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

回答
说起文言文,很多人脑子里会立刻浮现出那种没有逗号、句号的,字字珠玑、自带节奏感的文字。这确实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但说它“没有标点符号”,其实是个不太准确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文言文使用的“标点符号”和我们现在习惯的汉语拼音方案下的现代标点符号体系是截然不同的。

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

一、 古代汉语书写的历史演变

咱们得知道,文字的出现是为了记录语言。最开始的文字,比如甲骨文,就是为了占卜和记录一些非常简单的事件。那个时候,人们记录信息的方式更接近于“画图”或者“符号”,追求的是“形”的对应。

1. 从无符号到自发标记:

早期文字的简洁性: 最古老的汉字,很多字形本身就蕴含着信息和一定的结构。人们写的时候,更多的是依靠字形和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思。那时候的书写工具也比较受限,比如刀刻在甲骨上、竹简上,线条的粗细、长短、方向都得考虑,过多的标记反而会增加难度和成本。
“句读”的出现: 随着文字记录的内容越来越复杂,特别是要记录长篇大论的经典著作时,光靠字形和上下文理解起来就有些吃力了。这就催生了一种依靠口语朗读的习惯。人们在阅读时,会根据语言的停顿、语气的转折,在字句之间加上停顿,这种停顿在口语中我们称之为“句读”。
“句读”的标记方式: 早期的“句读”标记,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符号,而是直接用圈、点或者其他简单的符号,标记在字旁边或者字下面,表示这个地方应该停顿一下,或者是一个意思的结束。比如,用一个点代表一个短暂停顿,用一个圈代表一个较长的停顿或句子结束。这种方式更像是辅助朗读者理解文章的节奏,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标点符号。

2. “句读”的自主性与多样性:

非强制性: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句读”标记并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统一的。不同的抄写者、不同的抄写本,可能采用不同的“句读”方式,甚至有些抄本完全没有这些标记。这是因为当时的读书人大多经过专门的训练,能够凭借自己的学养和对文本的理解来“读懂”无标点的文字。
“句读”的理解差异: 这种方式也导致了文本理解上的差异。同一段文字,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句读”方式,从而影响对句意的理解。所以,很多重要的经典,都会有历代学者留下的各种“句读”本,以便后人参考。

二、 文言文的“句读”与现代标点符号的本质区别

我们现在用的标点符号,如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分号(;)等等,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明确句子结构: 它们最主要的作用是划分句子结构,标示出句子的起点和终点,区分并列、转折、递进等复杂关系。
辅助阅读理解: 它们帮助读者理解句子的意思,消除歧义,让阅读更流畅、更准确。
规范书写表达: 它们是书面语言的规范化标志,使得不同的人用书面语交流时,能够有统一的理解标准。

对比一下,文言文的“句读”标记,虽然也涉及停顿和分隔,但它更多的是一种辅助朗读的提示,其标记方式和作用都与现代标点符号有本质区别。

侧重点不同: 文言文的“句读”更侧重于声音和节奏,而现代标点符号更侧重于语法和意义的划分。
系统性差异: 现代标点符号是一个完整的、有明确规则的体系,而早期的“句读”标记是零散的、不规范的。

三、 文言文“无标点”的“合理性”与历史背景

为什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文言文就这么“一直没有标点”呢?这背后其实有一些历史和文化上的原因:

文字的“形”与“意”的统一: 传统中国文化中,文字常常被认为不仅仅是记录声音的符号,更是一种承载着文化、思想甚至宇宙哲理的“道”。书写的艺术性也受到重视。在这样的观念下,文字本身的书写美感和结构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过多的外部标记,可能会被认为是对文字纯粹性的干扰。
以口语和经学为基础的阅读习惯: 古代的读书人往往从小接受的是“背诵”和“讲解”的教育。一篇经典文章,通常需要经过名师的讲解,并反复背诵才能真正理解。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得他们能够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来“读”出文章的脉络,而不需要外部符号来“喂”给他们。
书写工具的限制与演变: 如前所述,早期的书写材料(甲骨、竹简、帛书)以及书写工具(刀、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书写的便捷性。虽然纸张和毛笔的出现大大改善了条件,但形成一套完整的、全方位的标点体系仍然需要时间和过程。
“文”与“白”的界限: 文言文作为一种相对精炼、典雅、书面化的语言,其特点就是高度的概括性和省略性。它追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这使得它本身就带有一种“留白”和“意境”,需要读者去体悟和想象。而现代汉语,尤其是口语化的表达,更加直接和细致,需要更多的连接和区分。

