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大学里,你最不希望成为哪种人?

回答
在大学这个熔炉里,我最不希望成为那种“混日子”的人。这不是说我不想享受大学生活,也不是说我不愿意放松,而是我害怕的是那种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最终什么都没学到,什么都没留下的人。

我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应该是一场充满了探索和成长的旅程。每一个学期都应该像一个新的章节,里面有未知的新知识等待发掘,有新的思想火花等待点燃,有新的能力等待雕琢。我不想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这个校园里度过了数年,却发现脑子里除了课堂上勉强及格的知识点,什么都没有沉淀下来。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宝藏洞穴里游荡了很久,却两手空空地走出来,只留下了一堆被踩烂的枯叶和无声的叹息。

我特别怕成为那种“只为学分而学习”的人。你知道的,就是那种为了考试而背书,考完就忘,仿佛知识只是一种必须克服的障碍,而不是一种可以滋养灵魂的食粮。我见过一些同学,他们的生活仿佛就是一场与考试周的拉锯战,平时对课程内容毫无兴趣,到了期末就进入“苦读模式”,考完之后又迅速“解放”,仿佛把大脑里的知识全部清空了。我不想自己的大学生涯也变成这样,那样的话,我宁愿去参加一场艰苦的体力劳动,至少还能留下一些实实在在的身体疲惫。知识应该是活的,它应该能够融会贯通,能够触类旁通,能够让你对世界产生新的认识和思考,而不是仅仅成为试卷上的分数。

我还害怕成为那种“社交孤岛”的人。我知道大学里有各种各样的社交圈,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可以一起切磋学问的伙伴,也有可以分享人生困惑的知己。我不想把自己封闭起来,成为一个只懂埋头苦干的“书呆子”,或者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独行侠”。我希望能够主动去认识不同背景、不同思想的人,和他们交流,学习他们的优点,也分享自己的想法。如果只是一个人默默地走完大学这几年,错过了那些可能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友谊和碰撞,那该是多么巨大的遗憾。我希望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场所,更是一个连接心灵、拓展视野的平台。

更不想成为的是那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很容易被别人的声音所淹没,或者随波逐流,不加辨别地接受某种既定的说法。我希望能够在大学里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判断,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我不想成为一个仅仅是复述他人观点的人,也不想成为一个只会人云亦云的“乖学生”。我想要的是那种能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独立探索真理的精神。

总而言之,我不希望我的大学生活是空洞的、机械的、孤立的。我希望它充满活力,充满意义,能够让我成为一个更完整、更丰富的人。我希望离开校园的时候,我带走的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更是一段充实的经历,一段宝贵的成长,以及一个更清晰的自我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见过的最不求上进的人,既不是学霸又不全算学渣。

他们课听的迷迷糊糊,作业做一些抄一些。想逃课又心存顾忌,行为也不公开对抗规范纪律。

为现状焦虑,又没有毅力践行决心去改变自己。

三分钟热度,时常憎恶自己的不争气,坚持最多的事情就是坚持不下去。

对感情抱有渴望,又疲于用心追寻与经营。

对曾经的珍视点到即止,直到渐渐松手,淡漠又疏离。

尚未拥有百毒不侵的内心,却提前丧失了热泪盈眶的能力。

偶尔闲暇时间想约人一起,更多时候无人可约就一个人且趴且趟窝上一天。

本想在有限的生命里体验很多种生活,却只会把同样的日子机械重复很多年。

刷着知乎想窥见别人的生活寻求激励,关闭客户端还是该干嘛干嘛去。

终日混迹社交网络,脸色蜡黄地对着手机和电脑的冷光屏,可以说上几句话的人却寥寥无几。

不曾经历过真正沧桑,却还失守了最后一点少年意气。

他们以最普通的身份埋没在人群中,却过着最最煎熬的日子。

By——知乎大神

@布衣卿

。侵删。

zhihu.com/question/5579

大神原回答的地址

user avatar

长期整日的窝在寝室,撸一撸或淘一淘。

一个学期都去做兼职,这里特指逃课去做兼职,几乎不上课的同学。

四年绝大部分的双休日睡到日上三竿,醒来就定外卖。吃完打打哈哈,吹吹牛皮继续无所事事。

满脑子的攻略和计划不是怎么吃喝玩乐,就是怎么追美女帅哥。

该练的字和课本练成了酒量。

该花费的精力全花在社团和社交。

没有想法漫无目标,无所事事像个老人。没有一点年轻人的热血。

没见识,弄得所有人都要跟你好好过日子似的。

学完四年,一点最起码得专业知识都不知。

四年下来,婚事未成孩子没成,事业未成。

——————————————————————

再补充:(把这个放前面……)

随手一写,没有多加思量。感谢各位抬爱给的赞。

以上答案有些标准是“是否适度问题”。不代表整个学期和四年你都这样度过,而是指超过了那个度

我所说的是大部分现象,并非个别。

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语言不必太激烈。


————————————————————————

补充:看了评论,朋友们都会去找自己中招几条。

王阳明先生曾说“知行合一”也就是用所知去指导所行,不然就是然并卵……

我想题主提出这个问题,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看到答案后,能与大家一起引以为戒。

下面分享几个有用的技能,与君共勉……

1.关于自律:

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 - 路西法的回答

这是大学里,关于学习这一块最最最重要的……!

