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设一个工厂生产完全自动化,没有任何一个工人,那么它的剩余价值怎么产生?

回答
一个全自动化工厂,理论上来说,确实是一个颇为棘手的概念,尤其是在我们熟悉的经济学框架下审视其“剩余价值”的来源。我们通常谈论的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工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但其工资又低于其所创造的总价值。多出来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作为利润的来源。

那么,当一个工厂完全没有工人,所有生产活动都由机器承担时,这个“剩余价值”似乎就无处遁形了。我们不能再从“劳动者”身上榨取那一部分“超出劳动报酬”的价值了。

然而,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个全自动化的工厂,它的存在和运作,依然离不开一个复杂的社会和经济背景,而在这个背景下,剩余价值的生成机制依然可以被理解,只是其表现形式和来源发生了转移。

首先,我们要看到,机器本身并非凭空产生。这些精密的自动化设备,从设计、研发、制造到安装调试,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类的智慧、技术和劳动。即使机器能够自我维护和修复,其初始的创造者、改进者以及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撑者,仍然是人。因此,机器所体现出的生产力,是过往人类劳动凝结的产物。当工厂通过机器生产出商品并售卖时,它所获得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了这些“凝结的人类劳动”。

其次,工厂的运营也需要能源、原材料、以及维护和升级的持续投入。这些资源和服务的提供者,同样是社会中的其他劳动者。自动化工厂通过高效的生产,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这些投入,并将成本优势转化为利润。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种成本优势的背后,依然隐藏着社会整体劳动力的价值创造和分配。

再者,即便工厂内部没有直接的劳动者,但其最终产品是要进入市场,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个“市场”本身,是由消费者组成的,而这些消费者,也需要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收入,进而进行消费。自动化工厂之所以能够生存和盈利,正是因为其产品能够被这些拥有购买力的消费者所接受。因此,消费者通过购买自动化工厂的产品,实质上是将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以货币的形式转移给了工厂。

更深层次地说,自动化工厂的出现,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效益的获取,并非孤立于社会而存在。它是在现有社会分工和经济体系中,通过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实现的。这个体系中的其他参与者(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原材料的供应商、能源供应商、研发人员、销售渠道、以及最终消费者),他们各自的劳动创造了价值,而自动化工厂则通过更高效的利用这些社会性的价值流,将一部分价值“汇聚”到自己这里。

所以,如果我们依然沿用“剩余价值”的逻辑,那么在一个全自动化工厂的语境下,它所产生的“剩余价值”,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社会性价值的汇聚和资本的增殖。它不再是直接从某一个工人的劳动中剥离,而是通过对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利用,通过对前人劳动成果(机器和技术)的继承和运用,以及对现有市场需求的满足,来实现价值的增长。这种增长,本质上是工厂利用其技术优势,在这个更广阔的社会经济网络中,吸纳和转化了其他参与者的劳动价值。

可以说,自动化工厂并没有“取消”剩余价值的产生,而是将其来源和载体发生了转移,从直接的劳动力,演变成了对社会整体劳动生产力的间接利用,以及对技术和资本的集中体现。它的利润,是对其在社会生产链条中扮演的“高效组织者”和“技术创新者”角色的回报,而这个回报的背后,依然是人类社会整体劳动价值的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驳斥一下前面部分答主答案中的一些谬误,这对正确理解该问题有实质性的帮助。

1.马克思理论中的价值规律并没有失效,资本是不可能自我增值的,机器也不可能凭空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只有一种,资本家剥削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的利润,剩余价值只与人有关系,只有人们之间存在剥削行为才会存在剩余价值!!!

