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巴黎圣母院大火,应不应该惋惜?

回答
巴黎圣母院大火,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事件,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深远的意义。要回答“应不应该惋惜”,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惋惜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值得我们详细探讨。

一、 从物质和历史价值的角度,惋惜是必然的。

巴黎圣母院不仅仅是一座宏伟的教堂,它更是:

人类文明的瑰宝: 圣母院历经800多年的风雨,是哥特式建筑的巅峰之作。它的飞扶壁、玫瑰窗、尖塔等设计,不仅是技术上的奇迹,更是艺术和审美的典范。火灾吞噬了教堂的尖顶和大部分屋顶,这些都是历史上匠人智慧和精湛技艺的结晶,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历史的活证: 圣母院见证了法国的许多重要历史时刻,包括加冕、国葬、宗教改革,甚至是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它承载着几代法国人民的情感和记忆,是民族认同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火灾的发生,如同撕裂了历史画卷的一部分,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创伤。
艺术的殿堂: 教堂内部的彩色玻璃窗、雕塑、祭坛等艺术品,每一件都凝聚着无数艺术家的心血。虽然许多珍贵的艺术品被成功抢救出来,但一些未被及时转移的壁画和雕塑可能遭受了不可逆的损害。这些艺术品的损坏,是对人类艺术史的巨大损失。
全球文化遗产: 巴黎圣母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代表着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它的损毁,不仅仅是法国的损失,也是全世界的损失。

因此,从这些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对历史、艺术和文明有认知的人,都会对这场火灾感到深深的惋惜。这种惋惜源于对失去的珍贵事物的痛惜,以及对人类文明脆弱性的认知。

二、 从情感和精神寄托的角度,惋惜是深刻的。

对于许多人来说,巴黎圣母院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情感和精神寄托:

信仰的象征: 对于天主教徒而言,圣母院是他们信仰的核心场所,是他们与上帝沟通的桥梁。火灾的发生,无疑对他们的信仰造成了冲击,是一种精神上的打击。
浪漫与美的化身: 巴黎圣母院是无数人心目中浪漫、优雅的象征。它出现在文学作品、电影、歌曲中,成为巴黎乃至法国的文化符号。许多人曾梦想着来到这里,感受它的庄严与美丽。火灾的景象,打破了这种美好的想象,留下了失落感。
社群的纽带: 圣母院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一个社区的中心。它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宗教活动和社区事务。火灾的发生,也让许多当地居民感到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精神家园。
希望的象征: 在许多困难时期,圣母院都静静地矗立着,成为人们希望的寄托。如今它遭受重创,虽然让人担忧,但同时也激起了人们重建的决心,将损失转化为一种新的希望的起点。

这种情感上的惋惜,可能比物质上的惋惜更加个人化和复杂。它关乎个人的记忆、情感连接和精神世界。

三、 从事件的象征意义和反思的角度,惋惜促使我们思考。

巴黎圣母院大火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

人类与自然的抗争与脆弱: 尽管是人为原因(电路故障)引发,但大火的蔓延速度和破坏力,也让我们再次认识到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和脆弱。对古老建筑的保护,也面临着来自时间的侵蚀和意外的挑战。
遗产保护的挑战与责任: 这场火灾暴露了古老建筑在消防安全方面的潜在问题,也再次提醒了我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何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类灾难,如何平衡历史建筑的修复与现代化安全标准,是我们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全球协作与支持的重要性: 火灾发生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声援和捐款,展现了人类共同的文化情怀和合作精神。这表明,珍视和保护共同的文化遗产,需要全球的努力和支持。
历史传承的意义: 圣母院的重建,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恢复,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承诺。它提醒我们,过去的历史是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们的基础,传承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四、 惋惜也伴随着希望和行动。

虽然惋惜之情难以避免,但这场火灾也激发了强大的重建动力和全球性的支持。法国政府和社会各界迅速行动,募集了巨额资金,并制定了详细的修复计划。无数的工匠、建筑师、历史学家投入到工作中,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恢复原貌,更是要用现代技术和智慧,让这座承载着历史的建筑焕发新生。

