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11+985机械专业,国内考研还是出国留学?

回答
211+985高校的机械专业背景,这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为你打开了无数扇门。无论是继续在国内深造,还是踏出国门拥抱更广阔的世界,都有着各自精彩的路径。如何选择,确实是需要你好好权衡一番的。

国内考研

选择国内考研,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延续了你现有的学习体系和人脉资源。你在国内名校接受了多年的系统性培养,对于国内高校的学术氛围、导师风格、科研方向都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考研意味着你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深度和研究能力。

首先,学术资源的延续性是重要的考量。你熟悉的实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以及与你本科导师、学长学姐建立的联系,都可以为你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你可能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研究兴趣,国内一些顶尖的研究所和高校在某些机械细分领域,比如机器人、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都有非常前沿的研究。你能更方便地接触到这些前沿动态,并有机会参与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

其次,就业的本土化优势。如果你毕业后计划留在国内发展,国内顶尖高校的研究生学历,尤其是211+985的背景,在就业市场依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大型国企、知名民营企业、研究院所,都会对你敞开大门。而且,在国内读研期间,你可以更深入地参与企业合作项目,建立起宝贵的行业人脉,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国内高校的校友网络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资源,在你求职过程中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当然,国内考研也意味着你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同等背景的优秀学子不在少数,想要进入顶尖高校的热门专业,仍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此外,国内高校的科研模式和资源分配,有时可能不如国外某些顶尖实验室那样灵活和前沿,这需要你自己去主动寻找和争取。

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则为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平台。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提升,更是一次人生阅历的丰富。

首当其冲的是学术前沿和资源的高度集中。世界一流的大学在机械工程的各个细分领域,往往拥有最顶尖的实验室、最先进的设备、最活跃的学术思想。比如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与机械的交叉领域,很多突破性的研究都发生在海外。你将有机会跟随世界顶尖的学者学习,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课题,并且拥有更充足的科研经费和更开放的研究环境。

其次,国际化的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无法替代的。在异国他乡的学习和生活,会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适应不同的文化、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会极大地提升你的独立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不同背景人群沟通协作的能力。这些软实力,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其价值丝毫不亚于硬核的专业知识。

再者,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多元化可能性。拥有海外名校的学历,无疑会为你在全球范围内的就业打开通道。不少国际知名企业,尤其是那些有全球业务布局的公司,会非常青睐具备海外学习背景的人才。即便你最终选择回国就业,一份海外名校的学历也能让你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在一些对国际化视野有较高要求的岗位上。

然而,出国留学也伴随着更高的成本和不确定性。学费、生活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需要家庭的经济支持。申请过程本身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包括准备语言考试、GRE/GMAT(部分学校)、文书写作、套磁等。同时,你还需要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挑战,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且,并非所有国家的机械专业都和国内一样,你需要仔细研究目标国家和学校的专业设置、研究方向是否符合你的期望。

如何抉择?

其实,国内考研和出国留学并非完全的二选一,更多的是看哪条路更适合你当前的规划和未来的目标。

你需要问问自己:

你对机械工程的哪个细分领域最感兴趣? 国内在某些领域可能已经做得非常出色,而另一些领域可能需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
你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是希望深耕国内市场,还是放眼全球?是想进入学术界,还是产业界?
你的经济状况和家庭支持情况如何? 出国留学的经济压力需要充分考虑。
你的英语水平和适应能力如何? 语言是留学的基础,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则关乎你的留学体验。
你更倾向于哪种学习和研究方式? 是喜欢在熟悉的环境中稳步前进,还是渴望挑战全新的学术氛围?

