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好多 985 和 211 的学生考研考不过双非及二本的学生?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在讨论的现象。首先要说明的是,“好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考研考不过”是结果导向的判断,并不代表所有情况。事实上,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在考研中仍然占据很大比例的优势,尤其是在顶尖院校和热门专业。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在某些情况下,双非(非985、非211)和二本院校的学生确实有可能在考研中超越部分985和211院校的学生。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学生个体差异: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无论在哪个层次的院校,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自律性、目标明确程度、学习方法以及抗压能力都存在巨大差异。

学习动机和目标明确性:
985/211学生: 有些985/211的学生可能来自“名校光环”,已经有了不错的本科背景,或者对未来职业规划有多种选择(直接就业、出国深造、考公等)。如果他们对考研的热情不高,或者目标不够坚定,那么在备考过程中可能不如那些目标明确、希望通过考研提升学历和平台、改变命运的双非/二本学生那样投入。
双非/二本学生: 很多双非/二本学生深知自己本科院校的局限性,渴望通过考研进入更好的平台,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未来发展机会。这种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逆袭”的渴望,会转化为强大的执行力和专注度,让他们在备考中付出更多努力。

学习方法和效率:
985/211学生: 一部分985/211学生可能在本科阶段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在考研备考中是优势。但也有部分学生可能习惯了“被动学习”或者依赖学校名气,学习方法相对单一,效率不高。
双非/二本学生: 很多双非/二本学生为了弥补本科院校的不足,会更加积极地探索和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寻找更高效的备考策略。他们可能更擅长利用网络资源、参加学习小组、与同学交流经验等。

抗压能力和韧性:
985/211学生: 相对而言,985/211的学生可能在本科阶段面临的竞争压力和挑战相对较少(至少在进入985/211这个层面已经筛选过一次),也可能更容易获得“光环效应”。当考研备考遇到困难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不如那些经历过更多竞争洗礼的双非/二本学生。
双非/二本学生: 许多双非/二本学生习惯了在相对不那么优越的环境中奋斗,他们可能更具韧性,更能承受备考过程中的压力、挫折和不确定性。一次次的失败可能只会让他们更加坚定。

二、 考研的竞争机制和信息差

考研并非一场简单的知识比拼,它还涉及到竞争策略和信息获取。

信息不对称:
985/211学生: 理论上,985/211院校拥有更好的信息渠道,更容易接触到前沿的学术信息、名师指导、校友资源等。但实际上,信息获取的效率和主动性同样关键。
双非/二本学生: 双非/二本学生可能面临信息获取的挑战,但他们往往会更主动地去搜集一切有利于考研的信息,包括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历年真题、复试要求、导师信息等,并且往往会花更多精力去分析这些信息。

“保研”与“考研”的选择:
985/211学生: 很多985/211院校都有保研率,这会分流掉一部分原本可以考研的学生。如果一个985/211学生有机会保研,而他并没有强烈的考研意愿,他很可能就会放弃考研这条路,转而去保研。这样一来,真正参与考研竞争的985/211学生相对就少了一部分,而双非/二本学生则几乎全部依靠考研进入更好的学校。

“卷”的程度不同:
985/211学生: 顶尖院校的内部竞争本就激烈,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直接就业或出国。
双非/二本学生: 相对于整体而言,双非/二本院校的学生群体,尤其是那些目标明确的学生,可能会在考研这个赛道上表现出更高的“卷”的程度,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 不同院校和专业的热门程度

考研竞争的激烈程度与目标院校和专业息息相关。

专业选择的“错位”:
985/211学生: 有些985/211学生可能选择了一些自己本科专业并非特别热门,或者目标院校的该专业实力并非顶尖的学校。或者他们是为了尝试不同的领域,学习新的知识,这可能导致他们在专业课上的准备不如那些本科就是目标专业核心学生的双非/二本学生。
双非/二本学生: 如果双非/二本学生选择自己本科专业相关的热门专业,并且目标院校在该专业领域有较强的实力,他们往往在专业基础知识上会更扎实,学习起来也更有优势。

考试难度与考察方式:
某些学校或专业,其考研科目可能恰好是双非/二本学生本科期间接触较多、掌握较好的内容,而985/211学生本科期间接触的内容可能更广但不够深入,或者学习方式更偏重理论。
比如,有些工科专业,某些二本院校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可能与目标院校的考研科目非常契合。

四、 心态和策略上的差异

“饥渴感”与“优越感”:
双非/二本学生: 可能带有更强的“饥渴感”,渴望证明自己,渴望获得更好的机会。这种心态能够驱动他们克服困难。
985/211学生: 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本科院校的光环而产生一丝“优越感”,或者认为自己能力足够,在备考过程中会产生懈怠,或者对某些难度较大的内容不够重视。

