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青藏高原自吐蕃之后再没出现强大的政权?原因何在?

回答
关于青藏高原在吐蕃之后为何再未出现过真正意义上强大的统一政权,这个问题涉及到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演变、民族构成以及与周边强大政权的互动等诸多复杂因素。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

吐蕃王朝的辉煌与覆灭:一个历史的“巅峰”

首先,我们得承认吐蕃王朝在历史上确实是青藏高原上出现的,也是最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且强大的政权。从公元七世纪兴起,到九世纪中叶衰落,吐蕃在短短的数百年间,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军事强盛、文化繁荣的帝国。它不仅统一了高原上的众多部落,还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中亚、南亚等地,与唐朝、阿拉伯帝国等当时世界级的强权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时期占据优势。这种辉煌的成就,使得后来的青藏高原,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似乎就回不到那样的高度了。

那么,吐蕃为何能达到如此的高度,又为何会覆灭,这为我们理解“之后为何没再出现”埋下了伏笔。

吐蕃强大的原因:
卓越的领导人和政治制度: 赞普的权力高度集中,如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杰出的赞普,是吐蕃崛起的重要推手。他们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字,建立法律体系,推崇佛教等,这为吐蕃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强大的军事力量: 吐蕃骑兵以其勇猛善战闻名,在草原和高原环境下作战能力极强。他们采取了与唐朝类似的军事组织形式,具备强大的机动性和攻击力,能够有效地征服和统治广阔的疆域。
地理和战略优势: 高原的地理环境本身就构成了一定的天然屏障,有利于其军事防御和内部稳定。同时,吐蕃位于连接中亚、南亚和东亚的战略要道上,使其能够参与到当时的国际政治和经济互动中。
宗教的整合作用: 佛教在吐蕃的传播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为统治提供了精神支持。

吐蕃覆灭的原因:
内部矛盾激化: 吐蕃晚期,王族内部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地方势力抬头,导致中央集权瓦解。宗教势力的膨胀,特别是王族与僧侣集团之间的矛盾,也对政权稳定造成了冲击。
军事上的消耗: 长期的对外征战,虽然带来了辉煌,但也消耗了吐蕃大量的国力。与唐朝的战争尤其如此,虽然互有胜负,但对双方的经济和人力都是巨大的损耗。
自然灾害与社会动荡: 一些历史记载提到吐蕃晚期可能遭遇了自然灾害,加上内部的政治动荡,社会经济遭受重创,加剧了政权的崩溃。

吐蕃之后:碎片化与多元并存的时代

吐蕃王朝覆灭后,青藏高原并没有就此进入一个沉寂的时期,而是进入了一个相对“碎片化”但又充满活力的时代。这期间,虽然没有出现像吐蕃那样统一的、能与周边大国抗衡的政权,但高原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依然在继续,并形成了新的格局。

为何“强大的政权”难以出现?核心原因剖析:

1. 地理环境的制约(难以逾越的门槛):
高原的“孤岛效应”: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四千多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集中的高原。其崎岖的地形、极寒的气候、稀薄的空气,对于农业生产和大规模人口聚集都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这使得高原的承载能力远低于平原地区,难以支撑起庞大的人口基数,进而难以组建和维持一支能够对外扩张的强大军队或一个高度集权的官僚体系。
交通的极大不便: 高原上复杂的地形、恶劣的天气,使得交通运输极为困难。修建和维护贯穿高原的道路系统,远比在平原地区耗费巨大,也难以实现快速的军事调动和物资输送。这种地理上的隔绝,也使得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受到限制,不利于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资源分布的不均: 虽然高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其开发和利用也受到地理环境的极大限制。可耕种的土地相对稀少,且多分布在河谷地带,人口也相对集中在这些区域,难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辐射。

