环境的温度越高,材料的弹性模量反倒上升(金属会下降,因为位错运动加速) 。

这种熵弹性导致聚合物对于外力的相应同时受到环境温度和外力的施加速度两方面影响。这在材料自身性质上体现为:

关于温度:对于一给定的聚合物材料,存在玻璃化转变温度脆韧转变温度两个重要指标;

关于外力速度:对于聚合物材料,其力学响应存在一个松弛过程,并有一个确定的应力松弛时间

而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主要和脆韧转变温度有关。

聚合物的脆韧转变温度指的是,对于一种确定的聚合物,有这样一个温度:当环境与材料达成热平衡时,环境温度低于该温度值时,材料的聚合物链运动被冻结,因而整体力学性能体现为脆性;而当温度高于该温度时,整体力学性能体现为韧性 。

所以说材料的脆韧转变温度与室温的关系也就决定了某种聚合物材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另外,除了材料的脆韧转变以外,聚合物材料的老化也会导致材料脆化,而这种脆化有时候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对于轮胎业来说,轮胎的老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司机的生命安全。

以上。


另感谢 @孙尉翔 老师的指正补充(我做了一点点关于希腊字母以及斜体、粗体的编辑):

应该跟塑料比而不是橡胶,所以熵弹性还不是主要的。

塑料材料常常是半晶或非晶的,使用温度在其玻璃化温度以下,非晶区是玻璃态。玻璃化的是指α松弛时间的发散。对于小分子玻璃,α松弛事件发生不了,就只剩下β松弛了,即分子的邻域运动。而高分子有着丰富的次级松弛,β、γ……都有对应的运动。只有这些运动也冻结了,才会真正地变脆。因此塑料的脆韧转变(如果有的话)是在其玻璃化温度以下的。韧的塑料耐冲击(i.e.抗冲,不会一摔就碎),可冷拉(i.e.即屈服后的塑性形变部分比较绵长)。结晶是没这种好处的。

橡胶材料的使用温度是在其玻璃化温度以上,不交联的话是流体。其高弹性(熵弹性)是远在失效之前的性质。随着拉伸度的增加,其响应偏离熵弹性的程度也会增加,一是很多链近乎拉直无法再拉长(这是共价键的贡献不是构象熵),二是拉伸诱导取向或结晶(这是分子间力的贡献也不是熵)。最后的失效是共价键断裂。在失效附近也没有什么熵弹性了。

老化分为物理老化化学老化。橡胶老化发粘是因为氧化降解产生了很多含氧的极性基团,变脆大部分也是因为光照交联效应而增加了交联度。这些都属于化学反应。就算不发生化学反应,非晶材料的“物理老化”也会使材料变脆。这里发生的是非晶区的链段在长时间尺度还是能运动,因此部分增加有序度和结晶度,次级转变能力变低了,而前面说了次级转变是非晶高分子材料韧性的关键。


Ref.

[1] 维基百科:金属(zh.wikipedia.org/wiki/%

[2] 维基百科:断裂(zh.wikipedia.org/wiki/%

[3] 《断裂理论基础》,范天佑,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ecsponline.com/yz/B1C20