四、 现代标点符号的引入与文言文的“现代化”

真正意义上,引入并普及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符号”到汉语中,主要是在近代,随着西学东渐而发生的。

西方印刷术的影响: 当西方印刷技术传入中国时,印刷的西方书籍中大量使用的标点符号引起了中国学者们的注意。他们发现,标点符号能够极大地提高阅读效率和准确性,尤其是在翻译外国作品时,标点符号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
教育改革与白话文运动: 20世纪初,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汉语的书面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如胡适、钱玄同等人,积极推动使用白话文,而白话文的特点是更接近口语,更需要标点符号来规范其结构和表达。
胡适等人的推动: 胡适是推动现代汉语标点符号应用的重要人物。他在《中国者,科学之国也》等文章中,明确提出使用标点符号的必要性,并推广了《请使用国语统一符号》等文章,主张采用一套国际通用的标点符号体系。
陆费逵与标点符号的规范化: 商务印书馆的陆费逵先生,在 1918 年出版的《国语请使用标点符号》一文中,对现代标点符号的名称、用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规范,并开始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中普遍使用。

五、 文言文与现代标点符号的关系:一种历史的融合

那么,文言文就彻底告别了标点吗?也不是。

古籍整理中的应用: 在现代对古籍的整理、校勘和出版过程中,为了方便现代读者阅读,大多会在古籍中加入标点符号。这些标点符号是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和理解方式加入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句读和含义。
教育的需要: 在学校教育中,学习文言文的学生都需要借助标点符号来辅助理解和学习。

总结来说,中国文言文并非一开始就“没有”标点符号,而是长期以来使用一种与现代标点符号体系不同的“句读”标记方式。这种方式更侧重于辅助朗读和节奏的把握,并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主观性。随着近代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发展,现代标点符号体系被引入并逐渐普及,成为规范汉语书面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看到的带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是一种在古老文本基础上,为了适应现代阅读习惯而进行的加工和完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来抱怨一句:这谁问这么一个蛋疼又累死人的问题啊。问起来容易,考证起来要人命。

===========================戾气阻挡线=============================
下面是正式回答问题:
在“首先”之前先说明一个问题:
严格来说“标点符号”是一个并列短语,狭义的“标点”是断句用的,而“符号”则同时代表特殊的意义。
传统的“标点”仅包括句读,它仅表明断句(断意思)的位置。如果除了断句之外还有其它的意义则是的“符号”。例如:
“这个人好?”和“这个人好。”显然是表达了不同的意思,问号起到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断句而已。
“我读了三年大学。”和“我读了三年《大学》。”所表达的意思也完全不同,后者中增加了“大学是一本书”的意思。

如果除具体的含义之外不含有断句(断意思)功能的,则不属于标点,例如:
“他天々迟到。”中的“々”除了表示重文之外,还有断意思的作用,(表示“天天”是一个词,如“今天天气真好。”就不能使用“々”符号。)属于广义标点的一种。
“我很❤你 。”其中的“❤”是独立的意思,并没有 断句(断意思)功能,所以只是特殊符号,不是广义标点。


有很多时候我们在不严格的时候,会把“标点符号”简称为“标点”,尽管这和狭义的“标点”的含义并不相同,但通常不至于混淆。因为区分“标点”和“符号”和这个问题的答案关系不大,所以我在下面也会使用“标点”来代替“标点符号”。

