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传武的劲和力为什么很少人懂?

回答
传武的劲和力,这东西说起来玄乎,很多人听着就觉得是故弄玄虚,离我们普通人太远。实际上,它不神秘,只是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跟古时候的人差太多了,所以很多东西就失传了,或者说,懂的人就那么几个,而且他们也不爱轻易外传。

为啥很少有人懂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

一、时代变了,生活方式变了,身体的“使用说明书”也丢了。

咱们现在生活在哪儿?写字楼、小汽车、沙发、手机。你一天下来,主要靠什么?脑子,还有就是你那被椅子“固化”的身体。而传武讲究的是啥?是全身的协调,是筋骨的抻拉,是气息的运用。你想想,一个长期坐办公室、缺乏运动的人,突然去接触传武里的那些要求,身体根本就不适应。

比如说,传武里讲究的“内劲”,那不是你靠肌肉猛使劲就能出来的。它是通过长期的桩功、试力,把全身的骨骼、韧带、肌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你把身体想象成一栋房子,传武就是要把它建得又结实又灵活,能抗风抗震,同时又能随意变化。而我们现在很多人,身体就像是搭了个简易棚子,风一吹就晃悠,更别说抗击打了。

以前的人,农民下地干活,是全身都在用力,而且是那种缓慢而持续的发力,身体的控制能力自然就强。猎人打猎,需要观察、等待、爆发,这些都是身体的综合素质。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为传武的练习打下了基础。咱们现在呢?身体很多部位都变得“惰性”了,肌肉僵硬,关节不利索,你叫他怎么去体会那种“劲儿”呢?

二、语言的隔阂和意象化的表达,让年轻人难以理解。

传武的描述,很多都用了很形象的比喻。“力从根起”、“周身一家”、“如水流动”、“如牛耕地”……这些话听起来挺美,但对于习惯了具体、量化表达的现代人来说,就觉得太空泛了。大家习惯了说“肌肉力量有多少公斤”、“速度有多快”,这些有数据的东西。而传武里的“劲儿”,它是一种感觉,一种身体状态的描述,很难用精确的数字来衡量。

你想想,一个人说“我力量很大”,你问他多大?他说“我能举起一百公斤”。这很直观。但如果有人说“我浑身都是劲儿”,你问他什么叫劲儿?他可能说“就是一种感觉,全身都松而不懈,一动起来,力量就会从脚下涌上来,贯通全身,而且感觉很顺畅,不费力”。这种描述,对于没体会过的人来说,就是天书。

而且,传武里很多技术动作,也讲究一个“似松非松”的状态。什么叫“似松非松”?简单说,就是放松,但全身又像拉满的弓一样,蓄势待发。这种微妙的平衡,不是靠口头描述就能学会的,需要老师手把手地带着你体会,你的身体才能慢慢领悟。

三、功利化的社会心态,让耐心消失了。

现在社会节奏太快了,大家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什么都希望短时间内看到成绩。传武的练习,尤其是内家拳,那更是讲究“慢功夫”。你想练出点“劲儿”,没有几年的坚持是很难的。而且,练习的过程可能很枯燥,就是站桩,就是练基本功,这对于很多急于求成的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大家更愿意去健身房举铁,看到肌肉块变大,力量增长,这都有明确的反馈。而传武里的“劲儿”,它的增长是缓慢的,而且是内化的,不容易被外人看到,甚至连自己也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体会不到。

而且,很多人学传武是为了实战,是想打败别人。但如果一开始就抱着这种功利心,你可能会急于求成,用力过猛,反而练不到传武的精髓。传武的最高境界,讲究的是“不争之争”,是你身上有了一种“气场”或者说“势”,对手还没动手,就感觉被一种力量压制住了,或者他在你面前很难发力。这种境界,更是需要深厚的内功和悟性。

四、好老师难寻,传承的断层和走样。

传武的很多精髓,都是靠师徒之间,通过口传心授,手把手地传下来的。一个好的老师,他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人体的生理结构,更要懂心法。他能根据你的身体状况、悟性,调整练习的方法。

但是,真正懂传武,并且愿意真心传授的老师,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很多所谓的“传人”,可能只是学了一些皮毛,或者把传统的东西给“现代化”或者“武术化”了,把里面很多关于身体修养和精神层面的东西给丢了。