[4] 《迷人的材料》,马克·米奥多尼克

[5] 维基百科:脆性断裂(zh.wikipedia.org/wiki/%

[6] 熵弹性_百度百科

[7] 聚合物的增韧及其脆韧转变 - 百度文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从一个更贴近生活、更细致的角度来聊聊,为啥铁丝一拗就弯,有些塑料捏起来嘎嘣脆就断了。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材料内部“骨架”的组织方式不一样,导致它们受力时的“脾气”也不同。铁丝:金属晶格的“柔韧”之道你看到的铁丝,其实是铁原子堆叠起来的。别以为原子都是紧密挨着的,它们是按照一种叫做“晶格”的规整方式.............
  • 回答
    光的“表情”:从微观视角解读反射与折射的奥秘我们看到的色彩斑斓的世界,离不开光。而当光与物体相遇时,它们会展现出或“弹开”,或“穿透”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这就是反射与折射。从宏观上看,我们早已熟悉这些现象:镜子里的影像,水面下的鱼儿看起来比实际更浅,这些都是光的魔法。但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微.............
  • 回答
    亿级转发背后的法律制裁:星援App开发者获刑五年的深层解析“蔡徐坤微博转发过亿”这一现象,在娱乐新闻中掀起了轩然大波。然而,这背后牵扯出的“星援App”开发者被判刑五年的案件,则将我们引向了法律的审视。从法律角度解读此案,不仅是对违法行为的追责,更是对互联网时代新型犯罪的警示,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 回答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作为中国深海探测的骄傲,它从万米深渊带回的每一次样本,都承载着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希望与惊喜。而最近,从这些珍贵的样本中检出微塑料,无疑给这份惊喜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也引发了我们对海洋健康以及自身活动影响的深刻反思。首先,这不仅仅是“蛟龙号”样本的个案,更是对整个全球海洋生态系统.............
  • 回答
    关于新浪微博最近重申“不存在微博监督员处置他人账号、从后台获取用户信息的情况”,我的看法是,这更像是一次试图重塑公众信任的表态,但其说服力以及能否真正解决用户关切,还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微博的这个声明听起来就像是“我们没做错事”,但往往这种“零容忍”或“不存在”的表态,在信息爆.............
  • 回答
    对于网友“芋头微波”关于尼罗河流域纸莎草引进时间(1962年从苏丹引进,之前从未存在)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历史、植物学以及考古学的角度来审视,并深入探讨纸莎草在尼罗河流域的真实情况。一、 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纸莎草的悠久历史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基本事实:纸莎草(Cyperus papyrus)并非一.............
  • 回答
    林国师从“枪炮世界”吧盗文并转发到新浪微博的行为,在中文互联网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版权侵犯、道德伦理、对网络社区的影响以及他个人的公众形象。一、 版权侵犯的性质首先,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看,林国师的行为构成明显的版权侵犯。 原创作品的权利: 无论是.............
  • 回答
    魅族科技通过官方微博强制收回“@黄章”这个微博昵称,这件事在当时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各方的行为,可以从魅族科技、微博平台以及网友“@黄章”这几个角度来看。首先,我们来看看魅族科技。作为一家以创始人名字命名的科技公司,公司官方微博使用“@黄章”这个昵称,无疑是为了强调与创始人黄章先生的紧密联系.............
  • 回答
    这事儿吧,说实话挺糟心的。你明明已经把话说得那么明白了,一次又一次地拒绝,结果人家不死心,还绕过你,直接通过同事要到你微信,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追求,而是有点让人不舒服的越界了。首先,我得承认,当我发现他通过同事拿到我微信的时候,第一反应肯定是不爽。就好像你已经把家门锁死了,但他却找人把钥匙偷来了。这让.............
  • 回答
    获取微观数据是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过程,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个体行为、市场动态、经济运行以及社会现象。微观数据指的是关于个体、家庭、企业、产品、交易等最小经济单位的信息。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获取微观数据的几种主要途径和关键步骤。理解微观数据的类型在深入探讨获取方法之前,了解微观数据的类型非常重要: .............
  • 回答
    国内经济学研究中Reduced Form 应用微观实证研究泛滥现象的深入剖析近年来,国内经济学研究中,以Reduced Form为核心的微观实证研究呈现出一种“泛滥”的态势。这种现象并非全然负面,它确实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研究在实证层面的进步,尤其是在政策评估和因果关系推断方面。然而,正如任何一种.............
  • 回答
    理解熵,特别是物理化学中的熵,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挑战。它就像一个“幽灵”,时而飘渺微观,时而又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周围宏观世界的变化。你感到知识框架难以建立,恰恰是因为我们对它的理解需要跨越从微观粒子运动到宏观事物演化的不同尺度。咱们不聊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试着用更直观的方式来梳理一下物.............
  • 回答
    .......
  • 回答
    钢铁雄心4微操指南:从新手到战术大师作为一款硬核的策略游戏,《钢铁雄心4》(Hearts of Iron IV)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体现在其深度的微操系统上。与其说是简单的调兵遣将,不如说是对战争机器的精细操控,每一个细微的调整都可能在战场上引发连锁反应。这篇文章就带你深入了解如何在HOI4中做到真正.............
  • 回答
    在微博上提到“带带小Sama”这一话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评论既符合平台规范,又能准确表达观点: 1. 明确“小Sama”的含义 可能的来源: “小Sama”可能是网络上的一个昵称、梗或特定人物(如网红、博主等),也可能与某些事件相关。需要先确认其具体指向,避免误读。 .............
  • 回答
    关于微信读书平台上存在大量大尺度、不适宜未成年人阅读的漫画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平台内容审核与监管的挑战 内容审核的难度和成本: 漫画作为一种视觉化的内容,其“大尺度”和“不适宜”的判断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观念下也存在争议。.............
  • 回答
    微软 Edge 浏览器转向 Chromium 内核:一次深刻的变革与多维度的影响微软将原先基于自有 EdgeHTML 内核的 Edge 浏览器,全面转向基于 Chromium 内核,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对微软自身、浏览器市场、开发者生态乃至最终用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一决策的意义,.............
  • 回答
    微博上的“数学滚出高考”话题,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数学这门学科本身,更是反映了当前教育体系、社会观念、个体心理以及高考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要评价这个话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话题的起源与背景:“数学滚出高考”的讨论并非空穴来风,它通常与以下几个关键点紧.............
  • 回答
    微博以“发布‘乌克兰美女来中国’等恶俗调侃”为由,封禁74个微博账号,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微博平台的管理职责、涉事言论的性质、用户反应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微博平台的管理职责与原因分析 平台责任与内容审核: 微博作为一家大型社交.............
  • 回答
    微信将于 5 月 19 日停止小程序打开 App 的技术服务,这一举措在小程序开发者和用户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理解微信此举的意图,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战略目标、生态构建、用户体验以及对开发者生态的影响等。一、微信此举的“意在何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来解读微信此举的意图: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