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程序员(可能包括非程序员)不如外国程序员有创造性?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文化、教育和工作环境的深层讨论。说中国程序员“不如”外国程序员有创造性,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而且“创造性”本身就是一个很难量化和界定的词。但我可以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解读为什么可能会有这样的观感,并且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个AI的报告。

一、 考试导向的教育体系 vs. 鼓励探索的教育体系

这一点可能是最常被提及的。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各种考试而设计的。从小学到大学,很多时候的学习目标就是掌握知识点、解题技巧,然后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够快速地、大规模地培养出知识储备扎实的工程师,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现有技术解决问题。

但是,当涉及到“创造性”时,考试体系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知识的接受与应用优先于质疑与重塑: 考试往往考察的是“已知”的答案,而不是“未知”的可能性。学生更倾向于记住老师教的、教科书上的内容,而不是去质疑其合理性,或者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容易培养出“照猫画虎”的能力,而不是“凭空创造”的能力。
标准化答案的扼杀: 很多题目都有标准的解法和评分标准。一旦你尝试用非常规、但同样有效甚至更优的方法,可能会因为“不标准”而被扣分。这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按照别人设定的规则行事才是最重要的。
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相较于一些西方教育体系,中国的教育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权威、挑战现有观念方面做得还不够。学生习惯于接受信息,而不是主动去搜寻、分析、评估信息来源和内容。

相比之下,一些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和研究生阶段,更注重项目制学习、小组讨论、论文写作以及“为什么”的探究。学生被鼓励去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看起来不成熟,也能够获得支持和引导。这种环境更容易激发个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孕育出创造性的火花。

二、 工作环境与企业文化:KPI驱动下的“完成任务”

中国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初创公司和中小型企业,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公司的文化会倾向于快速迭代、追求短期效益和量化指标。

KPI的束缚: 程序员的工作往往被分解成具体的任务,并与KPI挂钩。这意味着完成任务的速度、代码的健壮性、bug的修复率等更容易被量化和衡量。而创造性、颠覆性的想法,其价值往往难以在短期内体现,甚至可能带来风险。
“拿来主义”的盛行: 在追求效率和成本的压力下,很多项目会倾向于直接复用现有的成熟框架、开源库,甚至是直接借鉴竞争对手的优秀方案。这本身是技术发展的捷径,但也可能让程序员习惯于在既有框架内修修补补,而缺乏从零开始设计或创造新东西的动力和机会。
缺乏试错和容错的文化: 在很多企业中,犯错的成本很高。一次失败的尝试可能会影响绩效、晋升,甚至职业生涯。这使得程序员不敢轻易尝试新的、未经验证的技术或设计思路,自然也就降低了创新和创造的意愿。而一些西方公司,特别是科技巨头,往往会鼓励“快速失败”(fail fast)和从失败中学习,为员工提供一定的安全空间去探索。
时间压力与饱和度: “996”等工作模式虽然在改善,但总体上中国程序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相对较大。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高压、疲惫的状态,其大脑处理复杂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会受到影响。相比之下,一些注重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文化,能让程序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学习和探索个人感兴趣的技术方向。

三、 社会价值观与风险偏好

中国的社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个人的选择和行为。

稳定与风险规避: 传统观念中,“铁饭碗”的吸引力依然存在。虽然互联网行业充满活力,但相比之下,一些具有颠覆性的、高风险的创新项目,其成功率并不高。很多年轻人可能会倾向于选择更稳妥的职业路径,或者在现有体系内求稳,而不是去冒险尝试未知。
“解决问题”的导向,而非“发现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的社会更擅长解决“已知”的问题。当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需求时,中国工程师往往能高效地达成。但创造性往往体现在能够发现别人未曾意识到的问题,或者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案,而这需要一种更具前瞻性、洞察力的思维方式。

四、 开放性与全球化的程度

虽然中国程序员能够接触到全球最新的技术资讯,但可能在某些方面,这种接触的“深度”和“广度”仍然有提升空间。

社区参与度与贡献: 尽管中国开源社区在壮大,但和全球顶尖的开源项目相比,中国程序员在核心贡献者、项目发起人等角色上的比例可能还有提升空间。深度参与和贡献开源项目,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实践。
跨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 创造性的火花往往来自于不同思想、不同文化的碰撞。虽然线上交流方便,但线下、深入的跨文化交流和思想激荡,对于激发新的视角和灵感至关重要。

