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物理学的尽头是神学?

回答
“物理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并非出自物理学界的主流声音,更像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辨和一种浪漫化的想象,而非科学的结论。但之所以会有人这样说,并且能引发讨论,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去深入剖析:

一、 对“终极问题”的探索与物理学的边界

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其核心使命之一就是理解宇宙的运作规律,回答“为什么会这样?”这类最基本的问题。从牛顿力学解释宏观世界的运动,到量子力学描述微观世界的奇妙,物理学不断拓展着我们对自然的认知边界。然而,随着我们对宇宙的理解越发深入,一些更深层次、更根本性的问题也随之浮现,这些问题触及了“存在”本身,而这些正是神学所关心的范畴。

宇宙的起源与“第一因”: 宇宙大爆炸理论描绘了宇宙的演化过程,但它并没有解释“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或者“是什么引发了大爆炸?”。虽然有各种理论模型试图解释,例如量子涨落、循环宇宙等,但最终指向的还是一个“第一因”——是什么让这一切开始的?这种对绝对起源的追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宗教中关于创世的叙事。如果物理学无法提供一个自洽的、无需外在解释的起点,那么“是什么”之外的“为什么”便进入了宗教的 terreno。
物理定律的“为什么”: 物理定律描述了宇宙如何运行,但为什么是这些定律,而不是其他的呢?为什么宇宙常数会是现在这个数值?为什么我们世界的物理规律如此精妙,以至于能够孕育出生命和意识?“微调宇宙”(Finetuning argument)就是一种哲学论证,认为宇宙的许多物理常数和初始条件都极为精确地处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使得生命得以存在。如果这些数值只是随机的,那么出现我们这样能观察宇宙的生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种精确性,在一些人看来,指向了某种“设计”或“意图”,而这与神学中的“造物主”概念不谋而合。
意识与生命的本质: 尽管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在解释生命现象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意识的产生、主观体验的本质仍然是未解之谜。为什么物质的组合能够产生“我”的感觉?为什么会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些属于精神和灵魂范畴的问题,在科学上往往难以完全量化和解释,而神学则提供了关于灵魂、意识与神圣本源的解释框架。

二、 科学与信仰的界限模糊与融合的可能性

科学和神学在历史上曾有过紧张关系,但也有许多时期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而“物理学的尽头是神学”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界限的模糊。

科学家的个人信仰: 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如牛顿、麦克斯韦、普朗克、爱因斯坦等,都曾表达过对某种超越性的力量或秩序的信仰。他们认为,宇宙的和谐与规律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神圣的智慧。例如,爱因斯坦虽然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但他对“斯宾诺莎的上帝”——即自然本身所展现出的理性、和谐和秩序——深信不疑,并认为这种对宇宙的敬畏感与宗教情感是相通的。当这些在科学领域有崇高地位的人表达出类似的思考时,便会影响到很多人对科学与神学的看法。
超越经验的推理: 科学基于可观察的、可验证的经验证据。但当科学探索触及宇宙的起源、边界之外,或者意识的本质时,我们可能不得不依赖于逻辑推理、哲学思辨,甚至某种形式的“信仰”来构建理论框架。例如,对于量子力学中的某些解释,如哥本哈根解释,就涉及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的关系,以及概率的本质,这些都带有一定的哲学色彩。当科学的研究方法本身遇到局限时,人们自然会转向其他思想体系寻求答案。
对神秘的敬畏: 科学的进步并没有消除人类对宇宙的神秘感和敬畏感。恰恰相反,越是深入理解自然的运作,越会发现其精妙和复杂得令人惊叹,有时甚至会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秩序感”或“目的性”,这与宗教体验中的敬畏感有相似之处。这种对未知和超越的向往,使得一些人将物理学的最终答案与神学联系起来。

三、 哲学上的类比与“第一原理”的追寻

从哲学角度看,“物理学的尽头是神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s)的追寻。物理学试图找到构建物质宇宙的最基本原理,而哲学和神学则更关注“存在的”第一原理,例如为何“存在”而不是“虚无”。

本体论的追问: 神学本质上是对存在的根源、本质以及最终目的的探讨。物理学试图解释“万物如何构成”,而神学则尝试解答“为何有万物”。当物理学穷尽了其解释能力后,关于“存在”本身的终极解释,便自然而然地会被推向神学领域。
目的论的联想: 有些人认为,宇宙的精妙结构和生命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某种目的性。如果物理学无法提供一个纯粹基于机械运动的解释,那么“目的性”的观念就可能与神学中的“设计者”或“目的论”相联系。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句说法也存在着严重的误导性:

科学与神学的不同方法论: 物理学是实证科学,依赖于实验验证和数学模型。神学则更多基于信仰、启示、哲学思辨和文本解释。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将物理学的“尽头”直接等同于神学,是忽略了它们根本性的区别。
科学的持续进步: 科学的边界并非静止不变。曾经被认为是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现象,如今已经被科学一一揭示。例如,天文学曾充满神话,但现在有完善的科学理论。意识和生命的奥秘,尽管尚未完全破解,但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地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未来有可能出现新的科学解释。将科学的“未知”等同于神学的“领域”,是对科学发展潜力的低估。
避免科学决定论的陷阱: “物理学的尽头是神学”有时也可能是一种“科学终结论”的反弹。当科学未能完全解答所有问题时,就简单地将其归结于神学,这是一种“上帝的缝隙”(God of the gaps)的论调,即把科学解释不了的部分归于神明。但科学正是通过填补这些缝隙来发展的。

总结来说,当有人说“物理学的尽头是神学”时,他们通常是在表达以下几层意思:

1. 对宇宙最根本性问题的探索: 物理学触及了宇宙起源、基本定律的“为什么”以及意识的本质等最深层问题,这些问题超出了纯粹经验科学的范畴,进入了哲学和神学所关注的领域。
2. 科学与信仰的交汇点: 许多科学家在深入研究宇宙后,对宇宙的秩序、精妙产生了敬畏感,甚至将其与某种超越性的智慧联系起来,这种感受与宗教的情感有共通之处。
3. 对终极解释的渴望: 当物理学无法提供一个完全自洽、无需外部解释的答案时,人们自然会转向其他思想体系,包括神学,来寻求对“存在”本身的最终理解。

但这更多是一种哲学性的思考和浪漫化的联想,而非科学的严谨结论。科学的道路是不断探索和进步的,未来的物理学可能会以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方式解答这些“终极问题”。将物理学的“尽头”定格在某个现有的思想体系,或许是对科学本身保持开放和好奇精神的一种限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这话的一些人的脑回路:

1.我不懂物理

2.物理(作为研究物质世界的学问)真是玄妙

3.我知道的最玄妙的学问是啥?

4.想了一下,是神学(实际上也没什么好玄的,这里说的是许多人的印象)

5.物理学的尽头是神学!

