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来办袁崇焕的案子,应该是流放。等他走到路上,再赐死。
袁崇焕和朱由检是一对绝妙的对手,两个人的行为模式都是憨憨。而且都极度自私。
区别只是朱由检是皇帝,袁崇焕是大臣,所以朱由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利益,袁崇焕就纯粹是奸臣。
袁崇焕该杀。
疑似泄漏明朝军事机密,导致明朝辽西后勤基地陷落;肯定违抗了保护明朝后勤基地的命令,该杀。
在后金陷入粮食危机的时候输送大批粮食,该杀。
利用职权配合后金杀害抗金战士,该杀。
擅杀大将,开启了逼反辽民的丑恶过程,该杀。
破坏明朝对后金的包围网,该杀。
身为长期在前线作战的大军统帅对敌情蒙昧不明,该杀。
就明朝给他定的几个罪名,可以说全都成立。
他的命,肯定留不住了。
按照明朝传统,肩负前线统帅任务的高级文官,在任务失败时,很多都是要自杀谢罪的。比如说宣大总督梁廷栋,原为兵部尚书。因为清军从喜峰口入关,是他的防区,就服用大黄自杀身亡。清军突破宣大防区,梁廷栋其实责任轻微。因为清军能够突破,是因为明朝把钱粮都拿到了辽西,宣大被拖欠了很多年的军费,装备朽坏、工事倾颓,早就不具备防御能力。梁廷栋到任之后就要求拨发军费,明朝明确表示没钱没粮,都花到辽西盖城堡养“关宁铁骑”了。所以这事儿严格来说梁廷栋是没有严重责任的。即便如此,他也背着个不敢迎敌的黑锅自杀了。梁廷栋不是个例。有兴趣的可以查一查相关案例。
相比之下,直接让清军潜越、而且直接负有抵抗清军责任的袁崇焕,是明朝罕见的、敌军突破他的防区却坚持不肯自杀谢罪的高级文官——如果不说是唯一一位的话。
而且,袁崇焕干得还不如梁廷栋。袁崇焕有兵,有钱,有粮,甚至还有擅杀大将的特权,结果他也是让清军入关,自己还搞了一出“潜越”,最后呢?他腆着脸不肯死。
这位杀别人的时候杀伐果断,轮到自己担责任的时候,就开始丑态百出了。
袁崇焕作为文臣,他在做事时可以相对武将得到无数优容,作为代价,就是要在失败时自杀谢罪。
但是他不肯。
就这一条,就足以定为贰臣了。
这种人居然一直拖到了明朝不得不公开处决大臣的地步,让明朝在关外的失败彰显天下!
就连死,袁崇焕都在败坏国事!
所以杀袁崇焕是一定的。别的不论,就清军入关一条,他就该杀。再加上其他罪行,简直就是罪无可恕。
问题不在于袁崇焕该不该杀,而是该怎么杀。
为什么很多高级文官都该杀,却都让他们自杀呢?表面上看,这样可以维护官方的体面。实际上的影响更加深远。高级文官自杀谢罪,意味着明朝依旧保持着对官员的基本威慑,可以对他们进行基本的约束。同时,这还意味着明朝对事态保持着基本的控制,没有被敌人逼迫到自乱阵脚的地步。
所以,对于办事不力的高级文官,明朝不能像武将一样直接明正典刑、以儆效尤,而是尽量以比较婉转的方式逼死他。
这才是对国家比较有利的处理方式。
对待高级文官,要避免刑诛。
这就好像当初希拉里竞选总统的时候,很多举报她的证人都意外死亡了,比如乱枪自杀等等。尽管人们都知道是被杀的,但是美国咬死了是意外,是死者自己发疯,那些公知、美分就可以继续厚着脸皮说,美国是个自由民主的法制国家。但是倘若美国以公开审判的方式,指责他们“恶毒攻击著名政治家”,判处他们“叛国罪”,处以死刑,然后通通抓起来吊死,并进行电视直播,并且在吊死他们时像吊死萨达姆一样抽调他们的裤腰带,让所有人都看到“恶毒攻击著名政治家”的惨状和丑态,那么即便是最忠诚的公知和美分,都没脸说什么“美国是个自由民主的法制国家”。
所以,对待高级官员,避免刑诛,是维持国家信誉的必要手段。
在这件事上,袁崇焕和朱由检,是一对绝妙的对手。
倘若袁崇焕自杀谢罪,那他还只是一个庸臣,至少还谈得上最低限度的忠。但是他不肯自杀,逼着明朝只能公开处决他,那么袁崇焕就是个绝对的贰臣。他连最底线的忠诚都做不到。
朱由检也是个废物。这种事,用得着牺牲国家权威吗?派个狱卒就能让袁崇焕“自杀”的事情,用得着拉到菜市口公开处刑吗?这不是对袁崇焕公开处刑,这是对明朝公开处刑。