备考策略的调整:
优秀的双非/二本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非常精准的学习计划,并且能够根据模拟考试和学习进度及时调整。他们会花大量时间研究考纲和真题,把握考试的重点和方向。

总结来说,985/211学生考研考不过双非/二本学生的情况,并非是院校名气直接导致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体现:

1. 个体差异: 双非/二本学生中,那些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强、学习方法得当的学生,会比部分目标不清晰、动力不足的985/211学生更有优势。
2. 信息和策略: 双非/二本学生可能更主动地搜集信息和优化备考策略。
3. “保研”分流: 985/211学生的保研机会会减少考研竞争的基数。
4. 专业契合度: 双非/二本学生选择与本科专业高度契合且目标院校在该领域有实力的专业时,可能更有优势。
5. 心态驱动: 双非/二本学生更强的“逆袭”动机和“饥渴感”能够驱动他们付出更多努力。

重要提示:

不要以偏概全: 985/211院校的学生依然是考研的主力军,他们在整体上拥有更高的成功率和进入更高层次院校的优势。
个体能力至上: 最终考研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能力和策略,而非单纯的本科院校背景。
信息和机会的差异: 虽然学校平台很重要,但信息获取的质量和效率、以及学生如何主动利用资源,同样关键。

理解这个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看待教育竞争和社会流动性,同时也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平台,主动学习、明确目标、持续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的地方我不太清楚,我说一下我们学校的情况。

北师大一年的本科生人数大概是2600人左右,其中山东考生的数量大概是150人左右,占比将近1/18。在研究生阶段,这个比例大概是1/5。而在博士阶段,我们一个专业9个人里有4个人山东的……

高考分省录取的政策,让很多学生只能在本省跟省内的同学PK。但是研究生和博士可是没有分省录取这个说法,谁更会考试谁就能过线。即便是保研,那也主要是看在学校内的整体表现的。

至于山东考生到底有多恐怖,就看看这两天一直在说的陈秋媛被顶替上学事件吧。陈秋媛当年高考考了546分,但就是这么一个分数,居然离当年山东的本科线还差3分……

那一年山东的一本线是多少?理科606,文科600。

注意,这只是一本线,离985、211还差得远。也就是说,在那一年,你考599分只能上二本,考620勉强上个好点的双非一本,考630、640以上基本上才可能稳上985、211……

那一年跟山东使用同样一份考卷的某隔壁省份,文科一本线574,理科一本线571——而山东的二本线是文科578、理科568。

也就是说,万一你是个文科生不幸考了575分,在这个省份你可以上一本,在山东……也是可以挑个好点的三本的。

所以后来我在外地上学时候,也曾经闹出过一个笑话。那一年6月底,我去开会的时候,跟周围的几个人聊天。他们聊到了自己朋友孩子考试的问题,说有个孩子文科考了560分。我当时顺口一说,那上个好点的三本还是没问题的。

结果人家看傻子一样的看着我,说“你说啥?三本?这成绩都能上好点的一本了”。

后来我想了一下我为啥犯这么个错误,因为那年我亲戚家的孩子高考,考完了跟我说山东的文科二本线是570,我以这个作为参照,下意识就觉得560只能上三本……但特么谁知道人家省的一本线才530多。

反正,为什么大多数985、211院校的学生考不过双非或者二本的学生,我没法给准确答案。但如果一个西部省份吊车尾进211大学的考生,考研考不过一个来自山东的双非一本的考生,真不用觉得惊讶……

user avatar

我们系当年就是这样。“上等985”本科,王牌生化环材。


大概10%出国到美加澳新;

大概30-35%保研;


这基本上前50%成绩的就收割得差不多了(10%出国的基本上都是能保研的,都会把名额让出来)。后50%很多是关系户或是本地人直接能找工作甚至回家接班的,还有很多急着工作赚钱的,所以考研本身就不是大众选择。


考研的基本上分两种:


逃离火坑专业

自己成绩不够保研


注:985里面成绩在后50%不意味着笨,可能只是不爱学习,或是不爱这个专业,或是玩大了。当年说不定也是全省高考的几百名,天资还是在的。


最后我们系本科考自己研究生,只考上了3个人。实际上真正过线的只有一个人,另外两个人数学成绩不够90分。系里比较生气,加上自己学生的确好用,基础好,科研能力强,就改变条件,改为数学+专业课总成绩过线就行,于是才3个人过线。