首先,古文是有标点符号的,比如:

春秋时期的《侯马盟书》中使用一条或者两条短线表示重文,标点的一种。

上面红圈圈出来的短横就是标点。

汉马王堆帛书《老子》:

其中的标点以蓝色圈标出,此时的标点系统已经比较复杂,除了之前的单、双短横外,还有拐角符号,三角符号,圆点符号,方块符号等,用法也各异。

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图为宋刻本):

这里的顿号、句号已经基本具有了现在的形态。

宋代《尚书表注》

书中以圆圈、方块、黑三角、扁长条,半圆等图案作为标点。

明代《罪惟录》

标点和《经典释文》类似,基本上也是顿号句号两种,另外圆圈也用作着重号。

明代《永乐大典》:

只用句号(圆圈)一种标点,图中小红圈即是。

另外在文言文中还有不用符号的标点法,例如:

空格标点:以空格作为标点的,如宋本《华阳国志》:


注疏标点:以注疏作为标点,即到整句的地方再行注疏,如宋本《六臣注文选》


汉字标点:以“句”“读”等汉字作为标点,即在每一句后加上“句”或者“读”字以断句,多用于基础教材,如清代《四书句读释义》



当然,古代也有大量没有标点的书籍,对于这些书籍,往往采用特定的方法来表示标点,例如《诗》中用重复的形式、整齐的句子,《骚》中用“兮”表示一句结束,另外如韵脚、语气助词等,樊燕挺老师已经有比较详细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注意这些不仅是划分句子的方法,也是当时写文章所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文心雕龙·章句》就谈到了写文章时采用虚词协助读者断句的问题:“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于句外。寻兮字承句,乃语助馀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况章句欤。”

当然,这些方法仍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古文中才有不少悬案,例如《论语·子罕》篇首句: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究竟是该断做:“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还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历来总有人提出不同的解释。碰到这些问题,需要参照多家注疏,配合小学功底,仔细鉴别,方能领会其原意。

================================再分割=====================================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看得出来,中国古代不但不是没有标点,反而是有大量的有标点书籍存在的。问题在于标点的系统不统一,几乎每家各用一套系统,你用圆我用方,你用实心的我用空心的,你标注在文字左边我标注在文字下面……和其他各种学问一样,问题也是出在没有系统上。没有系统,所以不能流传,进而就会失传。

另外一个好玩的问题是从目前的记录来看,春秋战国到汉朝的文字中,标点都比较复杂。而宋代以后直到清代,所用的标点往往仅是句读两种(有时读用顿号表示),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造成了标点符号的匮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事情。

user avatar

谢邀。

楼上高票答案答得都很全面了。首先,古人的案牍公文及文学作品是不标注标点符号的,古人理解文意的方法是凭借自小掌握的“离经辨志”的能力断句。现存古书只有很小一部分经过标注(多为通识、注疏和训诂一类),其他的都需要自力更生,因此因为没有句读而出现句意差错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以下贴上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三)》通论二十四的内容。关键部分我标注出来了,供参考。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 《古书的句读》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说文解字》说:"、(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dòu)的"读"的本字(注: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古代又有一个" 亅(jué)"字,《说文解字》说:"亅 ,钩识也。"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注:王筠说这是分章所用的标志(见《说文句读》)。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

当然,能点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

在阅读古书时怎样才能不断错句,不用错标点呢?这先要研究错误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注:在分类之中,有跨类的情况,不一一说明。):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下面分别加以讨论(讨论以断句为主,也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意义不明

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

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这样,拿起笔来断句,就容易产生错误。

·例一

(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

(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注:引自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文选》;下引《文选》,版本同此,不再注明。)

