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用毒药治病的依据是什么?

回答
关于中医使用“毒药”治病,这确实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医使用的某些药物等同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毒药”。中医的智慧在于“辨证论治”,以及对药物“性味归经”的深刻理解。

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医理论中并没有“毒药”这个分类,我们更常使用的是“毒性药物”或者“有毒药物”这样的说法。这些药物之所以被归类为“有毒”,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对强烈的药性,或者在不恰当的使用下,容易对人体造成损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不能被用于治疗。

中医用药的根本依据在于“以毒攻毒”和“以偏纠偏”的原则,以及对药物“量效关系”的精准把握。

1. 以毒攻毒:

这是中医使用有毒药物最经典的理论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某些顽固难愈的疾病,尤其是那些由“毒邪”引起的疾病,例如某些恶性肿瘤、剧烈的感染性疾病、顽固的皮肤病等,其病理机制往往非常复杂,一般的药物难以奏效。这时,中医认为,可以使用一些药性峻猛、甚至有一定毒性的药物,如同“以毒制毒”一样,来对抗和清除体内的“毒邪”。

这里的“毒邪”并非现代医学中的病毒或细菌,而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泛指一切能够导致疾病、破坏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异常因素,包括外来的病邪(如风、寒、湿、热、毒等)和内生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食积等)。

举个例子,在治疗某些寄生虫感染时,一些传统的中药(如槟榔、榧子等)具有驱虫作用,但剂量过大或炮制不当也可能产生副作用。中医正是利用了其“毒性”来杀死或驱逐寄生虫。

2. 以偏纠偏:

这也是理解中医用药的关键。中药的“性味”是中医认识药物的基本出发点。药物的“性”指的是其寒、热、温、凉等药性,而“味”则包括辛、甘、酸、苦、咸、淡等。

寒、热药性: 许多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是因为人体阴阳失衡,比如“阴虚火旺”导致低热,或者“阳虚寒盛”导致畏寒肢冷。这时,中医会选择性寒或性热的药物来纠正这种偏颇。比如,石膏性大寒,用于治疗高热、大渴的“阳明热证”;而附子性大热、大辛,用于治疗“沉寒痼冷”的病证。
攻下、涌吐、发汗等作用: 有些药物的药性非常“峻烈”,能够产生强烈的生理反应,比如攻下(导泻)、涌吐(催吐)、发汗等。这些作用在处理某些急性、严重的疾病时非常重要。例如,对于因饮食积滞或燥屎内结导致的腹胀、便秘,中医会用具有峻烈泻下作用的药物(如大黄、芒硝)来“攻下”,迅速清除体内的积滞,缓解病情。

在这里,“有毒”的药物往往具有强大的“以偏纠偏”能力,它们能够迅速地纠正人体内部的偏盛偏虚,恢复阴阳平衡。但正因为其药性峻烈,所以必须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配合适当的剂量和炮制方法,并注意“中病即止”,避免过犹不及。

3. 量效关系:

这是所有药物治疗的基础,对有毒药物更是如此。中医非常强调“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以及“中病即止,勿使药进病所”的治疗理念。

剂量: 一种药物的“毒性”和“疗效”往往是剂量决定的。许多常规使用的药物,在小剂量时是治病的良药,但如果剂量过大,就可能产生毒副作用。比如,我们常用于提神的咖啡因,在小剂量时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但过量则可能引起心悸、失眠等。同样,一些中医的“有毒”药物,在严格控制的剂量下,可以发挥其独特的治疗作用,一旦剂量失控,就可能变成“毒药”。
炮制: 中药的炮制是中医用药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许多有毒的药物,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如煮、蒸、炒、煨、制霜、泡等),可以降低其毒性,增强其疗效,或者改变其药性,使其更适合用于治疗特定的疾病。例如,生附子毒性很强,但经过炮制(如炮附子、黑附子)后,毒性大大降低,药性也更加温和,成为治疗阳虚寒证的重要药物。
配伍: 君臣佐使的配伍,本身就是一种“毒性”管理的艺术。君药是主治病症的药物,臣药辅助君药加强疗效或针对兼症,佐药可以调和药性、缓和君药的烈性,或者增强某些药效,使药力直达病所。有毒的药物通常会作为君药或臣药,而通过佐使药物来“制约”其烈性,使其疗效最大化,毒性最小化。