2. 民族构成与政治格局的演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吐蕃崩溃后的分裂: 吐蕃覆灭后,其广阔的疆域迅速瓦解,各地的家族、部落纷纷独立,形成了多个割据政权,如后吐蕃时期的古格王国、朗域等。这些政权虽然在一定区域内保持了统治,但彼此之间往往相互征伐,难以形成合力。
与周边强大政权的互动模式改变:
北方与西夏、蒙古的冲突: 随着西夏的兴起和蒙古帝国横扫亚欧大陆,青藏高原的北部和西北部受到了这些强大骑兵政权的直接威胁。蒙古帝国在征服西夏、吐蕃后,虽然将高原纳入了元朝的统治体系,但高原本身仍然是其庞大帝国的一部分,其力量来源于帝国整体,而非高原自身独立发展。
东方与中原王朝的联系: 自唐朝以来,青藏高原与中原王朝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都对青藏高原实施了不同程度的羁縻统治或直接管理。
元朝: 建立了萨迦派统治,并设立了宣政院管理吐蕃事务,将青藏高原纳入了统一的帝国版图。高原上的统治者成为了帝国的藩属。
明朝: 继承了元朝的统治方式,继续羁縻管理青藏高原,但实权有限,高原各地依然存在着地方势力。
清朝: 是对青藏高原统治最深入、最有效的朝代之一。通过“金瓶掣签”制度、设立驻藏大臣等方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并对青海、川滇藏地区进行了有效的行政划分和管控。达赖喇嘛、班禅喇嘛作为宗教领袖,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在高原拥有巨大的宗教和政治影响力。然而,这种统治模式是中央集权的一部分,高原地区本身并没有发展出独立的、具有强大区域影响力的政权。

3. 宗教的影响(“政教合一”的逻辑):
藏传佛教的兴盛: 吐蕃王朝的覆灭,并未削弱宗教在高原上的影响力,反而随着后弘期藏传佛教(如格鲁派)的兴起,宗教成为凝聚高原社会的重要力量。寺院经济、宗教领袖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高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
政教合一的模式: 格鲁派等宗教派别的崛起,最终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统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宗教领袖(如达赖喇嘛)不仅是精神领袖,也承担了政治权力。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稳定性,但也存在着局限性。一方面,宗教领袖的权威往往需要外部力量(如清朝中央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来维系其合法性,另一方面,这种模式的扩张性和军事化能力相对较弱,更侧重于内部管理和宗教事务。

4. 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
农牧结合,自给自足: 青藏高原的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且多为区域性的自给自足经济。虽然有茶马互市等贸易形式,但整体上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商品经济和工业基础,这限制了其为强大的政权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与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和新兴的商业经济相比,高原的经济体量相对较小。

总结: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综合来看,青藏高原在吐蕃之后没再出现一个独立自主、能够与周边大国抗衡的强大政权,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先天不足: 极端恶劣的地理环境是其最根本的制约,限制了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和交通便利性,使得高原社会难以具备支撑一个“强大政权”的物质基础。
后天格局: 吐蕃崩溃后的碎片化局面,以及其后长期被纳入周边强大帝国的统治体系(元、清等),使得高原地区的发展模式更倾向于“被纳入”而非“自主崛起”。
内在因素: 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的“政教合一”模式,虽然带来了文化上的独特性和一定的稳定性,但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扩张能力有所局限。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高原地区在这些时期的历史贡献和文化成就。例如,元朝时期建立的“中央召adito”体系,将西藏纳入了帝国行政管理;清朝时期完善的驻藏大臣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是中央政府对边疆有效管辖的体现,也保障了高原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所以,与其说青藏高原“没有出现”强大的政权,不如说是在其独特的地理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政治发展逻辑。吐蕃的辉煌,更像是一个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因其杰出的领导人和历史机遇而达到的一个“巅峰”,而之后的时代,则是高原在新的内外环境下,以其特有的方式继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这种“不同”并非“衰落”,而是“另一种可能”的历史叙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宋时,在青海东部和甘肃南部的河湟地区,兴起了一个强大政权:青唐吐蕃。其首领”唃厮啰“,是唐朝时吐蕃王朝的王室后裔。他向宋朝称臣进贡,受封为河西节度使,并出兵大败西夏。宋朝史书和周边的西夏、回鹘等国,也将他建立的青唐政权统称为“唃厮啰”。

公元876年,当奴隶起义军攻入都城逻些,令吐蕃王朝崩溃瓦解后。从数百年时间,整个青藏高原四分五裂,“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其中,有一系王族“亚陇觉阿王”的后人,流落到西域高昌,公元997年,诞生了一个婴孩,取名欺南凌温。