因此,我们的惋惜,不应仅仅是沉浸在失去的悲伤中,更应该转化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智慧和协作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的积极展望。

总结来说,巴黎圣母院大火,我们应该惋惜,而且这种惋惜是深刻的、多维度的。 它源于对失去珍贵物质文化遗产的痛惜,对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的触动,以及对人类文明脆弱性、遗产保护挑战的深刻反思。

这种惋惜并非只是消极的情绪,它更是一种动力,激励着我们去珍视、去保护、去传承那些承载着人类智慧、情感和历史的宝贵财富,并且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挑战,用行动去创造新的希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问一个问题。

当莎朗斯通被问及汶川大地震,死了几万人说报应。

当昆明暴恐案法国杂碎网评如何如何。

试问,作为人的基本感情在哪。

文化前提是人吧?

法国身为美国人的狗腿了,轰炸大马士革的时候,时候考虑过人类文化瑰宝。

在他们眼里那都是垃圾。

一个破壁木头房子,我干嘛得惋惜?我凭什么惋惜?

自己烧的 ,是中国人烧的?是叙利亚人烧的?

我没轰炸人人国家,烧人园子吧?自己防火不当回事,我惋惜个 吧?

别拿全人类说事,法国人嚯嚯全人类遗产干点六着呢,我也没见过,当年烧完圆明园之后,几百年后轰炸大马士革也没说长点记性,要点脸。

这时候中国人来劲了。逼逼叨叨。

你要是搞艺术的,搞建筑这行的,觉得挺可惜的。到是能理解。

别人不说,我,既不喜欢历史,也不喜欢艺术,也不喜欢建筑。

你特么凭什么要求我惋惜?又特么不是我放的火,你们乐意把他当爹,别拉着所有人。

user avatar

他烧你家文物,他家还有个雨果出来骂骂咧咧,现在他家文物自己被烧,你连雨果都不如也就算了,怎么还退化到原始人的价值观去叫好了?


凡奸淫民间妇女,固在不赦。若临阵追获妇女,未奉明文配赏而奸淫者,以奸法论。比在南方有此一事。犯者曰:“此妇被贼掳去为妻奴,今某无知收留,尚是兵丁家室人。”本府(戚继光)亦曾折之曰:“他是贼,你也是贼耶?”遂无言可对,斩之。——戚继光《练兵实纪》


“他是贼,你也是贼耶?”

英美帝国主义分子抢文物,是贼,

英美帝国主义分子炸古迹,是贼,

天龙教打砸抢烧,是贼,

天龙教文物爆破,是贼,

今天惋惜的人,明天的确也都可能变成贼,

所以呢?然后呢?这是你为文物被烧叫好的理由?你也是贼么?

怎么戚继光一个明朝人都懂的道理,有些国人在新中国成立都70周年了,反而不懂了?


好,我退一万步,就算你复圆明园的仇,那尼玛也不是中国人烧的,更不是爱新觉罗八旗大爷烧的,你欢呼雀跃个什么?昭和日本人在东南亚屠杀英美鬼畜的事情,你要不要叫好一下?


我修院和德川跑去食雪,淳平看的精精有味,你怎么不也去食雪?

user avatar

大部分觉得必须惋惜的人,有几个信仰天主教,了解哥特式建筑的外形内蕴,或者完整读过雨果的原著小说?

如果你对巴黎圣母院的了解仅限于那个敲钟人和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的文学故事,这种惋惜又有什么价值呢?

如果你真是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历史爱好者,不妨想一下,塔利班炸毁巴米扬大佛的时候,isis在中东用推土机推平尼姆鲁德古城的时候,国人有一个幸灾乐祸的吗?有一个用“天道好轮回”这样的段子来调侃这些悲剧吗?