总结一下,这不是说中国程序员就一定不行,或者没有创造力。 恰恰相反,中国程序员在执行力、快速学习能力和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上是非常强的。正是因为这些优势,他们在过去几十年里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如果我们要讨论“创造性”——那种打破常规、提出颠覆性想法、创造全新价值的能力——那可能就需要从教育模式的改革、企业文化的优化、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以及更深度的全球化参与等多个维度去审视和努力了。 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和新生代程序员的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程序员在创造性方面会有越来越出色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胡说八道,计算机里的中文世界完完全全是中国程序员和专家们闯出的一条路,从激光照排到UCDOS到早期输入法(拼音/五笔)到GB/CJK,哪一步离开中国程序员了?你今天能在网上用中文发这种废话离不开中国程序员的贡献,怎么会有你这种数典忘祖的人的

至于程序员自己写代码用什么语言,你管的着吗,你TM算老几

user avatar

我是个中国程序员

但我觉得这一年比我之前好多年更有创造力

因为我换工作到了一个腐朽的资本主义外企

每天都有闲暇时间和精力琢磨些自己感兴趣的

平时不加班,去年年假 20 天

想生孩?陪产假 6 周

这不,我 1 月份整月不上班,有时间吹牛皮了

公司每年也有两周时间让你在公司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你还可以上去给大家分享

不用担心被灵魂拷问:

你这个东西的价值是什么?

能解决什么问题?

对公司有什么用?

投入产出比如何?

如何落地?

如何赋能?

妈蛋,我就是做着自己爽,

我就是学习顺便做了这么个没用东西!Awesome!

创造性的前提是不用为生存问题发愁。

欧洲那些搞哲学、做研究的,大多都是家底丰厚,闲得多了自然就能搞事。

荷兰人蟒蛇大叔想着哇塞圣诞假期这么长,找点事做,结果出了 Python。

日本人松本行弘,经济危机时闲得发慌,搞出了 Ruby。

芬兰人李纳斯,大三不用为了找工作背八股和考研,冬眠似地宅家里写代码,搞出了 Linux。

而我们的价值取向是谁赚得多谁就成功,社会现状是上学就是为了找工作,上班就得加班,创新会被资本压死。

所以,别问为什么我们没创造力,

连造人的本能都快磨没了,

还要创造啥啊!


这个吐槽很多人赞啊,

只有更多自由才能有创造力,

所以逃离内卷吧,

欢迎关注公众号:程序员的喵

我们一起去 WLB,逃离内卷,学习英语,构建副业。

内推也可以哦,还有大量 HC。


user avatar

我特别同意 @温酒 说的那句话:创造力和一个人闲的蛋疼的时间有多少,成正比关系。

那我们看看国外的公司是如何让程序员更有创造性的呢?

我不知道国外的程序员是如何工作的?我通过读《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这本书发现谷歌并没有将工程师当做一个体力劳动者,他们注重提升团队和工程师的脑力和创意。这本书大部分都在讲一个词,就是:创意精英

而创意精英,就是要求拥有各项能力的人,谷歌招聘 IT 工程师,不仅仅看重他的技术能力,也同样看重产品能力,沟通能力,等各种各样的能力,因为谷歌认为这样的员工才会为公司创造出伟大的产品。

换句话讲,在谷歌《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这本书里他们强调特备注重培养技术人员的产品思维,商业思维的能力,鼓励工程师们去创新。

谷歌不会把员工的时间排的特别满,员工可以拿出 20% 的工作时间去学习其他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意,互相激发一下灵感,开发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等等。

这里就跟 @温酒 大佬说的那样:你得让员工有时间闲下来去思考,有时间去搞一些乱七八糟的发明,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这样才能做到创新,做出一些创造性的东西。

特别注意:人家这里不是压榨员工 996 ,谷歌是允许员工从工作时间里拿出 20% 的时间去做这件事。

而我们国内的环境正相反:

就目前我们国内的 IT 环境而言,你看看,每个工种工作都划分的太细了,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比如:你是程序员,你负责前端的某一个模块,前端工程,就像是工厂车间上那个拧螺丝的工人一样。前端工程师又分为 Web 端工程师和移动端工程师,Web 端工程师还会分为有专门画界面的,有专门优化浏览器加载性能的,移动端工程师分为 Android 端工程师,iOS 工程师,还有混合开发工程师,RN,Flutter 工程师等等。你看这像不像流水线上具体拧螺丝的一个工人?

把工种分的太细之后,其实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他弱化了人们的能力,降低了技术门槛。

每天的需求不断,这些需求和产品的更新迭代就像是流水线上的货品源源不断,让程序员们不停的重复的干那点活,十年如一日,干到 35 岁了,体力不行了,自己还毫无成长。

相比于谷歌是允许员工从工作时间里拿出 20% 的时间去做有意思的事,国内的 IT 环境,996,007 ,让程序员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其他业务,不会给员工发挥思考和想象力的空间,无法成为创意精英,所以无法延长职业生涯,更别提什么创造性了。

user avatar

创造力和一个人闲的蛋疼的时间有多少,成正比关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