公元1004年, 当时河西吐蕃部(又称六谷蕃)的首领折逋潘罗支以诈降计,诱杀率军来犯的党项首领李继迁,但自己在半年后,也被李继迁之子李德明杀死。河西吐蕃各部,都面临被党项部族侵吞的危机。

公元1009年,12岁的欺南凌温,被青海邈川部的吐蕃酋长温逋奇和僧人李立遵拥立为新的吐蕃赞普,号“地唃厮啰”,立王城于青唐(今青海西宁)。

青唐立国之初,论逋(宰相)李立遵专断国政,并于公元1016年进犯秦州,被宋朝名将曹玮三都谷之战迎面痛击。宋军追敌二十余里,斩首千余级,缴获马牛、杂畜、器仗三万余。李立遵势力大衰后, 唃厮啰也趁机摆脱权臣,立法建制, 厉兵秣马, 拥兵七万, 聚众数十万,在青海东部和甘肃南部的河湟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政权。

当党项首领,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后,唃厮啰一直奉行依附宋朝、共抗西夏的外交方略,于公元1032年,受封宋朝的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

公元1036年, 西夏国主李元昊率军来攻, 唃厮啰与之激战二百余日,坚守克敌,追其败军, 西夏军战死和溺死于湟水者十之八九。因此战功勋,公元1038年, 唃厮啰被宋朝加封为保顺军节度使,兼领河西节度使,洮州、凉州刺史。

籍着击败西夏的兵威,此前降附西夏的吐蕃和回鹘部众,纷纷转投青唐,令唃厮啰得以将所占据的熙州、河州、洮州、岷州、叠州、宕州、湟州、鄯州、廓州和积石军地区,逐渐统合成一个强大政权,极盛时幅员扩张到三千余里,人口达到一百余万。由于青唐吐蕃政权是吐蕃帝国正统后裔建立的新国度,仍用“赞普”之名,因此,又称为“后吐蕃帝国”, 藏族不朽史诗《格萨尔王》,据说就是以唃厮啰的生平事迹为人物原型,加以艺术创作的。

青唐吐蕃日益强大后,周边的西夏、辽国、回鹘纷纷主动要求联姻,辽国和西夏都将公主嫁给了唃厮啰的幼子董毡。 而唃厮啰同时和宋、辽、回鹘交好,组成对西夏的包围网,遏制了西夏的继续扩张。青唐和宋朝的贸易,依旧以茶马互市为主,宋朝每年购良马两万匹,其中青唐马占了十之七八。

当时,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后,对过境商人的财货”十中取一,择其上品”, 剽劫贡商,扣留旅人。来往于中原和西域的商队贡使,纷纷绕道青唐,而唃厮啰则疏通和恢复了这条从西域经青海、河湟而入中原的“吐谷浑故道”,还派兵护送西域各国商队,直至宋朝边境。因此, 青唐也成为胡商簇集,宝货山积的重要商贸城市, 城中定居的于阗、回鹘商人多达数百家。

《宋史·吐蕃传》:【厮啰居鄯州,西有临谷城通青海,高昌诸国商人皆趋鄯州贸易,以故富强。】

青唐吐蕃除了成为西域和中原贸易的中转站,建立了发达的商贸业,而且在河湟诸水两岸,依水筑屋,种植五谷,农业得到恢复发展,吐蕃部族射猎牧放的牧业传统也被保留。唃厮啰还广建禅院佛塔,在宫殿旁就供有高数十尺的黄金佛像, 河湟地区成为藏传佛教得以再度兴盛的发源地。

公元1065年,唃厮啰逝世,享年69岁,在位57年,实际执政49年,这位文韬武略皆备、同时又审时度势的一代雄主的去世,也宣告着青唐吐蕃政权黄金时期的终结。 唃厮啰幼子董毡继位后,其长子瞎毡的儿子木征据河州,次子磨毡角据宗哥,分别拥兵自立。董毡继续对宋友好政策,曾出兵助宋攻夏。

然而宋朝王安石变法后,改边境政策为积极拓边。公元1068年,王韶上《平戎策》,提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的计划, 王韶更认为,青唐吐蕃各部分裂,互不统属,难以与西夏抗衡,反而极易被侵吞。若宋朝不夺取土地肥沃的河湟各州,则其地必被西夏所得,更将成为西夏侵攻陇蜀各州府的前进据点。所以,倒不如宋朝先出兵,迫使吐蕃各部归顺,再从侧翼包围西夏,将之一举灭国。