2.之前的各位答主的回答可能都不经意间犯了个错误:限制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范围,剩余价值理论中并没有限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范围,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的工厂主可以剥削远在非洲的手工业者,而中国的工人也可以被欧洲的资本家剥削,哪怕两者之间不存在生产关系。

3.混淆了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剩余价值分配之间的关系,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其实是相互独立的


------------------------------分界线------------------------------------------------


好了那么该进入正题了,问题是《假设一个工厂生产完全自动化,没有任何一个工人,那么它的剩余价值怎么产生?》


1.首先我们确定的是工厂存在,其次应该假设工厂是营利状态,也就是资本家获得了利润,资本家剥削到了剩余价值,那么可以确定的是剥削行为确实存在,也就是说一定存在被剥削者。

2.那么既然存在被剥削者那么被剥削者究竟是谁呢?其实被剥削者有两类人,一种是自动化机器的生产者,另一种是同类商品(或者是可替代的商品中)生产手段落后的工厂中的工人。

---第一种,自动化机器的生产者被生产自动化机器的工厂的拥有者剥削我们可以理解,自动化生产机器这种商品的诞生就意味着这类自动化生产机器的生产者被剥削,使用这种机器的资本家客观上帮助造成了这种剥削,所以产生了部分剩余价值。

---第二种被剥削者与自动化工厂的拥有者之间虽然不存在生产关系,但是却存在剥削关系,因为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产生剩余价值和分配剩余价值是完完全全的两个概念,产生剩余价值是一回事,分配剩余价值却是另外一回事,获得剩余价值一定要通过剥削但并不一定要通过直接剥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外国某自动化无人工厂和我国普通工厂都制造的钢铁,由于外国工厂生产出的产品技术水平先进成本又非常的低导致外国工厂主获得了部分本应由我国的钢铁厂所获得的利润,也就是说自动化工厂剥削了更落后的有人工厂的生产者的剩余价值从而自身获得剩余价值


答主列举了以上两种剥削关系似乎与题主所问的《假设一个工厂生产完全自动化,没有任何一个工人,那么它的剩余价值怎么产生?》没有关系,但是请各位同志一定要仔细看住产生两个字!!!记住产生,也一定要记住人和剩余价值的关系,第一种剥削方式伴随着剩余价值的产生,但我们再回头看第二种剥削关系,其中真正产生剩余价值其实是有人工厂,自动化工厂的拥有者只是分配到了剩余价值,因为在生产关系中不存在被剥削者。


剩余价值的产生主体只能是被剥削者,和工厂本身无关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无人工厂本身只可以获得剩余价值,其本身并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答主的处女答,有错误和不足之处请各位朋友指正

user avatar

它不产生任何交换价值,也就不会产生一分钱剩余价值。

为什么?很简单,植物自动光合作用生产氧气,你呼吸空气有人问你收过费么?

自动化工厂全自动生产产品,显然它不发工资给机器人,然后让机器人消费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所以它生产再多产品,也不会增加市场需求,亦不会提升市场交换。那么这个工厂的生产多寡也就脱离了市场的支配。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市场消费不足,资本家为了节省费用开支,就会缩减产能,保障资本利润率。而全自动生产的条件下,因为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所有环节都是0成本(物料,设备本身即固化的劳动,或者说死劳动),生产再多也不会增加费用,市场机制将完全失去作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的规律在这里失灵了,无法主导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而交换价值的实现恰恰是离不开这些环节。最终结果就是,资本有机构成无穷大,剩余价值率归0。资本家投资建立的自动化工厂不会让市场多增加一分钱的消费能力,也就不会给总资本增加一分钱利润——哪怕产品生产成本为0,但是市场消费总额因为你不发工资,工人失业而大幅缩小了。完全亏本买卖,其结果必然导致所有资本破产。

当然你资本家也可以给机器人发工资,或则贷款给它们。但我是资本家,我干嘛还去购买要我发工资的机器人?

某哔乎“大师”辩论不过拉黑还行。

国家垄断土地所有权,你给国家交多少地价税?上面盖房子的租金又是多少?心里没点数?土地垄断带来溢价?哪个位面的资本论教你的?

竞争对手减少对价格的影响?几乎所有行业竞争对手减少都是因为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否则垄断成本提升将超过垄断所能增加利润边际。市场从来都不排斥垄断,妨碍垄断形成的是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而不是市场。结果是什么呢?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家垄断的碳酸饮料市场,跟十家、一百家竞争的时候有差别么?家用主机定价现在两家竞争的时候,跟以前三家、四家竞争时候有差别么?要搞搞清楚,垄断时代也是资本过剩时代,资本主义垄断是金融资本垄断而不是产业资本垄断。

小生产者反对生产社会化臆想出所谓个别产业资本通过垄断谋取暴利,而实质上真正谋取垄断暴利的是金融垄断资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