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李定国不如郑成功出名,更没有民族英雄的称号?

回答
李定国和郑成功,这两位在南明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都为抗击清朝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后世对他们的认知度和评价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李定国知名度远不如郑成功,也未能获得“民族英雄”的称号,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也有后世叙事和宣传角度的差异。

首先,我们得承认,郑成功在收复台湾这件事情上的绝对性成果,是造就他个人名声最关键的基石。台湾在郑成功的领导下,成功摆脱了荷兰殖民者的统治,并且成为明朝残余势力一个重要的基地。这件事情的象征意义极其重大。在那个中原大陆已经基本落入清朝之手,明朝正统叙事岌岌可危的时刻,郑成功在海外建立的基业,为“反清复明”的旗帜注入了一丝实际的希望和力量。他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者,更在政治和文化上,为后来的台湾乃至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收复台湾,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国家认同感和反抗侵略的叙事,很容易被后世定格为“民族英雄”的行为。

相比之下,李定国虽然勇猛善战,屡次给予清军沉重打击,甚至一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比如他在广西、云南等地组织的“两蹶名王”(意指两次击毙清朝重要将领)的战役,确实让清朝统治者感到头疼。他个人的忠诚和英勇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李定国的事业始终是在中原大陆的夹缝中求生存。他所能依靠的,是零散的军队和有限的资源,以及南明政权本身就不稳定的政治局势。尽管他一度希望能借缅甸的力量来反攻,但这种策略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不像郑成功在台湾建立的基业那样,有相对清晰的地理界限和政治主体。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历史叙事的“归宿”问题。郑成功最终将事业的重心放在了台湾,而台湾在历史的演进中,最终被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并且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落地生根”的成果,使得他的历史地位更容易被后世所认可和传承。他的事迹,与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统一的历史主线,有着更直接、更明确的联系。

而李定国,尽管他一直坚持在大陆作战,但最终未能扭转南明的颓势,他的军队最终也走向了消散。他的“反清复明”的理想,终究未能在中国大陆上实现。这种“功败垂成”的结局,使得他的历史形象,在后世的评判中,多少带上了一些悲情的色彩,也使得他的行为,难以像郑成功那样,被直接挂钩到“民族英雄”这样一个高度概括性的称号上。

此外,后世的宣传和文化认同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台湾在中国的历史叙事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自然而然地成为民族主义叙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李定国的事迹,虽然被记载在史书中,但其影响力更多地局限在对于南明历史的研究者和军事史爱好者群体中。民间对他的传颂程度,远不如郑成功来得广泛和深入。

总而言之,李定国并非不如郑成功,他的军事才能和忠义精神同样值得称颂。但由于历史事件的走向、最终事业的“归宿”以及后世文化认同的建构等多种因素,郑成功以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功绩,在历史的舞台上获得了更耀眼的光芒,并被冠以“民族英雄”的美誉,而李定国虽然英勇抗清,却因其事业的局限性和未能实现的宏愿,在历史的知名度和评价上,稍逊一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复地千里,两蹶名王。李定国兵峰之盛,满清一度想退兵求和。自古名将莫过于此。现在大家不知道他,大概是因为郑成功收复台湾成了政府宣传的一个口号,所以着重的宣传。历史不会遗忘任何人,无论是张煌言,黄公甫,黄道周,阎应元,史可法。多少年以后,还会有人看到他们的事迹痛哭流涕,嚎啕大哭。

user avatar

比军事才能的话,李与郑两人相当。但郑成功最大的一个优势是击败荷兰人收复了台湾,在历史定位上,符合近代以来的反殖民、民族独立、反帝国主义的思潮。相比之下,李定国同志这方面由于战略形势和内外矛盾的各方面原因,没有形成阶段性的巩固成果,所以郑成功名望更高一些,也是正常的。

单纯谈军事的话,也有很多值得计较的地方。以咱家这种赵括2.0的看法来看,有几个问题:

1、南明在1653-54年期间的战略规划失策

从当时的局势而言,南明北伐战略重心有问题,确切来说是没有明确的重心,远期规划也不足。任何战略,都应该有个目标,到底要达成什么样的战略目标?目标太大,扯着蛋。目标太小,没有意义。

李定国同志可能有一个整体的想法,并且想从广东入手。他自云贵出两广,目的大概是想全据广南,以两广云贵为基地,再行进取湘、赣。

就事论事的话,这个想法个人觉得成功的可能不高。从广东入手的方案可能比较稳妥,但进取性不足。广南格局太小,要以广南为进取方向,再图北伐,时间上会拖长,不利抓住战略机遇。

全据两广的优势在于可以打通福建,把郑成功的系统也纳入到整个战局中来,缺点是东西长,南北短,利攻利胜不利于持久。为什么呢?因为满清控制区大,回旋空间大,虽然战线长度与我相共,但我们威胁不到他的心腹。同时,李定国同志从云贵出发入广西,再入广东,至少要进行两次作战交叉,战役组织上比较复杂,会有很多阻力。