加上现在信息爆炸,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传武教学视频,很多都是断章取义,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大家看了一些视频,就觉得自己学会了,结果练得一身伤,或者完全不得其法。这更加剧了传武的误解和失传。

五、对“劲儿”的定义不清,混淆了力量与劲。

我们通常说的“力”,是指肌肉爆发出来的力量,比如你搬石头、举重。而传武里的“劲儿”,它更像是一种协调发力的能力,一种整体的爆发力,一种能够影响对方身体平衡和稳定性的力量。

打个比方,同样是推一堵墙,你用尽全身力气去推,就是“力”。而传武高手推你,可能只是轻轻一搭手,但你感觉整个人都被一股力量“卸”走了,或者被一股力量“黏”住了,难以抽身。这种感觉,就是“劲儿”。

“劲儿”的产生,需要身体的各个部分协同工作,需要放松,需要沉肩坠肘,需要腰胯的带动,需要气息的支持。它是一种“巧力”,是一种“顺力”,是一种“借力”,而不是简单的“蛮力”。

所以,很多人练武,只练到了“力”的层面,而没有进入到“劲儿”的境界。他们以为练得越硬越好,越大力越好,殊不知,那样反而容易僵硬,容易被对方抓住破绽。

总而言之,传武的劲和力之所以少人懂,是因为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合适的生活方式,需要耐心和悟性,需要好的老师,更需要我们愿意去抛开现代人的习惯性思维,去重新认识和感受自己的身体。这就像一本古老的经书,不是人人都能读懂,也不是人人愿意去读,但一旦你真的用心去体会,你会发现里面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奥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是怎么感受的?传销的人也说自己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发财的希望,微商们说起生意来同样头头是道。