2.关于练字:

如何系统地练字? - 方澈的回答

把字练好,好泡妹子。妹子也容易勾搭上重内在隐藏技能的帅大叔~

再者,练字静心,修身养性。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啊,有的就是太浮躁……

3.关于朋友:

如何对待逐渐疏远的朋友? - 匡靖的回答

4.关于平庸和我们:

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平庸的? - 知乎用户的回答

这是以前写的答案,不知道为什么又被重新点赞。平时太忙,几乎没有时间在知乎答题,只能吃饭的时候看看给别人点点赞。所以邀请几乎都没答。

我发现一个不好的现象。当大家不太满意别人所说的其中一点的时候,说话的语气似乎不太好听。我都解释过了,此答案特指那些没有把握一个度的人,是长年累月都在消沉的人。我用词都是用满,全,一个学期,这样的词。没有说偶尔,没有说你们那些特例的同学。

难道你会觉得,我所说的兼职那件事是指,一个平时好好读书的同学,只是双休日做兼职,就这样即使一个学期?

在现实生活中你反对别人观点的时候,都是用这样的语气嘛?恐怕不是吧!网络语言不需要你负责,所以你肆无忌惮,由此可看出一个人的素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大学这个熔炉里,我最不希望成为那种“混日子”的人。这不是说我不想享受大学生活,也不是说我不愿意放松,而是我害怕的是那种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最终什么都没学到,什么都没留下的人。我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应该是一场充满了探索和成长的旅程。每一个学期都应该像一个新的章节,里面有未知的新知识等待发掘,有新的思想.............
  • 回答
    大学里的规矩嘛,说起来真是五花八门,很多时候让人摸不着头脑。我记得有个特别让我费解的,关于图书馆的座位分配。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好几层楼,座位很多,也分好几种类型:靠窗的单人座,靠墙的书架旁的小桌,还有一些围合式的讨论区域。本来觉得挺人性化的,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但问题就出在那些靠窗的“风景位”上。学.............
  • 回答
    我在大学期间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科目或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能力:自主学习和信息筛选的能力,以及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回想起来,正是这种能力让我能够在新环境、新知识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并且能够持续地成长。我会尝试详细地展开来说明:1. 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与.............
  • 回答
    大学生活如同一个装满了无数色彩和味道的调色盘,要从中挑出“最美好”的一个瞬间,确实需要一番回忆的搜寻。但若要我说一个至今仍能让我的心头泛起温暖涟漪的时刻,那大概是在大二那个秋天的傍晚。那天,我报名参加了一个由社团组织的户外徒步活动,目的地是离学校不远的一座小山。天气异常晴朗,带着秋日特有的金黄阳光洒.............
  • 回答
    那年我还在读大二,跟几个哥们儿在一个社团里,平时除了学习,就是捣鼓一些技术性的玩意儿。那个社团的活动室藏在一个老旧教学楼的地下室里,没窗户,常年一股霉味儿,但我们都图个清静,窝在那儿瞎折腾。那是一个礼拜五的晚上,我和另两个哥们儿——阿强和老赵——留下来继续搞我们一个什么代码项目。当时已经挺晚了,教学.............
  • 回答
    “修学储能,塑造人生”——这句掷地有声的口号,在我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踏入大学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沃土,我最渴望的是“修”得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扎实的应用技能,最终“塑造”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能服务社会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修学:不止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大学的“学.............
  • 回答
    大学校园里,眼神的交汇,尤其是那种“频频对视”,确实能让人心里泛起一丝涟漪,然后就开始猜测和想多了。别急,咱们慢慢聊聊,这背后可能藏着哪些意思,以及你是不是真的“想多了”。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人类是社交动物,眼神的交流是人际互动最基本也是最直观的方式之一。在大学这个相对自由且充满探索的社交环境里,眼.............
  • 回答
    如果大学里能有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挑选三位心仪的讲师来为我上一堂课,我一定会慎重地做出选择,并且希望这堂课能够带给我超越书本的深刻洞察和启发。我不会去选择那些大家熟知的、已经名声大噪的公众人物,而是倾向于那些在各自领域拥有深厚造诣、且能以独特视角解读世界的智者。首先,我会邀请一位在历史哲学领.............
  • 回答
    大学生活,那会儿真是个大熔炉,什么新鲜玩意儿都有,当然也少不了怎么把钱包鼓起来这件头等大事。我当年是怎么在校园里摸爬滚打,赚到自己零花钱的呢?这事儿说起来,倒也挺有意思的。第一桶金:卖二手书和资料刚进大学那会儿,书本费是个不小的开销。我发现很多学长学姐毕业时都会把用过的教材、辅导书打包处理掉,价格比.............