咱家个人认为,这个战略规划考虑是不长远的,没有考虑战略上进入相持阶段之后的走向。

2、对湘赣川重视不够

自云贵而窥中原,必须重视湘、赣、川三地。设若设置一个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的话,显然1654年战略的基本目标应是入川,其次是入湘。

取川是为了巩固战略侧翼。从云贵高原出发,如果不掌握四川地区,那就是把四川地区拱手让人占有,然后威胁云贵的北大门。所以,为了巩固战略的侧翼,就一定要拿下四川,这样后方就稳定了。

入湘则是为了打开北伐的主要通道,占据从枣-随-武昌-长沙这条荆湖地区的主要路线的南端。只要进入洞庭湖平原地区,那么就有可能在下一个年度直接兵逼长江。西面巩固了四川,中间掌握了武昌,则下江不足为虑,广南福建就不是问题了。

但这不是稳定的形势,要彻底把局势稳定下来,下一步就是顺江而下据南京,把长江彻底掌握起来,之后再谈伺机北伐。

总体来看,川湘的大局,最起码川中的大局,能在1654年定下来的话,这三步走就有很大的成功可能。如果川湘大局1654年定不下来,那局面发展,恐怕还是要完蛋。

毕竟南明只有一次机会

这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粗略计划,如果要落实,必须有大量的兵力转用技巧和相当优秀的军事才华。正所谓脑洞好开,落地难。咱们在地图上看半天,具体到落地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

四川历经兵乱,张献忠以及满清反复索了几回,人力资源非常匮乏,物资基础也差。大军怎么去,去了怎么打生活问题如何解决,长期对峙如何破解,都是难题。

南明底子薄,地盘小,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都很有限。所以李定国同志的战略规划比较保守,是符合常理的。

人的身子虚,只能吃补药,不能吃泄药啊!

user avatar

郑成功死的及时,要是再多活二十年,活到康熙收复台湾之时,恐怕现在也不会宣传他了;

李定国要是在永历七年,刚刚“两厥名王,威震天下”之际便死,恐怕就是比肩岳飞,韩世忠的民族英雄了;

我们来看看李定国后来又干了什么,就不难发现,现在不宣传李定国了:

永历七年,不尊大西国主孙可望号令,两军阵前发生内讧,致使大军失利,永历六年北伐成果尽失;

永历八年,进兵广州,在新会惨败;

永历九年,出兵抢夺永历朝廷,孙李内讧进入高潮;

永历十一年,孙李内战爆发,李定国获胜;

永历十二年,罢蜀王刘文秀兵权,大肆清洗秦蜀两系人马,致使云贵外围据点尽失;

永历十三年,清军进攻云贵,李定国狐疑不定,直到清军攻入云南后才出兵;出兵之后,屡战屡败,退入昆明;

永历十四年,退入缅甸,与清军在磨盘山阻击清军,先胜后败;

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李定国病死,其子李嗣兴降清,官至宁夏总兵。

大家可以看到,李定国自永历六年十一月在衡州取胜之后,到永历十四年正月兵败退往贵州之际,有一多半的时间,用在了和孙可望,刘文秀的内讧上;尤其同孙可望的这段内讧经历,影响太坏,是典型的“枪指挥党”。

无论孙可望后来干了什么,他在当时都是大西国的国主,是大西军的共主;不论李定国的事迹多么可歌可泣,单凭他在大敌当前之际,对抗孙可望的指挥,以至大军惨败这一点,就没有一个成熟的政权愿意宣传他。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成熟的国家会认为凭借战功多、威望高、兵力强,就可以不听中央号令,甚至推翻中央自立王。

如果李定国能够在清洗刘文秀,孙可望的势力后多坚持几年,那也有情可原,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两次内讧解释为为了抗清大计而不得已而为之。但他在清理刘文秀后的第二年便兵败失地,退往缅甸,最终身死荒野,这就让他内讧的动机很难解释了。