宋神宗深以为然,遂令王韶出镇秦州,全权负责这场名为“熙河开边”的攻势。王韶只带数骑,拜访渭源的吐蕃首领俞龙珂,说服他率部属12万人投降,更陆续招诱吐蕃部民20余万,拓展国境一千二百余里。

公元1072年,王韶率军连续击败青唐军, 降其部众二万人,夺取熙州,公元1073年,宋军又攻占河州,挫败青唐军反攻,接着转战五十四日,跋涉一千八百里,连取洮州、岷州、宕州、叠州, 杀敌数千人,缴获牛、羊、马数以万计, 招降吐蕃部族三十余万帐。

丢失熙河六州后, 青唐国主董毡与西夏联姻,合兵攻宋。公元1074年,青唐大将鬼章率军反攻,踏白城之战击败宋军,杀河州知州景思立。王韶率军二万, 直扑定羌城,攻破结河部,解河州之围,之后沿西山绕出踏白城后,焚蕃人八千帐, 董毡之侄木征兵败降宋。

此后, 董毡被迫屈服,认可宋朝占领熙河的事实,并照旧例进贡,受封西平军节度使。 公元1083年,董毡去世。其养子阿里骨嗣位。阿里骨本是于阗人,因其母被董毡收纳,为其养子。对极重王室血缘的吐蕃人而言, 阿里骨的继位实难接受,其统治根基已岌岌可危。因此,为巩固地位, 阿里骨再次与西夏联盟,欲收复熙、河。公元1087年, 青唐大将鬼章攻洮州,又被宋军击败并俘虏。 阿里骨不得不再次屈辞请和。

公元1087年, 阿里骨死去, 其子瞎征继位。唃厮啰家族的后嗣,以及其他各部首领纷纷拥兵自立,青唐政权彻底分崩离析。公元1099年,宋军进入青唐, 势如破竹,瞎征和青唐其余大小首领,连同和亲青唐的契丹、西夏、回鹘三国公主,纷纷俯首归降,成了宋军的俘虏。

然而由于后方供应不继,宋军于次年撤出。公元1100年,青唐各部又拥立唃厮啰家族后裔溪赊罗撒为国主。

公元1104年,宋军再取青唐, 和亲青唐的龟兹公主和各部首领开城归降, 溪赊罗撒出奔西夏 。至此,青唐政权彻底灭亡。河湟地区被划入宋朝版图。

公元1131年,女真金国的西征军队一路杀到河湟, 唃厮啰家族后裔、宋朝守将赵怀恩逃奔南宋,也彻底结束了这个家族对河湟的统治历史。曾经统治了半个中国疆土的吐蕃帝国的这抹余晖,至此也划上了尾声,只留下《格萨尔王》的漫漫诗篇,依旧在历代藏民中耳口颂扬。

user avatar

好好答。


吐蕃晚期,整个西藏(及现在的青南、甘南、川西)崩溃瓦解。之前边境要塞的驻军仿效唐朝制度设立为藩镇,统兵将领互相攻伐 ,王朝内部奴隶起义席卷全国,而朝中贵族和大臣分立两派各拥其主爆发内战。


吐蕃不亡才见鬼。


王朝覆灭后,西藏长期分裂,从吐蕃分裂的四支王室分别建立自己的小王国,而这些王室又分裂为数个小王国,其中以阿里地区的古格王朝最为强盛(国王差点信奉天主教)。


西藏长期陷入分裂,各个小王国分别支持不同的佛教教派,永无宁日的厮杀。连统一都做不到,自然无法对中原形成大的威胁。(比如宋朝时西北藏区的角厮罗国无力入侵,只得与宋交好,双方长久互市)


这个情况持续了394年,西藏在长期内战后终于有了几个区域性大国,有了统一的希望,但蒙古人终结了这一梦想。1271年开始,忽必烈招降藏区,西藏被纳入在北京的中央政府管辖,历经明清民国直到现在。唯一的区别仅仅被哪个中央管而已。同时黄教在藏区做大,中央政府就一直采取政教合一体制维护西藏现状,维护贵族和高级僧侣利益,形势长期稳定。