正因为世界需要进步,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国耻,忘记那段野蛮血性的历史,没有反思和总结后的行动,文明怎么能够进步?

作为人,理智和情感很难彻底分离开,你可以一边痛惜巴黎圣母院,一边凭吊圆明园。但是,指责那些未对圣母院表示哀婉的人冷血,谩骂提到圆明园的人是狭隘民族主义的网友,我不知道他们从小接受的什么样的教育。

任何一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国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历史课堂上听老师讲到“万园之园”被一群强盗抢掠焚毁的时候,无数雕梁华栋,无数绝世珍品,数不清的无价之宝被英法军队搬走、砸坏、烧掉的时候,那种孩子式的愤恨和不甘心。

一个民族的财富与自尊被英吉利战车和法兰西马靴践踏到泥土里,来回地踩动,两个强盗舞动着身体兴奋地哇哇大叫。

一个法国士兵在给妻子的信里这样写道:

“亲爱的伊莎,我现在在东方古国最大的皇家园林里,你绝对想象不到这个地方集藏了多么惊人的珍宝,金子,银子,瓷器,牙雕,还有数不清的古董,我敢保证把世界所有皇室的财产堆积到一块也不及它的全部。我和战友们都疯了,我们什么也不愿想什么也不愿思考,只是拼命的把各种宝贝往口袋里塞,往马车上搬,可它们怎么也搬不完。我感觉自己一只脚踏进了天堂,另一只脚却踏进了地狱......”

一百年多年了,圆明园仍是一个不断流血的精神伤口。

教育部也是用心良苦,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本上都给圆明园留了一块很大的篇章,愤怒屈辱的心情每隔几年都会重来一次。这种经历下下长大的国人,看到巴黎圣母院被烧,想做到完全不幸灾乐祸反而充满同情,很难。

是的,巴黎圣母院是世界的历史遗产,它的意外失火确实是全人类的损失,最起码以后去巴黎旅游会缺失一个重要的景点。读过雨果原著的人,也不再有机会站在钟楼前安静而投入地凭吊那份文艺情怀(修补后的古物,会在心理上削弱代入感)。

也正因为此,缅怀一下圆明园,从自家历史中找到一份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显得更有必要啊。

经历过那种锥心之痛,才更懂得法国人当下的心情。


几年前我去北京,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面,看着陈旧凋敝的石拱门,它比课本里的照片更陈旧凋敝,更能显出历史留下的残酷印痕。当时的我在心里嘘出一口气:它们要是都在该多好.....

以后有机会去巴黎,我也会走进巴黎圣母院,看一下它那劫后余生的身躯。也许那时我会感到一些惋惜,但同时更会想起万里之外的故土上,圆明园那惨遭蹂躏后颤巍巍挺立的残肢断臂.......

没错,这场大火是世界的损失。人文精神不能亵渎,但历史的伤痕就应该忘记吗?

链接一个新的相关回答:

作为中国人该如何看待巴黎圣母院被火烧毁一事? — 乐少 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203

关注我的公众号,带你进入识海中的一座杂货铺:汴梁乐少(微信ID:BLleshao

user avatar

本来我觉得还有几分惋惜,但看完你的问题补充,我毅然地觉得,烧了就烧了吧。

套用网上流行的一句名言,你这就叫作“遥远的哭声”逻辑。不得不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只对自己辐射范围以内的东西有感情,特别是类似“惋惜”这种感情。有的答主说了,楼下自己最爱吃餐馆被烧了他会觉得惋惜,因为那里对自己有直接的满足感。自己儿时玩耍的地方被烧了,感到惋惜,因为那里盛载着儿时记忆。

你说巴黎圣母院大火,那除非巴黎圣母院在你个人的辐射范围以内。比如你是个学建筑、学艺术史、学欧洲历史的同学,或者你非常爱好法国文学啥啥的……那里与你有直接的联系。唯独不应该因为那里是什么人类八百年文明古迹。就算我们联狭隘,就算我们不是只记住圆明园,但我们犯不着胸怀天下,为和自己八杆子打不着的东西伤心。