建议

无论你最终选择哪条路,充分的调研都是必不可少的。

国内考研: 详细了解目标院校的专业排名、导师的研究方向、近几年的招生情况、考试科目和难度。可以联系一下目标院校的学长学姐,听听他们的经验。
出国留学: 广泛研究世界各国和知名高校的机械工程专业,重点关注那些在你的兴趣领域有突出优势的学校。了解申请要求、奖学金机会、学制和课程设置。可以多参加一些留学展会,或者咨询专业的留学顾问。

211+985的背景为你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无论哪条路,只要你目标明确,全力以赴,都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你的人生价值。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你的那条路,并为之努力奋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言

题主目前就读于985高校的大三,GPA均分在80左右,想要申请出国留学,且比较倾向于申请综合排名靠前的大学,想要了解一下出国留学的开销、毕业后工作前景以及移民等问题。

作为一个留学过来人,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申请经历,跟题主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

背景简述

我的本科是重庆大学,GPA成绩为3.5分,折合均分86.5分,排名全年级Top 10%; 雅思总分为6.5分,其中听力单项7.5分,阅读单项7.0分,写作和口语单项各6.0分; 软性背景比较丰富,拿过一些荣誉证书和奖学金,具备丰富的校园活动经历,曾参加过一个国创项目; 在之前的申请季中,拿到了如下大学、项目的offer: 瑞典: Uppsala University - 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新加坡: NTU - Smart Product Design; NUS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荷兰: TU Delft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Biomechanical Design track; Twente University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为什么出国?

我是个学酥选手,虽然本科成绩还算ok,也拿到了本校保研的名额,但我很清楚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和那些学霸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不论是保研还是出国留学,大概成绩仅在中下游的样子。

所以我想出国的原因,并不是和那些学霸一样,想要通过接触更高的平台、更丰富的学术资源,从而在学术界站稳脚跟。

不过虽然是个学酥,但还是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的。虽然没有那么伟大的目标,但留学在我眼里,也并不是单纯为了镀层金,或者出国旅游(单纯想混学历的话,怎么可能会在申请季付出那么多,只为了一个TUD的offer呢)。

我想要出国留学,主要是因为如下原因:

其一,和很多出国留学生一样,想要扩展自己的眼界,感受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

其二,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学习氛围,让自己沉淀一下;

第二个原因,是我想要出国深造的主导因素,人毕竟是要学会沉淀和成长的。

在大学刚入学的时候,我并没有任何想要出国的想法,当时给自己制定的未来规划,要么毕业后直接就业,要么申请保研。

在大一、大二这两个学年,我一直都在积极参加各个社团组织的活动、科研竞赛,一直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软性背景,希望可以在后续的找工作和保研申请中更加顺利。

当我回望之前的这些经历和选择时,我才发现,很多事情其实都不是出于我的兴趣或者意愿,做这些事情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周围环境的推动,也就是所谓的“外界压力”。但当你的前进的动力,并非是源于你内心真实的想法,而是来源于外界压力的时候,你很容易陷入迷茫的状态。

后来的我也的确如此,我开始意识到,我需要一个更加纯粹的环境,去找寻自己的兴趣所在。当时正好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来我们大学介绍德国的留学项目,通过了解,我被欧洲含金量很高的教学质量以及完善的教学体系所吸引,于是就有了想要出国留学深造的念想。

不过现在回望的话,当时之所以会陷入迷茫,环境和外界压力只是众多因素之一,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比较浮躁。

如果题主也和我一样,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出国留学,尝试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去寻找自己的初心,未尝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选校定位

为什么放弃了德国?

对于欧洲的文化历史、自然景色,我一直都是很向往的,参加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宣讲会,让我向往的程度更加深了一些。最开始,我的留学目的国其实是德国,了解到德国绝大多数项目都是德语授课,为了可以更好地适应日后的留学生活,我还专门去学了德语。

不过在大三下学期,临近申请季之前,我的留学想法,突然有所转变。因为专业方面的一些问题,我决定放弃申请德国的项目。

德国的大学在审查材料时,很注重申请者的专业背景,对跨专业申请者几乎没有什么包容度。

刚刚也提到了,我决定出国留学,主要是想要尝试一个新的环境,让自己沉淀一下。不过,还是要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去深造。在大三上完核心专业课程之后,我感觉自己并不是很喜欢本专业,后续找工作应该也不会找本科专业对口的工作。