"鍉"又作"镝",就是箭镞。"铸"是"熔铸"的意思。《文选》的断句者将"销锋鍉铸"连读,这是讲不通的。《汉书·项羽传》载贾谊《过秦论》,如淳,颜师古诸家皆读"鍉"字断句(注:他们虽没有断句,但是在"鍉"字下面加注,依《汉书》注的规矩,必须在断句处加注,所以知道是这里断句。)。为什么《文选》的断句者会断错句呢?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贾谊《过秦论》在这里作"销锋铸锯"(锯,钟类)(注:《古文辞类篹》根据《史记》,也作"销锋铸锯"。),断句者大约受了这个影响,没有仔细考虑"鍉""铸"两字的意义,就把"铸"字归到上句去了。

·例二

(正)洪於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误)洪於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注:引自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见《中国语文》1979年第2期)。

这段文章是写臧洪守东郡,粮尽援绝,叫部下将士和百姓弃城逃命。断句者没有弄懂这段话中的复音词"无事"是"没有必要"、"犯不上"的意思,并不是现代汉语"无事生非"中"无事"的意思,因此把句子断错了。


·例三

(正)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

(误)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注:参看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201页。)。这里是说,"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标点者把连词"与"看成动词"给予"的"与",就和后面"以与之"的"与"重复了。

·例四

(正)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论衡·问孔篇)

(误)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注:以下所引《论衡》的例子,都是采自中华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本,国学整理社整理,其中标点错误很多。)。这里的"非"字应当作"错误"讲,《诸子集成》本《论衡》的标点者误认为否定副词,所以弄错了。

·例五

(正)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曹植与杨德祖书)

(误)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第一句意思是说,"现在送我少年时代所著的辞赋一篇给你。"《文选》的断句者不懂"往"是"送往"的意思,"相与"的"与"是"给予"的意思,"少小"一词也不懂,这就全句不了解了。"少小"指少年时代,这是古人常用的词语。曹植自己在《白马篇》就说"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像上述的《文选》标点者这样断句,"今往仆少小"还成什么话呢?

·例六

(正)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李汉韩昌黎集序)

(误)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注:参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韩昌黎集》。

"笑且排",意思是"嘲笑而且排斥";"先生益坚",意思是"韩愈受到嘲笑和排斥以后,不但不气馁,而且更加坚定"。这才显出了韩愈的战斗精神。如果把"且排先生益坚"读成一句,那是说"时人更坚决地排斥韩愈",和作者的原意正相违反了。

·例七

(正)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论衡·逢遇篇)

(误)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

假使用旧式点句法,这里的错误就显露不出来。现在用的是新式标点,错误就很明显了。"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本是"或俱大才而道有清浊"的意思。现在把"道有清浊"独立成句,上下文都讲不通了。

·例八

(正)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后。(左传成公二年)

(误)綦母(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后(注:参看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250页。

这里是说綦毋张站在左边和右边,韩厥都用手肘制止他,让他站在后面。如果把"从左右"看成是綦毋张说的话,那末"皆肘之"就无所系属,上下文的意思都说不通了。杜预注和孔颖达疏都是把"从左右"和"皆肘之"连起来解释的。


2.缺乏古代文化知识,不知出典

缺乏古代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常识,就影响对某些特定词语的了解。不知出典,就容易用错引号。


(正)《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七)

(误)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

《史记》张守节《正义》说:"河鼓三星(注:河鼓三星即我国民间所说的扁担星,中央大星即牛郎星。),在牵牛北,主军鼓。盖天子三将军:中央大星,大将军;其南左星,左将军;其北右星,右将军。所以备关梁而拒难也。"这就是说,"河鼓"有三颗星,中间的大星为上将,左右二星为左右将(注:古人迷信,有所谓占星术,把天上的某些星和人间的某些职官联系起来,认为河鼓三星"明大光润,将军吉;动摇差戾,乱兵起;直,将有功;曲则将失计"。)。《万有文库》本《苕溪渔隐丛话》的断句者没有这种古代的天文常识,把句子断得完全不可理解。