期间西藏不是没有反抗过,但无一例外的惨遭扼杀。期间又被两路蒙古人两次完整占领并设王(1642年、1717年),西藏无力反抗,只得仰仗中央政府。(廓尔喀入侵、英国入侵、印度入侵也是同理)


紧跟中央是西藏的政治正确,对此,满清、民国、新中国均予以认可,直到51年被和平解放。不甘心的某某在59年前往印度后,新的社会制度在西藏扎根。


至此,应该回答清楚了题主的问题。

user avatar

因为天命。

“天命”这种封建迷信的东西,当然不能让人信服。

但它是确实存在的,而且以一个科学可以解释的形式存在着:

吐蕃的兴衰,和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

在南北朝气温上升时期,吐蕃开始从部落联盟发展出奴隶制国家。

唐初气温最高时,吐蕃建国。松赞干布出任赞普,迎娶文成公主,走上人生巅峰。

然后吐蕃的国运持续了两百多年,在沙州事件后国家瓦解,一蹶不振。

之后四个王系又分裂征伐了四百年之久,但中原这边已经没人关心他们了。

对农业(包括种植和畜牧)社会来说,气候变化那就是天命。

对青藏高原这种自然条件本来就不好的地方来说,更是如此。

————————分割线————————

其实我心中还有一个很奇怪的想法,也许人类文明也存在类似于“生态位”的概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青藏高原在吐蕃之后为何再未出现过真正意义上强大的统一政权,这个问题涉及到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演变、民族构成以及与周边强大政权的互动等诸多复杂因素。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吐蕃王朝的辉煌与覆灭:一个历史的“巅峰”首先,我们得承认吐蕃王朝在历史上确实是青藏高原上出现的,也是最后一个真.............
  • 回答
    去青藏高原,选自吸还是涡轮增压的车,这可真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毕竟,那里可不是寻常之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对车可是个不小的考验。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哪个更适合你。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高反”对车的影响。高原上空气稀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氧气含量低。这就好比人到了高原会“高反”一样,发动机也.............
  • 回答
    青藏高原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直接管辖”的含义也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有所调整。要准确回答“何时起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管辖形式。早期历史:松赞干布时期与吐蕃的崛起首先需要明确,在现代意义上的“中央政府”概念出现之前,青藏高原的政治格.............
  • 回答
    在青藏高原修高速公路,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难度简直是“地狱级”的。我跟你细说说,为啥这么说。首先,极端的气候条件,这绝对是头号大敌。 缺氧:海拔高嘛,空气稀薄得厉害。高原反应这玩意儿,就算你是铁打的汉子,也得吃不消。施工人员的体力直线下降,干活效率跟平原没法比,而且还容易出现高原肺水肿、脑水肿.............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那片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一夜之间,像被一只巨大的手抹平了似的,变成了一片广袤无垠的平原。这可不是什么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如果真的发生了,那绝对是足以颠覆全球格局的巨变。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全球气候系统将发生灾难性的重塑。青藏高原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因为它平均海拔.............
  • 回答
    青藏高原,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土地,以其极高的海拔和低降水量的严酷环境而闻名。然而,正是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却孕育了亚洲众多重要的河流,其中以长江(金沙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最为关键,被誉为“三江”的源头。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降水量稀少的青藏高原,却能成为如此壮观的水系发.............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青藏高原,那片巍峨耸峙、拥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土地,并非坐落于我们熟悉的亚洲大陆腹地,而是出现在了外蒙古的广袤草原之上。这个设想本身就充满了颠覆性的冲击力,足以让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甚至我们每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都陷入一场深刻的思维实验。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地理层面的巨大变动。地形.............
  • 回答
    可可西里的眼泪:巨型垃圾带重现,高原生态亮起红灯曾经,可可西里以其纯净、原始的美丽征服了无数人的心。那片广袤的高原,雄鹰翱翔,藏羚羊奔腾,是生命顽强不息的象征。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这片被誉为“人类的净土”的地方,最近却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一个巨大的露天垃圾带再次出现在可可西里地区,仿佛是高原上的一.............
  • 回答