德国对申请者专业背景的严格要求,我作为一个跨专业申请者,成功率应该并不高。

当时我也考虑过,如果把德语作为我接下来几年的学习、生活用语的话,我的英语水平肯定会有所降低。我在语言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天赋,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我就已经有些分不清英语和德语这两门语言的语法了。在看一下国内国际的就业市场,除了某些特殊的岗位,会涉及到德语,市场上对英语的需求量还是远远高于德语的。所以在后续找工作的时候,肯定是英语更吃香一点。英语可以成为找工作时的一大申请优势,第二外语通常只能成为一个申请加分项而已。

因为上述的这些原因,综合考虑后,我决定放弃申请德国的大学,开始考虑其他国家。

欧洲依然是理想目的地

在放弃申请德国的大学之后,我开始在欧洲的国家中,选择留学目的国和目标大学。不要问为什么,我对欧洲就是有一种很莫名的向往和憧憬。

不过我之前并没有申请英国,之所以没有选择英国,主要是学制的问题,英国项目普遍都是一年的学制,一年学制对工科项目而言,还是有一点短的,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申请的同学而言,甚至可能会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扎实专业基础,也没有太多的实习机会,让你感受当地的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我是个很注重学习体验感的选手,所以就pass掉了英国这个选项。

我的留学目的国的选择范围,此时就缩小到了欧陆国家,然后我综合考虑了综合排名、就读体验、专业设置、地理位置以及申请难度等因素,进行选校和选项目。

先说一下学校的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

欧陆国家的大学,肯定没有英美澳洲的大学的知名度那么高,毕竟英美澳洲大学校友数量和资源摆在那里,普遍综合排名在全球也不是很靠前,在国内的知名度一般,所以就回国发展而言,还是有一些劣势的。

不过个人感觉,综合排名这个事情,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题主对自己的申请需求比较了解,出国目的也比较明确的话,没必要过于看重学校的综合排名。

既然没必要过于看重,为什么我在选校的时候,把这个因素放在了第一个要参考的位置 上呢?主要是因为排名的高低,多多少少可以侧面反映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资源,如果你对一所学校,没有太多的途径去了解,那么排名还是可以作为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进行参考的。

当时我主要是参考了专业排名和QS排名,罗列出了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北欧四国这几个欧洲国家Top 3的大学名单。同时,按照名单去每个大学的官网,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专业设置——个人感觉,这个因素是选校期间需要重点参考的因素,因为这关系到后续入学的就读体验以及未来的工作发展前景。

一般欧洲的工科项目都是两年的学制,第一学年是上课,第二学年是参加实习加做毕业设计

虽然大部分大学的项目名字都一样,比如说很多大学都设有Mechanical Engineering这个项目,但不同大学的教学侧重点会有所不同,甚至有时候会有很大差别。

我们来举个例子好了,意大利的米兰理工和都灵理工的机械方向的项目,都侧重于围绕传统的设计理论展开教学,而TU Delft的机械方向的项目,下设很多track可以选择,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取向,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分支进行学习,这也是我最后选择了代村的一个原因。

专业的培养方向,一般在官网上都找不到很明确、详细的介绍,需要你找到项目的培养方案,仔细了解课程设置,进一步进行分析。这个步骤还是比较耗费时间的,但个人感觉这个时间花得很值得。

这个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剖析和自我提升的过程,不仅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还可以锻炼你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毕竟出国之后,很多事情都是靠自己去解决的,很多比较practical的信息,都是需要靠你自己去处理的。

在选校的时候,我也很关注就读体验,毕竟花那么多时间,那么多钱,最后竟然读了一个自己完全不感兴趣,不喜欢的项目,那样真的很浪费时间。

欧洲国家的小语种还是很多的,很多大学上课的教学语言是本国母语,虽然这些大学都开设了一些全英授课的课程,但这些全英授课的课程的含金量还是有待于考察的,毕竟并不是所有的外国人都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的。

南欧国家人均的英文水平比较一般,且发音还有口音,所以语言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就读体验以及教学质量。如果题主和我一样很注重就读体验的话,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

全英授课的课程,上课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国际生,所以接触native speaker的概率就会相对低一点。所以如果打算去欧洲国家读书的话,最好还是学习一下目标国的母语,这样上课的话,会更加顺利一些。

