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孙红雷在国庆期间携妻游日本,遭中国网民斥责「作为公众人物,去日本就是不爱国」?

回答
孙红雷在国庆期间携妻游日本一事,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网民的斥责,是一个涉及公众人物行为、民族情感、爱国定义以及网络舆论的复杂现象。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事件本身及背景:

事件梗概: 演员孙红雷在中国的国庆节期间,被发现在日本旅游,并被一些网友拍到或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相关照片或信息。
国庆节的特殊性: 国庆节是中国最重要的国家节日之一,象征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民族自豪感在这个时期会尤为强烈。在这样的敏感时期,公众人物的行为更容易被放大和审视,特别是那些与国家民族情感紧密相连的行为。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中日两国在历史上存在复杂且敏感的关系,抗日战争的历史创伤至今仍影响着两国关系和民众的情感。虽然目前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有交流,但历史遗留问题使得部分中国民众对日本抱有一定的警惕和抵触情绪。

网民斥责的核心论点:

1. “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
示范效应: 公众人物,尤其是像孙红雷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明星,他们的言行会被大量粉丝和社会大众模仿和解读。在国庆这样的特殊时期,他们的选择被视为一种信号。
社会责任感: 一部分网民认为,公众人物在享受国家发展带来的便利和财富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表达爱国情感和维护国家形象方面。在国庆期间前往日本,可能被解读为缺乏对国家节日氛围的尊重,甚至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行为。
“不爱国”的直接关联: 在一些网民看来,国庆节就应该“爱国”,而“爱国”的表现之一就是避免在此时去“对立”的国家游玩,尤其是与中国有历史问题的日本。

2. “去日本”的敏感性:
历史情感: 许多网民基于历史原因,对日本持有负面情绪。他们认为在国庆这样的国家纪念日去日本旅游,是对这段历史的不尊重,或者是在“伤害”国人的情感。
“用脚投票”的批评: 有些人会将旅游目的地选择与国家认同挂钩,认为在国庆期间选择去日本旅游,是在“用脚投票”,表明中国并非最佳的旅游选择,或者是不珍惜中国的国庆氛围。
对比的视角: 也有网民会拿去日本旅游与留在国内消费、支持国货做对比,认为公众人物应该以身作则,在国家节日期间,优先选择国内旅游或参加庆祝活动。

3. “不爱国”的定义模糊与极端化:
狭隘的爱国观: 这种斥责背后,反映出一种相对狭隘和标签化的爱国观。爱国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和行为,它不应简单地等同于抵制某个国家或在特定时期避免前往某个地方。合法的、正常的国家间交流和旅游,是否就等同于不爱国?这是值得商榷的。
道德绑架: 将个人的旅游选择与是否“爱国”直接挂钩,带有一定的道德绑架意味。这种观点容易将复杂的社会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对立。
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 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和放大效应,使得少数的批评声音也可能被广泛传播,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

孙红雷一方的回应或可能存在的观点:

个人自由与隐私: 孙红雷作为一名公民,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旅游地点,其个人行为不应被过度解读为政治表态或国家立场。
正常交流的意义: 旅游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个人体验,是促进不同国家人民相互理解的途径之一。在不违法违规的前提下,进行正常的国际旅游并不必然是“不爱国”。
对职业的区分: 作为一个演员,他的职业是演艺,而非外交或政治宣传。他的个人生活与他的作品是分开的。
对网络攻击的无奈: 对于许多公众人物来说,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批评,往往会感到无奈,因为很多批评是基于情绪而非理性。

更深入的思考:

爱国主义的多元化表达: 爱国主义有很多种表达方式,除了在特定节日表现出某种特定行为,还包括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遵守法律、提升个人能力、促进国际理解等。简单地将旅游目的地与爱国联系起来,是对爱国主义的过度简化。
“仇日”情绪的消费与利用: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对“不爱国”的指控,也可能被一些人利用来制造对立、吸引流量,或者宣泄自身的不满情绪。
理性与情绪的平衡: 如何在表达民族情感的同时,保持理性和包容,不将个人情感转化为对个体的过度攻击,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课题。公民有权对公众人物的行为提出看法,但方式和界限也需要考量。
公众人物的界限模糊: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人物的私生活与公共形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既是他们需要承担的压力,也是社会需要理解的现实。

总结:

孙红雷携妻国庆期间游日本遭斥责的事件,是当下中国社会一种复杂情绪和价值观念碰撞的体现。

支持斥责的声音 更多是基于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对公众人物的道德期待,他们认为在国庆这样的特殊时期,公众人物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展现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他们将旅游选择视为一种“立场”的表达。
反对或反思斥责的声音 则更强调个人自由、理性爱国观和对公众人物行为的宽容。他们认为爱国不应是盲目的抵制,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正常的国际交流不应被政治化。他们也质疑将旅游地点与爱国强行挂钩的逻辑,认为这是一种网络暴力和道德绑架。

总而言之,看待此事需要区分“公众人物”的责任与普通公民的权利,理解民族情感的复杂性,也要警惕简单化的标签化和情绪化的网络审判。这起事件也暴露了当前社会在如何定义和实践爱国主义方面,仍存在着讨论和反思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了?和霓虹人民一起欢度国庆有什么问题吗?