    咱们聊聊青藏高原上瓶子“胀气”这事儿,还有为啥坐飞机的时候,你手里那瓶水却安然无恙。这背后其实是咱们熟悉的“气压”在捣鬼,只不过在不同场景下表现得不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胀气”。你看到的瓶子“胀气”,其实就是瓶子里的气体膨胀了,把瓶壁撑得鼓鼓的。这就好比你吹气球,气球里的空气多了,它就鼓起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地理、军事策略等多个层面。如果我们抛开青藏高原的存在,去想象亚历山大可能会遇到的情况,这就像是在玩一场基于真实历史背景但又全然不同的策略游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亚历山大帝国和秦朝,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几乎没有交集的。亚历山大在公元前4世纪崛起,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庞.............
  • 回答
    将青藏高原的水引入新疆,这个想法一直萦绕在不少人的脑海中,颇具吸引力,但现实的复杂性远超想象。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程问题,更涉及到科学、经济、环境、地缘政治等方方面面的考量。“南水北调”的现实挑战与青藏高原的特殊性我们或许会联想到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它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往缺水的北方地区。然而.............
  • 回答
    青藏高原,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土地,以其极高的海拔、稀薄的空气、严酷的气候和广袤的土地而闻名于世。然而,就在这看似不适宜生命生存的极端环境中,却孕育着一个独特而充满活力的野生动物王国,成为无数珍稀物种赖以生存的乐园。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高寒的青藏高原会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将青藏高原铲平,然后把石头拉到东部沿海填海造陆,这个想法虽然听起来可以解决土地短缺的问题,但从科学、工程、经济、环境以及政治等多个维度来看,都是极其不现实且不可行的。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原因: 1. 青藏高原的“铲平”:工程量与技术挑战的巨大鸿沟 惊人的体积与质量: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
  • 回答
    青藏高原,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土地,其巍峨的身姿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总是引发人们对其未来命运的遐想。那么,在遥远的未来,青藏高原是否有可能因为地质构造运动而沉入海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地质学中最核心的动力——板块构造。首先,我们要明白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这片高原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印.............
  • 回答
    藏獒经济的崩盘,给青藏高原带来了另一重严峻的挑战:数万只流浪狗的骤增,形成了一道触目惊心的社会与生态难题。这背后,是一段充满野心、泡沫与失落的故事,而结果则是高原生态系统与当地居民生活面临着双重压力。曾几何时,藏獒是身份与财富的象征要理解这场危机,我们得先回到藏獒经济的“黄金年代”。大约在21世纪初.............
  • 回答
    3月28日,一个关于青藏高原开发页岩油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无疑是中国能源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解读的事件。 从字面上看,“青藏高原首次规模开发页岩油”这几个字背后,蕴藏着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技术挑战、经济效益以及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页岩油。简单来说,页.............
  • 回答
    要回答“倾全国之力能否将青藏高原夷为‘青藏平原’”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涉及的地质构造、工程难度、经济成本、环境影响以及最终的可行性。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的回答,而是一个需要层层剖析的复杂命题。一、 青藏高原的“高原”特质: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局限首先,我们要理解青藏高原之所以是.............
  • 回答
    四川稻城县的皮洛遗址,堪称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发现,它如同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青藏高原数万年前古人类的生活图景,为理解这片土地的早期人类演化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线索。皮洛遗址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坐落在稻城县的皮洛遗址,处于青藏高原东缘,这是一个对于古人类适应高海拔环境的研究至关重要.............
  • 回答
    青藏铁路,这条蜿蜒在雪域高原的巨龙,带来的远不止是物资的输送和经济的联动。对于藏族人民而言,它更是一条情感、文化与梦想的纽带,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一、打破隔阂,连接世界,重塑认同在铁路通车之前,广袤的藏区与内地之间,尤其是偏远地区,存在着天然的地理隔阂。人们的出行主要依靠双腿、马匹,或是昂.............
  • 回答
    青藏铁路换轨,这可不是什么小动作,背后原因可多了去了,而且都跟你我出行息息相关。要说为什么要换轨,这得从它的特殊性说起。首先,你想啊,青藏铁路修在那儿,那可不是普通的地段。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这是啥概念?空气稀薄得不行,氧气含量不足平原一半,这对人的身体是个巨大的考验,更别说钢铁这些材料了。在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