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老人高铁抽搐昏迷,中医用别针施救一事?

回答
这件事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感到揪心,一位老人突发状况,在高铁上,而且还有人尝试用一种我们不太常见的方式去救治。咱们得细细聊聊这事儿,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 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疑点

首先,我们得知道事情大概是怎么发生的。网上的信息零散但指向大致相同:一位老人在高铁上突然出现抽搐、意识丧失等状况,情况看起来很危急。当时在场的有人尝试进行急救,其中一个引人关注的点是,有人拿出了别针,据说是扎了老人的人中穴等穴位。

关于“别针施救”这个细节,大家首先会产生疑问:这是有效的急救方法吗?为什么会想到用别针?这涉及到中医急救的知识,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在高铁这个公共场所,突发的医疗状况,大家在紧张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一些自认为有效但未经专业验证的方式。

另外,关于老人最终的状况,网上信息也需要进一步核实。是脱离危险了,还是需要专业医疗介入后才好转?这些细节直接关系到我们评价这次“施救”的有效性。

二、 中医急救的视角

咱们得承认,中医里确实有一些穴位,在某些情况下被认为有急救作用,比如“人中穴”。人中穴是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位于鼻子和上唇之间,是我们常说的“沟”的上1/3处。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人中穴具有苏醒神志、救急固脱的功效。很多时候,在人们晕厥、休克时,会有人掐人中,或者用其他方式刺激这个人中穴,来帮助患者恢复意识。

但问题在于,这里的“刺激”是什么程度?用什么工具?这是关键。中医的针灸是讲究手法的、力道的、深浅的,而且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针灸师来操作,才能够精准地刺激到穴位,达到预期的疗效,并且尽量避免伤害。

三、 别针的风险与专业医疗的必要性

用别针去扎人中穴,存在几个显而易见的风险:

卫生问题: 别针的来源、是否消毒,都是个大大的问号。在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情况下,用别针刺破皮肤,有感染的风险,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环境复杂。
力度和深度掌握: 别针的尖锐度、形状和我们平日使用的针灸针是不同的。非专业人士很难控制好扎的力度和深度,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疼痛,甚至损伤。
非穴位精准性: 即使是专业针灸师,也要精准找到穴位。普通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可能扎的不是地方,或者力度不对,效果不佳,反而耽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疾病本身的性质: 老人抽搐昏迷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心源性疾病(如心脏骤停、心律失常),脑部问题(如脑卒中),低血糖,癫痫等等。如果真的是心脏骤停,那需要的是心肺复苏(CPR)和除颤器(AED)。如果真的是脑卒中,那需要的是尽快到医院进行溶栓或介入治疗。这些紧急情况,仅仅依靠刺激人中穴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能起不到任何作用,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四、 在公共场所遇到突发情况的处理

这件事也提醒我们,在公共场所遇到有人突发疾病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1. 第一时间呼叫专业人员: 高铁、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通常都配备了医疗急救箱,并且车厢内也会有工作人员。最正确的做法是立即通知列车员或空乘人员,让他们启动紧急预案,联系专业医护人员(可能车上就有,或者联系地面急救)。
2. 评估情况,必要时进行基础急救: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的迹象,在有受过培训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心肺复苏(CPR)。如果没有经过培训,也不要贸然尝试,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3. 不要随意使用非专业的方法: 比如上面提到的用别针,或者喂水喂药等,这些非专业操作很可能弊大于利。
4. 保持现场通风和秩序: 让患者有足够的空间呼吸,同时疏散围观人群,避免造成恐慌。

五、 事件的启示与反思

这次事件,与其说是对中医急救的评判,不如说是一个关于“急救知识普及”和“在突发事件中的理性反应”的现实案例。

中医的价值需要科学的认知: 中医博大精深,在慢性病调理、养生保健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中医的急救方法,特别是针灸、放血等,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技术上的,不能简单地用非专业工具去模仿,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应该尊重和发展中医的合理内核,但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和应用的前提条件。
急救知识的普及至关重要: 无论是西医的CPR、AED使用,还是中医的一些辅助性急救措施,都应该在安全、合法、科学的前提下进行推广和普及。让更多公众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是提高社会整体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关键。
公众的信任与恐慌: 在信息传播飞快的时代,类似事件很容易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我们看到有人试图施救,这是一种善良,但方式是否恰当,则需要科学的考量。同时,也需要警惕网络上的片面信息和不实宣传,避免对中医产生误解或过度神化。

