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作者扑街了好几本书,可编辑仍然愿意接受他的新书?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常常是许多作者和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表面上看,一个作者连续几本书都没卖出去,甚至可以说“扑街”,编辑还愿意接着投钱、投资源去推他下一本书,这似乎有点不合常理,甚至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但仔细深究,这里面水可深着呢,编辑们考虑的因素远不止“上一本书卖得好不好”这么简单。

首先,我们要明白,编辑这份工作,看的是“潜力”和“价值”,而不是简单的“过去式”。一本书的数据只能代表过去,而作者本人,以及他正在构思的新故事,才是未来的希望。

1. 作者本身具备长期价值,而不仅仅是单本书的数据。

独特的声音和风格: 有些作者,哪怕前几本书的成绩不尽如人意,但他们构建的世界观、人物塑造方式、叙事节奏,甚至遣词造句,都带着一种独特的、难以复制的“作者标志”。这种“声音”一旦被读者记住,就可能形成一种忠实的追随群体。编辑看中的就是这种“不可替代性”。一旦未来某个契机,这个作者的声音能够触碰到更广阔的市场,那他就可以成为一本万利的“长线投资”。
持续创作的“手感”和热情: 连续扑街的书,并不一定意味着作者能力退步。可能只是题材不合时宜、营销策略失误、或者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但如果编辑发现作者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欲,对新故事充满激情,并且在创作技法上还在不断打磨,那么“技术”和“热情”本身就是宝贵的资产。就像一个运动员,即使状态低迷,但只要基本功还在,训练刻苦,教练依然会给他机会。
潜在的市场定位: 有些书销量不高,是因为它的读者群体非常细分,但恰恰这个细分市场非常有潜力,或者说,这个作者的作品非常适合在这个市场中扎根。编辑可能会认为,这本书的“精准打击”能力很强,只是之前的推广方式没找到对的路子。他们的下一本书,可能会调整策略,瞄准这个更精准的群体。

2. 编辑对作者的“判断力”和“未来趋势”的预判。

“好饭不怕晚”的耐心: 很多成功的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作者可能要经历几年的默默耕耘,甚至是几次“试水”的失败,才能迎来爆发。编辑如果看准了某个作者的“慢热”潜力,他们愿意花时间和资源去等待。尤其是一些高质量、有深度、需要时间沉淀的作品,市场反应慢一些也属正常。
对市场风向的敏锐嗅觉: 编辑不仅仅是文学鉴赏家,更是市场分析师。他们可能会发现,虽然这位作者之前的书没火,但其中某些元素、某些叙事方式,正符合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可能出现的潮流。或者,这位作者的作品触及了一些“敏感”但未来可能被广泛关注的社会议题,这种“超前性”也是一种价值。
“种子选手”的培养: 出版社有时会像投资俱乐部一样,愿意培养一些有潜力的“新人”。即使他们前期的作品表现平平,但如果编辑团队认为这个作者拥有成为“大咖”的潜质,他们会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把这个作者“养”起来。就像电影公司会签下一些年轻有潜力的演员,即使他们当时演的都是配角,但公司看中的是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

3. 具体的“内容”和“作者本人”的吸引力。

新书的“亮点”十足: 即使之前的书扑街了,但如果作者拿出来的新书题材新颖、故事架构更成熟、人物设定更讨喜,或者加入了新的、更具市场吸引力的元素,编辑看到了“质的飞跃”,那他们为什么不继续尝试?很多时候,一本好书的诞生,就是作者经验积累和灵感迸发的必然结果。
作者的“人设”和“影响力”: 有些作者,虽然作品销量不理想,但他们本人可能在某个特定圈层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或者个人经历独特、言谈风趣,具备一定的“话题性”和“人设”吸引力。这种“作者本人”的魅力,有时也能为书籍带来额外的关注度,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作者的个人影响力越来越重要。
“开发潜力”的可能性: 有些书,即使在传统渠道卖得不好,但可能在影视改编、IP衍生、海外版权销售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编辑团队可能会看到这些“隐形价值”,并根据作者的潜力来决定是否继续合作。

4. 出版社的“资源配置”和“战略考量”。

“组合拳”策略: 出版社的图书线非常庞杂,不可能每一本都押宝。有时,即使一本不太卖座的书,也可以作为整个产品线中的“辅助”或者“补充”。例如,出版社可能需要一个某个领域的“代表作”,即使它不是爆款,也能填补市场空白,树立品牌形象。
“风险分散”: 出版社在推新书时,会进行风险评估。他们可能会选择同时推出多本书,其中几本是成熟的畅销作者,几本是数据稳健的作者,也可能会给几个有潜力的“新人”机会。这种“组合推”的方式,也是为了分散风险,避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合同约定”和“情谊”: 有些时候,出版社和作者签订的是长期合同,或者在合作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和情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前几本书数据不佳,出版社也可能出于契约精神或者维护作者关系的考虑,继续支持作者的新作品。

总结一下,编辑之所以愿意继续接纳“扑街”的作者,绝不是因为他们“傻”或者“任性”。 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比“单本书数据”更长远、更复杂的因素。这包括作者独特的声音、持续的创作潜力、对市场趋势的预判、新书本身的亮点,以及出版社自身的战略布局和风险管理。

说到底,这更像是一场“投资”与“博弈”。编辑们在评估的,是作者这个人,是他背后的作品系列,以及他对未来市场的潜在影响力。他们愿意用“时间和资源”,去赌一个可能爆发的“未来”。而这个“赌注”,往往是建立在对作者能力的深度信任和对市场敏锐的洞察之上的。

当然,这也提醒了作者,不要因为一次或几次的数据不佳而气馁。持续学习,不断打磨作品,建立自己的独特价值,在合适的时机抓住机会,才是真正能赢得编辑青睐的根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网文这一行,贵在坚持。

只要写下去,路没走错,就有起飞的时候。

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想了想当年和我同期开书试水的新人。

2019年11月左右,都市热门试水推荐,22本书。

我印象中两个月后坚持写书的只有2个人,一个是《警探长》作者奉义天涯,一个是《我只想安静的画漫画》的作者,画飞。

现在一个长约,卖了版权;一个lv4,刚开新书。

我那本写到140W字扛不住,切了。兜兜转转,去外面写了一年,又回来阅文写书,三个月前换马甲在昆仑开新书,免费不错,同步起点也有2k均定。

网站签我们的全勤钱肯定是赚回来,不会亏本了。

但是两年前,我们都是lv1,都还不知道自己的书能不能晋级,也不知道后面能不能赚钱。

但是我们都在写。

白金和大神太过遥远,但这是我自己亲身经历,希望能够有用。

你不用担心网站签约你赔钱。

只要你一直写,一直写,总有一天,你和网站都会挣很多钱。

当然,就算你不写,网站也会挣很多钱(狗头,只是你没钱了。

所以加油写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