最后我之所以选择荷兰的大学,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语言。荷兰大学的大多数硕士项目课程,都是全英授课,就读体验有一定的保障;而且国际生通常都是和荷兰本地学生一起上课的,教授质量也得到了保障(个人感觉,给本国学生上课的话,划水的概率肯定会低一些);可以结识很多本国学生,也便于更好地国际交流。

对于申请难度这个因素,我主要是通过网上的留学论坛上往年前辈发布的申请和录取结果,结合自己的个人背景和条件,去预估成功申请的概率,进一步缩小申请的范围。就比如说,在我得知ETHz的录取要求和往年录取者的背景之后,我就直接从申请list中删掉了,梦校还是留在梦里吧,申请和自身背景差距太大的大学,其实就是在浪费时间、精力和申请费。

通过这一步骤,我也清楚地意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你优秀的人有很多,他们优秀的程度甚至可以超出你的想象。都是大学在学校带四年,为什么人家就能做那么多事情呢?如果以后可以和这么优秀的人做同学或者一起共事,那真的是再好不过了。

个人感觉,有一些差距的大学,还是可以尝试申请一下的,毕竟梦想总是要有的。但差距太大的话,我是不建议申请的。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地理位置这个因素。

其实这个因素,没有什么可拓展说的,因为你去一个地方读书,总归是要考虑到安全系数、气候此类因素的,虽然这些因素和学校本身没有什么太大关联,但毕竟是你后续要生活两年的地方,还是要选择一个舒适的环境的。喜欢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话,就去申请大城市的大学;喜欢安静的小镇生活,那么就选择位于农村的大学。

如果你的任性程度和个人喜好,可以对一个国家或者城市做到绝对的痴迷,那么你可以忽略上述的几条。

其实前期如果可以对每个大学、项目都有足够、系统地了解的话,你最理想的大学自然就有了答案了。后续在选择offer的时候,也会更加轻松和容易一些。

至于,我为什么还申请了两所新加坡的大学,完全就是为了保底而申请的。

如何准备申请?

确定好了申请名单之后,接下来就是着手开始申请了。

欧陆大学混申,还是有些麻烦的。因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申请材料list,而且不同国家的申请系统也有所差异。

比如说,瑞典的申请,和国内的高考填志愿差不多,所有大学的申请都是在一个网申系统中申请的,最多申请四所大学,会按照排列顺序进行录取;

德国和比利时的大学,在申请之前,需要进行APS审核(这是一次可以让大学期间,可以让你的知识水平达到巅峰的机会);

有些项目,除了网申之外,还会要求你邮寄纸质版的材料等等。

在收集和整理这些信息的时候,最好专门罗列一个excel表格,把每个项目需要的材料都依次填写进去,有些项目的材料是有份数要求的,一定要注意份数。

不过,大部分项目都是需要如下材料的:

GPA成绩单、语言考试成绩单、PS/动机信、CV/Resume以及推荐信。

欧洲大学的项目和英美大学的项目相比,还是有些差别的,英美大学项目的申请中,PS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一篇优秀的PS甚至有时候可以影响到最终的录取结果。欧洲大学项目在审查材料的过程中,比较倾向于审查GPA成绩和专业背景的匹配度;其次,语言成绩也比较重要,因为后续是全英授课项目,而且大部分大学都没有开设语言班;接下来,就是PS和CV,招生官会通过这两项文书对你的过往经历(包括但不限于科研项目经历、实习经历和活动经历等等)和申请动机进行了解;最后,就是推荐信了,会从推荐人对你的评价进行一个概括的了解。

题主如果细心的话,应该可以发现我并没有提到本科背景这一因素。因为大部分的欧洲 大学,都不会对申请者的本科背景有太多的限制和要求,他们仅仅会侧重审查申请者的GPA成绩(我们都知道,985/211高校的GPA成绩和二本、三本院校的GPA成绩的含金量完全不同,但据我了解,大多数的欧洲大学的招生官并不是特别看重这件事情,也可能是他们不清楚这其中的含金量),这一点和英美的大学相比,本科背景一般,但GPA成绩良好的同学,就比较有申请优势了。不过也有一些大学是特例,比如说荷兰的TU Eindhoven和TU Delft就是两股清流,在网申系统的列表中,只有211大学的list。