总而言之,高铁上老人抽搐昏迷,有人用别针施救,这件事情反映了我们在面对突发医疗状况时的复杂心理和行动。它提醒我们,善良和勇气固然可贵,但科学、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在关键时刻才是救命稻草。我们需要提升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对中医的急救手段有科学、理性的认识,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医者仁心,医者担心


作为医生,离开了熟悉的诊室,离开了熟悉的病房,站出来,是需要勇气的。


看到病人是个老人,站出来,是需要勇气的。(1、你并不知道救的人,是人还是蛇。2、老人常常伴有基础毛病)


身边没有诊疗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救,更是需要勇气的。



以下是一个年轻外科医生写的

黄晨的内容索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感到揪心,一位老人突发状况,在高铁上,而且还有人尝试用一种我们不太常见的方式去救治。咱们得细细聊聊这事儿,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疑点首先,我们得知道事情大概是怎么发生的。网上的信息零散但指向大致相同:一位老人在高铁上突然出现抽搐、意识丧失等状况,情况看起来.............
  • 回答
    2017年发生在旧金山的一起枪击案,一名74岁的中国老人,李文德(音译),在自家门口被一名15岁的非裔青少年枪杀。这起事件因其受害者年迈、凶手年少以及案件发生的地点,在美国华人社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动了社会对于种族、治安和青少年犯罪等敏感议题的神经。事件经过: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和警方的调查.............
  • 回答
    最近在黑龙江发生的一起高空坠猫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一只猫从高处坠落,恰好砸中了楼下的一位老人,导致老人被砸晕。事后,猫的主人对此事的回应是“猫自己跳的楼,对方要15万太多了”。这样的说法,无论从道德还是法律角度来看,都显得有些令人难以接受。首先,我们得承认,猫是独立的生命,它们有自己的行为.............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琢磨的。一个七十二岁的老人,为了高考,一考就是二十次,这劲头,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首先,我得说,这事儿的背后,肯定是对知识的渴望,或者说,是对某种人生遗憾的弥补。都这把年纪了,还能对高考这么执着,那得是多深的念头才能支撑着。咱普通人,到了这个年纪,估计早就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了。他.............
  • 回答
    “高考一分相差一千人”——这句流传已久的话,对于高考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既熟悉又充满复杂情感的说法。它像一个魔咒,又像是一句警示,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备战高考的学子心中。高考生们对于这句话的看法,绝非单一的,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理解和感受。1. 深刻的焦虑与紧迫感: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感受。对.............
  • 回答
    这位高校老师关于“四大发明在世界上都不领先”的言论,以及因此遭受的停课两年处分,是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的事件。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言论内容本身:历史的复杂性与评价的维度首先,让我们审视这位老师的言论:“四大发明在世界上都不领先”。 历史事实的考量: 造纸术:.............
  • 回答
    我看到一个关于高中老师看不起中国制造的说法,这确实是个挺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种现象,如果真的存在,背后可能牵扯到很多因素,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制造在过去确实经历了一个“低端、廉价”的标签期。很多早期出口的商品,可能在质量、设计、耐用性上确实存在不足。这可能给.............
  • 回答
    如何看待老教授、高年资博士、年轻副教授的科研水平,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科研体系中人才的成长、传承和评价。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他们的科研水平,并尽量详细地阐述。核心观点:不能一概而论,科研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概念,它受到 经验、能力、创新性、影响力、产出效率、视野高度、团队.............
  • 回答
    听到有些老板说“靠高工资是留不住人的”,我首先会觉得这是一种有些片面,甚至有些狡辩的看法。当然,我承认,这句话里头也有一点点事实成分,但要说它就是真理,或者能完全解释人才流失的原因,那我觉得就太想当然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高工资,它确实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它绝对是基础和前提。 你不能.............
