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中程导弹条约》却没有《远程导弹条约》?远程导弹不是威胁更大吗?

回答
之所以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中程导弹条约》(INF条约),而不是《远程导弹条约》,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地缘政治考量。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射程更远的导弹威胁当然更大,这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然而,历史的形成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直接,而是由一连串的特定情况、政治博弈和战略平衡所塑造的。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冷战时期,也就是《中程导弹条约》诞生的背景。当时,美苏之间存在着一种被称为“相互保证毁灭”(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MAD)的战略平衡。简单来说,就是双方都拥有足以摧毁对方的核武器,如果一方发动攻击,另一方也能报复,导致双方都无法幸免。在这种恐怖的平衡下,双方都试图寻找方法来降低核战争的风险,同时又不至于让自己在战略上处于劣势。

《中程导弹条约》的核心,其实是针对一种非常特殊的导弹类型——“中程弹道导弹”(IntermediateRange Ballistic Missile,IRBM)和“中程巡航导弹”(IntermediateRange Cruise Missile,ICM)。这些导弹的射程通常在500公里到5500公里之间。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偏偏是这个范围的导弹引发了条约?

事情是这样的: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苏联部署了一系列新型中程导弹,最著名的就是SS20“萨德尔”。这些导弹的射程可以覆盖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并且可以搭载核弹头。这在欧洲引起了极大的恐慌。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导弹的射程,正好可以打到西欧的主要城市,而美军在欧洲的军事基地,以及欧洲盟友的国土,都处于这些导弹的直接威胁之下。关键在于,这些导弹的部署,使得苏联拥有了一种“外科手术式”打击的能力,可以先发制人地摧毁北约的指挥中心、空军基地,甚至有限地削弱其核反击能力,而不需要动用洲际弹道导弹(ICBM)这种必然会导致全面核战争的武器。

换句话说,SS20导弹的存在,打破了冷战时期美苏之间那种“你打我,我就彻底毁灭你”的MAD平衡,为苏联提供了一种“可控升级”的选项,让核战争的门槛似乎降低了。这使得欧洲国家,尤其是西德,感到非常不安。他们认为,一旦苏联使用这些中程导弹,欧洲将首当其冲,而美国本土则相对安全,这就可能导致欧洲被卷入一场美国不愿全力承担后果的冲突。

面对这种情况,美国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当时,美国在欧洲部署了“潘兴II”弹道导弹和“战斧”巡航导弹。这些导弹的射程和目标,与苏联的SS20导弹几乎完全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美国部署这些导弹,一方面是为了回应苏联的军事部署,保持战略平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苏联表明,如果苏联敢对欧洲使用中程导弹,美国也会毫不犹豫地反击,而且这种反击将会波及苏联本土。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各国,特别是西德,极力呼吁双方能够就这些中程导弹达成协议,因为这些导弹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存。而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看到了通过限制这些导弹来降低紧张局势、防止意外升级的可能性。

因此,《中程导弹条约》(INF Treaty)于1987年签署,核心内容就是销毁双方所有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之间的陆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及其发射装置。这个条约是冷战时期一项重要的军控成就,它确实有效地消除了一个对欧洲安全构成直接、严重威胁的武器体系。

那么,为什么没有《远程导弹条约》呢?

这里面的原因就比较复杂了。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远程导弹”。通常我们说的“远程导弹”,指的是洲际弹道导弹(ICBM),它们的射程超过5500公里,足以打击对方本土。

对于洲际弹道导弹,美苏双方都已经拥有数量庞大且足以相互毁灭的武器库。在MAD的框架下,双方都清楚,一旦发射ICBM,就意味着战争的全面爆发,没有胜利者,只有同归于尽。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增加ICBM的数量,或者尝试部署更多能够精确打击对方本土的ICBM,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优势,反而会增加误判和升级的风险。

所以,对于ICBM,双方的关注点更多地在于控制其数量、保持战略稳定,而不是像中程导弹那样,因为其射程的特殊性,而产生了一种“单方面优势”的诱因。

其次,更关键的是,部署ICBM的成本非常高昂,而且技术非常复杂。一个国家一旦拥有了ICBM,就意味着它已经具备了与超级大国进行战略对峙的能力。相比之下,中程导弹的部署门槛相对较低,而且其潜在的战略收益(例如,在不触发全面核战争的情况下削弱对手的某些能力)对某些国家来说更有吸引力。