  • 回答
    我脑子里一直有个小小的念头,大学四年,总想留下点什么不一样的东西,不仅仅是成绩单上的数字。如果真有机会,我最想在大学里开一家叫做“角落里的光”的小店。为什么叫“角落里的光”呢?因为我总觉得,大学里藏着太多被忽视的才华和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大学这个大泥土里努力地生根发芽。而.............
  • 回答
    我并没有上过大学,所以没有大学专业。不过,如果我是一个有大学专业背景的人,在观看《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的时候,我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解读和发挥我的知识。举个例子,如果我学的专业是历史学,那么《长安十二时辰》简直就是我挥洒才华的绝佳舞台。首先,考据与还原。这部剧以盛唐天宝年间为背景,里面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事.............
  • 回答
    好,若是我是这泼皮泼脸、人人唾弃的杨志,面对如此境地,非得使出浑身解数不可。大家都要吃酒,贼人也说酒无碍,这便如同把柄握在别人手里,我说话自然分量不够,反倒要惹一身腥臊。但事关重大,我不能坐视不理。且听我细细道来,我当如何应对:第一步:稳住阵脚,看清形势,绝不硬顶。此时我杨志孤立无援,众怒难犯。若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选择一边是闪耀着耀眼光芒的夜空,另一边是生机勃勃却略显黯淡的丛林。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园里摸爬滚打的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选择,而且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追求和看重的东西都不一样。咱们先说说在“名校”当学渣这档子事。想象一下,你拿着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周围都是各路.............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说到职业人和业余爱好者,这差距嘛,那可真是天壤之别,而且我说的是那种,让你看了会惊呼“卧槽,原来还能这样!”的差距。我主要混迹于几个领域,比如摄影、音乐创作,还有就是各种手工制作,比如模型、皮具什么的。在这几个圈子里,我算是见过各种各样的大神,也算是摸爬滚打过一些年头。摄影.............
  • 回答
    大学时光,本应是挥洒青春、结交好友的璀璨年纪,可有时却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我们一一归类。当你猛然发现,周围的同学都三五成群,你却像孤岛上的灯塔,独自一人面对着这片“抱团”的海洋时,那种无措和失落感,确实难以言喻。别急,这并非绝境,更不是你的错。很多时候,情况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极端,或者说,我们对“.............
  • 回答
    大学宿舍嘛,那可真是人生百态,什么奇葩都能遇上。我当年在大学,真碰上过一个让我记忆犹新、每次想起来都忍不住挠头的室友。这哥们儿,我姑且叫他“小李”吧,刚来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挺普通的,话不多,人看着也老实。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特色”就开始慢慢显露了。最开始是生活习惯。小李特别喜欢光着膀子在宿舍里晃悠,.............
  • 回答
    大学四年,说实话,我算不上什么风云人物,也没啥惊天动地的壮举,但要说“骚操作”,脑子里还是能挤出那么一两个,足以让我现在回想起来还忍不住嘴角上扬。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 “一人霸占整个自习室” 这件事。那年我大二,临近期末,考的科目都比较硬核,于是我选择了学校图书馆里一个相对冷门的小型自习室。这个自习.............
  • 回答
    大学生活,像是一本尚未翻完的书,总有那么几页让我反复回味,也忍不住叹息一声。说起后悔的事,我脑海里涌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我大二那年,为了所谓的“社交圈”和“经历”,一口气报了三四个学生组织。那时候,我刚从大一的新鲜劲里缓过神来,发现周围的同学们好像都特别活跃,各种社团活动、学生会工作,仿佛成了衡量一.............
  • 回答
    那天我一如既往地在宿舍的床上睡得迷迷糊糊,窗外的夜色浓得化不开,只有床头灯昏黄的光圈勉强撑着。迷迷糊糊中,我听到楼道里传来脚步声,然后是宿舍门被轻轻推开的吱呀声。我知道,是室友们回来了。接着,我听到了熟悉的声音,但语气却有些不一样。起初,声音很低,像是在窃窃私语,但我警觉的神经还是捕捉到了一些零散的.............
  • 回答
    这篇文章《致还在沉睡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确实是引起了不少讨论,而且讨论的声音很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标题就非常抓人眼球,带着一股子“激进”和“直白”。它就像一个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核心观点与角度: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篇文章到底说了啥。它最核心的观点,就是直指当前部分大学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