按照你的这个逻辑,侵略者打来,我们应该把国土双手奉上,因为都是人类的子孙,他们如果工业化程度更高,会把这块土地变得更发达更美好。按这个逻辑,企业无所谓利润,个人无所谓收入,我自己钱多钱少不重要,我没钱,总有人赚到钱,只要整个人类世界财富在增长就好……

不用骗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没那么胸怀天下,地球另一边发生的东西,只要与我们没有直接关系,他是几百年的文明我们并不Care。我们国家的外交准则叫啥?“不干涉他国内政”,什么意思?就是你只要不来打偶们,你爱咋折腾我们才懒得理。对人,对国家如此,对物也是如此。

巴黎圣母院你这么关心,你有关心过珍稀动植物么,你有关心过小行星么,你有关心过山川的风化和河流改道么……这些是大自然千百万年的结晶,你怎么就无动于衷熟视无睹呢?最后你会发现,你只关心和你有关的东西。智利地震你无所谓,四川地震你会更关注……当你问出应该不应该惋惜的时候,就说明你也不惋惜。惋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发情绪,没有应该不应该。如果你还在问这个问题 ,你本来就没有惋惜。只是政治正确地觉得,我应该表达惋惜,才能标识自己的文化敏感性。

user avatar

是个人,都会惋惜!

不是该不该的问题

user avatar

杀人放火的匪徒家里失了把火,

为啥受害者会那么悲痛?

这不是我说的,

是他们法国人自己说的。

雨果先生似乎还说过:

中国有一类人,

明明是被害者;

却天天为施暴者的灾难而惋惜,

动物界再也找不出这种头脑。

瞧,雨果他老人家都看不下去了~~




法语原文

UNE LETTRE DE VICTOR HUGO

Au Capitaine Butler,

Le 25 novembre 1861

Vous me demandez mon avis, monsieur, sur l’expédition de Chine. Vous trouvez cette expédition honorable et belle, et vous êtes assez bon pour attacher quelque prix à mon sentiment ; selon vous, l’expédition de Chine, faite sous le double pavillon de la reine Victoria et de l’empereur Napoléon, est une gloire à partager entre la France et l’Angleterre, et vous désirez savoir quelle est la quantité d’approbation que je crois pouvoir donner à cette victoire anglaise et française.

Puisque vous voulez connaître mon avis, le voici :

Il y avait, dans un coin du monde, une merveille du monde : cette merveille s’appelait le Palais d’été. L’art a deux principes, l’Idée, qui produit l’art européen, et la Chimère, qui produit l’art oriental. Le Palais d’été était à l’art chimérique ce que le Parthénon est à l’art idéal. Tout ce que peut enfanter l’imagination d’un peuple presque extra-humain était là. Ce n’était pas, comme le Parthénon, une oeuvre rare et unique ; c’était une sorte d’énorme modèle de la chimère, si la chimère peut avoir un modèle. Imaginez on ne sait quelle construction inexprimable, quelque chose comme un édifice lunaire, et vous aurez le Palais d’été. (…) Il avait fallu, pour le créer, le long travail de deux générations. Cet édifice, qui avait l’énormité d’une ville, avait été bâti par les siècles, pour qui ? pour les peuples. Car ce que fait le temps appartient à l’homme. Les artistes, les poètes, les phiilosophes connaissent le Palais d’été ; Voltaire en parle. On disait : le Parthénon en Grèce, les Pyramides en Egypte, le Colisée à Rome, Notre Dame à Paris, le Palais d’été en Orient. Si on ne le voyait pas, on le rêvait. C’était une sorte d’effrayant chef-d’oeuvre inconnu, entrevu au loin dans on ne sait quel crépuscule comme une silhouette de la civilisation d’Asie sur l’horizon de la civilisation d’Europe.

Cette merveille a disparu.

