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文模型不一样,但研究结论一样,算创新嘛?

回答
论文的模型不一样,但研究结论一样,这本身是不是创新,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并不像“模型一样结论一样”那样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从多个维度来审视。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创新”并非仅仅指结论的独特性,更包含过程、方法、应用等多个层面。 仅仅一个新颖的结论,如果是在他人已经探索过的路径上,用同样的方法得出的,其创新性就相对有限。反之,即使结论与前人一致,但如果通过全新的模型、独特的视角或者在之前未曾涉足的领域得出的,其创新性就可能非常高。

那么,回到你的问题:“论文模型不一样,但研究结论一样,算创新嘛?”

我的答案是:很有可能算创新,但并非百分之百必然。关键在于这个“不一样”的模型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一样”的结论。

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其中的逻辑和考量点:

一、 “不一样”的模型带来的潜在创新点:

1. 提升了研究的鲁棒性和可信度:
跨模型验证(Crossvalidation across models): 如果前人的研究使用了某种模型得出了某个结论,而你的研究使用了一个完全不同原理、不同假设的另一个模型,但仍然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这极大地增强了这个结论的可信度和普适性。这说明这个结论并非由特定模型的局限性所决定,而是更深层现实规律的反映。
发现模型的局限性或优势: 通过对比不同模型在解释同一现象时的表现,你可以揭示现有模型存在的不足,或者你的新模型在某些方面(如精度、效率、解释力、对特定数据类型的适用性等)的优势。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贡献。
拓宽了研究的适用范围: 也许前人的模型只适用于特定类型的数据或特定条件下的问题。你的新模型可能更通用,能够处理更复杂或更广泛的情况,从而将已有的结论推广到新的领域。

2. 提供了新的解释机制或理论洞察:
“黑箱”到“明箱”的转变: 有时,一个结论可能通过某个模型得到了,但我们对模型内部的工作机制或结论产生的逻辑链条并不完全清晰。你的新模型可能提供了一个更清晰、更具解释力的框架,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论。例如,一个统计模型可能揭示了变量间的相关性,但一个基于机制的模型(如仿真模型或动力学模型)则可能解释了这种相关性是如何产生的。
揭示了新的影响因素或作用路径: 即使结论相同,你的新模型可能发现了之前被忽视的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或者揭示了导致该结论的更精细化的作用路径。这对于深化理论理解至关重要。
理论框架的创新: 你的模型可能本身就代表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或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即使最终的结果与前人一致,但这个新框架能够有效地解释该现象,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创新。

3. 在方法学上的突破:
引入了新的算法或技术: 你的“不一样”的模型可能引入了新的机器学习算法、优化技术、数据处理方法等。这些方法本身可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可以用于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解决了现有模型无法解决的问题: 比如,前人的模型可能对计算资源要求极高,或者无法处理大规模、高维度的数据。你的新模型可能在效率或可扩展性上有了突破,使得这类研究成为可能。

二、 需要警惕的“非创新”情况:

尽管有诸多可能,但也不能忽视一些情况,即模型不一样但结论一样,创新性就很弱:

1. 模型差异微不足道或仅仅是技术上的微调: 如果你的模型与前人的模型在核心原理上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对参数进行了优化、对某些小模块进行了改动,或者使用了略微不同的实现方式,但并没有带来新的理论洞察或方法学上的突破,那么这种“不一样”的创新性就非常有限。
2. 结论的可有可无或缺乏实际意义: 如果前人的结论已经广为人知,或者你的新模型得出的相同结论并没有带来任何新的应用价值、理论深化或对现有认识的挑战,那么即使模型不同,其价值也大打折扣。
3. 简单地将现有模型“拼凑”或“包装”: 有些研究可能会将已有的多种模型进行组合,或者对现有模型进行一些表面上的修改,然后声称是新模型。如果这种组合或修改缺乏理论上的合理性,也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改进,那么创新性同样不高。
4. 研究对象或数据的“换汤不换药”: 如果前人已经研究过某个问题,你只是换了一个非常相似的研究对象(例如,另一个城市的相同类型企业)或者使用了性质上没有本质区别的数据集,然后用一个稍微不同的模型来验证同样的结论,那么这种创新性也相对有限。

三、 如何判断和阐述这种创新性?