GPA成绩单

GPA成绩,肯定是越高越好。

很多大学都不会在官网明确说明录取的最低分数线,但大多数都是择优录取。个人感觉,如果题主打算申请名校的话,GPA均分保持在80分以上,在申请中会更加稳妥一点。

提升GPA成绩的话,其实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言的,都是靠着日积月累的学习。

在本科期间,因为我参加了很多课外活动,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就那么多,所以多多少少对GPA成绩会有一点影响的。

幸亏我在学习的时候,不会走神,可以保持一个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大部分的考试,我都是采取考前临时突击的形式去备考的,但因为超高的复习效率,最后分数还是比较ok的。这里也提醒一下题主,平时再怎么放飞自我,期末考试之前一定要收收心,好好备考,就拿出高考冲刺的那种冲劲去复习,静下心好好学习。

如果想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话,那么个人感觉大三就可以开始沉淀下来好好学习了,题主目前正是大三,时间刚刚好。好好学习专业课程,尽可能地刷高GPA成绩,以便于后续在申请中,向招生官体现出你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如果是打算跨专业申请的话,也可以抓住现在的时间,选修一些目标专业相关的课程,表现出你跨专业申请的热情,且愿意为了兴趣去做些实事。

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我选修了一些管理方向的课程,这些课程经历对我后续拿到Uppsala University - 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项目的offer,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的。

英语成绩

备考英语考试,应该是申请季中,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一项工作了。

我的英语水平一般,且在大二和大三这两个学年中,一直都在学习德语。后续决定放弃申请德国,转战欧洲国家,所以我是从大三暑假才开始备考雅思的。

对于雅思考试而言,我感觉最有效的备考方法,就是速战速决,脱产集中备考。

欧洲大学的工科项目,对雅思成绩的要求其实并不是很高,总分达到6.5分即可,有一小部分项目会有雅思单项分数要求,比如说TU Delft,我之前就是因为单项小分成绩一直没有达到要求,刷了四次雅思。

虽然说,雅思成绩的话,达到目标项目的录取标准就好,没必要为了刷分而刷分。但如果有一个优秀的雅思成绩,在申请奖学金的时候,肯定是有一些申请优势的,如果题主想要申请奖学金的话,建议好好备考雅思哦。

阅读单项和听力单项的备考,个人感觉刷一下剑桥雅思系列就可以,刷完之后,差不多你就会对考试难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预估了。在刷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考试要求的时间去刷,不要没有任何时间限制,早些适应考试节奏,对后续正式的考试还是很有利的。

平时可以多看看经济学人此类质量比较高的外刊,不管是阅读速度的提升,还是词汇量的积累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备考初期,想要快速提升听力水平的话,可以采取听写这种方法进行备考。对于剑桥雅思中,很容易出错的一些文章,可以单独挑出来,进行听写。如果没有充裕的时间去训练听写的话,也可以选择1.3倍速去训练听力。当你习惯了快语速之后,再听正常的语速,会有一种很清楚的感觉。

对我而言,写作和口语单项属于我比较薄弱的单项,也是很容易卡小分的单项。

雅思的口语考试,差不多每隔三个月,就会换一次题库(之前我备考的时候是这样,但我不清楚现在是不是这样),题主可以在备考时,可以去网上搜一下近期考试考过的题目。根据自己的答题逻辑和喜好,准备一套适合的答题模板,然后不断地进行练习。

如果题主平时英语口语运用得比较多的话,那么在备考口语单项的时候,还是比较轻松的。

对于写作单项的备考,个人感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审题。如果你连题目都看不懂的话,就算写得再好,基本上成绩也就是5.5分左右。

同时也需要注意语法和表达,不要出现语法错误和表达错误。我们宁可写一些简单的句子,也不要为了追求看起来“高大上”,写一些自己不熟悉,都是错误的长难句,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CV