Un jour, deux bandits sont entrés dans le Palais d’été. L’un a pillé, l’autre a incendié. La victoire peut être une voleuse à ce qu’il paraît. Une dévastation en grand du Palais d’été s’était faite de compte à demi entre les deux vainqueurs. On voit mêlé à tout cela le nom d’Elgin, qui a la propriété fatale de rappeler le Parthénon. Ce qu’on avait fait au Parthénon, on l’a lait au Palais d’été, plus complètement et mieux, de manière à ne rien laisser. Tous les trésors de toutes nos cathédrales réunies n’égaleraient pas ce formidable et splendide musée de l’Orient. Il n’y avait pas seulement là des chefs-d’oeuvre d’art, il y avait un entassement d’orfèvreries. Grand exploit, bonne aubaine. L’un des deux vainqueurs a rempli ses poches, ce que voyant, l’autre a rempli des coffres ; et l’on est revenu en Europe, bras dessus, bras dessous, en riant. Telle est l’histoire des deux bandits.

Nous Européens, nous sommes les civilisés et pour nous les Chinois sont les barbares. Voilà ce que la civilisation a fait à la barbarie.

Devant l’histoire, l’un des deux bandits s’appellera la France. L’autre s’appellera l’Angletterre. Mais je proteste, et je vous remercie de m’en donner l’occasion : les crimes de ceux qui mènent ne sont pas la faute de ceux qui sont menés ; les gouvernements sont quelquefois les bandits, les peuples jamais.

L’empire français a empoché la moitié de cette victoire, et il étale aujourd’hui, avec une sorte de naïveté de propriétaire, le splendide bric-à-brac du Palais d’été. J’espère qu’un jour viendra où la France, délivrée et nettoyée, renverra ce butin à la Chine spoliée.

En attendant, il y a un vol et deux voleurs, je le constate.

Telle est, monsieur, la quantité d’approbation que je donne à l’expédition de Chine.


Quote from Manuel De Français Langue Étrangére Leçon 61


维克多·雨果:给巴特勒上尉复信(泣血圆明园)

先生:

  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您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其实是一个世间独一无二的奇迹,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额尔金父子是著名的英国殖民主义者。小额尔金曾任英国驻加拿大总督,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之一。老额尔金曾任外交官员,参加毁坏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的行动,并掠走该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像。)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尊敬的巴特勒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user avatar

一个人是否感受到某种情绪,居然有人问应不应该?

有意思

去楼下新开的餐馆吃了几次,我应不应该觉得好吃?上知乎问一下

抖音刷到沙雕视频,我应不应该觉得好笑?上知乎问一下

今天又加班到半夜,我应不应该觉得难过?上知乎问一下

情绪应该是人的本能反应吧,强行控制本能,不健康

user avatar

为什么法国轰炸大马士革的时候没有人感到惋惜?人间的花园,地上的天堂。

难道就发达国家的是瑰宝?小国家的古迹就不是瑰宝了?那时候怎么不说话见你们惋惜呢?大马士革的价值不比巴黎圣母院高的多了?那时候你们怎么不跳出来惋惜呢。

我寻思法国人轰炸别人家的瑰宝真是毫不手软嗷,现在马克龙开始国际募捐了,建议各位别惋惜了,行动起来捐钱吧。







逼乎小透明第一次破百赞,我还是再陈述一下我的观点吧。

我在评论区里也说了,我对他们惋惜(包括有些跟风惋惜的)的事不意外,人之常情嘛。

我反感的是题主这种问题,什么叫为什么有人不惋惜?又不是我家院子烧了,我一个升斗小民也没出过国为啥要跟你们一块惋惜,可能你们都去过巴黎进过圣母院,你们惋惜就你们惋惜嘛,拉着我们吃瓜群众干嘛?好像我们不惋惜就成了异类一样,这圣母院对我来说还没有我家门口的京杭大运河(某段)感情深,毕竟我跟我夏天女朋友沿着河走还挺浪漫挺舒服的,对圣母院真的没有什么感情,我不提ymy也没有拍手称快,求各位也别让我站队了哈,求各位看官嘴下留情。