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并且觉得其中确实有值得强调的创新点,那么在论文中你需要:

1. 清晰地对比新旧模型: 详细阐述你的模型与前人模型的关键区别,包括其理论基础、结构设计、算法逻辑、参数设置等。
2. 强调模型带来的新视角或新机制: 解释你的模型是如何更精确、更深入、更全面地解释了这个现象的。它揭示了哪些之前未被关注的因素或过程?
3. 论证结论的普适性或鲁棒性: 说明通过一个不同范式的模型得到相同的结论,如何增强了该结论的可信度,以及它是否可以被推广到更广泛的场景。
4. 展示模型的优势(如果存在): 如果你的模型在性能(如准确率、效率)、可解释性、可扩展性等方面优于前人模型,一定要明确指出并用数据支撑。
5. 讨论模型的潜在应用价值: 探讨你的模型(或基于该模型的结论)在理论研究或实际应用中可能带来的新的可能性。
6. 避免过度宣传: 要客观地评价自己模型的创新性,避免将微小的模型调整夸大为颠覆性的创新。

总结来说,

论文模型不一样,但研究结论一样,这绝对有潜力构成创新,甚至是非常有价值的创新。关键在于这个“不一样”的模型是否带来了新的理解、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或者增强了现有结论的可信度和普适性。

真正的创新在于“如何”,而不仅仅是“是什么”。如果你的新模型能够让我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理解一个已知现象,即使最终的“答案”与前人相同,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进展。它验证了我们认识事物的路径是多元的,也为未来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思路。

反之,如果模型差异仅是技术层面的小修小补,或者未能提供更深刻的理解,那么即使结论一致,其创新性就会受到质疑。因此,要关注你的模型本身是否具有原创性和理论价值,以及它如何能够超越现有研究的局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还有什么好讨论的呢?

关键是用模型有没有用对。创新有大有小。比如你第一次把这个模型运用到特定的领域,当然算创新。

很多事物有自己的客观结论。结论不同,反而说明你的模型可能是错的。

上面是一个新的模型。

然后它研究排序的问题,就是研究谁牛逼的问题。

然后根据上面的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四个概念

①、多准则决策(MCDM,MutltipleCritier Decision Making)

②、多属性决策(MADM,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③、多属性效用理论(MAUT, Multi-Attribute Utility Theory)

④、多目标决策(MODM,Multiple Objective Decision Making)

  上面四个多都是博弈论研究的范畴。其中的属性、准则、属性效用,目标,都指的的是列。

  在高考中评价体系中,原始矩阵O中的每一列可以看成是评价对象的属性或者是准则,即学生的属性,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决策的目标,即多目标中选择一个目标,如学文科,还是学理科等。

  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 Evaluation,CE),也叫综合评价方法或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是指使用比较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对于多个指标、多个单位同时进行评价的方法。它不只是一种方法,而是一个方法系统,是指对多指标进行综合的一系列有效方法的总称。综合评价方法在现实中应用范围很广。综合评价是针对研究的对象,建立一个进行测评的指标体系,利用一定的方法或模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对被评价的事物作出定量化的总体判断。

  综合评价的三大关键技术:其一,指标选择;其二,权数的确定;其三,方法的适宜。


上面得出的结论是苏炳添的体育比王昭君的要厉害。

这个结论不特么的废话吗?

