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莫卧儿君主无意建立一支新式海军?

回答
莫卧儿君主之所以无意建立一支新式海军,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这些原因既包括战略上的考量,也涉及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莫卧儿帝国当时的具体情况。

一、战略上的地理与安全考量:

陆权为主导的帝国模式: 莫卧儿帝国从建立之初就是一个典型的陆权帝国。它的核心疆域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内陆平原地区,通过强大的陆军(特别是骑兵和炮兵)征服和统治了广袤的领土。这种陆军的优势是莫卧儿王朝军事力量的基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莫卧儿王朝的扩张和防御主要依靠其陆地军事力量。
海岸线的相对稳定(早期): 尽管莫卧儿王朝拥有漫长的海岸线(特别是控制了印度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但在早期,这些地区并非其主要的战略重心,其主要威胁和竞争对手也集中在陆地上(如北方和西北方的各种政权)。沿海地区的军事需求更多是维持国内秩序和打击海盗,而非应对大型海上挑战。
海军并非决定性因素: 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印度洋的海上力量主要由阿拉伯、波斯商人,以及逐渐崭露头角的欧洲商人(如葡萄牙人)所主导。然而,他们之间的竞争更多是商业性的,而非大规模的战略对抗。莫卧儿王朝虽然需要与这些海上力量进行贸易往来,但并不认为建立一支能与他们匹敌的新式海军是维持其帝国安全和繁荣的当务之急。
与陆地敌人相比,海上威胁较弱: 莫卧儿王朝面临的最严峻的军事挑战来自其陆地边境的敌人,如北方部落、萨法维王朝(伊朗)等。在内部,他们也需要强大的陆军来镇压地方起义和维护统治。相比之下,来自海洋的直接战略威胁相对较小,或者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与其投入巨资建立海军,不如将资源用于巩固陆地防御和扩张。

二、经济上的成本与收益权衡:

海军的巨额投入: 建立一支现代化海军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包括建造船只、购置先进武器、招募和训练水手、建立海军基地和后勤补给系统等。这些成本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优先使用资源: 莫卧儿王朝的君主们需要将有限的国家资源分配给更迫切的需求,例如:
陆军的维护和发展: 维持庞大且训练有素的陆军(包括精锐的骑兵、步兵和炮兵)是莫卧儿王朝军事力量的核心。
军事征服和边境巩固: 帝国扩张和抵御外部陆地威胁需要大量的军事开支。
宏大的建筑项目: 莫卧儿君主以其宏伟的建筑(如泰姬陵、红堡等)闻名,这些项目也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财富。
朝廷的奢华开销: 莫卧儿皇室的奢侈生活和宫廷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有限的经济回报预期: 相比于陆地上的征服和税收,建立海军在短时间内能带来的经济回报并不明确。虽然海上贸易能带来利润,但莫卧儿王朝可以通过与其他海上力量合作或征收港口税的方式从中获益,而无需自己承担建造和维护海军的巨大成本。

三、政治与管理上的挑战:

集中式陆权管理模式: 莫卧儿帝国是高度集权式的陆权帝国,其管理体系和官员体系都是围绕着陆地统治而建立的。突然要建立一个全新的、高度专业化的海军部门,将面临巨大的管理和组织挑战,需要新的官僚机构、法律法规和专业人才。
地方势力的存在: 尽管莫卧儿王朝中央集权很强,但沿海地区仍存在一些地方性的沿海贸易商和海军力量(如吉拉特、孟加拉等地的当地统治者或商人阶层)。他们可能拥有自己的小型船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区域性的海上需求。莫卧儿中央政府可能不愿或不擅长直接管理这些地方性的海上力量,或者认为它们不足以构成战略威胁。
对现有海上力量的依赖: 莫卧儿王朝早期依赖葡萄牙人进行海上贸易和运输,后期也与荷兰、英国等欧洲海上力量有接触和合作。这使得莫卧儿君主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依赖,认为可以通过与其他海上强国的合作来保障其海上贸易和运输的安全,而无需自己承担建立海军的责任。

四、文化与思维模式的影响:

陆地民族的传统: 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本身源于中亚的骑马民族,他们的军事传统和文化基因更偏向于陆地作战和骑兵的荣耀。海军并非他们熟悉的领域,其文化吸引力也相对较低。
对海事的认知不足(相对而言): 尽管莫卧儿王朝的疆域临海,但其统治阶层的核心思维和战略考量更多集中在陆地上的权力斗争和疆域巩固。他们可能对海洋的战略意义和发展海军的长期效益认识不足,或者认为其必要性不如陆地军事力量。
“海洋之子”的竞争对手: 莫卧儿王朝面对的真正强大的海上力量是后来崛起的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这些国家在建立新式海军方面拥有更长的历史积累、更先进的技术和更迫切的海洋贸易和殖民需求。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可能也意识到,即便投入巨资,在短期内也难以在技术和组织上与这些“海洋之子”抗衡,与其徒劳无功,不如将资源集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

五、对外部海上力量的策略:

有限的战略需求: 莫卧儿王朝并不需要一支海军去进行海外扩张或与主要陆地对手进行海上决战。其战略目标是统治印度次大陆。
雇佣或合作: 在有需要时,莫卧儿王朝可以通过雇佣欧洲海上力量(如英国东印度公司等)来保护其沿海地区、运输货物或进行海上封锁。这种合作比自行建立一支复杂的海军在经济和管理上都更为便捷。
关注港口和海防: 莫卧儿王朝更倾向于加强其主要港口的防御工事和招募一些小型武装船只来打击海盗和维持沿海秩序,而非建立一支远洋作战的海军。

总结:

莫卧儿君主之所以无意建立一支新式海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战略上,陆权是其核心优势,海上威胁相对较弱;经济上,海军的巨额成本与有限的预期回报不成正比;政治管理上,其体系不适应海军建设;文化上,缺乏海军的传统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莫卧儿王朝满足于通过陆地军事力量来维护帝国安全和稳定,并通过与其他海上力量的合作来解决海上贸易和运输问题,从而避免了建立一支昂贵且挑战巨大的新式海军。直到后来帝国日渐衰弱,面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强大的海军力量时,才显露出其缺乏海军的战略短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不考虑以大型风帆战舰配备强力的侧舷火炮作为“新式”海军的标杆的话,阿克巴大帝在征服古加拉特和孟加拉后所施行的建立常备海军的尝试,对标起同时代的欧洲思维都不算是落后的

就像题主所说,次大陆漫长的海岸线和发达的内河网培养出的优秀水手,与中东还有远东的跨洋贸易传统,以及印度本地的优质木材资源,都算得上是莫卧儿想要发展蓝水的优势资源,这些资源已经足够让这个来自内亚谷地里的征服者发展出一个看起来还可以算是全体系覆盖(小型快船、桨船和大型运输船)的蓝水舰队规模

不过必须要指出的是,莫卧儿帝国之所以愿意在舰队事务上投入成本,本质上的战略重心还在于保护沿海的城镇以及支撑帝国军队在大河交错的东北内陆进行军事活动,这个在征服东北地区的孟加拉以及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的阿豪姆王国的时候显得尤为重要,战象、火器、骑兵这些让莫卧儿军队攻城掠地的利器,无一不需要一支大型的舰队遍布在内河网络内提供支援保障


反过来,即便莫卧儿在孟加拉湾维持了一支看起来体系足够全面的舰队,但是如果在外海上遭遇缅甸的阿拉干王国舰队,那依然是从质量到数量上落于下风。对此,莫卧儿的应对方式是“从陆地上解决”,在沿海毁林伐木建造一条连接吉大港与孟加拉核心区的快速通道,以供骑兵机动部队的迅速调动,从侧翼扫荡阿拉干和葡萄牙海盗的藏身之所

回到结论,莫卧儿有意建立一支新式海军吗?我觉得有,但是论期望值的话,不要对一个来自内亚谷地,又统治着一片有广阔河网的陆地的王朝有过高的要求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

一方面大舰队 是奢侈品,舰队的存在往往是因为贸易需求和保护航线,大规模舰队的存在往往是因为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敌人。然后双方海军竞赛,螺旋加码。典型的比如历史上长期的英国海军,法国海军 军备竞赛。 某个海上列强的大舰队规模往往是由其敌人舰队规模决定的(比如一战前的英德海军,未来的中美海军)而在南亚次大陆莫卧儿帝国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势均力敌的海军强敌。所以没有必要维持一支巨大的舰队。