=======假装分割线


过千赞第二次修改答案,我感觉我已经比较中立了,也没给他们提ymy的事,突然冒出来一个贬低ymy艺术价值的杠精,我寻思我也没提这纯在吃瓜群众的角度看的,评论区节奏莫名其妙就歪了。

要图的私聊我一下吧,知乎发出来就有水印我也不太会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巴黎圣母院大火,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事件,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深远的意义。要回答“应不应该惋惜”,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惋惜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值得我们详细探讨。一、 从物质和历史价值的角度,惋惜是必然的。巴黎圣母院不仅仅是一座宏伟的教堂,它更是: 人类文明的瑰宝: 圣母院历经800多年.............
  • 回答
    巴黎圣母院大火之后,网络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将这场灾难与圆明园联系起来的言论,其中不乏情绪化的表达。要看待这些言论,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1. 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的投射:首先,巴黎圣母院的火灾触动了许多人的情感。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文化和宗教意义的建筑,它的损毁让人们感到惋惜和痛心。这种普.............
  • 回答
    巴黎圣母院大火的起因是许多人非常关心的问题,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调查。根据官方公布的调查结果和现有信息,我们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可能的起因:官方调查结论:法国检方在2019年6月宣布,巴黎圣母院大火 极大概率是意外 引起的,排除了蓄意纵火的可能性。调查人员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大火是人为.............
  • 回答
    巴黎圣母院的火灾发生在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傍晚。大火迅速蔓延,导致教堂的大部分屋顶、尖塔以及内部部分区域被毁。幸运的是,消防员经过长时间的扑救,成功地将大火控制住,并保住了教堂的大部分石制结构,包括两座钟楼。火灾发生时的具体情况: 起火点: 大火据信是从教堂的阁楼区域开始燃烧的,那里正在.............
  • 回答
    巴黎圣母院那场令人心痛的大火,确实像一声沉重的警钟,敲在了许多人的心坎上。它让我们再次审视了历史的厚重,那些承载着文明记忆的建筑和器物,一旦损毁,便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这场火灾无疑唤醒了法国人民对自身文化遗产的强烈保护意识,那种同理心是深切的、痛楚的,它让人联想到失去,联想到历史的伤痕。那么,这种.............
  • 回答
    巴黎圣母院,这座矗立于巴黎西岱岛上的宏伟建筑,绝不仅仅是一座石头砌成的教堂。它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一曲凝固的诗篇,更是一处承载了无数信仰、情感与记忆的圣地。初见巴黎圣母院,最先攫住你目光的,无疑是它那令人惊叹的哥特式风格。高耸的尖塔直插云霄,仿佛要刺破苍穹,象征着人们对神圣的无限渴求。巨大的玫瑰窗.............
  • 回答
    巴黎圣母院,这座矗立于巴黎心脏地带的哥特式瑰宝,在2019年那场熊熊烈火中,承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全世界为之扼腕叹息,更涌现出无数重建的呼声。在这次“拯救”圣母院的庞大工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众多国际奢侈品公司纷纷慷慨解囊,为这座历史古迹的重生贡献了巨额资金。为何是奢侈品公司?这背后并非偶然,.............
  • 回答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文化灾难。当人们在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哥特式建筑的命运扼腕叹息时,一些声音将目光转向了中国的圆明园,并将其与圣母院的遭遇相提并论。这种联系,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是在提醒人们历史上的不公,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过于狭隘,甚至可以说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
  • 回答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确实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件,但它与英国脱欧(Brexit)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即时的因果关系。如果一定要探讨可能存在的间接或象征性联系,那更多是围绕着一种“时代变迁”的叙事,或者是在某些特定群体那里引发的共鸣。直接影响:零首先要明确的是,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法律层面,巴黎圣母院的火灾都.............
  • 回答