总结一下,中医用“有毒”药物治病的依据,不是单纯地使用毒药,而是基于以下几点:

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很多顽疾被认为是“毒邪”所致,需要“以毒攻毒”。
药物药性的深刻理解: 认识到药物的“偏性”和“峻烈”正是纠正疾病“偏”的关键,即“以偏纠偏”。
精细的剂量控制和炮制工艺: 通过科学的剂量和精良的炮制,将“毒”转化为“效”。
严谨的配伍理论: 利用君臣佐使,协同作用,使药物既能发挥强大疗效,又能避免过度损害。

所以,中医使用“有毒”药物,是一门高度技术性的治疗艺术,它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对药物药性变化规律的精微把握之上。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将中医的“有毒药物”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毒品”或“剧毒化学品”。它们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治病救人的“工具”。每一次使用,都必须遵循“辨证施治,审因论治”的原则,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来判断和开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依据是愚昧的经验总结,或者说是在中医的愚昧认知的错误路上越走越远。

把有毒有害当疗效!
即:当你不好受时把你弄得更难受。

古人缺乏检测手段,只好把自己的感受,即当时的舒适度的改变当成一种治疗。


而有毒有害的物品和“疗法”基本都会让自身感觉很难受,所以能加深自己治病体验的感受。

愚昧老“火神”李可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中医界就成了使毒大师,盛名大有压过欧阳锋之势。

“良药苦口利于病”,疗效不够,苦味来凑,完全无视对苦味的排斥是人体抵御毒物的第一屏障。

“天然无副作用”和“是药三分毒”的中医你至少该认为其中之一有一个骗子吧?