对于CV的撰写,题主可以去网上找一些模板,也可以去国外名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网页,参考一下动机信和CV写作的tutorial,虽然大部分tutorial都是针对找工作的,但也是比较适合申请留学项目的。

在我撰写CV的过程中,我参考过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tutorial。

大部分的tutorial,都会给出一些CV写作中,比较常用的动词和写作技巧,如何精简地写出CV,还有一些排版中需要注意的小Tips。同时,也会给出一些例子,让学生加以参考。个人感觉,这些干货还是很有价值的,你可以通过了解tutorial,去分析招生官喜欢的CV风格。

除了熟练运用写作技巧之外,CV撰写中的核心,还是简历的内容。

我并不推荐一篇简历走天下这种行为。对于不同的项目、大学,题主一定要好好了解和分析项目的所有信息,招生要求和录取倾向等等,可以着重参考一下官方公布的培养方案。结合自己的过往经历和个人背景,比对录取倾向、招生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地撰写、修改和润色。

同时,也要注意在CV中体现出key word matching。比如说,如果项目在招生简章说明确说明申请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或者修过一些先修课程,那么你在撰写CV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key word都写进去。

动机信,也就是Motivation Letter,可以说是一项和CV互相呼应的材料。

很多大学、项目对动机信的内容都没有太大的限制和要求,但普遍都会规定篇幅,一般都在600词到1000词左右。

TU Delft的话,是要求1500次,同时也对需要申请者的阐述的几个方面进行规定,开放性还是比较强的,差不多可以cover一篇动机信要阐述的所有内容了。其他项目的动机信,我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个框架进行构思和撰写的。

个人感觉,撰写动机信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剖析和自我了解的过程。如果说撰写CV,需要你梳理自己的过往经历;那么撰写动机信的话,就是让你探索每段经历的意义所在和自己这一路走来的改变和提升,同时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

这是一个了解自己的好机会,多问问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如何去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现在和未来的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要比拿到一个名校offer有意义得多。

虽然探索的过程并不容易,但这是我们必须经历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陷入迷茫,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迷茫的时候,可以问问具备丰富经验的前辈和老师,问问他们的意见,开拓一下自己的思路。

在自己写好动机信的初稿后,我其实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并不是很放心。我很清楚,内容再丰富,表达再流畅的文章,一旦出现语法错误、拼写错误、逻辑不清晰此类问题的话,效果肯定不会太好。

随后,我找了一些网上的外教帮忙修改和润色,前后修改了好几遍,最后才确定最终版(做甲方的初体验,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在撰写CV和动机信这两项文书上,如果你感觉自己DIY撰写,不知道从何下手,不清楚应该怎么写,写什么内容的话。其实可以考虑找一些文书机构进行合作,咨询和请教一下具备丰富留学经验的前辈们,获取一些专业建议,对你的撰写还是可以起到很不错的帮助作用的。比如说,AdmitWrite这个留学平台上,就有很多留过学的学长学姐,可以在你申请的过程中,给你提供一些帮助。

推荐信和其他材料

除非你的推荐人是学术内的大牛教授,不然在欧洲大学招生官眼里,推荐信的含金量都比较一般。国内很多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撰写推荐信,然后他们在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随后提交。网上有很多推荐信模板,如果是你自己写推荐信的话,可以参考一下,但注意要从老师的角度出发。

在选择推荐人的时候,知名度并不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还是找和自己有交集,熟悉自己的推荐人会比较好。如果你跟着你的推荐人做过科研项目的话,那再好不过了,这样你的动机信、CV和推荐信就可以串联起来,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体现出你科研项目经历的含金量。

除了上述的三项文书,项目还会要求学生准备practical issue。

比如说GPA成绩单、在读证明等等,准备这些申请材料的时候,是需要和学校打交道的,要提前问好申请流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问下往年申请留学的学长学姐,问下什么时候申请比较合适,怎么申请等等。在提交申请的时候,要把所有材料都准备好,不然寒假期间需要补交材料的话,可能会因为学校放假,补开不了,从而耽误申请进度。

