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神经网络,硕士博士不需要弄明白原理,只需要应用,是这样吗?

回答
关于“神经网络的硕士博士不需要弄明白原理,只需要应用”,这个说法,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太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

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点:“原理”和“应用”并非两个完全割裂的领域,而是相互依存、螺旋上升的关系。 想要真正做到“应用”,而不想仅仅是“调包侠”,对原理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基石。

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这样说:

1. 为什么说“只需要应用”是片面的?

“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理解的深度:
调参与模型选择: 表面上的“应用”可能就是找一个现成的框架(TensorFlow, PyTorch),导入一个模型(ResNet, Transformer),然后喂数据、调超参数。但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模型适合你的问题吗?为什么这个损失函数比那个更好?为什么这个优化器在你的数据集上效果突出?如果你不理解反向传播、梯度下降、激活函数的作用、损失函数的意义,那么你的“调参”更像是在“猜数”,效率低下,效果难以保证。
模型修改与创新: 很多时候,现有的模型并不完美匹配你的特定需求。这时候,就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改,比如增加新的层、改变连接方式、设计新的注意力机制等等。如果对神经网络的原理一无所知,你如何知道哪些修改是合理的、有意义的?这就像一个厨师,只知道按照菜谱“炒菜”,但不知道食材的化学反应,就无法创新出新的菜品。
问题诊断与调试: 当模型不收敛、梯度消失/爆炸、过拟合、欠拟合时,你需要知道如何去诊断问题。是学习率太高?激活函数选错了?还是正则化不足?没有原理知识,你可能只能凭借经验“瞎猜”,耗费大量时间却不得要领。
数据处理与增强: 神经网络对数据非常敏感。理解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数据增强的原理,能够极大地提升模型的性能。例如,知道为什么需要归一化,为什么 Dropout 可以防止过拟合,都是对原理的理解。

“应用”的边界和局限性:
“黑箱”的陷阱: 如果你仅仅停留在“应用”层面,那么神经网络在你眼中就是一个“黑箱”。你输入数据,它输出结果。但一旦遇到超出你经验范围的问题,你就束手无策。真正掌握原理的人,即使面对一个全新的任务,也能通过对原理的理解,推导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深度学习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每年都有新的模型、新的算法、新的优化技术涌现。如果你只满足于应用现有的技术,很快就会被淘汰。理解原理,才能让你更快地理解新的技术,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2. 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其核心目标远不止于“应用”:

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数学基础: 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统计学是理解神经网络工作原理的基石。例如,理解梯度下降就离不开微积分,理解模型参数的分布离不开概率统计。
算法原理: 神经网络的每一种层(卷积层、循环层、注意力层)、激活函数、损失函数、优化器,都有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和设计思想。理解这些,才能知道它们为什么有效,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失效。
学习理论: 泛化能力、过拟合、欠拟合、偏差方差权衡等都是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这些理论指导我们如何设计模型、如何评估模型,以及如何防止模型过拟合。

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问题建模: 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抽象成一个可以用神经网络解决的数学模型,需要对神经网络的适用范围和能力有深刻的理解。
模型设计与创新: 如前所述,很多时候需要自己设计新的模型结构或改进现有模型。这依赖于对不同模型组件的原理及其组合效应的深入理解。
实验设计与分析: 如何设计有效的实验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如何从实验结果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这需要对统计学、机器学习评估指标等有深入的理解。

推动学术或技术前沿:
研究与开发: 博士生更是需要站在学术或技术的最前沿,进行原创性的研究,提出新的理论、新的算法、新的模型。这绝对离不开对现有原理的透彻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复现与改进: 即使是复现一篇顶会论文,也需要理解论文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数学推导,才能准确地实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

3. 什么样的“应用”是值得推崇的?