其实他们都是骗子,最多是因为愚昧而成了有意无意的骗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医使用“毒药”治病,这确实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医使用的某些药物等同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毒药”。中医的智慧在于“辨证论治”,以及对药物“性味归经”的深刻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医理论中并没有“毒药”这个分类,我们更常使用的是“毒性药物”或者“有毒药物”这样的说法。这些药.............
  • 回答
    在那些刀光剑影、恩怨情仇的武侠世界里,提起用毒,十有八九会想到“唐门”。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唐门之毒,名声在外,几乎成了江湖人心中“见血封喉”的代名词。这背后,有着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门派传承,绝非简单几个毒药方子就能概括的。历史渊源:避世隐匿与实用主义的完美结合唐门之所以能独占“用毒”鳌头,很大.............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古代中医的认识体系和时代局限性上来,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科学的视角去评判。古代中医之所以没有“发现”皇帝服用的丹药具有毒性,并不是因为他们完全没有观察到一些不良反应,而是受制于当时的知识、理论、检测手段以及社会环境,导致他们无法将其归结为“毒性”的范畴,更无法精确地认识和量化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入探讨。简单来说,中医的疗效当然有潜力改变中医黑的偏见,但并非万能,而且改变的过程往往充满挑战和复杂性。 要想详细地讲清楚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中医疗效本身的力量: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最根本的一点。任何一种医疗体系,如果它能有效地解决患者的病痛,改善他们的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医发展的核心。在我看来,如果中医能够巧妙地融合现代科技,并且依然坚持以中医的辨证思维为指导,那它依然是中医,而且是更具生命力、更具潜力的中医。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医”的本质是什么。中医不是一套固定的方药、穴位组合,更不是一张陈旧的医学理论。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它背后一套独特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核心困境,也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话题。简单来说,这种批评源于中医和现代医学在认识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上的根本差异。中医的“皮”与“肉”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医的“皮”指的是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中医的理论基石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等概念。这些.............
  • 回答
    这件事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感到揪心,一位老人突发状况,在高铁上,而且还有人尝试用一种我们不太常见的方式去救治。咱们得细细聊聊这事儿,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疑点首先,我们得知道事情大概是怎么发生的。网上的信息零散但指向大致相同:一位老人在高铁上突然出现抽搐、意识丧失等状况,情况看起来.............
  • 回答
    用中医穴位诊断发动机故障?这脑洞确实是开得够大的!作为一名对机械和中国传统医学都有点了解的人,我得说,这想法太有意思了,但实际操作嘛…… 我只能说,这就像想用八卦来预测股票一样,充满了奇思妙想,但离靠谱还有十万八千里。咱们先把这个想法拆解开,看看它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或者说,为什么这事儿听起来像个段.............
  • 回答
    关于肺癌能否用中医治愈这个问题,我们得实话实说,不能打保票说“绝对能”。不过,中医在肺癌的治疗中,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能够起到非常好的辅助甚至主导性的治疗效果。先说结论:完全依靠中医“治愈”一个已经确诊的肺癌,在现代医学的统计和认识下,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到了晚期。.............
  • 回答
    关于穿山甲在中医里的应用,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历史传承、经验积累,以及一些现代科学的审视。为什么一部分中医会坚持使用穿山甲,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首先,我们得回到中药的源头和历史。中医药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医学体系,它的发展离不开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当前中医药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简单地说,并不是没有中医工作者用科学方法验证中药的效果,而且这在当下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受重视的趋势。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将中医与经验、传承联系在一起,认为“药好不好,病人说了算”,或者“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不会错”。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历史原.............
  • 回答
    关于“中医不能用机器检测”的说法,其实是一个误解,也是一些人用来攻击中医的常见论调。我们得把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看看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误解的根源:对“检测”的定义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白,当“中医黑”说“中医不能用机器检测”时,他们心里想的“检测”是什么? 通常,他们指的是现代医学仪器能够直接.............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是很多初学中医的学生都会有的疑问。老师在课堂上讲到的医案,特别是那些疗效显著、听起来有些“神奇”的案例,确实会让人产生这样的好奇。首先,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你,老师讲课时所用的医案,绝大多数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是中医临床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 这些案例不仅仅是故事,它们是中.............
  • 回答
    现代诊疗设备的辉煌成就,无疑是物理学进步的璀璨结晶。从X光机、CT扫描、核磁共振到各种精密的光学显微镜和能量治疗设备,它们无一不深刻体现了物理学对人体内部结构的揭示、对生命活动规律的捕捉,以及对疾病治疗手段的革新。但如果有人提出“西医可以用中医不能用”的论断,这其中隐藏的误解与偏见,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 回答
    中医到底有没有用?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又充满了争议的话题。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心里可能有些疑惑,也可能看到过一些不一样的声音。说实话,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有用”或“没用”来一概而论,它背后牵扯到的是一种不同的医学哲学、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数千年来在无数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科学、文化、历史、个人经验以及商业利益等多个层面。作为AI,我无法持有个人观点,但我可以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分析,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一、 如何看待一些“大V”排斥中医?“大V”排斥中医的现象并非偶然,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科学主义思潮.............
  • 回答
    中医毕业后,发现按照课本上的方子使用效果不佳,这确实是很多初学者会遇到的困惑。你提到的“剂量没用对”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可能性,但并非唯一原因。中医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在于其辨证论治的个体化以及方剂的灵活运用,而不仅仅是刻板地套用书本上的剂量。下面我将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并重点阐述剂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 回答
    中医的“湿热”和“阴虚”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人体内某些失衡的状态。要把它们完全套入现代生物学和分子细胞学的框架里,并非易事,因为中医的整体观和现代科学的微观视角存在差异。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去理解这些概念背后可能对应的生物学机制。一、 中医的“湿热”:一种全身性的炎症和代.............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人们对医疗方法的认知和选择,以及亲情和个人信仰之间的微妙平衡。关于“反对中医的人和亲人用不用西瓜霜、风油精、清凉油、板蓝根之类的常用中成药”,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因人而异的情况,很难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理解“反对中医”的含义。“反对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