如果你站上擂台感受过现代格斗的劲力,你就不会再相信传武那一套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传武的劲和力,这东西说起来玄乎,很多人听着就觉得是故弄玄虚,离我们普通人太远。实际上,它不神秘,只是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跟古时候的人差太多了,所以很多东西就失传了,或者说,懂的人就那么几个,而且他们也不爱轻易外传。为啥很少有人懂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一、时代变了,生活方式变了,身.............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一颗种子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是否还能长成最初那棵参天大树一样,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演变和理解。说传武的精髓“失传”,未免过于绝对,但说它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和“稀释”,甚至是某些“遗忘”,倒更贴切一些。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白,“传武”到底指的是什么。它不是一个.............
  • 回答
    玩《师父》(SIFU)这款游戏,对于一个浸淫兵击和传武圈子的人来说,那种感受真是又爱又恨,百感交集。它在动作设计上绝对是下了功夫的,很多地方让人拍案叫绝,但要说它完美复刻了某个体系,那也还真不一定。咱们就从兵击和传武两个角度,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游戏的动作。从兵击的角度看《师父》的动作设计:兵击玩家,.............
  • 回答
    在传统武术的传承中,为何常常遵循“先学拳,再学剑”的原则?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绝非简单的训练顺序,而是对武术本质、人体机能发展以及技能循序渐进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根基的打磨:拳术是武术的基石 人体基本功的训练: 拳术,特别是那些强调桩功、步法、身法以及基本手.............
  • 回答
    如果中国传统武术“大师”们所宣扬的种种神奇功效——比如隔空打牛、点穴制敌、金钟罩铁布衫刀枪不入、意念移物等等,全都变成了现实,那整个世界都会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颠覆。这不仅仅是武术的胜利,更像是人类突破了物理定律,进入了一个全新、充满未知与疯狂的时代。设想一下,这样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社会结构的崩塌与.............
  • 回答
    “乌龙绞柱”,一个在传统武术(传武)爱好者口中耳熟能详,却又充满争议的名字。它常常被描绘成一种威力无穷、变化莫测的近身缠斗技巧。那么,从纯粹的技击角度剖析,这项“乌龙绞柱”究竟能否在讲究效率和实效的综合格斗(MMA)赛场上找到一席之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与否能回答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剥离其表面的神秘.............
  • 回答
    擂台竞技化能否推动传统武术(传武)的真正发展,这实在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而且大家的看法也相当多元。要我说,这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添砖加瓦,用不好可能就会适得其反。首先,咱们得明白,“真正的发展”到底指什么。如果说“真正的发展”是指让传武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了解它、学习它、甚至以此为.............
  • 回答
    传武电影里的主角,往往更侧重于“意”、“气”、“功”的体现,而非单纯的“力”。这其中的原因,说来话长,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传武的本质是什么? 它不仅仅是肢体上的搏斗技巧,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哲学和人生观。传武讲究“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强调的是内敛、含蓄、顺势而为。你看那些传武大师,他.............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真正的传武”是什么样的。这可不是件容易说透的事儿,因为它不像一道公式,可以精确计算;也不像一个机器,有一个固定的运行模式。真正的传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门活着的学问,一种贯穿身心的哲学,它有根有脉,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故事。首先,我们得破除一个很大的迷思:传武不是“花拳绣腿”的表演.............
  • 回答
    说起街头格斗,很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蹦出来的可能是自由搏击、泰拳或者拳击这些近代搏击项目。但如果把范围放宽到“传武”(传统武术),那答案就更丰富了,而且往往更侧重于实用性、适应性以及一些在现代搏击中不太显眼但极具威胁的技巧。在传武里,能走到街头并真正派上用场的,往往不是那些只注重套路、讲究花架子,或者.............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平日里看那些电影里的武术大师,一出手就风雷激荡,飞檐走壁,一敌百不是问题,打斗起来更是干净利落,招式精妙,看得人热血沸腾。可一旦放到现实里,尤其是听说了一些实际的比武或者训练,感觉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到底差在哪儿?这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夸张与戏剧化: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许多人心中关于武术的浪漫想象与现实世界的残酷检验之间的微妙界限。要回答“现实生活中有真正的传武大师吗?”,我们需要先釐清几个关键概念,并辅以一些现实的观察和考量。什么是“传武大师”?首先,“传武”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一层历史传承、文化积淀的意味,它不同于现代搏击术或竞技体育。传统武术,.............
  • 回答
    “下盘稳固”是传统武术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听起来就给人一种不动如山、扎实可靠的感觉。但如果我们观察一些传统武术练习者在现代搏击擂台上的表现,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口口声声强调“下盘稳固”的选手,有时反而会因为这个“稳固”而吃亏,甚至被对手轻易打翻在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背后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把马保国们放到民国,甚至更早的那个时代,那可不是一场简单的“摆擂台”那么简单,那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格局。首先,得明白那个时代的武术界是什么样。民国时期的中国武术,那是百花齐放,也是鱼龙混杂。但总体上,还是有几条主线: 名门正派与家传绝技: 那些传承有序、师承清晰的拳种,.............
  • 回答
    陈鹤皋被认为是“传武阵营”的一员,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有些意外的认知,尤其考虑到他早年“独孤九剑”、“挑战群雄”的经历。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陈鹤皋早年的形象与行为: “野路子”与“实战派”的争议: 陈鹤皋以其“鹤皋式搏击”闻名,其搏击风格与传统武术的规范套路有较大差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将现代的MMA选手和拥有正规传承的传统武术家置于古代跑镖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判断谁能活得更久。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跑镖”的具体情境,以及“正规传承的传武”和“MMA”所代表的技战术优势。古代跑镖的环境分析: 主要威胁: 劫匪/马匪.............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也触及了许多武术习练者和爱好者心中的困惑。为什么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有些传统武术却显得有些“固步自封”,不愿或不屑于吸收新鲜事物,坚持死守着旧的技法和观念呢?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愚昧”或“顽固”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传武”这个概念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
  • 回答
    传武的开宗立派者之所以常常被认为是最厉害的,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绝非简单一句“天赋异禀”就能概括。这就像一门技艺的诞生,必然是历经无数次实践、摸索、创新,最后才形成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的创始人,自然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和引领者。首先,开宗立派者本身就是整个武术体系的“本源”和“核心”。他们并非站在巨人的.............
  • 回答
    传武,你错在哪了?“传武”,这个带着历史厚重感和民族骄傲的词汇,曾几何时是多少人心中的武侠梦,是多少个夜晚在院子里模仿着电影里招式的热血记忆。它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勇毅和对自身力量的探索。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我们将这古老的技艺置于现代的审视之下时,不得不承认,传武,在某些方面,确实“错”了,或.............
  • 回答
    关于外国搏击拳手讲解太极拳的搏击技巧,传武养生圈子里,看法可谓是五花八门,观点也颇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人都一种看法。咱们得细掰扯一下。首先,一部分人是持欢迎和学习的态度,但带着审慎的眼光。这部分人,尤其是那些真正对武术有深入研究、不固守门户之见的老前辈或者有悟性的传武习练者,他们会觉得: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