在硕士博士阶段,“应用”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基于理解的“应用”: 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机械地复制粘贴。
具有创造性的“应用”: 能够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出适合的解决方案,甚至改进现有方法。
能进行问题诊断和优化的“应用”: 能够分析模型表现,并有效地进行调优。
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应用”: 能够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技术。

4. 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要用神经网络解决一个图像识别问题。

“只需要应用”的思路: 搜一篇相关的论文,下载一个预训练模型(如 ResNet50),换掉最后一层,用自己的数据进行微调。如果效果不好,就尝试换不同的学习率、 Batch Size、 Dropout 率。
“理解原理”的思路:
模型选择: 我为什么选择 ResNet50?它在我的数据集类型上表现如何?它的感受野是否足够?或者我需要一个更轻量级的模型?
数据预处理: 我的数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需要进行数据增强?哪种数据增强方式最适合我的数据?
网络结构: 我是否可以在 ResNet50 的基础上,添加一个注意力模块?它为什么能工作?它会如何影响梯度流?
损失函数: CrossEntropy Loss 为什么是分类任务常用的损失函数?如果我的类别不均衡,我应该怎么调整?
优化器: Adam 和 SGD 在我的任务上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动量项和学习率衰减策略是如何工作的?
诊断: 为什么训练精度很高但验证精度很低?是过拟合吗?我应该怎么办?是学习率太高导致震荡吗?

总结:

所以,“硕士博士不需要弄明白原理,只需要应用”这句话,对于真正想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是站不住脚的。 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正是要深入理解神经网络的“原理”,才能更好地进行“应用”,甚至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

“应用”是知识的体现,但“原理”是知识的灵魂。没有原理的“应用”,就像没有根基的大楼,看着光鲜,却难以抵御风雨,更谈不上向上生长。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基于深刻理解的、有创新性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我真的试图去了解深度学习背后潜在的机理时,我就慢慢地被劝退了。。

目前深度学习理论研究主要的一部分围绕在使用常微分方程,随机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动力学系统,平均场理论等来进行,例如neural ODE。可以关注鄂维南组,陆一平等的工作,他们都有傲人的title,与应用数学背景,在深度学习领域已经发表很多重要的理论文章。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看看可以坚持多久。

如果你有控制学科背景,你会发现深度学习理论的发展与控制理论似乎有些类似。当具有数学背景的学者进入控制领域,控制理论开始五花八门,百花齐放,公式满天齐飞,TAC,Automatic等顶级期刊他们都轻松拿下,而我普通人就只能望洋兴叹,自愧不如又愤愤不平。

我开始思考,工科专业究竟该如何平衡理论与实践,工学博士又该如何自处。

数学无疑是当代科学研究的基础,它以公式描述,定义,抽象,拔高了问题,尤如歌者。有些时候,当你能够使用数学公式去提炼你的问题时,你才是真正地对该问题有了全面的理解,而不仅仅依赖视觉的可视化认知。

另一方面,工科专业又是具有强烈应用背景的。一个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系统往往存在时变,不确定性,这时数学不容易精确地抽象问题。同时,实际应用又强调可行,有效,这就不可避免与理论研究的目标产生一些矛盾。如果你在知乎上看过关于数学家,物理家和工程师的笑话,应该可以更容易理解二者的差异。