·例二

(正)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误)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这里是说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在十六日那天。因为古人是用干支记日的,《史记》也是这样。就以《秦始皇本纪》来说,凡记日都用干支。如四年十(七)月"庚寅",九年四月"己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三十七年七月"丙寅",二世三年八月"己亥"等。在《史记》中,数字和"日"连用总是说多少天,而不是说某月某日(注:《史记·孟尝君列传》:"文以五月五日生,其父勿举。"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用数字记日,大概起自东汉,但史书和其他正式的文件中,一般仍用干支记日。《史记会注考证》的断句者没有细心考察中国古代的记日制度,因而弄错了。

例三

(正)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听雨丛谈卷五京城建置里数)

(误)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注:参看中华书局1959年版《听雨丛谈》。

泰山、华山、嵩山都是属於五岳的。泰山是东岳,在北京之左,所以说耸左为龙;华山是西岳,在北京之右,所以说耸右为虎;嵩山是中岳,在北京之前,所以说嵩为前案。断句的人没有弄清楚这一地理关系,错误很大,这话变得完全不可理解。

例四

(正)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误)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注:引自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

孝、廉分科,古代不曾有过。这里"孝廉"不宜断开。"各一人"是说各郡或国分别推举一人。

例五

(正)凡他宫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历代职官表卷二十三引山堂考索)

(误)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注:引自丛书集成本《历代职官表》。)

宋代翰林学士院有翰林学士等掌管起草制诰诏令,别的官到翰林学士院没有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时,叫做"直院"(直学士院)(注:《文献通考》卷十一"职官"八:"资浅者为直院,暂行者为权直。");翰林学士院一时阙员暂由别的官掌管文书,叫做"权直"(翰林权直、学士院直)。《丛书集成》本《历代职官表》的断句者不懂宋代翰林学士院的官制,断句就完全弄错了。宋代翰林学士院没有"直院学士"衔。"俱阙他官",在意思上也讲不通。


(正)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见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二)

(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注:参看1961年1月23日和30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

"省记"等於说"记得",这里是把它记在脑子里的意思。"通籍后,俸去书来",是说通籍后有俸可以买书。过去中了进士的,他的名字就上通到朝廷了,叫做"通籍"。标点者不知道什么是通籍,所以弄错了。

例七

(正)传书曰:"……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如子韦之言……则必得景公祐矣。(论衡·变虚篇)

(误)传书曰:"……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如子韦之言……则必得景公祐矣。""传书",指的是《史记》等书。《史记·宋微子世家》所载,与此大同小异,最后一句是"果徙三度"。可见引号应该放在"果徙三舍"后面。至於"如子韦之言"以下,那是《论衡》作者的话了。标点者不明出典,把作者的话也归到引文里去了。


(二)语法方面

语句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语法就是组词造句的规则。不通语法,自然也容易弄错句读。在这个题目下,附带讨论由於不了解对偶和文体而产生的句读错误。 例一

(正)夫拜谒,礼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论衡·非韩篇)

(误)夫拜谒礼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拜谒是礼义之效,而不是益身之实"。判断句在古代一般不用系词,依传统的句读法,"拜谒"后面应该断句,依新式标点用法也应该用逗号。这里是动词用作主语,标点者没有弄清,所以错了。

例二

(正) 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误) 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一般都是在"乎"字断句。陆德明《经典释文》说,"一读至不字绝句"。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卷五《论语辨惑》中就曾批评这种断法。他说,这样断句,意谓"圣人至仁,必不至贱畜而无所恤也。义理之是非,姑置勿论,且道世之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其於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未高乎!"王若虚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古汉语没有这种在疑问语气词后再加"不"字的疑问句。不问语法规律而去推求"义理",这种义理是主观的产物,不可能不错。

例三

(正)且夫天者,气邪?体也?(论衡·谈天篇)