另一方面莫卧儿帝国(三个穆斯林火药帝国都是)对西方军事技术和海军技术其实是非常有兴趣的。也建造过一批欧式风帆战舰。

比如曼德海峡劫掠战的受害者珍宝号,就是一艘1600吨的欧式风帆舰。


user avatar

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想到。

实际上封建陆权国家没几个是主动搞大海军的,尤其是莫卧儿这些出身中亚的统治阶级。莫卧儿还没影儿的时候,葡萄牙人就在古吉拉特痛捶穆斯林联军,胡马雍被舍尔沙赶走之后还把莫卧儿的手下败将、古吉拉特苏丹巴哈杜尔沙扔印度洋里了。可以说西方人对莫卧儿当时在北印度的统治并没有造成威胁,反而有促进作用。

等到莫卧儿开始向南攻略的时候,也几乎都将精力放到骑兵和火炮上:德干苏丹国拥有无尽的黄金和珠宝,没必要这么关注大海。

另外就是,如果没有海上的威胁,为什么我要维持一支海军呢?海上又不会长出叛贼,只有做做小生意的欧洲人,给他们点香料就可以换来贵金属,而且还能从他们手里买来优质的火药和火炮。双方处于互惠互利关系,没有那种“驱逐洋人”的思想。

其实在十九世纪之前,跟亚洲任何一个君主说:大海上来的敌人才是最可怕的,人家只能觉得这人脑子有坑,不就是些百十来号人的白皮吗?还没个山大王和农民起义军的威胁大呢。那些白皮,我一生气,稍微围攻一下他们的商栈,他们就得求饶进贡。

至于欧洲海军强,莫卧儿人能不知道吗?关键是连中亚喉舌坎大哈三次都夺不下来,奥朗则布都被坎大哈的波斯守军搞出PTSD了,莫卧儿再次陷入了有可能被西北方向敌人夺取江山的噩梦之中,还有啥心情发展海军啊,安心抢点戈尔康达的大钻多香啊。莫卧儿是有船队的,但是这一切都是围绕着陆战服务的,在征讨孟加拉的弟弟时,奥朗则布方和敌方都有水军辅助,主要作用是运输。“海军”从来不是主导的发展路线或者作战思想。

说到这个海军,倒是被莫卧儿追的满山跑的马拉塔人有话要讲,因为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马拉塔的首领西瓦吉反倒是发展出了些海军,他也曾经跟葡萄牙人和西迪人(来自非洲的黑人)交过手。然后西瓦吉就成为了印度的“海军之父”。

1707年奥朗则布死后,莫卧儿基本上就成配角,海军什么的想也别想了,叛贼都在阿格拉附近游荡了,早点洗洗睡,明天又是在孔雀王座上等死的一天。

其实莫卧儿最让人费解的不是不发展海军,而是对火炮的完全懈怠。明明也是靠火炮夺取天下的,结果到最后把火炮的操控几乎都外包给了欧洲或者西亚的雇佣军。当时胡马雍对阵古吉拉特苏丹,就是买通了对方的火炮指挥官,土耳其人卢米汗。

等到了奥朗则布跟兄弟争位的时候,兄弟几个的火炮部队全部外包给了欧洲人,还都不是一个国的。真可谓是“国际炮兵大比拼”。穆拉德王子就曾经靠着葡萄牙炮兵拿下了当时的第一大港苏拉特。

马拉塔人最后继承了莫卧儿这种早该淘汰的重炮:准度低,发射慢,还死沉。用炮身当攻城锤直接把城墙撞塌都比用炮轰塌靠谱。于是马拉塔人带着这些炮,被艾哈迈德沙的骆驼炮打了个裤衩不剩。

user avatar

欧洲诸国的海上的经营是为了黄金、香料、丝绸和瓷器等物产,而这些东西在印度可以轻松得到,而且由于遭受莫卧儿征服的时间较晚,印度次大陆南部也早已被欧洲殖民者建立了很多据点,就连莫卧儿帝国本身就能接触大量的欧洲雇佣兵。

1648年时,沙贾汗的军队在纸面上的规模为440000人,包括200000名骑兵,8000名常备军官,7000名精锐骑兵,40000名步兵和炮手,除此之外还包括185000名来自各式各样亲王和贵族所领有的骑兵。这个惊人的数目还是排除了由地方警备团长所指挥的地方民兵之后的。