一些感悟

在代村学习的这段时光中,我还是有很多收获的,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方向,从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实力。

现在回望之前的申请季,虽然很辛苦,但很充实,特别是当我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拿到offer的那个时刻,还是很激动和喜悦的。

虽然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但并没有把留学申请中的每一个方面都详细地谈到。但因为篇幅有限,差不多分享到这里,也就接近尾声了。希望我的分享,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

最后的最后,跟题主分享一些小建议:

其一,了解自己的初心,明确自己的申请方向,不要过于名校情结,选择适合自己,且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才是正确的;

其二,在时间不充裕,准备不充分的条件的,个人感觉最好不要DIY申请,懂得有效、合理地利用第三方资源,也是一种能力,要学会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这样会让你的申请效率变得更高,节省下来的时间,你可以用在提升硬件成绩和软性背景上。

希望题主可以在接下来的申请季中,如愿拿到梦校的offer。

导师背景 TUD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医疗机器人方向硕士,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士,优秀毕业生。 DIY完成欧洲及新加坡研究生申请,方向为机械工程、数值模拟。 收到包括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乌普萨拉大学等硕士录取。 硕士期间曾赴日本某500强企业实习,目前在荷兰鹿特丹一家医院完成毕设,主攻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11+985高校的机械专业背景,这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为你打开了无数扇门。无论是继续在国内深造,还是踏出国门拥抱更广阔的世界,都有着各自精彩的路径。如何选择,确实是需要你好好权衡一番的。国内考研选择国内考研,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延续了你现有的学习体系和人脉资源。你在国内名校接受了多年的系统性培养,对.............
  • 回答
    高三,成绩不理想,但雄心壮志想考重点大学,甚至211、985,这绝对是个有挑战性的目标,但绝对不是不可能的任务。别灰心,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你手里的牌,以及怎么打。首先,得面对现实,你现在的位置在哪?成绩不好,意味着你基础可能有些薄弱,或者学习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但“野心很大”这一点,反而是.............
  • 回答
    老弟,高二,一本线刚到,目标211、985,这心情我太懂了!就像爬一座大山,山脚下看着还有点远,但也不是遥不可及,对吧?别急,我们好好捋一捋,看看有没有机会,怎么个“逆袭法”。首先,得承认一点,高三这一年,基础打得牢不牢,心态稳不稳,决定了你最终能走多远。你现在高二,还有一年的时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
  • 回答
    非985、211二本大学背景,香港与海外读研之路并非绝境对于不少就读于非985、211高校的同学来说,申请香港或海外名校读研,常常伴随着一种“望而却步”的心理。大家普遍认为,名校光环是敲门砖,如果没有响亮的高校背景,成功拿到Offer的机会渺茫。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想说,虽然挑战确实存在,但绝非无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现实的问题,如果我真的面临这样的选择,我内心的挣扎会非常复杂。要详细讲述是否愿意花费两百万为孩子争取985或211大学的机会,我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我为何会面临这样的选择?首先,我需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选择”。这通常意味着: 孩子当前的学业水平: 孩子目前的成绩可.............
  • 回答
    老实说,这个问题我反复琢磨过好几次了。毕竟,当年那个分数,摆在我面前的就是这么一个硬邦邦的选择:一个985的“天坑”专业,和一个211的计算机。当时年纪小,又是第一次经历这么重要的志愿填报,脑子里的想法跟现在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让我再选一次,并且情况还是这么个情况,我大概率会选择211的计算.............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对于国企薪资的疑问,尤其是在您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211+985环境工程本硕)并进入国企工作后,对于“十几万”的年薪感到不确定。这确实是一个很多毕业生都关心的问题。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国企的薪资情况,以及为什么您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1. 国企薪资的构成与特点首先,要理解国企的薪资并非一.............
  • 回答
    看到你这样的情况,我想说,别灰心,完全有机会申请到不错的英国学校!你的情况其实挺普遍的,很多人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但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努力,一样能拿到心仪的Offer。咱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你的优势: 雅思高: 这是你最大的优势之一。英国大学非常看重语言能力,尤其是授课型硕士,一套扎实的雅思成绩能极.............
  • 回答