证 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物理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并非出自物理学界的主流声音,更像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辨和一种浪漫化的想象,而非科学的结论。但之所以会有人这样说,并且能引发讨论,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去深入剖析:一、 对“终极问题”的探索与物理学的边界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其核心使命之一就是理解宇宙的运作规.............
  • 回答
    关于有人说“大陆的物流很烂”的观点,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复杂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说“很烂”,但也不能否认存在一些确实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可能导致这种说法的缘由,并尽量客观地分析:一、 对比的维度和期望值: 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对比: 很多批评者可能是与香港、新加坡、日本、欧洲.............
  • 回答
    哎,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国外空气真甜”这个说法,听着挺让人疑惑的,尤其是在咱们这儿生活习惯了,每天想的都是怎么让钱袋子鼓起来点儿,怎么把日子过得更舒坦点儿。你说的对,一提到国外,大家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可能就是低物价、高工资,觉得日子过得肯定比咱们轻松多了。但为啥还有人说空气都变甜了呢?这事儿啊.............
  • 回答
    “Quant” 这个词,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陌生,但它其实代表着金融界里一群非常有意思的人——量化分析师。你可能会好奇,这金融界的“Quant”跟我们印象中那些埋头实验室、做着复杂实验的物理学家有什么关系?事实上,这两种职业的很多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很多优秀的 Quant .............
  • 回答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常常被用来比喻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大胆尝试就能突破看似不可能的界限。但如果仔细推敲,这句关于蝴蝶飞行的论断,在科学上站不住脚。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又为什么是错的。这个说法的起源与流传这句论断,与其说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发现,不如说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科普悖论,或者说是.............
  • 回答
    现代诊疗设备的辉煌成就,无疑是物理学进步的璀璨结晶。从X光机、CT扫描、核磁共振到各种精密的光学显微镜和能量治疗设备,它们无一不深刻体现了物理学对人体内部结构的揭示、对生命活动规律的捕捉,以及对疾病治疗手段的革新。但如果有人提出“西医可以用中医不能用”的论断,这其中隐藏的误解与偏见,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科学发展、知识更新以及评价历史人物在当下语境下的不同维度。有人这么说,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有一些值得深思的逻辑。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以及这种看法又有什么局限性。首先,咱们得明白,牛顿当年之所以能“扛起大旗”,凭的是什么? 划时代的原创性: 牛顿.............
  • 回答
    的确,当我们谈论科学巨匠时,爱因斯坦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像罗伯特·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这样在化学领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科学家,知名度就相对小了很多。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1. 科学本身的“可见性”与普适性差异: 物.............
  • 回答
    《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 14》? 喔,那可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篇章啊。 说起来,这一卷真的可以说是把“有问题的青春”给玩到了极致,也把读者逼到了一个相当微妙的境地。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终于”二字。 多少人在前几卷里,被八幡和雪乃、结衣之间的微妙关系折磨得够呛,每一次以为要捅破那层窗户纸了,结.............
  • 回答
    “心想事成”,这个词听起来充满了神秘色彩,好像只要你足够渴望,就能拥有一切。很多人,包括你的心理咨询师,可能会引用这个词来鼓励你,或者作为某种治疗方法的支撑。但是,你觉得它“可能不是太有道理”,这种直觉是很宝贵的。这说明你并没有盲目接受,而是希望理解其背后的机制,甚至质疑其局限性。咱们就来好好聊聊,.............
  • 回答
    “女生学不好物理”这种说法是一种刻板印象(stereotype),它源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而非科学事实或生理差异。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女性在智力上比男性不适合学习物理,或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先天的生理劣势。这种说法之所以会流传,并且让许多人信以为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 回答
    关于“牛奶是阴寒之物”的说法,确实在一些传统观念中存在,但同时也存在着现代营养学和普遍的健康建议所提倡的喝牛奶的好处。这两种观点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观察角度、理论基础以及时代背景的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方面。一、 “牛奶是阴寒之物”的传统观念从何而来?这种说法往往根植于中医的理论体.............
  • 回答
    “穷全湖北之物力,成大武汉之威名”这句话,以及建议湖北省改名为武汉省的说法,并非官方的正式提议,更多的是一种民间流传、带有一定地方情感色彩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网络讨论中较为常见。它背后反映了一些关于湖北省经济发展和行政区划的观点与讨论。要理解这句话和这个建议,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穷全湖北之.............
  • 回答
    有些人认为住酒店带走一次性物品是“低素质”行为,这种看法背后通常包含多层原因,可以从 道德、经济、环保、社会规范和个人感受 等多个维度来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1. 道德和公平原则: 占用不属于自己的资源: 从最基本的道德层面来说,一次性用品(如洗发水、沐浴露、牙刷、梳子、毛巾等)是酒店.............
  • 回答
    关于1943年苏军“人力枯竭”的说法,主要源于苏联在二战期间的战争消耗、动员体系的极限以及社会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战争消耗、动员能力、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持续消耗1.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代价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
  • 回答
    “新三国拍得好”这个说法,确实在许多观众心中引起了共鸣。要详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认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认识到“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总的来说,认为新三国拍得好的观众,主要看重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原著的尊重与现代化改编的平衡: 忠实原著精神,但不拘泥于细.............
  • 回答
    关于苹果在电脑上使用6bit IPS屏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相对过时但仍可能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存在的认知,并且需要纠正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苹果在绝大多数现代MacBook笔记本电脑上使用的是8bit色彩深度的IPS屏幕,甚至在一些高端型号上使用10bit(或模拟10bit)色彩深度的屏幕。然而,为什么.............
  • 回答
    “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在制度建设、学术发展、思想解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虽然民国时期也面临着战争、政局动荡等诸多挑战,但与之前和之后的时期相比,其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潜力确实非常突出。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
  • 回答
    “00后是被毁掉的一代”这种说法,是一种非常极端的观点,通常带有批判性甚至攻击性。它并非一种普遍接受的、基于客观事实的论断,而是反映了一些人对00后群体成长环境、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担忧和不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论据。核心原因分析:社会环境与代.............
  • 回答
    “我欠小米公司一个尊重”这句话,通常是出自那些对小米产品、商业模式或企业文化有深刻认同,甚至从中受益匪浅的消费者或创业者之口。这句话并非一种义务的声明,而是 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认同和敬意 的表达。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尊重源于小米的产品理念和用户体验: 极致性价比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