而来自尼德兰、奥斯曼的炮兵,来自阿曼、也门的武士则是莫卧儿军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帝国本身也早就被各大海洋势力影响了,反而是奥斯曼因为萨法维波斯的阻碍以及葡萄牙对红海的渗透,得以保持一支庞大的印度洋海军。

user avatar

【跑题警告】:与问题无关


主要是看到猫车 @勃艮第的猫战车 和黎新(不知道为什么@不到)两佬对“葡萄牙在果阿造的是否是欧式战舰”及相关话题有争论就来结合个人微薄的理解插一嘴。

葡萄牙在印度造欧式战舰吗?是的

葡萄牙在印度只造欧式战舰吗?不是

葡萄牙在印度的造船行业涉猎广泛,他们会建造albetoç、almadia、balanço这样的印度本地小型船只,也会建造穆斯林商人用的fusta,但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建造维持葡萄牙对印度洋统治的“欧式战舰”——galleon、galley、caravel,尤其是名为nau的承载吨位堆到七八百吨,可以自由切换商船和战船角色的卡拉克型战舰。

葡属果阿的船厂由三部分构成:Ribeira das Naus,负责大型船只建造,此外还兼职枪炮、火药的生产以及铸币。Ribeira das Gales,商业船坞,返回葡萄牙的船只均在此地装货。Cais de Fortaleza do Vice Rei,给驻扎在果阿的总督的要塞专用的船坞。在阿尔布克尔克在1510年攻占果阿后就盛赞此地拥有熟练的工匠和得天独厚的资源,果阿造船厂的名作:

除了自己造船之外,果阿的大船厂还会负责给葡属印度的别的造船厂(比如瓦塞)做做扫尾工作:

十六世纪早期葡萄牙在印度造船业的中心还有科钦,得益于当地统治者的友善和附近柚木良好的品相,葡萄牙人在1505就开始在当地开展造船工作,科钦船厂的知名作品有载重量800吨的Nau“西奈山的圣卡特琳娜号”(Santa Catharina de Monte Sinai),之后还持续地为葡萄牙的印度事业建造一系列galleon、caravel和nau舰船:


1596年后科钦还被要求每年要造两条Nau战舰出来:

别的相对次要的造船基地,比如卡里卡特、达曼、第乌什么的也就先不提了。作为总结,我想说葡萄牙人真的不是大老远跑到印度来埋头建造印度式战舰的,人家在印度立足第一天起就开始寻找合适的原料基地来造自己的葡萄牙式大船,虽然印度的、穆斯林的战舰葡萄牙的船厂也会造,葡萄牙人也会吸取其中的精华,但说到底葡萄牙的核心还是围绕着可供远洋航行的大型军商两用舰只(如Nau)展开的。


再暴论两句:

葡萄牙人欣赏印度战舰的一点就是材料好:

马拉巴尔的柚木是真的香,比老家的橡木好用多了,之后满东南亚找柚木及其替代品的新基地,论证对柬埔寨及泰国的征服理由的时候也不忘提一句“当地林业资源丰富”。印度沿海的各个领域的工匠也多,造船费用可能还比本土低廉一些。唯一的缺点就是印度生产的钉子,不仅价格贵,还因为使用的铁矿品相差的原因不如国内生产的可靠,还是得先从本土进口钉子过来。

钉子不行和在组装战舰时不使用钉子,而是使用沥青、胶水、植物纤维、木质钉子也是被葡萄牙人认为印度战舰虽然也能造地很大(科钦也有载重量近600吨的印度商船),但却意外的脆弱,有的挨上葡军一炮就得散架的一大原因。


参考书目:

《葡萄牙帝国在亚洲1500-1700》桑贾伊.苏拉马尼亚姆

<Shipbuilding,Navigation and the Portuguese in Pre-modern India>
K.S.Mathew

<History of Portuguese Navigation in india,1497-1600>
K.S.Mathew

user avatar

...我就不解释了,懂的都懂,大家直接开乐吧...




把我原文说的“特种”改成“特殊”,然后再装逼式的翻译成“专业战舰”,我只能说,您开心就好...


@黎新 这位答主不是很服气,那我补充一下好了。

Most of the ships produced by these facilities were for private use. Many of the units in the Mughal navy, whether requisitioned or built to order, were unaltered versions of these civilian models. They included the bachari—a fishing trawler—the jung—a merchantman built in the square, compartmented style of a Chinese junk—and the balam—a cargo carrier resembling an oversized sampan. These vessels were useful in a support role, transporting troops and supplies. In many cases naval squadrons were also followed by groups of private merchant vessels that sold them rations and other goods. The Mughals, however, did commission a large number of specialized fighting ships. Many of these were based on Mediterranean and Middle Eastern models and built carvel style, around an internal frame. These avoided the primary disadvantage of the traditional Indian shell-first hull design—a lack of rigidity. Ships of that type could not bear the weight or withstand the recoil from guns that were too large or too numerous. This was especially true in an era when specialized naval gun carriages were not yet in widespread use. Cannon resting on land carriages or simply lashed to the deck transmitted much more of their recoil energy into the body of the ship.

