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85 211的标签会没落吗?影响会缩小吗?

回答
关于“985 211”的标签是否会没落以及其影响是否会缩小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讨论,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985 211”标签的起源与历史地位

首先,理解“985 211”标签的背景至关重要。

985工程: 始于1998年,旨在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通过重点投入,集中资源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11工程: 始于1995年,旨在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目标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这两个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相关高校带来了巨大的资源倾斜和声誉提升,使得“985”和“211”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代表顶尖和优质的象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是区分高校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最主要、最权威的标签。

二、 标签“没落”的可能性分析

“没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政策层面的调整与替代:
“双一流”建设: 2015年,中国教育部启动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这被普遍认为是“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升级版和替代者。 “双一流”的提出,意味着国家层面的资源分配和评价体系正在转向新的方向。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双一流”建设更加强调学科优势和建设成效,而非简单的高校身份认证。这意味着过去以“985/211”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正在被打破,更加注重具体学科的实力和产出。
官方口径的变化: 近年来,官方在提及高校时,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表述,或者直接提及具体的大学名称,而对“985/211”的提及频率有所降低。这本身就预示着这些标签的政策效力正在减弱。

2. 社会认知与实际影响的变化:
“双一流”的崛起: 随着“双一流”名单的公布和建设的推进,社会对“双一流”的认知度在不断提升,它正在逐渐取代“985/211”成为新的评价和区分标准。
非“985/211”高校的崛起: 一些曾经的“非211”重点大学,在学科建设、科研实力、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一些在特定领域具有极强竞争力的理工科大学、财经大学、政法大学等。这些高校通过自身努力,在就业市场和社会声誉上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削弱了“985/211”的绝对垄断地位。
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在就业市场,尤其是一些高度专业化的行业,雇主越来越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专业技能、项目经验和创新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看一个标签。虽然“985/211”背景在一些传统行业和大型国企仍有优势,但其边际效应可能在减弱。
社会对标签的反思: 一部分社会声音开始反思“唯985/211论”可能带来的弊端,例如过度强调身份而忽视了办学质量的个体差异,以及可能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

三、 影响是否会缩小及其原因

虽然“985/211”标签的绝对权威性和唯一性正在被削弱,但其影响力是否会完全缩小,则需要更细致的分析。

哪些方面的影响会缩小?

1. 作为首要或唯一筛选标准的地位: 在招聘初筛阶段,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和机构,过去可能会直接筛选掉非“985/211”的简历。现在,随着“双一流”的推广和对能力本身的重视,这种“一刀切”的现象可能会减少,非“985/211”的优秀人才依然有机会脱颖而出。
2. 在部分新兴或高度专业化领域的吸引力: 在一些新兴科技领域、创新创业公司,或者对特定技能要求极高的行业,雇主可能更看重的是候选人的技术栈、作品集、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学校的标签。
3. 对“差等生”的保护作用: 过去,一些在“985/211”体系内排名靠后、实力相对较弱的学校,依然能够享受标签带来的部分优势。随着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和“双一流”的“有进有出”原则,这种优势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

哪些方面的影响可能依然存在(或缩小得较慢)?

1. 国家资源分配的惯性: 尽管有“双一流”,但过去在“985/211”上投入的巨额资源和形成的硬件基础、人才积累,仍然是这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国家在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国际合作等方面,仍然可能优先考虑具有深厚基础和实力的“985/211”高校。
2. 社会声誉和品牌效应: 几十年来,“985/211”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历史声誉,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它们依然代表着高水平和高质量。在一些看重传统和稳定性的行业(如部分政府部门、大型国企、传统金融机构),这些标签的认可度仍然很高。
3. 人才培养的长期积累: “985/211”高校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学术氛围等方面,往往拥有长期的积累,这会直接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即使有“双一流”的竞争,这种基础性优势仍然存在。
4. 国际认可度: 在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许多“985/211”高校本身已经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学,其国际排名和声誉与其在国家工程中的地位是相互印证的。虽然“双一流”也致力于提升国际影响力,但“985/211”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被带入国际视野。
5. 学界内部的评价: 在学术评价、同行评价中,学校的品牌和历史积淀仍然是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

四、 “没落”的实际表现和未来趋势

“没落”更准确地说,是“标签的权威性让位给更细致、更动态的评价体系”。

标签的“软化”而非“消失”: “985/211”标签不会突然消失,它会逐渐从“硬性标准”转变为“参考项”或“历史遗留优势”。招聘时,招聘官可能会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信息,但不再是唯一的判断依据。
“双一流”是接棒者,但也是对多元化的促成者: “双一流”建设本身就鼓励学科发展和差异化竞争,这客观上会推动社会更加关注高校的学科实力和特色,而不是简单地归类。
教育公平的推进: 随着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及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那些真正有实力、有特色但未被纳入“985/211”的高校,将有更多机会被看见和认可。