或者比较正常的方式,先历数其罪,指出他罪不容诛;再指出昔日皇兄所曰“暮气难鼓”,朕才具不若父兄,以为或可一用,故于草莽之中,亲拣罪臣,极言信重;再指出,辽民渴归故土,殷切期盼,故托以大事,从而明其重负厚望。最后讲理当处斩,惟恤其辛苦,历在边关,故法外施恩,免其一死,流放故里。走完这个定罪流放的过程,然后等他走到路上,比如说走到凤阳附近,再私下派去几个人,赐死。这样在官方布告里,只是流放。多年以后史料缺失,可能就记了个流放。
这样做起来,不光是看起来很好看。关键是不会对接下来明朝对辽东战事的调整部署造成负面影响。新的大臣到前线任职,不至于缩手缩脚,畏惧刑诛;同时倘若有类似于祖大寿吴三桂之类不听话的将领,只要给他透露一句袁崇焕已经赐死凤阳,保管个个听话。这样一来,前线任事的大臣自度不至于干到被皇帝震怒赐死的地步,就能够放开手脚;同时又知道皇帝的底线,不敢敷衍了事。两面都体会到了,就敢办事、能办事了。
恩威并施是一方面,关键是身为皇帝,要有担当。人是你用的,凌迟也是你判的,那你自己该怎么罚?不要只是把责任往失败者身上一推,好像你决策者就没责任了。在这件事上,朱由检就应该体现出皇帝的担当来:
人是朕用错了,朕有责任;
朕用自己的面子担下来这个用人不当的错误,免了他的死罪,保全国家的体面,不让人们说是国家那么多大臣都没有一个人看出来袁崇焕不可用,避免朝廷众臣受到攻击;
朕私下杀了他,这是皇帝滥用刑罚,不是内阁众臣的责任,跟朝廷没关系:
朕气不过,以个人名义杀了人。
这样一套下来,事儿办得妥妥的。
而且,过后再有人敢欺君罔上、大言炎炎、如袁崇焕这样,皇帝还可以私下杀了他,大臣们可以试试……
这不就驾驭得了文臣了吗?
一个是死都不肯死,一个是杀都不会杀,一个是奸贼,一个是昏君,真是绝妙的一对亡国君臣。
袁崇焕该死,但是不该杀。
就袁崇焕的军事指挥失误,清军杀到北京城下这一条就该死。
阻敌于国门之外,这是袁崇焕的守土之责,这种人不按军令严惩,是难以交代的,君王的政治威信扫地。
但是,要看环境和时机。
这是明末,明朝军事系统已经千疮百孔,李自成的部队为什么厉害?因为这支农民起义军的主力就是反正的明军。以文御武,在明末彻底变了形,文官直接插手军事指挥,手伸得太长。
以文御武的本意,就是文官进行战略决策,给军队提供政策支持和后勤保障,而不是直接插手军队事务,直接干涉军事指挥。明末文官动不动就弹劾军队将领,干涉军队干部人事,是进攻还是防守不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专业问题交给专业干部去处理。稍有战事失利,马上就要打要杀,部队干部人人自危,不能一心一意去处理军事斗争问题,而是要花心思明哲保身,要去贿赂文官。
而当时的军事斗争问题是重中之重,部队关系到国家安危,稳定军队必然是最重要的问题。这个时候,全军干部战士都在看着崇祯对于袁崇焕的处理,政府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杀了袁崇焕,明军人心就彻底散了,吴三桂根本不关心明王朝的存亡问题,只想要保住脑袋,崇祯也就彻底成了孤家寡人。
因此,当时对于袁崇焕的处理,最好的办法就是拖。既不杀也不放,认真审理袁崇焕的渎职问题,指挥错误问题,经商问题,通金问题等等,以静制动。约束文官,调整好部队干部的任命问题,想办法筹集军饷,派人到江南打老虎,收厘金。
当然,这些都是天方夜谭,说着玩的,明朝灭亡实际上已经不能挽回。除非崇祯留遗诏,指定继承人迁都南京,号召江南子弟保卫明朝,守护江南的繁荣。只要崇祯走了这一步,南明拥有法理上的领袖,或可还有一战之力。以拖待变。
我写点有争议的吧,首先我认同本问题下的给与肯定的答主。按照法理袁崇焕被杀不冤枉:
但我觉得还是不应该杀他。原因很简单,袁崇焕主和,主防守,而且作为督师 过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还是有军事才能的。我认为袁崇焕求和的战略没错,但方式肯定错了,求和必以武止战,可是他竟杀毛文龙来取信后金,实乃大错。在明末的那种局势下竟敢向崇祯许诺五年平辽,也是幼稚。但想想那时能镇得住辽东有军事才干,又是文臣的也只有袁崇焕了。