当我大致浏览完上面几位大佬在深度学习理论方面的工作,我不由地打了退堂鼓,我自觉数学功底非非常之薄弱,想要与他们在该方向竞争怕是螳臂挡车。但作为普通人,我也想去尝试去感受数学之美,去仰望下星空。所以题主的问题我无法回答,但我也将一直思考,达到自己的平衡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神经网络的硕士博士不需要弄明白原理,只需要应用”,这个说法,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太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点:“原理”和“应用”并非两个完全割裂的领域,而是相互依存、螺旋上升的关系。 想要真正做到“应用”,而不想仅仅是“调包侠”,对原理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 回答
    关于多指标评价,BP神经网络和TOPSIS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场景。简单来说,BP神经网络是一种基于学习的预测模型,而TOPSIS是一种基于决策的排序方法。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它们的区别,并避免AI写作的痕迹。核心理念与工作原理 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您的改进确实有效,并且您能够详细地阐述清楚您的工作,那么完全有可能发表一篇有价值的论文。 神经网络领域的论文发表,关键在于创新性、有效性、可重复性以及充分的论证。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并尽量剔除AI写作的痕迹,以一种更具人情味和经验性的方.............
  • 回答
    卷积神经网络(CNN)工作原理直观详解想象一下,你想教计算机如何识别图片里的猫咪。直接告诉它“猫咪有胡须,有尖耳朵,有毛皮”,这对于计算机来说太抽象了,它无法理解这些概念。卷积神经网络(CNN)就是一种更“自然”的方式,让计算机通过“观察”大量猫咪图片来学习识别猫咪。我们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个侦探破案.............
  • 回答
    非常高兴你对神经科学感兴趣,并考虑心理学专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总的来说,心理学专业与神经科学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并且在很多层面上是高度相关的。因此,报心理学专业对于你对神经科学的兴趣来说,绝对是合适并且非常有益的。下面我将为你详细阐述为什么心理学专业适合对神经科学感兴趣的人,以及其中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女性和男性对疼痛的敏感度差异,以及与慢性疼痛患者比例的联系,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科学界一直在深入研究这些现象背后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相关信息,并力求以更自然、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呈现:女性真的比男性对疼痛更“敏感”吗?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女性比男性更敏感”这句话.............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最新发现,确实为我们理解大脑和记忆的运作方式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我们一直以来都认为,信息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主要依靠电信号和神经递质。然而,Cell上的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机制:一种名为Arc的病毒样蛋白,竟然能够直接在神经元之间传递RNA,并且这个过程似乎在记忆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像培育植物一样,直接培养出活生生的脑细胞、神经元,并且这些精密的生物构造能与冰冷的计算机设备实现无缝对接,这种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将如何撼动我们文明的根基,开启怎样的全新篇章?这并非遥不可及的科幻猜想,而是一条充满无限可能性的道路,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多维度的.............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涉及到对俄乌战争中俄罗斯行动的道德和政治立场,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这一问题,并思考自己的立场是否合理。 1. 俄乌战争的背景与核心争议俄乌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14年乌克兰危机,以及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入侵。核心争议点.............
  • 回答
    对于“公知”言论的处理方式需要从多维度进行系统性分析,在自由表达、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以下从法律、伦理、实践层面展开详细论述: 一、概念界定与语境分析1. "公知"概念的复杂性 "公知"(公众知识分子)通常指具有专业知识和影响力的知识群体,但这一称呼在不同语境下存在显著差异。.............
  • 回答
    关于“2021年深圳教师降工资”的传闻,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讨论。要详细地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1. 传闻的来源和性质: 传闻的普遍性: 类似“教师降薪”的传闻在很多地方的教育系统都时有发生,特别是在经济形势变化、政策调整或者财政预算重新分配的背景下。这种传闻往往具有一定的传播.............
  • 回答
    关于3月15日北京的沙尘天气,我的确有一些想说的,而且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大家高度重视的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谈谈3月15日北京沙尘天气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原因分析: 上游沙源区的输送: 北京的沙尘天气主要来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戈壁荒漠,如蒙古国、内蒙古西部等地。当这些地区在初春时节,经过冬季的封冻解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韩越日文化“盗窃”现象引发国人愤怒,而朝鲜相对“风平浪静”,背后涉及多重复杂因素,既有历史渊源、地缘政治,也有文化输出能力、民族认同感等方面的差异。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1. 中韩、中朝关系与历史的复杂交织 历史上的宗主国与朝贡体系: .............
  • 回答
    “笑贫不笑娼”是一个非常刺耳但也极具洞察力的社会现象描述,它揭示了一个价值观的扭曲,一个将物质财富置于道德和良知之上的社会。对于这样一个社会,我想说的有很多,并且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笑贫不笑娼”的深层含义与危害: 价值观的颠倒: 最直接的理解就是,社会更愿意接受甚至赞美那些通过不择手段获.............
  • 回答
    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常常需要在家庭责任和个人追求之间找到平衡,这并非易事,但绝对是可以通过一些策略和心态调整来实现的。关键在于认识到这并非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绝对选择,而是需要智慧、沟通和灵活性的动态过程。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女性更好地平衡家庭与个人追求:一、清晰的自我认知和目标设定:.............
  • 回答
    “Robust” 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确实存在多种翻译,并且选择哪种翻译更合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修饰的对象和所处的具体场景。虽然“鲁棒”已经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翻译,尤其在技术和科学领域,但它有时会显得过于生硬或未能完全传达原意。下面我将详细探讨“Robust”的含义,并提供比“鲁棒”更好的、更贴.............
  • 回答
    人在不理性时会如何决策?经济学研究结果的详细探讨经济学在传统上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设之上,即假定个体总是以最优的方式来追求自身利益。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行为往往偏离这一理想模型,表现出明显的“不理性”特征。对于“人在不理性时会如何决策”,现代经济学,特别是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