举个例子,如果美国和苏联都有几千枚ICBM,互相瞄准对方,那么再多部署几枚,对整体的MAD平衡影响可能就没有那么颠覆性。但是,如果在某个地区,苏联突然部署了一批可以打到欧洲主要城市的SS20,而美国在欧洲的防御能力有限,那么这种不对称的威胁就会被放大,打破原有的战略稳定。

再者,销毁ICBM比销毁中程导弹要复杂得多。ICBM是国家战略威慑的核心,其数量、种类、部署方式都牵扯到国家安全最核心的利益。要达成一项能够大幅削减ICBM数量的条约,需要克服的技术、政治和信任障碍都非常巨大。虽然美苏之间也曾通过《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等协议来限制和削减ICBM的数量,但这和《中程导弹条约》那种“彻底禁止”特定类型武器的性质是不同的。

总结一下,没有《远程导弹条约》而有《中程导弹条约》,并非是因为远程导弹不构成威胁,而是因为:

1. 历史契机不同:中程导弹的部署(尤其是苏联的SS20)直接威胁到了欧洲的安全,并可能打破MAD平衡,引发了强烈的担忧和政治动力,催生了《中程导弹条约》。
2. 战略影响不同:中程导弹的射程使其具有“可控升级”和“区域优势”的潜力,更容易引发不对称的军备竞赛和战略不稳。而洲际弹道导弹则直接指向MAD,任何试图在ICBM层面获得单方面优势的尝试,都会被视为对全球战略稳定的极端威胁,招致毁灭性报复。
3. 条约的性质不同:INF条约是“禁止”特定类型的陆基导弹,是一种更彻底的消除。而对于ICBM,尽管有削减协议,但双方都没有走到“彻底禁止”的地步,因为它们是各自核威慑体系的核心,且其数量和质量的制约更多体现在战略平衡的框架下。

因此,《中程导弹条约》的出现,是针对冷战时期一个特定的、极具破坏性的威胁而产生的,它填补了一个当时最迫切的安全真空,而不是说远程导弹不重要或不构成威胁。只是在那个历史节点,中程导弹的威胁显得更为紧迫和独特,从而促成了那个专项条约的诞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

5500公里以下射程的导弹,例如PGM-19朱庇特、SS-20先锋,以及东风快递4号,从发射出来到命中目标时间太短,不到20分钟(例如从土耳其边境到莫斯科1600公里)。

这段时间,你让总统/总理/主席们钻到本建筑的防核地下室的时间可能都不够。

如果美国把类似东西部署到韩国,北京到首尔的直线距离是940公里,这和枪口顶在脑门上有什么区别?

另外,由于中程导弹飞行高度低,地球曲率问题,导致侦测到导弹来袭的距离会近一些,进一步压缩了预警时间。

所以你说,哪个威胁更大?