我们要明白,明朝末年最大的问题是财政问题,钱都在各级地主、地方大户手上,朝廷没银子 。早期的时候后金其实是没有入主中原的企图的,努尔哈赤当时只想崇祯给他封个王,承认他地位而已,大明当时给后金的定位是“匪”,战略方针是平叛。在崇祯时期,其实后金也有财政问题,当时辽东的米是不够吃的,所以明末辽东的走私很猖獗,辽东人拿人参什么的换粮食。当时后金也想和大明和解,当然前提是能放开边境贸易。
对于明廷而言,最难得的是喘息的时间。明末真正战略家及中流砥柱孙承宗制定的战略,是修筑关宁锦防线,但这需要大量的军费,而明廷日渐捉襟见肘。所以到了袁崇焕时期,辽饷已经威胁到大明的稳定了,事实上也正是由于大明追加辽饷税,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起义。
但是后来朝堂上,清流和言官们把持了话语权,崇祯是想和也和不了,只能主战,主战就要加税,加税就是刺激农民起义。
我们先看看袁崇焕 被弹劾的理由: “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其中第一条没什么好洗的,大罪过原因见上文链接。但第二条和第三条其实一个意思——求和,其中“市米资敌”就是开放边境贸易,卖米给后金。其实与其说“市米资敌”不如说通过边境贸易稳住后金,就像宋金模式那样。
如果当时崇祯能和袁崇焕达成默契,辽东边境是能安定一段时间的,这段时间其实很宝贵。杀袁崇焕是崇祯三年,但李自成起义是在崇祯二年。如果当时明廷能够和后金达成短暂的和平状态,互市,那么明廷就能够专心解决李自成等一系列叛军的问题。事实上明廷后来也做到了,在内忧外患之中,崇祯十一年、十二年还是平定过一次起义军的。 就明末朝廷的实力而言,单独处理农民起义军是可以做到的,单独平定辽东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混合起来,双目标是达不到。明廷在明末对后金的战争中,很多大败其实都源自匆忙应战——就是后勤没搞好,就是没钱,尤其是祖大寿的那几场战争。
如果在崇祯二年前,能和后金达成互市默契,是可以避免很多事情的,也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至少可以不加征辽饷,不用裁撤驿站,如此农民起义都不一定能大规模形成。历史上,后金打朝鲜是在崇祯九年,如果明与后金妥协,在后金获得朝鲜这个后勤基地 前,大明还有近七年时间搞改革。
其实明末,朝廷最应该向江浙一带的土豪、大地主收税的,收工商税,他们最有钱,但交的税又相对很少,如果在这近七年时间,崇祯能搞定江南士族、朝堂上的东林党,收上税,大明绝对还能中兴。
其实现在的美国也处于同样的困局,美国最富的财团如华尔街的金融财团、传统的石油军火财团,如果能向美国供血,美国也是有机会MAGA的。美国如果真的回归到保守主义,专心解决她的国内问题,承认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美国还是有希望的。
别抬杠,思维逻辑正常的话根本洗不了
首先袁崇焕为什么要跟着女真人,因为明朝的规定是如果敌人来攻城没问题,如果敌人从你守的城绕过去了,你不出城就可以斩你,原则是敌人来了必须出城迎敌,所以他一路跟到京城,随时可以甩锅说我正准备开打,他的实际心理应该是自己不跟出城不行,让他开打吧还不敢
再来看如果你是当时的崇祯你怎么想,你袁崇焕找我要钱我给你了,你当年打的保票说辽东这块能搞定,然后过了几年非但没搞定那边的人,隔着山海关让女真人从辽宁绕了一大圈跑京城来了。作为皇帝你自己不会怀疑——我给你钱让你袁崇焕打女真人,结果打到我家楼下了?然后女真人打劫一圈扬长而去,接着袁崇焕屁颠屁颠又来了。到这儿你是皇帝你什么心情?
然后袁崇焕还来了一出,“队长别开枪,是我!”他还要进城。这时身为皇帝的你难道不会问出“是你把鬼子引导这儿来的?”这种画面想象一下,肯定是这种对话,现实中这种情节根本说不过去的好吧!敌人刚走你就过来叫门,下一步你就控制城门把敌人放进来,这种情节历史上数不胜数。当时你如果是崇祯,你敢开城门吗?只能拿个土篮子把人接上来下狱的好吧,问题太大了况且袁崇焕在三法司审了一年才被凌迟,袁崇焕没得洗根本救不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