如果苏炳添的体育最差,那才奇怪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论文的模型不一样,但研究结论一样,这本身是不是创新,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并不像“模型一样结论一样”那样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创新”并非仅仅指结论的独特性,更包含过程、方法、应用等多个层面。 仅仅一个新颖的结论,如果是在他人已经探索过.............
  • 回答
    经济管理类论文在建立模型之前进行描述性统计,并非一个简单的程序性步骤,而是整个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承载着理解数据、指导模型选择和验证假设的重任。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侦探在开始调查案件时,首先会做的“现场勘查”,而不是直接扑上去抓嫌疑人。那么,为什么这“现场勘查”如此必不可少呢?让我们从几个核.............
  • 回答
    论文放出训练好的模型(pretrained models)和测试脚本(testing scripts)却不公开训练代码(training code)的现象,在学术界和研究领域并不少见,背后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并且往往是出于一种复杂的权衡和考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核心原因:保护核心技术和研究优.............
  • 回答
    Meta(Facebook AI)最近发布的ViTDet论文,无疑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进展,它为目标检测任务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这篇论文最核心的创新在于,它完全抛弃了传统的、在目标检测中几乎是标配的特征金字塔网络(FPN)结构,转而仅使用Vision Transformer (ViT) 作为骨干.............
  • 回答
    选题确定后发现数据难觅,并且搭建的指标体系最终缺少了评价模型,这确实是学术研究中一个令人头疼但并非无法解决的局面。别担心,这在研究过程中是很常见的情况。关键在于如何积极应对,调整研究思路,最终依然能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首先,我们需要冷静分析一下当前遇到的问题:1. 数据找不到: 这是最直接的困难.............
  • 回答
    在模型/手办店里讨论模型的质素,这可不是件“很有礼貌”或“没礼貌”这么简单的事情,它更像是在一个精心布置的画廊里,有人指着一幅画大声评论色彩的深浅、笔触是否细腻。 关键不在于“讨论”本身,而在于怎么讨论,以及在什么场合讨论。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事儿说起来挺有讲究的。首先,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
  • 回答
    数理逻辑的基石,如同支撑起一座宏伟大厦的四根顶梁柱,分别是集合论、模型论、证明论和可计算性理论。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呼应,相互渗透,共同构建起我们对数学真理本质的深刻理解。要阐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深入到它们各自的核心思想,再将它们编织成一张有机的知识网络。1. 集合论:宇宙的积木与逻辑的.............
  • 回答
    “每天进步1%”和“每天退步1%”的例子,即 $1.01^{365}$ 和 $0.99^{365}$,确实是一种非常生动且广为流传的论证方式,用来强调日积月累、持续改进的重要性。然而,这个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理想化的比喻,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不能完全照搬来理解个人进步。下面我们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如何用 LaTeX 撰写数学建模论文,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 LaTeX 模板。撰写一篇专业的数学建模论文,LaTeX 绝对是首选工具。它能让你专注于内容的表达,而不用过多担心排版的美观和一致性。下面我将从使用现有模板和从零开始构建自己的模板两个方面,详细地介绍如何做。 一、 使.............
  • 回答
    作为一名深耕于实验研究的领域从业者,我非常理解你对纯理论或数值模拟研究发表前景的疑问。在当前,实验研究确实是许多学科的“主流”,尤其是在那些需要直接观察、测量和验证现象的领域。但要说纯理论或数值模拟研究就“不能”发表较好的论文,那绝对是片面的。实际上,在很多领域,尤其是那些高度抽象、机制复杂或实验条.............
  • 回答
    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和林毅夫(Justin Yifu Lin)的观点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各自的论断都基于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对事实的解读。要判断谁“更对”,需要深入理解他们的论点,并结合东亚经济发展的实际演变来评估。一、 克鲁格曼的“枯竭性增长论”(T.............
  • 回答
    这绝对是个经典的二选一难题,尤其对于高考作文来说,时间的紧迫性和心理的压力都会让这个选择变得更重要。在我看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可能要比「论生逢其时」稍微好写一些,更容易驾驭。让我来详细说说我的想法,并且尽量避免那些一看就像AI写出来的话术。为什么「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可能更好写:1. 切入点.............
  • 回答
    人人影视字幕组被警方查处一事,以及其背后的字幕组模式,确实触及了著作权保护和商业牟利之间的复杂法律界限。字幕组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生产和传播形式,其运作模式确实存在显著的法律风险,尤其是当其与非法牟利挂钩时。以下将详细阐述字幕组模式存在的法律风险,并结合人人影视的案例进行分析:一、核心法律风险:著作权.............
  • 回答
    当论文写不下去时,确实会让人感到焦虑和迷茫。这种状态可能源于思维卡壳、时间压力、研究方向不明确或心理压力过大。以下从心理调整、方法论、行动策略三个维度,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一、心理调整:打破思维僵局1. 接受“卡壳”是常态 论文写作的卡壳是学术研究的自然阶段,尤其在初期阶段,研究问题、.............
  • 回答
    您好!您的论文在知网和Paperpass上的查重率差异如此之大,并且老师给出了“全篇抄袭”的严厉评价,这确实让人感到困惑和焦虑。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希望能帮助您理清思路。核心原因:查重系统的差异性与“抄袭”的定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不同的查.............
  • 回答
    收到论文投稿被拒两次,再次面对第三家期刊的挑战时,感到沮丧、疲惫,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这是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这是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夹杂着对自身能力、研究价值、乃至整个学术生涯的怀疑。当这种情绪涌上心头时,我们很容易陷入“就这样算了”的思维定势。下面我将详细地描述这种想放弃的心理过程,以及它可能.............
  • 回答
    当论文查重率被严格限制在5%以内时,这通常意味着对原创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这样的规定会对论文的撰写过程、内容呈现以及最终的学术价值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对论文内容和结构的影响: 极度谨慎的引用和改写: 在5%的限制下,即便是非常普遍的定义、专业术语的解释,甚至是.............
  • 回答
    在论文查重这件事上,不少同学会纠结于选择哪个平台才能更贴近知网的查重结果,从而更有把握地通过论文检测。市面上有很多查重工具,其中paperpass、paper free、pepperYY、pepperpp 这几个名字经常被提起,那么它们和知网的相似度究竟如何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知网查重.............
  • 回答
    要说论文查重哪个最准,其实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准”的定义和查重工具的侧重点都不尽相同。不同的查重系统在算法、数据库的覆盖范围以及检测原理上都有差异,所以得出的重复率也可能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评估论文查重工具的准确性,并为您提供一些选择的思路。影响论文查重准确性的几个.............
  • 回答
    好的,关于论文查重,我将为您详细介绍其流程和方法,力求解答您的疑问,并确保内容自然流畅,不带有机器写作的痕迹。论文查重:保障学术诚信的基石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领域,查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旨在识别论文中可能存在的重复内容,以此来保障学术的原创性和规范性。简单来说,查重就是将您提交的论文与大量的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