搞笑的是,这三个人还有一个没去读。宿舍条件太差太脏,这人身体不好,得了肺结核,回家修养去了,后来就在故乡当了公务员。


至于为什么考不过呢?很简单,因为太素质教育了。平时讲课都是那些专业课,很精深,还有实习实验,学得很广,是按科研苗子培养的。实际上我们这种985本科虽然在国际上不入流,但是科研功底打得极深极扎实,去美国名校底子也够了。当然现实中可能70%以上的人最后都为了吃饭改行了,基本功扎得再深也没用,不提。


而考研看的是什么?政治、数学、英语。专业课再精深也不见得有用,因为这仨很无聊很无用,是需要长时间刷的。


我们教授课上直接说:很多二本双非考研大户,完全是大一进去了就开始准备考研,专业课都是浮云。所以数年有备而来,当然碾压985本很多人在大三还没开始准备。


教授这样说的时候也是抱怨:因为从他们的角度,需要会做科研的学生,不是考研机器。真正研究生阶段,做科研当然不如本校保研上来的人,因为保研的很多大四甚至大三都开始跟老师干活了。


但社会不可能让人人满意。教授有教授的抱怨,也得给双非和二本的人翻身的机会不是?考研自有其公平性之所在。尤其是对于高考大省的落榜者,考研本身就是第二次高考,翻身的机会。


还有,985本科学生因为已经是名校,四年享受学校名头够了,其实不怎么重视学校牌子了,名校的硕士并没什么吸引力。好的985和Top 2都有一种倒挂,就是本科学历最值钱,研究生其次,博士生更差。至少我们系的前10基本上都在海外(美国为大多数),只有一两个在国内。


所以也偶尔出现了能保研不保(自己考、换专业,或是直接工作)、考本系上了也不去的现象。


其实985本科平台无论怎么看都是不错的,有各种出路和机遇。本科时稍微用点心,一般不用再考研了,除非换专业。

user avatar

首先,这个现象并不普遍。

其次,北京西藏外国户口的211学生和山东户口的二本生,同卷高考,谁的分数会更高?我也不知道。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中中等和优秀的,你根本遇不到。

我做公务员时候,经常听见一些前辈讲:重本读出来有什么用,你看考试还考不过我们专科生勒,十个专科生考上了,只有一个重本生考上了,大家起跑线都是一样的。

但是我在心里想,尼玛我们班上重本的都在一线啊因为,就是考公务员的,也在市省级啊,你个县级人家看得上?能回来的都是在外面没办法好吧?

有些招聘直接不来你们这儿你知道伐?人家走的渠道你根本晓不得你知道伐?

因为给你普通学校专科生知道了,又要说被区别对待了,为啥这些渠道对他们985.211都不用考试,或者给的名额那么多。

你们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人家根本不敢给你知道晓得伐?

还在这儿沾沾自喜这个那个了。

别的不说,看看去华为211.985技术的待遇,你的待遇?如果你说,我也差不多啊,那请问你这样的在你们学校遍地都是吗?