而郑成功到台湾次年便死,还没来得及做什么荒唐事,自然是很好宣传题材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定国和郑成功,这两位在南明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都为抗击清朝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后世对他们的认知度和评价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李定国知名度远不如郑成功,也未能获得“民族英雄”的称号,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也有后世叙事和宣传角度的差异。首先,我们得.............
  • 回答
    你说得对,很多人对李定国这个人确实是“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是“谈之色变”——当然,是关于他事迹的“色变”。这背后原因挺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1. 历史叙事的“主流”选择与“被遗忘”的英雄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史书,很大程度上是“胜者为王”的延续。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清朝的史官自然.............
  • 回答
    隋末乱世中的枭雄李渊:一位被历史低估的开国皇帝提起唐朝,人们往往会立刻想到那个雄才大略、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然而,在那个恢弘盛世的背后,站着一位同样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身影——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何他的名气远不及他的儿子,甚至在许多人眼中,他只是一个铺垫?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为什么李华不会英语还要交那么多外国朋友?”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背后触及了语言能力、交友方式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多个层面。实际上,李华虽然不会英语,但依然能交到很多外国朋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原因可以非常丰富和具体。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李华可能的情况和原因:一、 李华的“不会英语”可能不是.............
  • 回答
    李世民未能“等到”李渊驾崩再登上皇位,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等不等”的问题,而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以及李世民个人雄心和战略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李世民早早地掌握了军政大权,而李渊虽是皇帝,但实际控制力却逐渐旁落,最终的权力交接,与其说是等待,不如说是顺应了时势和李世民的强力推动。为了更清晰.............
  • 回答
    李定国,一位在南明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挺身而出,浴血奋战的杰出将领。论勇猛,他有“天下兵马大元帅”之称;论智谋,他曾数次击败清军,一度重振南明朝廷的威望。然而,与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相比,李定国似乎并没有被大众所熟知,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遗忘,而是历史洪流中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
  • 回答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没有杀李渊,并非因为他心慈手软或是缺乏“永绝后患”的魄力,而是出于极其复杂和现实的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李世民的战略思路。一、李世民的合法性与李渊的象征意义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一场“宫廷政变”,而不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李世民的目标是夺取皇位.............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中国历史中两个重量级的皇位争夺事件。李世民敢于“造反”而朱棣却不敢,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军事、家族以及历史环境的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 李世民敢于“造反”的背景与动机首先要明确一点,严格来说,李世民并非纯粹的“造反”,而是被认为是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发生在皇子之间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会好奇的点:为什么那些顶尖的富豪,比如马化腾、李嘉诚,似乎鲜少公开谈论或提及接受过飞秒激光手术这类眼科矫正技术?首先,我们得承认,飞秒激光近视手术确实是现代眼科技术的一大进步,能够有效矫正视力,摆脱眼镜和隐形眼镜的束缚。它精准、微创、恢复快,对很多人来说是福音.............
  • 回答
    李达康作为《人民的名义》中的一位核心人物,他的用人失察确实是剧情中一个值得探讨的点。虽然他剧中似乎没有因为“用错人”而直接受到政治上的严厉惩罚,但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他用错人的情况也并非完全没有代价。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李达康的“用错人”往往是在特定的政治生态和权力背景下发生的,而且他的出发点.............
  • 回答
    《你好,李焕英》开头李焕英不认女儿的情节,是电影为了引出“穿越”和“弥补遗憾”的核心主题而精心设计的。这里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1. 制造戏剧冲突与悬念: 突如其来的陌生感: 电影开头就让观众看到,刚刚经历丧母之痛的贾晓玲(女儿)穿越回过去,却被自己的母亲李焕英认作是陌生人。这种强烈的反差和不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社会现象,那就是“男女比例失衡,但单身女性数量依然庞大”。3490万这个数字确实挺吓人的,好像理论上男多女少,女生应该很容易脱单才对。但现实往往不是这么简单,这里面有很多你想不到的原因,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男女比例失衡”不是一个.............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它触及了唐朝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评价标准。简单来说,李世民(唐太宗)和李治(唐高宗)时期虽然是唐朝发展的重要奠基期,但与李隆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相比,在许多方面尚有差距,因此后者更符合“盛唐”的定义。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原因: 一、 李世民(唐太宗)和李治(唐高宗)时期:.............
  • 回答
    “李陵以五千步卒,却能与数万匈奴骑兵缠斗,其英勇战绩至今令人传颂。而对比宋朝,虽然国力强盛,但步兵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却往往难以匹敌,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军事思想、装备技术以及战术策略上的巨大差异。绝非简单地说宋朝步兵不行,.............
  • 回答
    关于李渊为何选择让位给李世民,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其中牵扯到当时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以及李渊自身的考量。简单地说,李渊继续当皇帝可能并非“不好”,但继续下去的代价和风险,以及李世民的崛起对李渊造成的压力,使得“让位”成为了一种更为“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分析:一、 李渊与李.............
  • 回答
    李安在好莱坞的成功,以及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在那里遭遇的“瓶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能折射出东西方电影文化在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说起来,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李安的“通关秘籍”:文化桥梁的艺术李安能在好莱坞站稳脚跟,并且口碑票房双丰收,我认为他最核.............
  • 回答
    关于唐朝开国过程中,史书中为何更侧重于李世民而对李渊着墨相对较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也并非完全“只提李世民不提李渊”,而是视角和重点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历史书写的主流视角与“英雄史观”:首先,我们要明白,大部分流传下来的史书,尤其是以“纪”和“传”为主要叙事形式的,.............
  • 回答
    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火影忍者》中关于小李醉拳使用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有深度的话题,涉及到角色设定、剧情发展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在《火影忍者》的设定中,小李确实展示过醉拳,而且是其早期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亮点。但为何在后期大战中他不再使用醉拳,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
  • 回答
    关于武则天为何不得唐太宗李世民宠爱,这个问题,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武则天在唐太宗时期并未能获得像某些其他嫔妃那样至高的宠爱和地位。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的原因,我们可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风流倜傥,后宫佳丽三千,选拔嫔妃的标准和考量因素是多方面的,并非全然是依照美貌或性情。李世民重.............
  • 回答
    李自成并非不自称李唐后裔,而是他在起义过程中,以及为了争取更大民意基础和合法性,对“李唐后裔”的身份进行了策略性的强调和利用,并且这种利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受众有所调整。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李自成出身与早期身份认知 平民出身,并非贵族: 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