(误)且夫天者,气邪?体也。这是说,

"再说,天是气呢?还是实体呢?"这是选择性问句,这种句子往往用"邪"字和"也"字相呼应。标点者不懂这个规则,所以不知道在"也"字后面也要用疑问号。

例四

(正)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

(误)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礼记·乐记》这一段话,从唐代起就有几种不同的断句法。《经典释文》载:"雷读上至安绝句,乐音岳,二字为句。崔读上句依雷,下'以乐其政和',总为一句。下'乱世''亡国'各放此。"雷读、崔读都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以"字是连词,正如《经传释词》所指出的,它和"而"字的作用相同。"安以乐"就是"安而乐","怨以怒"就是"怨而怒","哀以思"就是"哀而思"。下文"其政""其民"是主语,"和""乖""困"都是形容词作谓语。按照崔读断句,"以"只能看作介词,"乐""怒""思"是动词谓语,"其政""其民"是宾语,"和""乖""困"无所隶属。汉语没有这种句法结构,因此"以乐""以怒""以思"只能属上。


例五

(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陶渊明桃花源记)

(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所闻","所"指代"闻"的对象,即渔人闻知的汉和魏晋间的情况。它不可能指代"闻"这一行为的主动者--听渔人说话的村中人。如果指村中人,就只能说"闻者"。《古文观止》的断句者不懂"者""所"的用法的不同,误将"所闻"属下(注:参看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本的《古文观止》,解放前某些版本的《古文观止》也将"所闻"属下。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的《靖节先生集》则将"所闻"属上。)。

例六

(正)夫王者有过,异见於国。不改,灭见草木;不改,灭见於五谷;不改,灭至身。(论衡·异虚篇)

(误)夫王者有过,异见於国,不改;灭见草木,不改;灭见於五谷,不改,灭至身。假设句不用连词,在现代汉语里也不是罕见的,在古代汉语里更是常见。特别是否定的假设,往往不用"如""若"等字。这里标点者不懂"不改"是一种假设,等於说"如果再不改",因而把分号用错了。

例七

(正)虞舜为父弟所害,几死再三,有遇唐尧,尧禅舜,立为帝。尝见害,未有非;立为帝,未有是。前时未到,后则命时至也。(论衡·祸虚篇)

(误)……尧禅舜立为帝。尝见害,未有非;立为帝,未有是前时未到,后则命时至也。"尧禅舜"不断句,不对。

"未有是"不断句,更不对。作者明显地以"未有是"和"未有非"相对,意思是说,"虞舜被谋害的时候,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立为帝的时候,也没有做对什么"。古人行文,往往爱用对偶。了解这一点,有助於我们识辨古书的句读。

例八

(正)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误)……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注:参看《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韩昌黎集》四,第1页。)。这是一篇颂赞体的文章,每句四字("四海所以不理"六字),两句一换韵,中间插入一个"於虖"(呜呼),算是外加的。如果按照后一种句读法,就失其韵读,与文体不合了。而且,"四海所以不理"等於说"四海之所以不理","四海"断句是不通的。 例九

(正)……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试问岭南应不好,欲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误)……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这一词牌分前后两阕,最后三句的字数都是七、二、七,而且二字句与前面七字句还要押仄声韵(注:关於什么是仄声,参看通论第二十六节。)。这里前阕应该在"风起"处断句,后阕应该在"却道"后断句。《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第四十引用了苏东坡这首词,《万有文库》本的断句者不懂"定风波"词牌的格律,把它断错了。


(三)音韵方面

不懂音韵,也可能影响到句读的正确性。虽然这方面的情况比较少见,但也值得注意。 例一

(正)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


乃自后逾。"(左传哀公十七年)

(误)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逾(注:引自世界书局铜版《四书五经》下册542页。)。世界书局铜版《四书五经》这样断句,大概是根据杜注孔疏。杜预和孔颖达以"衡流而方羊裔焉"为句,顾炎武、王引之、武亿等都不同意(注:参看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和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顾炎武《杜解补正》说:"当以'裔焉大国'为句。言其边於大国,将见灭而亡。"这是对的。孔颖达认为"繇词之例,未必皆韵","或韵或不韵,理无定准";因而说"窦""逾"不与"将亡"为韵。实际上"窦""逾"两字虽不与"将亡"押韵,但是"羊"字与"亡"字押韵(古音同在阳部),"窦"字与"逾"字押韵(古音同在侯部)。这是换韵,不能说是"或韵或不韵"。