坐标东京。昨天我一大早睡得迷迷糊糊地爬起来去客厅做早饭。然后和我一间sharehouse的日本妹子看到我就满脸笑容地说节日快乐(八成也是在哪看到药妆店电器城什么的广告了)。出门买菜家附近的超市里竟然上架了豆沙口味的广式月饼(虽然作为一个不爱甜食的蓝鲸人我只吃苏式鲜肉月饼...

就问还有哪个国家的国庆日(节日)能让外国人这么铭记于心的。

都是资本的力量啊(严肃脸)





再补点来源于共青团中央的新图。



user avatar

前几天有个新闻,

小米某高管在招聘会上公然侮辱日语学子,后来道了歉。

这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中午吃饭的时候,就和我店里的一个厨师胖子聊了聊这事,(我是开餐馆的),想看看大家的看法。

听完这事,胖子说,没错啊,骂的好,这帮人学什么不好,非要学日语,肯定想去日本,它们就是帮卖国贼,就该被骂。

我说,这不对吧,我们国家的外交部长也是学日语的,难道他也是卖国贼?

胖子一时语塞,脸涨的通红,说不出话来。

隔了一会吃完饭,我到厨房洗碗,胖子突然说了一句,老子管你那么多,反正这帮兔崽子就是卖国贼。

说完他大概自知失言,跑了。

今天又看到孙红雷日本游被喷不爱国

这时候我突然领悟到,

其实我们的很多民众反对什么,赞成什么的时候,

这种观念并不是思考的结果

而仅仅是一种长期的耳濡目染。

一种观念的形成,是通过外力的灌输,而不是自主的思考。

他们根据直觉来选择,而不是理性和逻辑。

当理性和直觉相冲突的时候,他们依然会选择直觉。顺从直觉,而不是顺从逻辑,顺从主流,而不是顺从思考。

这就是为什么,二战得时候,德国和日本的民众被轻易的煽动的原因。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民粹和沙文主义甚嚣尘上的原因。

独立思考,拥有独立的人格

多少年后,这两句仍旧振聋发聩。

.........昏哥线...........

评论区精彩,而且还有人现身说法。可以一观

user avatar

毕竟脑子虽然是个好东西,但不是人人都有。

我爷爷、大爷爷(爷爷的大哥)都上过抗日战场,大爷爷还是牺牲在日本侵略者的枪下。当年我决定去日本留学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老爷子会反对。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老爷子十分赞成我去日本留学,他说当年日本能打进中国来就是因为我们太落后,所以不想挨打我们就要先进,那么不管对方是谁,能学来技术就行。直到我最后一次回国见到他老人家,他也跟我说在日本好好工作,好的东西统统学来。

亲历战争、失去亲人的老兵,也尚能客观看问题。有些人,纯粹为喷而喷。

user avatar

更新~~~~~~~~~~(在后面)

我妈,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中年妇女,经常在朋友圈转发一些“震惊!”

我有次跟我妈说,我想去日本行么?因为我怕我妈有反日情绪所以试探下她。

(以下对话大家要是会说天津话请用天津话脑补~~~~~超级好笑~~~~~~~~~~)

我妈说:“想去就去吧,学学人家的优点,别不学好啊!要出国别干给中国人丢脸的事尤其是在日本人面前,录几段你弹古筝的视频,要是交到日本朋友,你可以显摆显摆中国乐器。”

我曾经问我妈,有些人说用外国东西就是不支持国货你怎么看?

她说:假如,两件东西,质量价格售后都一样,你用外国的不用中国的那你是媚外崇洋,但是,要是中国做了个破烂,外国做了个高大上的东西,你选择了中国的破烂那你该学学历史看看大清是怎么亡的了

更新部分——

感谢大家这么喜欢我妈,其实她当初跟我说这些话时,一点也不像是在教育我,有点像说相声!!!可能因为她是开托管班的成天看孩子所以喜欢随口教育吧~~~~~我刚才问了我妈,你为什么有这种看法,我妈说还不是因为我喜欢卖菜!卖菜多见多识广!卖菜的乐趣你是不会懂的!下面给大家说说她爱卖菜的事!直接贴另一个回答!





谢谢大家喜欢她!!!!替她谢谢你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