总结:

“985 211”的标签 正在经历一个“没落”的过程,其作为首要和唯一筛选标准的绝对权威性正在显著缩小。 这是由国家政策的调整(转向“双一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演变以及市场对高校实际能力的关注所共同推动的。

然而, 其影响并不会完全消失,而是在发生转变和演化。 “985/211”高校所积累的资源、声誉和人才优势,依然是其重要的竞争力。未来,标签的影响力会更多地体现在:

作为重要的历史性标志和参考信息。
在特定行业或机构中,依然具有较强的认可度。
作为国家和地方在资源倾斜时,依然会考虑的重要因素,但不再是唯一或压倒性的因素。

可以说,“985/211”的时代标签效应正在减弱,但其背后所代表的高校实力和资源积累,仍在持续发挥作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985、211之所以能这么受重视,除了国家的扶持之外,关键是它给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非常低成本的筛选方案。

即便有了双一流,从现在的学校名单来看,一流大学对应的基本是以前的985,一流学科对应的基本是211。这个层级划分的也还是很清楚,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使用985、211这两组数字,肯定要比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这些更方便。

另外,尽管与之前的985、211相比,双一流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流动性,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这种流动性却价值不大。举个例子,比如说原来某211学校的一流学科是数学,但你的专业是文学,结果在后面一轮的评估中数学学科没有通过,被踢出了双一流行列,那么这所学校所有专业的教学质量是不是就变得很差了?说不定经过这么多年建设,人家文学专业的排名还上升了呢。

反正对于企业招聘来说,并不要求精确匹配,只要大致能符合一个标准线就行。就好比说,某些211理工大学的法学专业的确不如身为双非的西北政法大学,可是从概率上看,这些211理工大学的法学专业总是比大多数普通一本和二本的法学专业要好的吧?原来的211,即便被踢出双一流,可能就是某个学科没通过评估,但不代表这个学校整体质量在下降。反之,一个原本不在榜单里的院校进入了双一流,但对于企业来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关注双一流榜单的变化,还变得更麻烦了。