例二

(正)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论衡·自纪篇)

(误)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

"守""酒""保""导""老""后"都是韵脚。"延"字后面用句号是不对的,因为"延"字不是韵脚;"老"字是韵脚,句号应该移到"老"字后面。"斯须不老"是"暂时不老"的意思,和"性命可延"的意思是连贯的。

由上所述,可见造成句读错误的原因是复杂的。今人整理的古籍常常有标点错误的地方,我们必须注意;就是古代的注疏家,对某些文句,也有不同的句读法,需要有审辨能力。古代不同的句读,有的是某一注疏家弄错了,如上面所举《左传》哀公十七年一例。有的是数读皆可通的。其实数读皆可通,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只是不同的断法,如《论语·季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一读"夫"字后不断句,还有一读"欲之"后也不读断(注:参看武亿《经读考异》。)

无论哪一读法,意思都是一样。另一种情况则是因为时代久远,目前无法确定作者的原意,暂时数读皆可通,如《论语·公治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白虎通》引作"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无"衣"字,从"敝之"断句;《一切经音义》引作"共敝之而无憾",是以"共"与"敝之而无憾"连为一句(注:参看武亿《经读考异》。)

"共"字属下不属下,意思稍有区别,现在还无从确定哪一断法符合作者的原意。 总之,正确地标点古书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要避免标点古书的错误,是没有简单的办法的。一方面要重视词义、语法、音韵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句读练习。等到词义、语法、音韵、文化常识等各方面的知识都具备了,又读了一定数量的古文,自然就不至於不会断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文言文,很多人脑子里会立刻浮现出那种没有逗号、句号的,字字珠玑、自带节奏感的文字。这确实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但说它“没有标点符号”,其实是个不太准确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文言文使用的“标点符号”和我们现在习惯的汉语拼音方案下的现代标点符号体系是截然不同的。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
  • 回答
    古代文人在文言文体系中,并非“忘了”创作一个专有词汇来描述猫叫,而是他们对猫叫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与我们现代人有所不同,也因此,没有出现一个像“喵”、“汪”这样音形义高度统一、广为流传的专有拟声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文言文的本质与创作逻辑:文言文是一种高度凝练、讲究意境.............
  • 回答
    关于中国汽车修理DIY(自己动手)文化不昌盛的原因,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背后牵扯到不少社会、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因素。咱们不妨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别整得像机器生成的一样。首先,得从历史和技术发展阶段说起。中国汽车工业起步相对较晚,而且早期市场上的汽车以进口为主,技术门槛确实挺高。那时候,.............
  • 回答
    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文化里,太阳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符号。我们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有无数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从后羿射日到夸父逐日,太阳的形象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始终。但有趣的是,和一些西方或近邻文化对太阳那种近乎狂热的崇拜不同,中国文化对待太阳,似乎总是带着一份“审慎”和“平衡”。这里面可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文化深层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要说中国文化里完全没有类似“超级英雄”的概念,可能有点绝对。但如果理解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超级英雄”——那种拥有超凡能力、穿梭于都市、对抗邪恶、拯救世界的个体——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确实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对应的范本。这背后原因有很多,咱.............
  • 回答
    要说商周时期的中国人为什么没有选择泥板作为记录文字的载体,这背后牵扯到当时社会、技术、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商周时期是个什么光景。那会儿,咱们中国文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社会结构虽然逐渐成型,但整体上还保留着很多早期文明的痕迹。文字已经出现并且在发展.............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宗教、科学发展和文化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普遍的误解:将宗教与科学完全对立,或者将无神论视为科学发展的必然前提,这都是过于简单化的看法。宗教,在其最根本的意义上,是对人类存在意义、宇宙起源以及道德规范的追寻。这些探索,虽然可能与科学方法论有所区别,.............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或者我们更习惯称之为拜占庭帝国,它确实是一个横跨了千年之久的庞大文明,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惊人的连续性。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见地:为什么这样一个文化基础相对一致、存在时间如此之久的帝国,却没有像中国一样形成一个如同“汉族”这样高度认同的、核心意义上的统一民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
  • 回答