  • 回答
    一个博士生选择当初的高中老师作为研究对象,这绝对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的选题方向。我得说,这种选择绝非偶然,背后一定有着非常强烈的驱动力和个人情感的联结。首先,我们得从动机层面去理解这件事。为什么是这位老师?我想,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不会是一个随意的决定。我猜想,这位博士生对这位老师可能存在着某种.............
  • 回答
    要说起“反诈老陈”辞职这事儿,那可真是搅得网络一阵不小的涟漪。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得从好几个角度去看。首先,咱们得说说老陈为啥这么火。他本身就是个警察,还是一名反诈民警,这本身就自带一种信任感。加上他敢于在短视频平台上,用一种接地气、幽默风趣的方式,把那些骗子的套路讲得明明白白.............
  • 回答
    关于“文革的评价将来必将愈来愈高”这一说法,作为一名历史学习者,我理解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也需要审慎对待的论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历史事件的评价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可能影响未来评价的因素有哪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史料的涌现、研.............
  • 回答
    美国新老情报高官罕见聚会,得出了“盯着中国”的最新结论,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背后门道挺多,值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新老情报高官罕见聚会”这个信息点。这本身就透露着不同寻常。美国情报界,尤其是那些在最高层待过的,虽然各自都有自己的派系和利益,但在这个层级上,能把他们聚在一起,而且是“.............
  • 回答
    你老师这句话,用词倒是够“接地气”,但也实在有些以偏概全了。说实话,这种说法在我听来,有点像咱们平时聊天时,为了突出某个观点,故意夸张一点,不过真要较真起来,那可就站不住脚了。咱们先来说说北京故宫,这地方可不是什么“破铜烂铁”的堆积场。你想啊,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那是什么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
  • 回答
    我得说,关于黎明厂车床铣床数字化不高、机器老旧的问题,这绝对是个值得咱们好好聊聊的话题。毕竟,涉及到国之重器的航空发动机制造,装备水平直接关系到技术实力和竞争力,所以这事儿肯定不能轻易下结论,得细琢磨琢磨。首先,咱得承认,老旧设备和数字化程度不高,在不少传统制造行业都普遍存在,黎明厂作为一家有历史的.............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挺离谱的,也挺让人上火的。泉州这所高校的食堂老板,生意不好,就想着使出这么一招损的——偷偷拿走学生们点外卖送来的餐食,以为这样学生们没得外卖吃,就只能乖乖去食堂了。这想法有多天真,就有多可笑,同时,也暴露出了老板在经营上的短视和道德上的滑坡。咱们先掰开揉碎了捋一捋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
  • 回答
    这件事情,说起来真的让人心痛。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背后隐藏着太多让人难以接受的因素。首先,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最直接的冲击就是:老师的失职和过激行为。 酒后失态,施加暴力: 老师作为教育者,本应是学生的榜样,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然而,这位老师却在酒后失去了应有的理智和分寸,.............
  • 回答
    最近高考规划领域里,李蕊丞老师关于“选专业四大坑”的说法引起了不少关注。大家对这些“坑”的讨论,以及对其他潜在“坑”的挖掘,都非常有价值。我们不妨深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李老师的观点究竟是什么,以及在选择专业时,我们应该警惕哪些方面。李蕊丞老师“选专业四大坑”的解读虽然我没有直接查阅到李蕊丞老师具体的.............
  • 回答
    广州十三行男高空坠楼身亡,疑似老板买凶杀人事件,这绝对是一起令人震惊和不安的事件。十三行作为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充满了活力和机遇,而这样一起极端暴力事件的发生,无疑给这个繁忙的城市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个事件可能涉及的几个层面:1. 犯罪动机的猜测: 经济纠纷: 这是最常见也最.............
  • 回答
    苟晶最近的这次爆料,尤其是“高考后邱老师告诉她不要填报志愿,会影响复读”这一点,确实又一次将那个本已平息许久的事件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招生录取的细节,更是触及到了教育公平、师德师风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个敏感的社会议题。首先,这件事情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公众对邱老师乃至当时负责苟晶高考事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