原来那句话说这些船多数是民用(civilian models,我觉得理解成渔船、商船没事问题。但是这位答主好像理解成卡拉维尔式(caravel)了。。。那我还是解释一下吧。这里提到了莫卧儿的多数船是bachari(一种渔船),jung(一种商船)和一种仿造中国式小帆船(junk)的balam。

关于葡萄牙是不是在果阿建造的欧式船这点,确实是我推测的。因为印度船不结实很垃圾,这点不是欧洲人说。

感谢 @威斯特蜀黍 提供的资料。

印度人不用钉子,不造龙骨,船脆的一批,我真不信需要远洋航行的欧洲人会用这玩意。。。

而且,

Most Mughal warships—reflecting their extensive use in riverine and littoral operations—were slightly smaller and not quite as heavily armed as their European equivalents. A very large ganj-style ship might carry as many as 60 cannon. A more typical sailing ship was equipped with 10 to 20 guns mounted broadside. Galleys were usually armed with 4 to 8 mostly forward-firing guns. Some of the bigger ships carried cannon as large as 30-pounders, but guns in the 4 to 12 pound range were more common.

葡萄牙人非要绕那么远路去买比欧洲同级更弱的船吗...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新式海军。

如果说远洋舰队的话,莫卧儿帝国的第一支海军是阿克巴征服孟加拉后建立的,分为东西两舰队,东舰队保卫通往东亚的航路,西舰队负责红海印度洋。对海盗无力那没办法,你看带英和西班牙拿私掠船和海盗也没啥辙不是...

有一位答主 @黎新 提到了一些史料,但是这些史料的解读明显存在问题。

1.第一段中文材料中提到的舰队,是属于陆军的辅助/支援舰队,有超过一半是运输船,不是海军,这个中文材料非常老了。

2.

这段文字。

Nicolo Conti是个意大利人的名字,15世纪时期,能去印度的也只有威尼斯的商人,这个时期,欧洲还没出现三桅的卡拉维尔帆船,而且这时候建立莫卧儿帝国的巴布尔出没出生都不一定呢。。这不是拿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

3.

确实,由于印度有很多优质木材,欧洲人喜欢在印度造船。但是这段文字说的是欧洲人的船是在印度造的,没说是啥船。葡萄牙在果阿是有殖民地港口的,因为印度人不怎么喜欢用铁钉,所以造船方法也和欧洲人不一样,不是很符合欧洲人的使用习惯,所以更可能是指葡萄牙在印度建造的欧式战舰。当然,那位答主所说的“造的船比欧洲人更好”这点,我感觉无论如何没法从“some of their best ships built in India”这句话里读出来。

4.作为对上文的补充,不仅莫卧儿海军水平不比欧洲强,相反,莫卧儿人特别喜欢雇佣欧洲经验丰富的水手作为他们的海军顾问和技师。至于这些船是什么船...

Most of the ships produced by these facilities were for private use. Many of the units in the Mughal navy, whether requisitioned or built to order, were unaltered versions of these civilian models.

基本上都是民船渔船改装而来的,算不上先进。而主力战舰和特种战舰,

In many cases naval squadrons were also followed by groups of private merchant vessels that sold them rations and other goods. The Mughals, however, did commission a large number of specialized fighting ships. Many of these were based on Mediterranean and Middle Eastern models and built carvel style, around an internal frame.

很多情况下,是地中海/中东式或者卡拉维尔式的,因为:

These avoided the primary disadvantage of the traditional Indian shell-first hull design—a lack of rigidity. Ships of that type could not bear the weight or withstand the recoil from guns that were too large or too numerous.

印度船的结构刚性不足,吃不住舰炮的后坐力。。。

总结来说,这位答主提到的这些材料,能证明的只有15世纪的意大利人认为印度船还不错,不能证明印度的船比欧洲殖民者的船更优秀...内容基本引用自Andrew de la Garza,Command of the Coast: The Mughal Navy and Regional Strategy。因为莫卧儿不是我的主攻方向,所以这篇文章我只是粗略地阅读了一下,题主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阅读,应该可以完美解答题主的问题。地址附上,不需要翻墙:

如果有什么更好的资料,欢迎评论讨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