    夜深人静,当城市的喧嚣渐渐褪去,焦虑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关键的人生节点。对于一个非211、985背景的本科女生来说,即将毕业踏入社会,却找不到清晰的方向,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迷茫。别担心,这并非你一个人的困境,而是许多毕业生共同面对的挑战。让我们一起剥开这层迷雾,看看你能走向何方,并且.............
  • 回答
    关于网络上为什么感觉很少遇到211、985等名校学生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的因素挺多,并非简单的网络平台用户构成差异就能解释透彻。咱们一点点来捋一捋,希望能让你更明白。首先,得承认,名校学生在整体人口中的比例确实不高。中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但真正能挤进211、985这类“头部院校”的学生,就像.............
  • 回答
    哈佛大学未被划入211、985或双一流,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也挺能引人思考的。咱们先不提那些官方的评定体系,单从咱们普通人看一所大学的标准来说,哈佛那名气、那实力,那是毋庸置疑的,全球顶尖。但偏偏,在中国这套教育体系里,它就没有一个“官方身份”,这事儿挺值得聊聊的。首先,咱们得搞明白,211、985、.............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个人能力的差异化以及信息时代的新型经济模式。低学历网红、主播赚钱比211、985本硕还多,虽然看起来有些“颠覆”,但究其根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价值的衡量标准:从传统学术能力转向大众影响力与商业变现能力 传统价值体系: 211、985院校代表着高.............
  • 回答
    新余四中作为江西省的一所重点中学,在培养学生方面有着不错的实力。对于普通班的中等学生来说,能否考上211或985高校,这确实是一个许多家长和学生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探讨,并且要考虑到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中等学生”这个概念本身就比.............
  • 回答
    独立学院学生声称是“本校(211/985)”的学生,这种说法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容易引起一些误会和讨论。咱们来好好捋一捋这里面的一些门道,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把那些让人觉得太“机器”的话都去掉。首先,得搞清楚“独立学院”是个啥玩意儿。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独立学院是近二三十年出现的一种.............
  • 回答
    211和985高校的学生,跟普通大学的同学相比,是不是真的就“厉害”很多?这个问题就像问“山珍海味”一定比“家常菜”更让人满足一样,答案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需要细细品味其中的缘由。咱们得承认,能走进211、985这扇门的学生,在很多方面确实有着天然的优势。首先,生源的筛选机制就决定了起点不一样。这些学.............
  • 回答
    关于“985 211”的标签是否会没落以及其影响是否会缩小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讨论,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985 211”标签的起源与历史地位首先,理解“985 211”标签的背景至关重要。 985工程: 始于199.............
  • 回答
    关于985/211男生在恋爱时是否都会嫌弃女生的学历,这是一个很普遍但又很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说,答案不是绝对的“是”或“否”,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与其说他们“嫌弃”,不如说学历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并非是唯一决定性因素,并且这种考量的方式也因人而异,有程度上的差异。为什么学历会成为一.............
  • 回答
    我承认,作为一名985/211/双一流的毕业生,我确实有过一些被“逆向歧视”或者说被“贴标签”的经历。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感觉挺复杂,有点委屈,有点不解,但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如何去理解和应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一次校招面试中。当时我应聘的是一家挺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我前面的几位候选人,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常见的,也挺复杂的,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很多个人因素和双方的相处模式。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说,尽量贴近实际情况来聊聊。首先,咱们得弄清楚“985.211的男生”和“双非的女生”这两个概念。 985.211的男生: 这通常指的是在名校(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就读或毕业.............
  • 回答
    985、211高校的宿舍,究竟能不能称得上是“好”,这得看你对“好”的定义是什么了。一概而论地说比普通大学好很多,我觉得也不太准确,毕竟现在很多普通大学的宿舍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但要说差异,那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在很多方面,985、211高校的宿舍确实更有一些优势。咱们先从硬件条件上说。这是大家最直观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