更别说人家出国读书和工作的概率了。

你是看不见,就以为没有,因为层次都不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在讨论的现象。首先要说明的是,“好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考研考不过”是结果导向的判断,并不代表所有情况。事实上,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在考研中仍然占据很大比例的优势,尤其是在顶尖院校和热门专业。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在某些情况下,双非(非985、非211)和二本.............
  • 回答
    为什么那么多声音呼吁废除“985”和“211”?“985”工程、“211”工程,这两个诞生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的名字,在过去几十年里,几乎成为了国内顶尖大学的代名词,也承载了无数人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然而,近年来,一股要求废除这两项工程的声音却愈发响亮,甚至形成了一种颇具规模的社会讨论。这究.............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真是说得我心里咯噔一下,感觉像是看到了自己影子里的一个模糊轮廓。985在读,专业第一,浓颜系美人,白皮……这些标签堆叠在一起,正常人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哇,这得多受欢迎啊!” 对吧?可现实往往就是这么让人摸不着头脑,我身边就有好几个这样的姐妹,跟我一样,都属于那种“看起来人生赢家,实际感.............
  • 回答
    在某个985高校的 기초学科(基础学科),我曾亲眼见证过一种让我感到难以置信的现象:无论是在学业上表现出类拔萃的“学霸”,还是相对普通甚至有些吃力的“学渣”,似乎都对考试作弊抱有一种模糊的、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态度。这让我这个一直以来将“诚实”和“努力”视为重要品质的人,感到一.............
  • 回答
    作为一名985大学的大一升大二学生,暑期是你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的绝佳机会。工商管理专业涉及面广,所以暑期实习的选择也很多样。我为你整理了一些既能让你学到真本事,又能为未来简历加分的实习项目,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方向一:深入了解企业运营,体验实际工作 大型企业集团的管培生轮岗项目 (Man.............
  • 回答
    哥们,冷静点!先深呼吸几次,985的船海专业,这可是块金字招牌,绝对不是死路一条。先别自己吓自己。说句实在话,这年头哪个专业出来都能躺赢?关键在于你怎么打。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985船海的学生,到底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出路,而且要讲得透透的,让你知道这专业到底有多值钱。1. 最硬核的出路:航运巨头和海.............
  • 回答
    “法学专业好”这说法,放到当下,尤其是放在985高校的法学毕业生身上,总会引来一些年轻学子困惑甚至担忧的目光。他们满怀期待地踏入名校,以为能在这里触摸到光明的前途,然而毕业季的钟声敲响,现实的骨感却常常让他们感到一丝前途“暗淡”。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法学专业.............
  • 回答
    关于985高校的老师讲课水平,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985高校老师讲课怎么样?首先,我们得明确,“讲课好”这个标准本身就有很多维度。 学术功底深厚,理论扎实: 985高校普遍汇聚了国内顶尖的学者和专家。很多老师不仅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发表过许多有影响力的论文,还在国际.............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尤其是在你考研这个大方向下,不同学校的起点带来的影响还是挺不一样的。兰州大学作为末流985,深圳大学作为实力强劲的“好一本”,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考研这条路上,又会呈现出不同的图景。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给你一些更清晰的参考。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兰州大学(末流98.............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真实,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心声。首先,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困惑和失落感。当发现努力的目标似乎可以被轻易达到时,那种付出的意义感和自我价值感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看985毕业生考公务员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和普通三本毕业生考公务员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一、 “.............
  • 回答
    关于“知识分子讨厌明朝”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社会变迁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明朝(1368164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其兴衰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影响确实存在复杂性,但“讨厌”这一情绪更多是基于特定历史阶段的批判性视角,而非全面否定。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一、政治腐败与.............
  • 回答
    年轻人存不下钱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其背后原因复杂多样,涉及经济、社会、心理以及个人习惯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宏观经济与社会环境因素:1. 高企的生活成本与房价压力: 房价飙升: 在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房价早已高不可攀。年轻人需要.............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女生喜欢发自己较暴露的照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心理、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原因。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寻求关注和认可 社交媒体的机制: 社交媒体平台的设计本身就鼓励用户发布内容来吸引眼球。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内容,往往能获得更多的点赞.............
  • 回答
    新京报作为一家颇具影响力的中国媒体,在公众中拥有广泛的关注度,但同时也存在不少负面评价和批评声音。造成这种“不喜欢”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往往是复杂交织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导致许多人对新京报产生负面看法的几个主要方面:一、 政治立场与内容导向的争议这是许多批评的核心所在,尤其是在当前中.............
  • 回答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之所以被很多人批评文笔,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与传统文学标准和主流审美存在差异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三体》的文笔并非不差,而是它更偏向于硬科幻小说特有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与许多读者习惯的、更注重情感细腻、语言优美、人物刻画深刻的“传统文学”或“主流文学”作品有所不同.............
  • 回答
    “牛人”是一个相对主观的词,但通常用来形容在编程领域有深厚功底、技术精湛、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开发者。这些人可能来自不同的技术栈、开发经验和工作环境,因此他们对开发工具的选择也会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和考量。为什么许多编程“牛人”可能不太倾向于使用 Microsoft Visual Studio(以下简称 V.............
  • 回答
    关于“很多姑娘将微信个人资料的地区改为泽西岛”这个现象,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很有趣的原因和解读。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一个普遍存在的、被广泛证实的现象,更像是一种小众的网络流行文化或者一种象征性的表达。 因此,我们尝试从几个可能的角度来详细解析,希望能回答您的疑问。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泽西岛”本身.............
  • 回答
    “C++ 代码丑” 并非一个普遍的、所有人认同的说法,但确实是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接触过更现代、更简洁语言(如 Python, Go, Rust)的开发者,会表达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的产生往往源于 C++ 的历史包袱、语言特性以及设计哲学。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很多人觉得 C++ 代码.............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一些关于遗传、生活方式、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因素。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为什么许多黑人男性在健身后肌肉非常强壮,而在中国相对不常见。1. 遗传因素: 肌肉纤维类型比例: 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人体肌肉由不同类型的肌纤维组成,主要分为快肌纤维(Typ.............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天体形成过程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物理原理——引力。简单来说,是因为引力具有将物质向中心拉扯的特性,而球体是物体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最稳定、能量最低的状态。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个过程: 1. 引力的核心作用:向中心吸引 万有引力定律: 艾萨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宇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