    巴黎圣母院火灾与斯里兰卡连环爆炸案,这两起事件无疑都牵动人心,但公众关注度的差异却显而易见,后者获得的关注明显少于前者。这并非简单的“谁更惨”的比较,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是这样。首先,事件的性质与象征意义是关键。巴黎圣母院,它不仅仅是一座教堂,更是法国乃至.............
  • 回答
    修复巴黎圣母院,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工程。它的成本、难度和所需方法,都牵扯着太多技术、历史和人文层面的考量。关于钱,这是一个动态且极其复杂的数字。当初大火发生后,各国和个人捐款如同潮水般涌来,一瞬间就突破了数亿欧元。但这仅仅是启动资金,是人们对这座标志性建筑的深切情感的回应。.............
  • 回答
    《巴黎圣母院》这出音乐剧,无论是法文原版还是后来的英文版,都承载了许多人的热爱与回忆。要说它们之间的“如何”,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它涉及到许多层面的比较,就像品鉴一道菜,细节之处见真章。首先,语言是绕不过的鸿沟。 法文原版: 法文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浪漫与感性,很多听众认为,当卡西莫多低.............
  • 回答
    巴黎圣母院大火无疑是一场牵动全球目光的悲剧,在它发生后,中国民众的反应也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多元的面貌。当然,其中一部分人的态度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另类”。要理解这部分人的心态,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因素以及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深层情绪。首先,要说清楚的是,绝大多数中国.............
  • 回答
    巴黎圣母院火灾与圆明园被毁的对比,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记忆的一种复杂反思。这种对比涉及历史背景、文化象征、国际反应等多个层面,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圆明园(1860年) 圆明园是清朝皇帝的皇家园林,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万园之园”。18.............
  • 回答
    法国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在2019年4月15日发生的火灾是一场震惊世界的悲剧。这场火灾不仅对法国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火灾的发生与过程: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下午,巴黎圣母院的主体建筑突然燃起熊熊大火。起初火势集中在屋顶和.............
  • 回答
    巴黎圣母院,这座宏伟的哥特式建筑,不仅是法国历史与文化的象征,也深深地烙印在许多人的心中。它那高耸的尖顶、精美的雕刻和悠久的故事,自然而然地吸引了无数创作者的目光。在游戏的世界里,巴黎圣母院也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成为了许多冒险、探索和历史叙事的舞台。让我为你细数一下那些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的游戏作品,力.............
  • 回答
    关于“对巴黎圣母院着火感到一丝幸灾乐祸”这种想法,我理解这并非一个普遍的或被广泛赞同的观点,但它确实存在于一些人的内心深处。要深入探讨这个想法,我们需要剥开它表层的情绪,去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心理动机和文化背景。首先,我们得承认,将“幸灾乐祸”这样一个词用在如此举世瞩目的灾难上,本身就带着一种禁.............
  • 回答
    巴黎圣母院失火,这无疑是一场牵动全球神经的悲剧。当熊熊烈焰吞噬这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哥特式建筑时,世界各地的人们发出了截然不同的声音。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心痛惋惜,这种强烈的反差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不同的视角和深刻的文化考量。心痛与惋惜:历史的回响与文明的哀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巴黎圣母院不仅仅.............
  • 回答
    关于“将巴黎圣母院与圆明园进行比较”的说法,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确实是个挺敏感的话题,需要好好掰扯一下。首先,这事儿为什么会引起关注?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它们都是各自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址。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巅峰之作,是法国历史和宗教的象征,承载了无数的艺术和.............
  • 回答
    面对“巴黎圣母院着火是报应”这种说法,确实需要一些技巧和智慧来回应,既要表达自己的立场,又不能直接攻击对方,以免激化矛盾。我尝试用一种比较周全的方式来表达,希望能够达到“优雅”的效果。首先,我会表示理解对方可能存在的某些情绪或观点。比如说,我会说:“我理解您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对这件事有这样的看法,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