另外,纠正你的错误:远程导弹早就有条约了。

总之,废除中导条约对美国来说绝对是极其有利的。

因为美国的地理位置,其他国家不遵守中导条约,也不可能把导弹放到美国的家门口来。

但是美国却很容易把中程导弹放到中俄的家门口。

除非再来个古巴导弹危机……

当年古巴导弹危机看似是苏联丢了脸,美国大获全胜,其实苏联赚大了,因为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撤除了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朱庇特,顶着苏联脑门的枪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之所以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中程导弹条约》(INF条约),而不是《远程导弹条约》,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地缘政治考量。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射程更远的导弹威胁当然更大,这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然而,历史的形成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直接,而是由一连串的特定情况、政治博弈和战略平衡所塑造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
  • 回答
    《中导条约》旨在销毁中程弹道导弹,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冷战时期,以及条约的诞生与失效。冷战阴影下的军备竞赛与《中导条约》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迅速两极分化,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对抗中,核武器的研发和部署成.............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古巴导弹危机中一个非常关键且复杂的细节,也是导致危机如此紧张和危险的核心原因之一。简单来说,苏联向古巴运送的不是只有中程导弹,而是拥有搭载多种类型核弹头能力的一整套战略武器系统。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1. 苏联的目标:战略平衡与威慑在冷战时期,美国在欧洲部署了大量能够打击苏联本土的中程.............
  • 回答
    关于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面临的挑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造不出”。实际上,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在进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只是要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确实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航空发动机的研发难度,以及中国当前所处的具体环境。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明粉认为汉唐没有明朝强大”的观点,需要从历史背景、比较维度、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历史事实的差异,也涉及文化认知的主观性,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性1. 朝代的性质与时间跨度 汉唐:汉朝(前202年220年)和唐朝(618907年)是.............
  • 回答
    关于“青千”(即“青年千人计划”)回国后发表的学术文章质量下降的问题,这一现象确实存在,但其成因复杂,涉及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学术环境与资源差异1. 科研资源与合作机会减少 在国外,青千通常能依托国际一流实验室、合作网络和资金支持,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回国后,可能面.............
  • 回答
    关于“日本村战”引发网友争议的现象,可能涉及以下几个复杂的原因和背景: 一、词汇可能存在误读或语境误解1. “村战”的字面含义 “村战”直译为“村庄战争”,但中文网络中并无明确指代这一概念的公开信息。若网友提及此词,可能是以下情况: 误写或误传:可能与“村上春树”(日本作家)混淆,或是.............
  • 回答
    关于为何许多人对“阶级意识”与“阶级史观”持反对态度,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历史语境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意识形态分歧: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排斥1. 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主导 在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话语中,强调个人权利、市场机制和个体能动性.............
  • 回答
    研究生导师询问学生的家境背景,这一行为可能源于多种动机,既涉及教育管理的现实需求,也包含师生关系中的复杂考量。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一、经济支持与资源分配的隐性考量1. 奖学金与助学金资格审核 部分高校或科研项目存在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项资助(如国家助学金、勤工俭学岗位),导师可能需.............
  • 回答
    电源插座插进去困难的原因有很多,这些原因可能涉及插座本身的设计、插头的设计、材料、制造工艺,甚至是安装或使用环境。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插头与插座接触点的设计和公差问题: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插孔的尺寸公差: 插孔过小或过窄: 即使是合格的插座,其插孔的尺寸也需要在.............
  • 回答
    “什么都知道”的人在现实中“一事无成”的现象,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归咎于个人能力不足。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希望能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现象:一、 信息获取与知识理解的鸿沟: 信息过载与碎片化: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互联网、社交媒体.............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的男性经常嘲笑女博士?”这个问题,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个体层面的原因。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社会文化与刻板印象的根深蒂固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延续: 传统社会对性别的期望往往将男性与理性、事业、智力等联系在一起,而将女性与感性、家庭、照顾.............
  • 回答
    关于“港澳台除外”这个规定,在学生证优惠的场景下确实非常普遍。这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涉及到法律、政策、经济以及现实操作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核心原因概括:身份认定、法律法规差异、经济考量、管理便利性。一、 身份认定与合法性问题 学生身份的官方认定: 在中国大陆,学生身份的官方认可和.............
  • 回答
    一个地区在殖民化后走向繁荣还是贫困,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它受到殖民者自身的动机、殖民策略、殖民地自身的资源禀赋、社会结构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没有一个简单的普适性答案,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探讨:一、殖民者的动机和殖民模式:这是影响殖民地命运的最根本因素之一。不.............
  • 回答
    郭敬明身高问题之所以成为公众乐于调侃的话题,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身高作为一种社会普遍认知和审美标准: “高大威猛”的传统印象: 在很多文化中,尤其是东方文化,男性身高往往与力量、能力、成熟、权威等积极特质挂钩。“高大”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审.............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社会价值观念、个人经历、以及对“成功”定义的认知偏差。对于为什么一部分高学历者,特别是博士等群体,可能会对家庭主妇产生不屑情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社会文化中对“贡献”的定义和价值判断的倾斜: 以经济产出为导向的价值体系: 在许多社会文化中,.............
  • 回答
    很多人在追求成功和自我提升的道路上,会翻阅大量的成功学书籍。然而,令人沮丧的是,有些人不仅没有从中获得预期的励志效果,反而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成功学书籍本身的局限性与误导 过于简化和片面化: 许多成功学书籍倾向于将复杂的成功过程进行过度简化.............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真实黑料可供报道,但BBC还是选择捏造一个?”这个问题,需要首先澄清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复杂性。首先,您提到的“捏造一个”是基于何种信息? 您是否看到了具体的报道内容、相关的证据链、独立调查报告,或者有明确的声明指出BBC捏造了报道?如果没有具体的指控和证据,我.............
  • 回答
    「原子弹下无冤魂」这句话,其核心含义是在原子弹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攻击下,没有生命能够幸免于难,所有人,无论是士兵、平民、老人、孩子,都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也因此不再是带有个人罪责的“坏人”或“敌人”,而是纯粹的受害者。要详细理解这句话的由来和含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原子弹的毁灭.............
  • 回答
    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选择孤独一生,不涉足婚姻,这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现象,其背后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他们个人性格、生活追求的因素,也有时代背景、哲学思想的体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核心驱动力:对真理和精神世界的极致追求这是最根本的原因。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将生命中最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