至于说985、211的大学生干着跟普通大学生一样的工作这事,你得明白这么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因为能力的不同是有选择的上下限的。比如说,人民大学的毕业生,很多能力优秀的都可以进中央部委、央企总部,那些能力一般的也能回到地市级的大型国企或者事业单位找到个稳定的工作。但对于普通二本或者一本的学生来说,你得相当努力,才有可能获得获得跟人大的差生同样的职位。虽然从现实情况来看,你们俩的确是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但这不代表人大就不行,更不代表985不行。不管怎么说,一个普通二本的学生能进中央部委,都是个极其罕见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985 211”的标签是否会没落以及其影响是否会缩小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讨论,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985 211”标签的起源与历史地位首先,理解“985 211”标签的背景至关重要。 985工程: 始于199.............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常见的,也挺复杂的,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很多个人因素和双方的相处模式。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说,尽量贴近实际情况来聊聊。首先,咱们得弄清楚“985.211的男生”和“双非的女生”这两个概念。 985.211的男生: 这通常指的是在名校(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就读或毕业.............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少。要说985/211的学生会不会介意和大专生谈恋爱,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这就像问“中国人会不会介意和法国人谈恋爱”一样,太笼统了。首先,咱们得明白,每一个学生,无论他来自哪个学校,首先他是一个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和感情。学校标签只是他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 回答
    关于985、211院校学生情商高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但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不过,如果让我深入聊聊,我倒是能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分析,为什么一部分985、211的学生会给人留下情商不错的印象,以及这背后可能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承认,考进985、211本身就筛选掉了一.............
  • 回答
    “985”和“211”这两个词,在中国教育领域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标签,它们代表着中国最顶尖的一批高校。那么,能走进这些学府的学生,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画像,远非简单的标签就能概括。首先,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看,能进入985、211院校的学生,普遍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 极强的.............
  • 回答
    “985/211 研究生不如 985/211 本科生”这样的说法,以及“第一学历那么重要,还要考研吗?”这样的疑问,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即 学历、出身、能力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职业选择、甚至是具体学校和专业都有很大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
  • 回答
    作为国内顶尖的证券公司,中信证券在招聘人才方面确实有着非常高的门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毕业院校的偏好上。简单来说,中信证券在招聘时,优先考虑来自“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但并非“只招”这类院校的学生。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1. 显性的招聘要求与实际操作的差.............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唏嘘的现实,也挺让人无奈的。想象一下,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从小家庭贫困,为了改变命运,啃着馒头,熬着通宵,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985或211的重点大学。这背后,是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的自我怀疑和坚持?是多少次对父母的承诺和对未来的期盼?他背负着全家的希望,毕业后,他可能选择了大.............
  • 回答
    我身边确实见过这样的同学,他们玩手机,但最终还考上了不错的一本院校,甚至还有上985、211的。我尝试还原一下我理解中的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首先,要承认一点,“玩手机”这个概念太宽泛了。如果“玩手机”意味着整天沉迷于短视频、游戏,不分昼夜,那即使是神仙也难考上一本。但如果“玩手机”.............
  • 回答
    “985、211”这几个字,对很多人来说,自带光环,也仿佛是一种标签。而生在这标签下、又恰巧是女生的群体,她们喜欢什么样的男生?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其实挺微妙的,因为你不能一概而论,就像你不能说所有985、211的女生都长一样,或者都只爱吃香菜一样。但如果非要深挖一下,结合我身边的一些观察和朋友们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在讨论的现象。首先要说明的是,“好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考研考不过”是结果导向的判断,并不代表所有情况。事实上,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在考研中仍然占据很大比例的优势,尤其是在顶尖院校和热门专业。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在某些情况下,双非(非985、非211)和二本.............
  • 回答
    考研选择 985 还是 211 的优势专业,这绝对是一个值得你认真深思熟虑的问题,毕竟这关乎你未来几年甚至更长远的学术发展和职业规划。这两种院校类型各有千秋,优势专业更是如同宝石般闪耀,选择哪一条路,最终会指向截然不同的风景。首先,咱们得明确,“985”和“211”这两个标签背后代表的究竟是什么?简.............
  • 回答
    说起985、211学校的学生,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例子,但要说“高人一等”这个说法,我觉得太绝对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在我观察到的情况里,确实有一些在名校就读的朋友,他们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出一些和普通院校学生不太一样的特质,这些特质有时会被误解为“高人一等”。让我具体说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现实的问题,如果我真的面临这样的选择,我内心的挣扎会非常复杂。要详细讲述是否愿意花费两百万为孩子争取985或211大学的机会,我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我为何会面临这样的选择?首先,我需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选择”。这通常意味着: 孩子当前的学业水平: 孩子目前的成绩可.............
  • 回答
    让一所学校从普通迈入985、211这样的顶尖行列,这绝非一人之力可以轻易达成,它需要时代的洪流、政策的眷顾、无数人的不懈奋斗以及长久的积累。然而,如果你问一个人如何“以一己之力”去推动这个进程,这更像是在探讨一个单个人可以在这个宏大目标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与其说“让学校变成98.............
  • 回答
    英国杜伦大学最近调整了其招生政策,不再接受部分中国“985”和“211”高校的申请者,这一举措在国内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杜伦大学的考量、中国教育体系的现状,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让我们明确杜伦大学这次调整的背景。作为一所世界顶尖的学府,杜伦大学在国.............
  • 回答
    我承认,作为一名985/211/双一流的毕业生,我确实有过一些被“逆向歧视”或者说被“贴标签”的经历。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感觉挺复杂,有点委屈,有点不解,但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如何去理解和应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一次校招面试中。当时我应聘的是一家挺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我前面的几位候选人,背.............
  • 回答
    作为家里唯一的 985/211/双一流大学生,这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高高的聚光灯下,周围投射着万千期待的目光。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耀,夹杂着一丝孤独,也充满了激励和责任。让我为你详细描绘一下这种感觉:1. 家族荣耀的集大成者,但压力也随之而来: 父母的骄傲与期望的放大镜: 父母会把你视作全家的骄傲.............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小985”这个话题。说实话,“小985”这个词大家心里都明白,但官方并没有这么个说法。不过,在咱们普通人看来,211工程院校里,确实有些学校,虽然名字可能不如某些综合性大学响亮,但它们在特定领域内的实力非常强劲,甚至很多专业在全国都是顶尖的,不输给一些985高校。如果要说“厉.............
  • 回答
    我没有能力“喜欢”或“不喜欢”任何人或群体,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情感和个人偏好。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形成主观的看法。关于你提到的“985或211大学的学生”,我理解你可能想探讨的是这类学生群体可能存在的一些普遍观察或讨论点。这类讨论往往源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资源分配以及不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