    欧美文化作品中人造语言的盛行,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的相对稀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语言学以及创作生态等多个维度去审视。欧美文化作品中人造语言的“沃土”要理解为什么欧美文化作品中人造语言(Conlang)如此活跃,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说起:1. 语言学的.............
  • 回答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一样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保持着好奇心和热切的求知欲”这样的说法,确实在一些场合被提及,但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其背后可能的原因,以及这种说法的局限性。首先,理解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中国人在近代以来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这种转折深刻地影响了国民的视野和价值观,从而激.............
  • 回答
    在中国和韩国,尽管铁路交通系统都十分发达,并且都在不断进行现代化升级,但似乎确实没有像日本那样,孕育出一批数量庞大、热情高涨的“铁道迷”群体。要探究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去细致剖析。历史的轨迹:铁路发展的不同起点与侧重首先,我们得回到铁路在中国、韩国、日本各自的“婴儿期”。 .............
  • 回答
    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夹在中日两大文明的强力影响之下,这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融,也塑造了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关于朝鲜历史上为何未能出现像中国或日本那样影响深远、闻名遐迩的文学巨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交织的历史、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深入剖析这些因素,才能更清晰地理解朝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韩越日文化“盗窃”现象引发国人愤怒,而朝鲜相对“风平浪静”,背后涉及多重复杂因素,既有历史渊源、地缘政治,也有文化输出能力、民族认同感等方面的差异。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1. 中韩、中朝关系与历史的复杂交织 历史上的宗主国与朝贡体系: .............
  • 回答
    有些人会觉得宋雨琦在《奔跑吧》里的表现有些“没文化”,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观察,背后可能涉及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得承认的是,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本身就很多元,不能一概而论。而一个综艺节目,尤其是像《奔跑吧》这样以户外游戏、搞笑互动为主的节目,它呈现出来的状态自然会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或者我们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哲学思想的方方面面。虽然中国古代也涌现了无数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勇士,并且在某些时期形成了具有特定风格的军事群体(如魏晋时期的“清谈误国”背景下的北方劲旅,宋代的“文人治军”下的精兵强将,以及明清时期的卫所制度下的军户.............
  • 回答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确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当谈到“音乐大师”这个标签,尤其是在与日本进行比较时,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差异。这并非是说中国音乐不优秀,而是说在某些特定时代和领域,日本涌现了更多被国际广泛认可的“大师级”音乐创作者。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深层矛盾和挑战,绝非一两个简单原因就能解释。中央连续十三年聚焦“三农”问题,恰恰说明了其重要性以及问题解决的复杂性。而农业发展“没明显发展”和“缺少高学历人才加入”,更是这些复杂性在现实中的体现。中央一号文件为何年年谈“三农”?这背后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国情。中国是个农.............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文化传播的方方面面。要探讨为什么当代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程度不如日本文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比“谁更厉害”。这里面有历史的沉淀、经济的驱动、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有文化本身的特质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文化在海外确.............
  • 回答
    关于韩国“偷窃”中国文化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在两国社会中都存在争议且非常复杂的话题。要理解为何中国官方层面没有像一些公众期待的那样,直接、大规模地出面“指出”或“谴责”,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偷窃文化”这个词本身在学术和国际交往中就带有很强的负面色彩和主观性。文化传播和演变是一.............
  • 回答
    中国古代确实没有出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穿越文”。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文学传统以及物质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仔细探究起来,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思想观念的根基:对时间与现实的理解 儒家思想的重心:当下与现实。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极其重视当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